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宏宇 孙莹杰 +2 位作者 练向群 王大明 郝宏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866-1867,共2页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体外循环 肾脏
下载PDF
蟾蜍毒素对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Mg^(2+)-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明芳 王哲 +2 位作者 魏龙春 侯科佐 刘云鹏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6期385-387,共3页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thanol extract of ...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thanol extract of toad venom,简称EET),将其作用于S180荷瘤小鼠模型,计算肿瘤抑制率,应用酶化学染色法观察S180肉瘤细胞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蟾蜍毒素组和氟脲嘧啶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5.6%和36.9%(P<0.05),细胞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内质网标志酶G-6-Pase反应颗粒变小,数量减少,密度变低,提示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蟾蜍毒素可降低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及内质网标志酶G-6-Pase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蟾蜍毒素 S180肉瘤 Mg2+-ATPase 葡萄糖-6-磷酸酶
下载PDF
蟾蜍毒素对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Mg^(2+)-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明芳 王哲 +2 位作者 魏龙春 侯科佐 刘云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31-833,837,共4页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ET),将其作用于H22...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ET),将其作用于H22荷瘤小鼠模型,计算肿瘤抑制率,应用酶化学染色法观察H22肝癌细胞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蟾蜍毒素组和氟尿嘧啶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是32.0%和34.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g2+-ATPase、G-6-Pase反应颗粒变小,数量减少,密度变低,提示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蟾蜍毒素可降低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及内质网标志酶G-6-Pase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蟾蜍毒素 H22肝癌 小鼠 动物模型 Mg2+-ATP酶 葡萄糖-6-磷酸酶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丽君 谢静萍 +5 位作者 崔玉香 张欣 沈华 吕璐璐 杨硕 王婷婷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342例肾虚血瘀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水平将患者分为OP组(n=168)与...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342例肾虚血瘀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水平将患者分为OP组(n=168)与无OP组(Non-OP组,n=17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炎性因子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肾虚血瘀型老年T2DM合并OP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空腹C肽、120 min C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钙、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BMI、高水平CRP、NLR是肾虚血瘀型老年T2DM合并OP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水平BMI、高水平CRP、NLR是老年R2DM合并OP的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筛查BMI、CRP及NLR水平有利于老年T2DM患者合并OP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老年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鼻部不明注射物对鼻背软组织及鼻整形的影响
5
作者 李郑超 张晨 +3 位作者 陈伟妍 胡波 王洁晴 苏晓玮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4年第3期256-261,共6页
目的探讨鼻部不明注射物对鼻背软组织及鼻整形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整形外科信息系统数据库收集62例患者资料,有不明注射物隆鼻手术史患者28例,男1例、女27例,年龄28.8(19~53)岁,取出不明注射物同... 目的探讨鼻部不明注射物对鼻背软组织及鼻整形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整形外科信息系统数据库收集62例患者资料,有不明注射物隆鼻手术史患者28例,男1例、女27例,年龄28.8(19~53)岁,取出不明注射物同时实施鼻整形手术。另有34例初次接受鼻整形女性患者,年龄26.8(19~46)岁。通过镜下观察切除的鼻背注射物,分析不明注射物对鼻背软组织的影响;用统计学方法评估两组患者不满意率的差异。结果28例不明注射物中,患者不明注射物中含有凝胶样注射物的组织呈粉红色胶冻状,颗粒样注射物呈鱼子状质韧不规则形状;其中,5例病理切片上可见肌肉组织,显示注射物注入邻近鼻背肌肉,切除注射物可导致鼻背肌肉不同程度受损;28例患者均接受了鼻整形手术,其中有11例女性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34例初次鼻整形手术患者中,有4例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初次鼻整形组不满意率11.76%(4/34),不明注射物组不满意率为39.29%(11/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12)。结论鼻部不明注射物可能降低患者术后满意率,并对鼻背软组织和鼻整形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成形术 非手术鼻整形 不明注射物 组织学
原文传递
埋线隆鼻对鼻背软组织及再次鼻整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芬芬 陈亮 +4 位作者 金升元 胡波 陈伟妍 王洁晴 张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探讨埋线隆鼻对鼻背软组织和再次鼻整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9例埋线隆鼻术后再次鼻整形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3岁,平均26.8岁。埋线隆鼻术后3~48个月入院,中位时间15个... 目的探讨埋线隆鼻对鼻背软组织和再次鼻整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9例埋线隆鼻术后再次鼻整形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3岁,平均26.8岁。埋线隆鼻术后3~48个月入院,中位时间15个月。其中,鼻尖突度不足18例、鼻根突度不足22例、线材异位7例、线材外露5例、感染3例,10例存在2种及以上情况。合并短鼻畸形9例,鼻部存在鼻尖球形肥大1例、鼻小柱偏斜3例、鼻翼基底过宽3例、驼峰1例。3例感染患者仅行取线和清创手术;其余26例均再次鼻整形,鼻背均使用聚四氟乙烯假体,16例取自体肋软骨和耳软骨、10例取自体鼻中隔软骨和耳软骨行鼻尖整形术。将术中取出的线材及周围组织标本行组织学观察。术后测量鼻长度及鼻尖突度并计算比值,以评价鼻部形态;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例感染患者炎症控制。其余26例再次鼻整形者术后即刻即获得满意效果,术前及术后7 d、6个月,鼻长度分别为(4.11±0.34)、(4.36±0.25)、(4.33±0.22)cm,鼻尖突度分别为(2.34±0.25)、(2.81±0.18)、(2.76±0.15)cm,鼻尖突度/鼻长度比值分别为0.57±0.08、0.65±0.05、0.64±0.04。其中,鼻长度及鼻尖突度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尖突度/鼻长度比值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6个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满意度Likert评分为1.5~5.0分,平均4.05分。26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鼻假体外露,鼻部形态稳定,5例线材外露患者鼻部皮肤可见不同程度瘢痕;未发生感染、软骨吸收以及软骨变形、移位及外露。组织学观察示可吸收性线材植入后不仅被吸收,而且随时间延长线材分解吸收引起的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呈先加重,6~12个月最严重,之后逐渐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线隆鼻 可吸收性线材 并发症 再次鼻整形
