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音乐研究的学科理论与问题框架--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四)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诗原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7,共12页
红色音乐乃20世纪中国音乐的半壁江山,但在近30年的学术研究中,却因“告别革命”和“重写音乐史”而被“边缘化”。“告别革命”既不可能,又无必要;“重写音乐史”并非剔除红色音乐,而是要加强红色音乐内容,加大红色音乐研究力度。红色... 红色音乐乃20世纪中国音乐的半壁江山,但在近30年的学术研究中,却因“告别革命”和“重写音乐史”而被“边缘化”。“告别革命”既不可能,又无必要;“重写音乐史”并非剔除红色音乐,而是要加强红色音乐内容,加大红色音乐研究力度。红色音乐文化研究,应是一种军事政治学视野下基于具体问题框架和研究选项的“文化研究”,并在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认同机制中获得其文化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音乐 重写音乐史 军事政治学 问题框架
原文传递
音乐创作的“中国性”及其理论构建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诗原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130,共5页
音乐创作的“中国性”,诉诸音乐形式的“中国性”、音乐内容的“中国性”、音乐文化与哲学精神的“中国性”,以及价值判断的“中国性”。故音乐创作“中国性”的理论构建,既要认识和把握基于音乐本身的“中国性”,又要认识和把握价值判... 音乐创作的“中国性”,诉诸音乐形式的“中国性”、音乐内容的“中国性”、音乐文化与哲学精神的“中国性”,以及价值判断的“中国性”。故音乐创作“中国性”的理论构建,既要认识和把握基于音乐本身的“中国性”,又要认识和把握价值判断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创作 “中国性” 理论构建
原文传递
材料、程序、结构:音乐创作的基本法则——以本人近期作品《漠墨图Ⅱ》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贾达群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3,共10页
文章从理论的认知切入,经对方法的探讨,深入到作曲的基本法则,提出作曲基本法则的三大元素为材料、程序与结构。在充分地阐释和论证了材料、程序与结构各自的概念、属性和功用后,以笔者近期的创作实践为例进一步印证其理论的可靠性、有... 文章从理论的认知切入,经对方法的探讨,深入到作曲的基本法则,提出作曲基本法则的三大元素为材料、程序与结构。在充分地阐释和论证了材料、程序与结构各自的概念、属性和功用后,以笔者近期的创作实践为例进一步印证其理论的可靠性、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程序 结构 作曲基本法则 《漠墨图Ⅱ》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音乐: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井冈山“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的启示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诗原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28,共14页
中国现代音乐作为一种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音乐,从1979年算起,也有40年的历史.前20年轰轰烈烈,标新立异,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后20年则进入一个没有“宣言”的时代,在“有现代音乐,无现代音乐思潮”的状态中持续,并呈现出... 中国现代音乐作为一种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音乐,从1979年算起,也有40年的历史.前20年轰轰烈烈,标新立异,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后20年则进入一个没有“宣言”的时代,在“有现代音乐,无现代音乐思潮”的状态中持续,并呈现出新的存在方式:作为学院派作曲家文化身份的标识,作为专业音乐学院作曲技术训练手段,作为满足部分听众审美需求的小众艺术,作为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表征.关于中国现代音乐的分析和研究,也有40年成果和方法的积累,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其方法或已/或当体现出从文本到话语、从分析到阐释、从民族性探寻到中国性构建的转向.此乃2019年暑期井冈山“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音乐 存在方式 分析和研究
原文传递
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辨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贾达群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134,144,共9页
本文通过对"西方音乐""西方技术""专业作曲体系""民族性与个性化""十二音序列音乐""原创""传统、现代与当代"等诸多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梳理、阐释和辨析,理性地... 本文通过对"西方音乐""西方技术""专业作曲体系""民族性与个性化""十二音序列音乐""原创""传统、现代与当代"等诸多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梳理、阐释和辨析,理性地探讨上述概念之于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音乐 西方技术 专业作曲体系 原创 民族性 个性化 十二音序列 传统 现代 当代
原文传递
音乐研究的人文学术价值取向——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三)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诗原 《人民音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76,共3页
音乐研究应保持一种人文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毋庸质疑,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或音乐文化,但作为一个人文学科,也应保持人文学科的总体价值取向。那么,人文学科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什么呢?这无疑要从人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找。一切人文学... 音乐研究应保持一种人文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毋庸质疑,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或音乐文化,但作为一个人文学科,也应保持人文学科的总体价值取向。那么,人文学科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什么呢?这无疑要从人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找。一切人文学科的研究都应遵循一个共同的学术价值观。这种学术价值观的实质就在于,基于人与文化的关系,将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作为分析、研究、判断一切文化现象的基点,并在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相统一的视野中保持着人文学术精神及其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价值取向 音乐学术研究 人文学术研究 音乐研究 学术价值观 人文学科 音乐文化 生命存在
原文传递
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歌剧状况与未来愿景 被引量:7
7
