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秋季大气细粒子及其二次无机组分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子锐 王跃思 +2 位作者 刘全 刘鲁宁 张德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160-3166,共7页
利用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仪(TEOM)及大气细粒子快速捕集及其化学成分自动在线分析系统(RCFP-IC)于2008年10~11月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定位站进行了大气细粒子(PM2.5)及其二次无机组分(SO42-、NH 4+和NO 3-)与相关污染气体... 利用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仪(TEOM)及大气细粒子快速捕集及其化学成分自动在线分析系统(RCFP-IC)于2008年10~11月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定位站进行了大气细粒子(PM2.5)及其二次无机组分(SO42-、NH 4+和NO 3-)与相关污染气体组分的同步观测与分析,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HYSPLIT轨迹模式对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2.5的日平均浓度为76.9μg.m-3,PM2.5中SO24-、NH 4+和NO 3-的日均浓度分别为20.0、6.8和2.6μg.m-3.二次无机组分浓度之和超过PM2.5质量浓度的35%,为鼎湖山地区大气细粒子的主要组成部分;细粒子中SO42-和NH 4+浓度日变化表现出与PM2.5相一致的"双峰"型分布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而NO 3-仅在10:00出现单一峰值.细粒子中SO24-浓度的日变化与大气中SO2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相似,SO24-主要由SO2转化而来;而NO 3-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则异于NO2,NO2的二次转化率(NOR)远低于SO2的二次转化率(SOR).细粒子中NH 4+主要以硫酸盐、硝酸盐及氯盐的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结合后向轨迹推算,鼎湖山地区大气细粒子污染主要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如广州和惠州等的区域输送,同时本地二次硫酸盐的贡献较大而一次排放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二次无机组分 污染特征 形成机制 珠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 被引量:85
2
作者 黄富祥 康慕谊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1-478,共8页
经济补偿作为一项政策措施 ,对保障当前西部开发进程中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展开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作为我国植被生态建设中一个全新的举措 ,目前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刚刚开始 ,有关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循着... 经济补偿作为一项政策措施 ,对保障当前西部开发进程中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展开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作为我国植被生态建设中一个全新的举措 ,目前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刚刚开始 ,有关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循着“为什么要补偿 ?→补偿多少 ?→如何补偿 ?”的思路 ,建立了经济补偿的概念模型 ,着重探讨了补偿标准的确定以及多层次补偿制度建立等问题 ,并对目前处于试点示范中的经济补偿政策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经济补偿 Logistic增长曲线
下载PDF
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1
3
作者 朱彬 安俊岭 +1 位作者 王自发 李一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4-749,共6页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φO3m 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 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φO3m 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 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份组成比例;日臭氧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需要的时间(τO3m ax)与NMHC/NOx比值及NMHC成份组成比例有关,与NMHC、NOx体积分数关系不大。此外,利用该结果解释了近20 a北京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出现时刻具有不断提前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臭氧 城市臭氧日变化特征 臭氧前体物 大气光化学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天然与放牧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跃思 薛敏 +3 位作者 黄耀 刘广仁 王明星 纪宝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72-376,共5页
采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 .结果表明 ,四类天然草原吸收CH4、排放N2 O和CO2 各自有其相对固定的季节变化形式 ,四类草原和大气交换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形式基本一致 ,受年度气候季节变化所控制 ,而土壤、植... 采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 .结果表明 ,四类天然草原吸收CH4、排放N2 O和CO2 各自有其相对固定的季节变化形式 ,四类草原和大气交换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形式基本一致 ,受年度气候季节变化所控制 ,而土壤、植被类型、降雨量等天然因素和放牧强度等人为因素仅影响排放强度 .与天然羊草草原相比 ,自由放牧降低了羊草草原对CH4的吸收和N2 O排放 ,增加了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自由放牧 吸收 排放
