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例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应用CPT-11所致迟发性腹泻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丽 张惠荣 康红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年第9期2056-2058,共3页
目的总结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应用CPT-11化疗所致迟发性腹泻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科收治的15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造口化疗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在收治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造口的化疗患者15... 目的总结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应用CPT-11化疗所致迟发性腹泻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科收治的15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造口化疗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在收治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造口的化疗患者15例中,均为应用FOLFIRI方案化疗。发生迟发性腹泻13例,其中发生Ⅲ度迟发性腹泻4例,经早期实施对症处理及相应护理对策后痊愈,完成六周期化疗。1例至第三周期发生Ⅳ度迟发性腹泻,为76岁女性患者,并发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实施对症处理及相应护理对策后于第三周痊愈,后因年龄、体质等原因改用其他方案化疗。结论对每位用药患者,做好用药前解释,观察腹泻发生时间,评估腹泻程度及伴随症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症处理及相应的护理对策,腹泻得以尽快治愈,避免了患者因迟发性腹泻或出现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而致的死亡,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Miles术后造口 CPT-1 迟发性腹泻 护理
原文传递
耳尖放血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早期麦粒肿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郜贺 陈爽 +7 位作者 陈志刚 窦健卿 刘妍妍 马效麟 孙娜 门霞雯 陈琳 尹玫 《河北中医》 2020年第6期862-864,868,共4页
目的观察耳尖放血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早期麦粒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早期麦粒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予耳尖放血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对照组35例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眼膏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 目的观察耳尖放血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早期麦粒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早期麦粒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予耳尖放血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对照组35例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眼膏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眼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麦粒肿直径大小变化情况,2组患者治愈后均随访1个月,比较病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34/35),复发率8.57%(3/35),对照组总有效率85.71%(30/35),复发率22.86%(8/3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 d后疼痛VAS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 d后麦粒肿直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尖放血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早期麦粒肿疗效确切,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肿块消退,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粒肿 针眼 放血法 耳尖 五味消毒饮 中药疗法
下载PDF
近视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前节参数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瑶 史吟雯 +6 位作者 潘晓华 赵丽君 樊宁 邱敬华 毛禹凯 刘旭阳 唐莉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分析近视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眼前节参数特征及近视与PACG的关系。方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深圳市眼科医院、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郑州... 目的:分析近视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眼前节参数特征及近视与PACG的关系。方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深圳市眼科医院、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等5个眼科中心明确诊断的近视合并PACG患者210例(263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受检眼分为低度近视组(SE-3.00~-1.00 D)、中度近视组(SE-6.00~-3.00 D)、高度近视组(SE≤-6.00 D)。根据眼轴长度(AL)将受检眼分为AL≤24 mm组和AL>24 mm组。所有患眼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采用主观验光仪进行屈光度检查,采用IOLMaster 700测定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AL,根据公式计算SE、玻璃体腔长度(VL)、相对晶状体位置(RLP)。不同近视程度组间眼前节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AL组间眼前节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低度近视组176眼,中度近视组60眼,高度近视组27眼,3组受检眼A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5,P<0.001),其中高度近视组AL长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组间L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P=0.003),其中高度近视组LT短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002、0.001);3组间RLP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9,P<0.001),其中高度近视组RLP比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更靠前(P<0.001)。AL>24 mm组受检眼ACD比AL≤24 mm组深(t=-2.60,P=0.010),但AL>24 mm组受检眼RLP比AL≤24 mm组更靠前(t=6.74,P<0.001)。结论:高度近视合并PACG的AL较长,LT较短,但RLP更靠前。相对拥挤的前房结构可能是此类近视患者发生房角关闭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前节参数
原文传递
临床护理路径在3000例白内障手术护理中的有效性 被引量:6
4
作者 于玮 《中国农村卫生》 2015年第1X期50-51,共2页
目的:对临床护理的路径(CNP)应用于白内障手术的护理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白内障患者3000例,分成对照组1500例和观察组15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实施CNP,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知... 目的:对临床护理的路径(CNP)应用于白内障手术的护理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白内障患者3000例,分成对照组1500例和观察组15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实施CNP,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对照组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液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对于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CNP,能够缩短输液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提高其满意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白内障手术 护理有效性
下载PDF
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育榕 张繁友 +1 位作者 张立军 张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5-288,共4页