原文传递
面部不明注射物磁共振及组织病理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董雷 权力 +7 位作者 翁文采 陈伟妍 王洁晴 杨薇 韩旭 胡波 张秀秀 张晨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组织病理初步诊断面部不明注射物的性质和注射部位,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医学影像科将直视下切除面部不明注射物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77例,年龄...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组织病理初步诊断面部不明注射物的性质和注射部位,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医学影像科将直视下切除面部不明注射物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77例,年龄17~58岁,平均29.4岁.包块、面部肿胀涉及前额、颞部、颧部、颊部、鼻部、鼻唇沟、唇部、下颏等部位,依照MRI提示,直视下切除不明注射物及其周边包膜样组织,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不明注射物主要为凝胶样注射物、颗粒样注射物、生长因子类注射物3种类型.凝胶样注射物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大体上可见注射物呈黏稠聚集物,周边被皮冻样组织包裹;组织病理见组织内大片均质蓝染区域,周围大量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颗粒样注射物在T1WI或T2WI抑脂序列表现为低、等信号,注射物呈沙粒样物质,混合包裹在瘢痕样组织中,形成坚韧的块状包块;组织病理见形状不规则颗粒状物,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生长因子样注射物在MRI图像上与正常组织无界限,增生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现等、高信号;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相对致密、含有较多纤维、血管丰富、易出血;组织病理见皮下血管增多,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术前MRI检查可初步判定不明注射物的种类和注射层次,有助于直视下手术时判定注射物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 注射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诊断
原文传递
食管癌组织中MTA1、SOX2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伟妍 李桂艳 +2 位作者 辛春 付勇强 付春子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因子MTA1、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二者的相关性以及与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来源于我院肿瘤科2002年6月~2005年6月的144例食管...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因子MTA1、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二者的相关性以及与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来源于我院肿瘤科2002年6月~2005年6月的144例食管癌组织标本中MTA1、SOX2的表达,并结合以上患者10年随访资料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食管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144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TA1、SOX2均在细胞核中表达。MTA1阴性或弱阳性率、中等阳性率与强阳性率分别为58.34%、27.08%与14.58%;SOX2阴性或弱阳性率、中等阳性率与强阳性率分别为65.28%、22.92%与11.81%。MTA1、SOX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T分级、临床分期有关,与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肿瘤转移相关因子MTA1、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在食管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存在相关性。MTA1、SOX2在食管癌组织中同时存在高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MTA1 SOX2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伟妍 龚莉 +1 位作者 周铁军 殷宪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的情况,及其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2例鳞癌组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PTEN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PTEN基因第5、8外显子全长序列PC...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的情况,及其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2例鳞癌组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PTEN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PTEN基因第5、8外显子全长序列PCR扩增均获成功;第5、8外显子均未发现有突变。结论:提示口腔鳞癌的发生可能和PTEN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基因 PTEN 突变
下载PDF
带有孔隙硅胶鼻假体对兔包膜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春晓 张晨 +1 位作者 陈伟妍 刘飞宏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0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带有孔隙的硅胶假体植入兔软硬组织之间,观察假体周边包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2018年9月在大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将规则排列微孔的硅胶鼻假体切割成1 cm硅胶段,植入5只1年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前额骨膜下。3个月后,将假体及其周边的组... 目的带有孔隙的硅胶假体植入兔软硬组织之间,观察假体周边包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2018年9月在大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将规则排列微孔的硅胶鼻假体切割成1 cm硅胶段,植入5只1年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前额骨膜下。3个月后,将假体及其周边的组织取出行组织病理检查,β-catenin和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肉眼可见包膜较薄,透过包膜可见白色假体。假体小孔处颜色较深,显示组织较厚,撕脱时有阻力;撕脱包膜内可见规律突起,小于假体表面小孔。组织病理可见实验样本小孔内全部有组织长入,假体周边形成菲薄包膜;包膜在小孔内及小孔间连续;未见异物巨噬细胞。孔内组织有的含有较多纤维,有的为疏松结缔组织,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相延续。β-catenin、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膜阳性,包膜内组织染色阴性,包膜深面组织散在细胞胞质Vimentin染色阳性。结论带有孔径的硅胶假体植入兔体后,假体周边形成包膜;包膜对应假体小孔处形成小突起,突起为包膜包裹的正常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硅胶 假体植入 组织学
原文传递
乳腺腺鳞癌伴间质肉瘤样变1例报道
11
作者 辛春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乳腺 腺鳞癌 肉瘤样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