下载PDF
南京市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地面积尘来源解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文菁 黄世鸿 +2 位作者 刘小红 徐震涛 杭维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4,共8页
本文使用受体模型中的化学元素平衡法(CMB)对南京市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来源进行解析研究,同时对地面积尘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建筑尘对TSP的贡献为31%~45%,位列第一,其次是煤烟尘(20%~38%),土壤尘... 本文使用受体模型中的化学元素平衡法(CMB)对南京市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来源进行解析研究,同时对地面积尘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建筑尘对TSP的贡献为31%~45%,位列第一,其次是煤烟尘(20%~38%),土壤尘(15%~23%),冶炼尘(<3%)。对地面积尘的解析结果也与TSP相同。该文的结果为污染物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 化学元素平衡法 源解析 南京市 受体模型 地面积尘 大气污染
下载PDF
2008奥运和后奥运时段北京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比对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刘子锐 孙扬 +1 位作者 李亮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23,共11页
为探索奥运和后奥运时段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08-08~2008-10-07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观测塔附近的办公楼楼顶使用微量振荡天平(TEOM)和空气动力学粒谱仪(APS)在线... 为探索奥运和后奥运时段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08-08~2008-10-07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观测塔附近的办公楼楼顶使用微量振荡天平(TEOM)和空气动力学粒谱仪(APS)在线实时测量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同时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和HYSPLIT轨迹模式对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奥运期间北京大气颗粒物粗细粒子质量浓度(PM2.5~10和PM2.5)平均值分别为(23.1±1.6)μg.m-3和(55.5±7.3)μg.m-3,比非奥运时期分别降低18.2%和16.0%,比非源控制时期分别降低22.3%和18.0%;而奥运期间粗细粒子数浓度(PN2.5~10和PN0.5~2.5)平均值分别为(15±1)个.cm-3和(3 138±567)个.cm-3,比非奥运时期分别降低23.4%和27.5%,比非源控制时期分别降低29.5%和34.3%.观测期间风速、相对湿度和前1 d的降水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风速和相对湿度可以解释细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变化的42%和53%,而风速和前1 d的降雨则可以解释粗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变化的21%和39%;观测期间北京大气颗粒物主要受保定、石家庄等偏南地区输送的影响,偏南弱气流使北京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迅速增加,而偏北强气流使区域大气粗细粒子得到彻底清除,体现了北京地区大气粗粒子受局地排放控制而细粒子受区域污染输送的特征.对比观测期间颗粒物累积清除的2次典型过程发现,气象因素影响颗粒物浓度值波动,而局地源排放减少和区域输送减弱则使颗粒物粗细粒子浓度显著降低,北京及周边省(市、区)协同减排是保障奥运期间优质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数浓度 区域减排 气象因素
原文传递
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系统开发 被引量:26
7
作者 彭新东 姜金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简单介绍了一个应用于复杂地形、 下垫面条件下的中尺度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开发和利用; 并为城市大气质量数值模拟和预测的实施, 以兰州为例进行了初步的理想数值试验, 其结果将对改进模式和城市污染源的描述提供依据并积累经... 简单介绍了一个应用于复杂地形、 下垫面条件下的中尺度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开发和利用; 并为城市大气质量数值模拟和预测的实施, 以兰州为例进行了初步的理想数值试验, 其结果将对改进模式和城市污染源的描述提供依据并积累经验。同时这也是最终形成城市大气质量预测系统的前期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大气污染物 地形 空气质量 数值模拟 下垫面 大气质量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亮 张宏 +3 位作者 胡波 刘广仁 刘子锐 王跃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2-328,共7页
利用2004—200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实测土壤热通量、辐射等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表层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与总辐射、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导热率越大,热量传输就越... 利用2004—200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实测土壤热通量、辐射等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表层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与总辐射、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导热率越大,热量传输就越快;热容量越小,热量传输也越快,造成土壤热通量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所以黄绵土和紫色土的表层热通量日较差最大(220~280 W.m-2),高寒草甸土和水稻土最小(55W.m-2);季节变化中土壤表层热通量的年较差变化范围在12~28W.m-2之间,灰漠土最大,为28W.m-2,热通量年较差从大到小依次为灰漠土、黄绵土、盐碱潮土、红壤土、紫色土、沼泽土、水稻土和高寒潮土,高寒潮土最小,为12W.m-2。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与总辐射、净辐射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热通量在12:00(地方时)所占净辐射的比例各不相同,高寒草甸土最小,约为8%;黄绵土最大,为38%,多数土壤的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在15%~20%之间,这充分表明不同土壤类型表层热通量的传输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热通量 总辐射 净辐射