目的:观察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将外斜视患者59例根据斜视类型分三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组1)为27例、恒定性外斜视组(组2)为21例及外斜V征组(组3)为11例。手术前后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随... 目的:观察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将外斜视患者59例根据斜视类型分三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组1)为27例、恒定性外斜视组(组2)为21例及外斜V征组(组3)为11例。手术前后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随访6mo,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各组双眼视觉的比较:(1)术后Ⅰ级同时视功能:术后1mo,组1(22例,81%)同时视的恢复优于组2(11例,52%)及组3(5例,46%)(P<0. 05)。(2)术后II级融合功能:术后1、3、6mo,三组融合功能均有差异(P<0. 05)。术后6mo组1间歇性外斜视(20例,74%)融合功能的恢复优于组2恒定性外斜视(9例,43%)及组3外斜V征(4例,36%)。术后6mo组1(17. 15°±9. 19°)融合范围显著大于组2(9. 00°±8. 64°)(P=0. 004)。(3)术后III级远立体视:组1(9例,33%)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较好,但三组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无明显差异(P>0. 05),且恢复时间较长。(4)直肌边缘切开术后患者双眼视觉三级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术前(P <0. 001)。且术后1mo恢复较为稳定。结论: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斜视安全有效,且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在术后1mo左右双眼视觉恢复基本稳定。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优于恒定性外斜视以及外斜V征,而恒定性外斜视及外斜V征对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影响一致,因此手术时机选择应考虑斜视类型,更有效地恢复和重建双眼视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双眼视觉 直肌边缘切开术
下载PDF
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6
6
作者 祝莹 张繁友 李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6-947,共2页
目的观察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2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 目的观察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2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a的平均眼压分别为(44.38±10.62)mmHg(1kPa=7.5mmHg)、(34.43±9.68)mmHg、(25.31±7.27)mmHg、(22.94±9.74)mmHg、(20.90±11.07)mmHg、(18.30±12.00)mmHg及(18.91±5.27)mmHg,除术后1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术后其他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视力下降者4眼,提高者7眼,不变者18眼。并发症主要有眼疼痛14例,葡萄膜炎23例,前房积血2例。结论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能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为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光凝 全视网膜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下载PDF
角膜内皮炎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林 孙洪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对患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EM-1000型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对10例单眼角膜内皮炎愈后4~12周的患者的双眼分别摄取中央角膜内皮像并对其图像进行电脑分析。患眼作为实验组,健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角膜内...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对患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EM-1000型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对10例单眼角膜内皮炎愈后4~12周的患者的双眼分别摄取中央角膜内皮像并对其图像进行电脑分析。患眼作为实验组,健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比及异形性的变化。用计量资料配对设计的2样本均数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P<0.01为统计学有差异)。结果在10例临床诊断角膜内皮炎愈后的患者中,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实验组平均为(1981±181)/mm2,对照组平均为(2284±315)/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实验组平均为34%,对照组平均为43%.变异系数实验组平均为53%,对照组平均为45%.以上各项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角膜内皮炎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严重的形态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炎 角膜内皮 细胞形态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使用OCT诊断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丽晶 胡桂荣 +2 位作者 石玲 杜晶 杜颖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2028-2032,共5页
目的: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使用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疑似CSC患者98例,均同期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检查。CSC以FFA检查结果为参考,对比两种检... 目的: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使用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疑似CSC患者98例,均同期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检查。CSC以FFA检查结果为参考,对比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诊断效能及一致性分析,同时观察确诊为CSC患者就诊时FFA渗漏点形态分布情况及渗漏点OCT图像。结果:98例患者中FFA确诊CSC患者85例(86.73%),OCT确诊CSC患者82例(83.67%),两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种诊断方式灵敏度为96.47%、特异度为76.92%、准确率为93.88%,且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7)。FFA确诊85例患者中荧光渗漏点个数为104处,主要为1个渗漏点患者87例(88.78%),且渗漏点形态多为墨渍型61例(70.11%)。82例患眼中FFA荧光渗漏点在OCT图像均存在异常表现,PED眼21只(25.61%),伴有RPE层缺损2只(9.52%);RPE层小隆起28只(34.15%);RPE层粗糙33只(40.24%)。82例患眼FFA无渗漏点处使用OCT检查,7例图像上存在RPE层异常改变,其中PED眼2只(28.57%),伴有RPE层缺损1只(14.29%);RPE层小隆起2只(28.57%);RPE层粗糙3只(42.86%)。结论:CSC使用FFA确诊患者均存在荧光漏点,CSC使用OCT确诊患者在其荧光渗漏点和非荧光渗漏点均发现RPE异常改变,且与FF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
下载PDF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姜熔光 吴雅臻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6期424-428,共5页
目的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生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目的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生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SP法,检测PVR增生膜和正常尸眼神经视网膜标本中MMP-2、MMP-9和TIMP-1的表达,光镜观察染色结果。结果41例PVR增生膜标本HE染色切片光镜下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成分,它们被大量细胞外基质所包绕。视网膜前膜中以RPE细胞为主要增生细胞,视网膜下膜中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要增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25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MMP-2,11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MMP-9,14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TIMP-1;(2)22例视网膜前膜标本表达MMP-2,3例视网膜下膜标本表达MMP-2,差异有显著性(P<0·05);(3)正常尸眼神经视网膜标本中未检测到MMP-2、MMP-9及TIMP-1的表达。结论细胞外基质与PVR增生膜的形成关系密切,MMP-2、MMP-9及TIMP-1在PVR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合理地调控MMP和TIMP的平衡,为预防和治疗PVR提供可能性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增生膜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下载PDF
