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水河流域毛竹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及乌骨鸡养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喜 文弢 +6 位作者 张佐玉 黄仕平 霍达 姜霞 袁克礼 沈晓君 黄小伟 《世界竹藤通讯》 2015年第5期1-7,共7页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企业(专业合作社)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赤水河流域毛竹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及竹乡乌骨鸡养殖技术。结果表明:1)毛竹母竹林、丰产林、低产林和社区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别为68.35 t/hm^2、67.90 t/hm^2、20.81 t/hm^...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企业(专业合作社)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赤水河流域毛竹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及竹乡乌骨鸡养殖技术。结果表明:1)毛竹母竹林、丰产林、低产林和社区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别为68.35 t/hm^2、67.90 t/hm^2、20.81 t/hm^2和56.18 t/hm^2,分别是地上植被生物量的45.39%、37.26%、10.84%和36.03%,其中灌木、草本及枯物层植物生物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7.21%~74.68%、4.28%~10.24%和19.83%~32.54%;不同类型毛竹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组成指标、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指标差异显著。2)林下植被生物量受毛竹林植被一土壤系统的综合影响,与部分表层土壤理化指标、林分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指标呈显著相关,林下植被生物量增加有利于毛竹林地土壤综合肥力提高,林下养殖竹乡乌骨鸡除减少林下植被生物量外,还可能增加表层土壤扰动、减少生物多样性和导致地力衰退。3)毛竹林下养殖竹乡乌骨鸡成倍增加林地产值,适宜750~1500只/hm^2、每年1~2轮的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竹乡乌骨鸡 林下植被生物量 养殖 植物多样性 地力 赤水河流域
下载PDF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喜 黄小伟 +2 位作者 冯卫 杨光能 付师春 《世界竹藤通讯》 2023年第4期20-27,共8页
贵州竹文化在我国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是贵州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利用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和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名录数据库,分析了贵州非遗项目中的竹元素成分、... 贵州竹文化在我国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是贵州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利用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和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名录数据库,分析了贵州非遗项目中的竹元素成分、涉竹非遗项目在贵州省的区域分布及数量变化动态,从非遗文化角度阐述了贵州竹文化的特异性。结果发现:(1)中国联合国级非遗项目35项(2001—2021年)、贵州国家级非遗项目123项(2006—2021年)、贵州省级非遗项目785项(2005—2019年),其中主竹元素项目、有竹元素项目和无竹元素项目数量在国家联合国级非遗名录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45.71%和54.29%,在贵州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3%、25.20%和66.67%,在贵州省级非遗名录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40%、28.32%和64.29%;(2)近年来,在省级及以上非遗名录中,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表明非遗竹文化对贵州竹文化的贡献率在不断增加;(3)在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中,除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外,在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中民俗类别占比较高、传统美术类别占比较低、其他类别所占的比例变化较大;(4)贵州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分布呈现空间异质性,宜在不同区域规划发展相应竹文旅产业链。据此,竹材(笋)产业链和竹文旅产业链相结合,可推动贵州全省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稳链和强链,实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名录 竹文化 竹产业 贵州
下载PDF
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喜 文弢 +6 位作者 李丹 李继伟 霍达 姜霞 杨守禄 沈晓君 袁克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310-7322,共13页
以"中国竹子之乡"命名的贵州省赤水市为例,研究了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竹子各构件都有开发价值,包括生态服务、食药、竹材加工和文化产品等5方面,产业系统呈3级链环模式,第二、第三产业链环由近200家加工企... 以"中国竹子之乡"命名的贵州省赤水市为例,研究了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竹子各构件都有开发价值,包括生态服务、食药、竹材加工和文化产品等5方面,产业系统呈3级链环模式,第二、第三产业链环由近200家加工企业及6大系列近300个竹加工品种组成,包括一般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第一产业链环主要由占全市森林面积47.3%的竹林资源构成。第一产业链环是环境保障与原材料的基础,第二和第三产业链环是产业化能力,三者互相依存。(2)竹产业生态系统由环境资源、原生产业、外生产业、共生产业和产业创新5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相互作用、重要性不同,出现原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Ⅰ)、外生-原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Ⅱ)、原生-外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Ⅲ)和外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Ⅳ)4种状态,赤水市竹产业生态系统处于Ⅱ→Ⅲ级状态。竹外生产业子系统产值占全市GDP的40%以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竹产业生态系统中原生、外生和共生产业子系统产值分别为0.95×10^9、2.85×10^9元和2.30×10^9元,总产值6.10×10^9元。(3)依据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生产要素转化过程,赤水市竹产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原始发展阶段(约1950年以前)处于Ⅰ级状态,手工利用阶段(1951—1980年)整体处于Ⅰ级、毛竹林资源及加工利用部分有向Ⅱ级转化的趋势,工业利用阶段(1981—2000年)处于Ⅱ级状态,系统利用阶段(2001年至今)整体处于Ⅱ级、杂竹林资源及加工利用部分有向Ⅲ级转化的趋势。现时竹产业发展需提高原生产业子系统规模与生产力,依靠产业创新子系统引领竹产业生态系统走创新驱动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产业 产业生态系统 演化阶段 原生产业 外生产业 共生产业 产业创新
下载PDF
竹产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研究-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喜 文弢 +6 位作者 黄仕平 霍达 袁克礼 李丹 沈晓君 姜霞 黄小伟 《竹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2,共8页
应用产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研究了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结果表明:1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0.2%,竹林资源占全市森林面积的47.3%,竹业循环经济呈种植-加工-废物循环利用3级环状模式,形成的毛竹林资源推动竹材加工... 应用产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研究了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结果表明:1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0.2%,竹林资源占全市森林面积的47.3%,竹业循环经济呈种植-加工-废物循环利用3级环状模式,形成的毛竹林资源推动竹材加工和竹浆企业拉动杂竹林资源发展的竹产业模式具有赤水特色。2竹林资源量和加工企业及生产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竹产业示范园规划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由竹深加工-资源培育集聚单元、竹加工-资源培育集聚单元和竹生态旅游-资源培育集聚单元组成的"一轴、三类和四单元"式核心区分布格局,以及由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形成的竹产业示范园构想。3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技术研发应用和竹业品牌创建,园区建设将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资源 竹加工 产业生态学 竹产业示范园 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