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etester对于楔状缺损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青 石昕 侯铁舟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728-731,共4页
目的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 目的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牙占比最高,为46.49%;64颗早接触牙齿中42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 χ^(2)=25.732,P<0.001,OR=4.001,95%置信区间(2.282~7.015),提示早接触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26颗[牙合]分离时间过长牙齿中17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 χ^(2)=9.285,P<0.05,OR=3.427,95%置信区间(1.489~7.890),提示[牙合]分离时间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对比41颗楔状缺损患牙与对侧同名正常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43颗楔状缺损深度较深的患牙与对侧楔状缺损深度较浅的同名患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前磨牙区是楔状缺损的易患区域;早接触、[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大小是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早接触 [牙合]分离时间
下载PDF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Invisalign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乔义强 范海丽 +1 位作者 周绍楠 周彦恒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9-624,共6页
目的: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头影测量评价Invisalign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2位应用Invisalign远移上颌磨牙的成年患者,收集患者磨牙远移前后的模型与头颅侧位片,应用3_Shape Trios 3扫描仪扫描模型并重建三维数字... 目的: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头影测量评价Invisalign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2位应用Invisalign远移上颌磨牙的成年患者,收集患者磨牙远移前后的模型与头颅侧位片,应用3_Shape Trios 3扫描仪扫描模型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通过三维模型重叠测量目标牙在三维方向的变化,并与Clin Check预期移动量进行比较,分析头颅侧位片骨性、牙性改变。结果:三维模型重叠得出上颌第一磨牙实际远移量为(2. 04±0. 92) mm,与预期值(3. 16±1. 08) mm相比,表达率为64. 56%,支抗牙有少量支抗丢失。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下颌平面角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nvisalign矫治器推磨牙远移效果较好,下颌平面角无增加,但预计表达率有待提高,支抗牙有部分支抗丢失,提示临床医生增加支抗控制及增加预设量来达到需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isalign 远移磨牙 三维数字化重叠测量 头影测量
下载PDF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伟涛 王怡然 +1 位作者 王雪东 周彦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6-355,共10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及周围骨缝的三维变化,探讨该变化与颧颌缝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上颌前移的影响因素,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及周围骨缝的三维变化,探讨该变化与颧颌缝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上颌前移的影响因素,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单次扩弓组和反复扩缩组(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000034909),患者7~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头影测量显示ANB角<0°,Wits值<-2 mm,上齿槽座点(A点)至过鼻根点(N点)的眼耳平面垂线的距离(A-Np)<0 mm。单次扩弓组行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面罩前方牵引。使用Dolphin 11.7软件对每组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进行头位校正,使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及其周围骨缝标志点,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2例患者未完成复诊随访外,其余34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与单次扩弓组相比,反复扩缩组患者治疗后上颌及周围骨缝标志点矢状前移量更大,颧颞缝、颧颌缝及颧额缝标志点矢状向分别前移1.21 mm、2.20 mm及1.43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颧颞缝外,其余骨缝标志点矢状向前移量不受颧颌缝成熟度影响(P>0.05)。反复扩缩组治疗后,颧颌缝标志点和A点矢状向前移量之间相关性较强(P<0.01),回归分析R^(2)=42.5%。结论: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于早期治疗上颌后缩可能效果更佳;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颧颌缝作为上颌矫形力作用的主要骨缝之一,其矢状向前移量与上齿槽座点的前移量相关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上颌骨 腭扩张术 颅缝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怡然 周彦恒 +2 位作者 王雪东 魏松 刘伟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5-693,共9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mm,RPE(2.16±1.27)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后缩 腭扩张术 口外牵引器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标志点
下载PDF
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伟涛 孙佳 +3 位作者 戚琳 邹冰爽 周绍楠 周彦恒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26-733,共8页
目的探索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2例使用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进行拔牙矫治的患者,平均年龄(27.1±4.3)岁,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锥形束计算... 目的探索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2例使用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进行拔牙矫治的患者,平均年龄(27.1±4.3)岁,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和后牙以及颏下(Me)点的三维方向变化;通过对三维转化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MP-SN角)、平面角(OP-SN角)及下面高(ANS-Me距)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牙性及骨性指标变化情况,对影响下颌平面角变化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上前牙内收(6.76±1.75)mm,压低(1.57±1.54)mm;下前牙内收(5.56±1.37)mm,压低(2.94±1.15)mm;上磨牙近中移动(1.65±1.21)mm,压低(1.21±0.79)mm;下磨牙近中移动(1.30±0.84)mm,伸长(0.36±0.92)mm。Me点向前、向上移动,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1.10°±0.99°,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面高减小。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磨牙垂直向位置(r=0.731,P<0.01)、上磨牙垂直向位置(r=-0.485,P<0.01)、OP-SN角(r=0.437,P<0.05)、下前牙矢状向位置(r=0.405,P<0.05)及上前牙垂直向位置(r=-0.380,P<0.05)均与下颌平面角变化相关。结论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可在内收前牙的同时逆旋下颌平面。下颌平面旋转可能与上下颌后牙和上前牙垂直向位置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正畸支抗 拔牙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隐形矫治 垂直向变化 种植支抗钉
下载PDF
根管治疗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颜渊 石昕 +1 位作者 王静雪 侯立鹏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的13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多次根管治疗,观察组使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各项指标变化、...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的13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多次根管治疗,观察组使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各项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及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咀嚼效率、咬合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牙龈指数、出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牙龈肿胀、疼痛、咬合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治疗时间短,疼痛轻,咀嚼及咬合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体牙髓病 多次根管治疗 一次性根管治疗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软组织处理分析
7
作者 刘颖华 何荣发 《医师在线》 2023年第12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前牙美学区种植中不同牙龈软组织处理方法的美学效果。方法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前牙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种植体23颗),种植同期移植腭部游离黏膜瓣修复种植体周围软组... 目的探讨前牙美学区种植中不同牙龈软组织处理方法的美学效果。方法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前牙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种植体23颗),种植同期移植腭部游离黏膜瓣修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对照组25例(种植体27颗),种植后常规缝合牙龈切口。修复戴冠后随访6个月,观察实验组黏膜瓣移植后成活情况与收缩情况,测量两组种植体周角化黏膜宽度(WKM),以红色美学指数(PES)评价两组修复体的美学效果,统计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移植黏膜瓣均成活,硬腭游离黏膜移成活率100.0%,术后随访黏膜平均收缩率53.2%。实验组术后种植体周WKM(4.25±0.93)mm,宽于本组术前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实验组患者PES(9.05±0.63)分,患者前牙种植修复满意度95.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美学区的种植病例,在种植手术同期进行腭部游离黏膜瓣移植,增加唇侧牙龈的厚度和宽度,可以有效增加种植体颈部的角化龈质量,修复体周围软组织的美学效果优于常规的缝合修复,患者的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 美学区种植 软组织 游离黏膜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