眼内屈光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春晶 张立军 +9 位作者 牟亚男 杜颖 靳林 梁巍 张蕊 吴晓璇 张巧思 辛越 崔中华 李文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目的观察眼内屈光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50眼)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有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并对全部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视觉功能情况进行... 目的观察眼内屈光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50眼)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有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并对全部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视觉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优于治疗前,远、近立体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屈光参差度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或P <0. 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给予有晶体眼ICL效果明显,既能矫正屈光不正,使患者视力得以明显恢复,又能减低双眼屈光差异,起到改善立体视觉的目的,值得在临床眼科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手术 高度近视 视觉功能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熔光 黄红深 +1 位作者 张繁友 胡桂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了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眼,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了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眼,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眼。术前视力为LP^0.1,术前眼压在药物控制下为21~70mmHg(1kPa=7.5mmHg),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和视力变化。结果随访期内,12眼眼压≤21mmHg(有/无抗青光眼药液滴眼),10眼视力保持稳定或有增进。结论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可有效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视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滤过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下载PDF
先天性小眼球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军 张繁友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5期116-117,共2页
先天性小眼球(congenital microphthalmos)是一种发育异常性遗传性疾病,眼球体积明显减小,约为正常眼球的2/3大小,眼轴长度〈20.5min,晶体多为球形.临床上常出现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葡萄膜渗漏,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先天性小眼球(congenital microphthalmos)是一种发育异常性遗传性疾病,眼球体积明显减小,约为正常眼球的2/3大小,眼轴长度〈20.5min,晶体多为球形.临床上常出现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葡萄膜渗漏,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多种眼部合并症.由于该类病例具有其特殊性,现介绍2例临床病例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眼球 临床分析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闭角型青光眼 先天性白内障 临床病例 遗传性疾病 葡萄膜渗漏
原文传递
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军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5年第12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且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无并发症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只眼)。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合用妥布霉... 目的:研究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且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无并发症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只眼)。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合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照组患者术后单独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d和7d综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d和30d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斑囊样水肿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各时间点Schirmer’s实验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囊样水肿以及干眼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黄斑囊样水肿 普拉洛芬
原文传递
特发性视盘及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1例
14
作者 王海波 崔林 +2 位作者 王丽晶 邓楠 姜瑶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68-269,共2页
资料患者女性,11岁。2016年11月17日因右眼前黑影飘动2 d来院就诊。右眼视力为0.4,矫正视力为1.0×-1.50DS;左眼视力为0.5,矫正视力为1.0×-1.00 DS。眼压:右眼19 mm Hg(1 mm Hg=0.133 k Pa),左眼20 mm Hg。外眼及眼前节未... 资料患者女性,11岁。2016年11月17日因右眼前黑影飘动2 d来院就诊。右眼视力为0.4,矫正视力为1.0×-1.50DS;左眼视力为0.5,矫正视力为1.0×-1.00 DS。眼压:右眼19 mm Hg(1 mm Hg=0.133 k Pa),左眼20 mm Hg。外眼及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 特发性 右眼视力 矫正视力 眼前黑影 眼玻璃体 眼前节
下载PDF
Ranibizumab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崔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6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前应用Ranibizumab的有效性。方法对20例20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0眼术前行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为A组;另10例10眼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前应用Ranibizumab的有效性。方法对20例20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0眼术前行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为A组;另10例10眼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为B组。术后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1.4±9.6)min,B组为(102.8±11.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4,P<0.01)。A组术中需电凝止血者1例,B组6例。术中出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者A组1例,B组4例。术后玻璃体腔再出血者A组0例,B组3例。术后视力A组改善优于B组。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前应用Ranibizumab,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下载PDF
手术者初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
16
作者 张立军 张繁友 +1 位作者 黄红深 胡桂荣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2年第6期378-379,共2页
超声乳化手术与传统的ECCE手术相比是一项新的白内障摘除技术。切口小,视力恢复快,但如果操作不当,产生的并发症往往比ECCE更严重,在从ECCE向超声乳化转化过程中,初学者都有一个学习曲线过程,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并发症。并发症处理应慎重... 超声乳化手术与传统的ECCE手术相比是一项新的白内障摘除技术。切口小,视力恢复快,但如果操作不当,产生的并发症往往比ECCE更严重,在从ECCE向超声乳化转化过程中,初学者都有一个学习曲线过程,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并发症。并发症处理应慎重、细致,如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时,可考虑植入人工晶状体,但必须很好处理玻璃体,并且找准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支撑点,以保证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并保持瞳孔圆形,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技术、时间及耐心,如后囊膜破裂时操作时间也不延长(如本文中前25例,有较多的后囊膜破裂,与后25例较少的后囊膜破裂,手术操作时间却无差异),说明操作上是粗糙的。本着对病人眼睛负责的态度,初学者应该将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本文所提及众多并发症,给病人造成的伤害是严重的。特别提醒一点,白内障手术贵在复明,如ECCE手术做得很好,也未必一定要做超声乳化,因为好的ECCE手术与好的超声乳化相比,最终结果是一样。如果一定要从ECCE转向超声乳化,也应该是一个渐进式过程,而不是把ECCE全部抛开,大跃进式的一口气做了50例或者100例,眼科医生应清醒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者 初期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并发症 发生率