下载PDF
2008年奥运期间华北区域大气污染物本底浓度变化与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丹 辛金元 +2 位作者 孙扬 王跃思 王普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0-1138,共9页
为了解华北区域的大气背景状况,评估污染源限排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污染物输送在区域污染中的作用,在2008年奥运期间(6~11月),对华北区域兴隆大气本底监测站主要污染物NOx、SO2、O3和PM2.5进行了连续在线观测,对不同时间段的污染... 为了解华北区域的大气背景状况,评估污染源限排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污染物输送在区域污染中的作用,在2008年奥运期间(6~11月),对华北区域兴隆大气本底监测站主要污染物NOx、SO2、O3和PM2.5进行了连续在线观测,对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和后向轨迹模式初步探讨了污染物的区域传输过程,并对区域不同站点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显示,2008年夏季兴隆本底站NOx、SO2、O3与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8.4、10.5、126.0和59.8μg·m-3,秋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1.7、17.2、97.5和30.7μg·m-3.奥运时段(2008-08-08~2008-08-24),兴隆NOx、SO2、O3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6、6.8、100.5和33.3μg·m-3,较奥运时段前后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29.0%、46.9%、18.6%和36.5%,与2007年奥运时段同期观测结果相比,NOx浓度下降了62.5%,PM2.5浓度下降了29.0%,奥运时段华北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污染物限排之前,兴隆主要污染物的日变化形势都是夜间浓度低,白天浓度不断升高,在傍晚17:00~20:00之间达到峰值,显示了污染物区域输送在兴隆的累积,而污染源排放控制期间污染物白天的积累过程明显减弱,区域输送的污染物含量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源的联合控制取得了明显效果.兴隆夏秋季节主要受偏南方向的季风影响,在此方向上对应的污染物浓度值最高,偏南方向上的区域污染输送对兴隆影响较大.将京津冀区域不同站点间的污染物浓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华北区域夏秋季NOx和SO2污染较轻,O3污染不容乐观,PM2.5污染严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北京奥运 华北区域大气本底站 NOx SO2 O3 PM2.5
原文传递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彬 李子华 +1 位作者 肖辉 黄美元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38-345,共8页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不同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指数 ( IPOCP值 )。探讨了在较高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IPOCP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结构、种类的 NMHC对光化学臭氧贡献有很大...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不同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指数 ( IPOCP值 )。探讨了在较高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IPOCP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结构、种类的 NMHC对光化学臭氧贡献有很大差异 ;各 NMHC物种的 IPOCP值随 NMHC/ NOx 比值、光化学反应的时间尺度变化而系统性地变化。 NOx、烯烃、芳烃和醛类的活性高寿命短 ,输送距离有限 ,主要表现为局地污染 ;烷烃类的活性低寿命长 ,可传输到较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 大气
下载PDF
保定市大气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污染水平及来源识别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杏茹 杜熙强 +1 位作者 王英锋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1-447,共7页
有机物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知河北工业城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浓度水平和来源,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利用安德森9级惯性撞击式颗粒物采样器在河北省保定市采集了大气颗粒物样品,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气相色谱... 有机物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知河北工业城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浓度水平和来源,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利用安德森9级惯性撞击式颗粒物采样器在河北省保定市采集了大气颗粒物样品,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量分析了其中的正构烷烃.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保定市大气细粒子日均浓度67%超过GB 3095-2012二级标准75μg·m-3,约96%超过国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标准150μg·m-3.颗粒物中检测出C14~C32正构烷烃19种,浓度范围111.23~979.81 ng·m-3,日均浓度264.2 ng·m-3;4个季节的主峰碳各有不同,冬春季主峰碳为C20、C21和C22,夏季为C27;春、夏、秋、冬CPI值分别为0.97、1.24、0.92、0.86,平均值为1.01.冬春季正构烷烃主要受控于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夏秋季还同时受到高等植物角质蜡层的挥发影响,全年以人为源的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 大气气溶胶 正构烷烃 污染特征 来源识别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低地草甸芨芨草-盐爪爪群落地上生物量对气候因子的动态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富祥 王跃思 +1 位作者 傅德山 刘振铎 《草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24-30,共7页