下载PDF
眼底血管性疾病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底血流成像应用研究
17
作者 李胜 夏建平 +1 位作者 崔林 姜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611-616,共6页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发现新生血管、避免再次手术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发现新生血管、避免再次手术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4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二组在玻璃体切割术后2 d、15 d、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时先使用OCTA对指标参数进行测定,对照组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和眼底镜检查,观察组则进一步进行OCTA检查,根据新生血管情况予以治疗。比较最佳矫正视力(BCVA)、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与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再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5 d、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水平分别为(1.07±0.26)、(1.23±0.34)、(1.35±0.46)、(1.51±0.57),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SCP中心凹分别为(15.28±2.46)%、(15.64±2.75)%、(15.52±2.62)%,S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35.37±3.55)%、(36.14±3.61)%、(35.92±3.57)%,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5d、1个月、3个月、6个月DCP中心凹分别为(25.03±2.27)%、(25.21±2.38)%、(25.26±2.42)%、(25.40±2.47)%,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36.34±4.11)%、(36.50±4.30)%、(36.48±4.31)%、(36.44±4.35)%,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手术率3.13%,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及早发现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再次形成的新生血管,能降低再次手术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血管性疾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玻璃体切割术 血流密度
原文传递
未发现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18
作者 姜熔光 黄红深 +1 位作者 张繁友 胡桂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529-529,532,共2页
目的回顾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未发现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结果。方法5例(5眼)未发现视网膜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应用标准的三通道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切割、液-气交换、内引流、眼内激光和巩膜扣带... 目的回顾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未发现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结果。方法5例(5眼)未发现视网膜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应用标准的三通道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切割、液-气交换、内引流、眼内激光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前、术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状态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眼在施行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均获复位,应用对数视力表检查3眼视力增进至少3行,视力不变和减退者各有1眼,后者都有黄斑病变。结论对未发现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患者联合应用玻璃体切割、液-气交换、内引流、眼内激光和巩膜扣带术治疗,显示有良好的解剖和功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巩膜扣带术 人工晶状体眼 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军 祝莹 徐少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处于青光眼期患者34例34眼,根据患者发病时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眼内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组11例11眼(A组),810nm激光睫状... 目的:探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处于青光眼期患者34例34眼,根据患者发病时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眼内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组11例11眼(A组),810nm激光睫状体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组10例10眼(B组),三种方法联合应用组6例6眼(C组)以及810nm激光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并配合配戴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大疱7例7眼(D组)等多种方法,观察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后1,4wk;6,12mo进行随诊,记录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多种联合治疗方案对处于青光眼期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均可将眼压控制在23mmHg左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随访4wk后各时间段眼压未见明显变化(P>0.1),个别患者需配合一种降眼压药物局部点眼。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眼内注射及全视网膜光凝组治疗后1,4wk;6mo的最佳矫正视力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最佳矫正视力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1),2例患者出现了睫状体光凝术后的前房出血。结论:经过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810nm激光睫状体光凝以及全视网膜光凝的联合应用,大部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疾病患者均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并保有部分视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联合治疗操作相对程式化、易于推广、患者痛苦小,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睫状体光凝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充填术后高眼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胜 夏建平 祁媛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065-2067,共3页
目的:分析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充填物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规律及治疗方案。方法:对2009-01/2011-01在我院行后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充填物的198例198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的测量,对出现高眼压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198例患... 目的:分析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充填物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规律及治疗方案。方法:对2009-01/2011-01在我院行后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充填物的198例198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的测量,对出现高眼压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198例患者中,术后早期高眼压53例,发生率为26.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病种之间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充填和惰性气体充填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充填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与原发病和填充物种类关系不大,与手术方式有关。部分气体释放和前房放液为有效的降眼压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高眼压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