对毛乌素沙地低地草甸芨芨草 盐爪爪群落地上生物量做了 5年逐月观测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植物群落生物量对气候响应的逐月回归模型。研究表明 :①气温因子除 7月外 ,在其他各月都对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 ;光照时数只在 7、8两个月... 对毛乌素沙地低地草甸芨芨草 盐爪爪群落地上生物量做了 5年逐月观测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植物群落生物量对气候响应的逐月回归模型。研究表明 :①气温因子除 7月外 ,在其他各月都对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 ;光照时数只在 7、8两个月对生物量产生影响 ;②与干旱区常见的情况不同 ,降水因子无论在哪个月份都不是芨芨草 盐爪爪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显著影响因子 ;③每个月份地上生物量都受前一月份生物量的显著影响 ,说明植物生长连续性对生物量的积累很重要。利用逐月回归模型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群落生物量在各月的变化范围进行了预测。为比较逐月回归模型与传统的累积回归模型的模拟效果 ,分别建立了 7月和 9月地上生物量对累积气候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 ,比较表明 ,逐月回归模型在多数年份都更接近于实测值。与传统的累积气候因子回归模型相比 ,逐月回归模型在 3个方面更具优势 ,即模拟结果更精确 ,可以揭示气候因子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细节 ,具有预测能力等。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芨芨草盐爪爪群落 地上生物量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2007年春节期间北京大气细粒子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姚利 李杏茹 +2 位作者 郭雪清 刘欣然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9-593,共5页
利用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分昼夜采集了2007年春节前后大气气溶胶中PM2.5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PM2.5样品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大气细粒子平均浓度全部超过WHO阈值,且夜间平均浓度要高于白天.细粒子... 利用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分昼夜采集了2007年春节前后大气气溶胶中PM2.5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PM2.5样品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大气细粒子平均浓度全部超过WHO阈值,且夜间平均浓度要高于白天.细粒子中检测出C10~C33的正构烷烃,总浓度为201.7~2715.6ng.m-3,夜间正构烷烃的平均总浓度(943.5ng.m-3)要高于白天(581.1ng.m-3),除夕前的平均总浓度(1025.5ng.m-3)要高于除夕后(536.6ng.m-3).主峰碳为23、24和25,CPI值为0.9~1.4,平均为1.15,表明春节期间北京大气细粒子中的正构烷烃主要由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WaxCn的结果表明生物源对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贡献率为8.5%~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大气细粒子 正构烷烃 污染特征
原文传递
广州典型小区微气候特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林满 王宝民 刘辉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根据广州下垫面类型和湿热气候特征,选取广州大学城一个小区为试验基地,在典型的晴朗天气条件下,通过实地观测和微尺度数值模式 ENVI-met,探讨该地区的微气候特征。数值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温度、湿度及流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 根据广州下垫面类型和湿热气候特征,选取广州大学城一个小区为试验基地,在典型的晴朗天气条件下,通过实地观测和微尺度数值模式 ENVI-met,探讨该地区的微气候特征。数值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温度、湿度及流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模拟区域内不同的下垫面存在高温低湿、低温高湿的现象;②毗邻两栋建筑之间可形成狭管流效应,风速值约为来流风速的1.4~1.7倍;③单体方形建筑物两侧出现角隅大风,阵风风速可达平均风速的2~3倍;④街谷型建筑之间有微弱的街谷涡旋形成,其强度与街谷的几何配置和来流风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候 数值模拟 广州
下载PDF
潮汐调和分析与预报系统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丽娟 徐丰 +1 位作者 胡非 吕明进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6年第2期52-54,58,共4页
为满足近海勘测前预测海域潮位的需要,利用VC++设计开发一个集潮汐调和分析及预报于一体的系统.输入与勘测作业海域相近的潮汐观测站点数据,利用该系统的调和分析模块可得到30个分潮的潮汐调和常数,进而用于勘测施工海域的潮位预报.该... 为满足近海勘测前预测海域潮位的需要,利用VC++设计开发一个集潮汐调和分析及预报于一体的系统.输入与勘测作业海域相近的潮汐观测站点数据,利用该系统的调和分析模块可得到30个分潮的潮汐调和常数,进而用于勘测施工海域的潮位预报.该系统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精度高、通用性强,在近海勘测作业中预估海域潮位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调和分析 潮汐预报 VC++ 近海勘测
下载PDF
用伴随方程研究空气污染的优化控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峰 胡非 王锷一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2-475,共4页
从一类常见的空气污染控制问题出发 ,推导了三维非平坦地形下大气平流扩散方程的伴随方程 ,利用伴随方程和原始方程的关系 ,对优化控制问题进行了等价变形 ,大大降低了计算量 .文中指出 ,空气污染预报问题是正问题 ,适合用平流扩散原始... 从一类常见的空气污染控制问题出发 ,推导了三维非平坦地形下大气平流扩散方程的伴随方程 ,利用伴随方程和原始方程的关系 ,对优化控制问题进行了等价变形 ,大大降低了计算量 .文中指出 ,空气污染预报问题是正问题 ,适合用平流扩散原始方程求解 ;控制问题是反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方程 空气污染 优化 控制 预报
下载PDF
城市边界层大气环境领域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 被引量:6
17
作者 佟华 韩志伟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城市边界层大气环境领域的问题逐渐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 ,本文概略介绍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给出了一些应用广泛的模式系统的要点。
关键词 大气环境 研究方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用伴随方法求解多个工业污染源优化布局问题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峰 胡非 朱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71,共8页
发展了一种伴随方法,引入罚函数来处理环境约束不等式,构造优化问题的Lagrange函数,从理论上推导了伴随方程和目标函数梯度公式. 通过求解伴随方程得到目标函数的梯度, 利用梯度信息使得目标函数下降, 用迭代的方法逼近最优解. 用二维... 发展了一种伴随方法,引入罚函数来处理环境约束不等式,构造优化问题的Lagrange函数,从理论上推导了伴随方程和目标函数梯度公式. 通过求解伴随方程得到目标函数的梯度, 利用梯度信息使得目标函数下降, 用迭代的方法逼近最优解. 用二维的简化模式进行了数值试验, 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该方法收敛速度快, 效率高, 与空气质量数值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相适应, 为工业规划和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解 LAGRANGE函数 最优解 伴随方程 逼近 收敛速度 优化问题 伴随方法 数值模式 数值试验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因子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成天涛 吕达仁 +1 位作者 王革丽 徐永福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气象台站的常规气候资料,分析气候要素和沙尘暴频率的多年变化状况,建立能够很好描述该地区沙尘暴频率年际变化的沙尘暴指数,并建立适合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特征的气候因子影响沙尘暴频率指数模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气象台站的常规气候资料,分析气候要素和沙尘暴频率的多年变化状况,建立能够很好描述该地区沙尘暴频率年际变化的沙尘暴指数,并建立适合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特征的气候因子影响沙尘暴频率指数模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自1960年后气候逐渐变暖,并有微弱变湿趋势,沙尘暴年日数自1998年起波动增加,2000年出现极大值;沙尘暴年日数与沙尘暴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左右;建立的气候影响指数模型,能够用来解释当前该地区沙尘暴频率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气候因子 沙尘暴 频率 指数模型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油蒿—本氏针茅群落生物量对气候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富祥 傅德山 刘振铎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8-153,共6页
在 5年逐月观测基础上 ,利用多元分析方法 ,建立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油蒿—本氏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对气候因子影响的逐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气候因子在不同时期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差异显著。降水因子在各月都是影响生物量的显著因子 ,二者... 在 5年逐月观测基础上 ,利用多元分析方法 ,建立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油蒿—本氏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对气候因子影响的逐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气候因子在不同时期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差异显著。降水因子在各月都是影响生物量的显著因子 ,二者呈正相关。日照时数仅在 6月对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平均气温在各月都不对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7~ 10月各月生物量都受前月生物量的显著影响 ,说明植物生长的持续性对生物量的形成和积累是重要的。应用本文建立的模型对 3种不同气候条件下 ,各月生物量的波动范围进行预测。建立累积回归模型 ,将逐月回归模型、累积回归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在多数年份 ,逐月回归模型都比累积回归模型更接近实测值。与传统的累积回归模型相比 ,本模型具有三方面的优越性 ,即可揭示气候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细节、具有预测能力以及精度更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本氏针茅群落 地上生物量 多元回归分析 累积回归模型 气候因子 逐月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