作者 杨燕迪 《歌剧》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的要义和内涵,以及中国歌剧在全球化的态势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目前确实还面临着很多理论、创作、实践上的问题。但是.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新时代,中国现在国力强盛,文化走向全面复兴,我们对未来也抱着热切而美...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的要义和内涵,以及中国歌剧在全球化的态势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目前确实还面临着很多理论、创作、实践上的问题。但是.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新时代,中国现在国力强盛,文化走向全面复兴,我们对未来也抱着热切而美好的期待。从全球化的语境、从世界歌剧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的歌剧状况,当然我们仍然会立足本体,放眼世界最后还是要回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化语境 民族歌剧 中国歌剧 文化走向 全球化 世界
下载PDF
歌剧《白毛女》“延安版”初探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诗原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66,共11页
歌剧《白毛女》初创时期的“延安版”,具有与戏剧结构相匹配的音乐结构,作为歌剧的音乐元素齐全,具有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性格的音乐主题设计,音乐材料较为集中,音乐风格较为统一。其创作整体上已非常成功,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存在革命... 歌剧《白毛女》初创时期的“延安版”,具有与戏剧结构相匹配的音乐结构,作为歌剧的音乐元素齐全,具有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性格的音乐主题设计,音乐材料较为集中,音乐风格较为统一。其创作整体上已非常成功,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存在革命叙事与民间叙事、揭示阶级矛盾与农民阶级自身软弱的内在冲突,这是歌剧《白毛女》“延安版”很快被“张家口版”所取代,并不断改版直至1962年才定版的内在原因。“延安版”《白毛女》的传播,除1945年在延安的首演之外,主要是“国统区”纸质媒体的宣传和1948年在香港的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白毛女》 延安版 音乐特征 传播
原文传递
反本质主义音乐现象及其理论观察——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六) 被引量:6
9
作者 李诗原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6,共14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专业音乐领域出现了三种面相,即:消解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特征,有悖音乐艺术特殊规律,放逐音乐体裁特征的音乐创作;在古典与流行之间穿越,在东西、雅俗、古今之间进行混搭、杂糅,放逐和颠覆既定文化形象的音乐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专业音乐领域出现了三种面相,即:消解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特征,有悖音乐艺术特殊规律,放逐音乐体裁特征的音乐创作;在古典与流行之间穿越,在东西、雅俗、古今之间进行混搭、杂糅,放逐和颠覆既定文化形象的音乐表演;关注跨界民族音乐文化、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融合的现象,重建中国音乐文化身份和文化主体性的音乐研究。面对这些旨在解构、挑战、重建的反本质主义音乐现象,理论家们一方面应坚持本质主义的知识建构和认识论模式,并在坚持本质求证前提下作出坚持和妥协;另一方面则应打破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既将知识建构作为理论的原点和归宿,又要承认概念与其所指陈的对象之间存在差异,并从本体论、认识论转向价值论,作出一种基于实用理性和人文主义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创作 表演 研究 本质主义
原文传递
苏区歌谣民歌式传播中的差异及其解读--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和探讨(五)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诗原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6-190,共15页
苏区歌谣作为填词歌曲,其传播多为民歌式传播。这种口头传播使苏区歌谣显露出集体创作、一曲多用、差异性的民歌化特征。由于苏区军民音乐素质不高,亦无文本(歌本)作为辅助,故苏区歌谣在口头传播中常产生“出入”乃至“讹误”,尤其在曲... 苏区歌谣作为填词歌曲,其传播多为民歌式传播。这种口头传播使苏区歌谣显露出集体创作、一曲多用、差异性的民歌化特征。由于苏区军民音乐素质不高,亦无文本(歌本)作为辅助,故苏区歌谣在口头传播中常产生“出入”乃至“讹误”,尤其在曲调上与原曲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无疑出自其民歌式传播方式,而非填词编歌者事先的“简单化处理”。如何理解和诠释这种差异,是探寻苏区歌谣及其传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区歌谣 民歌式传播 差异 出入和讹误
原文传递
当下中国歌剧创作的问题与症结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诗原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8-15,共8页
当下中国歌剧创作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有编剧、作曲的问题,有导演的问题,当然还有歌剧理论评论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本质属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歌剧故事不能一团和气,... 当下中国歌剧创作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有编剧、作曲的问题,有导演的问题,当然还有歌剧理论评论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本质属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歌剧故事不能一团和气,歌剧人物不能温文尔雅,歌剧音乐不能甜甜蜜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创作 歌剧故事 戏剧性 音乐戏剧
下载PDF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4
12
作者 钱仁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0,共5页
文章概述了"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缘起、过程与成果,梳理了中文语境下的"作曲技术理论""作曲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概念及其与音乐理论的关联,提出了在中国高等音... 文章概述了"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缘起、过程与成果,梳理了中文语境下的"作曲技术理论""作曲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概念及其与音乐理论的关联,提出了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设立音乐理论与分析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理论 作曲技术理论 教育教学 音乐理论与分析系
原文传递
声音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冲突——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和探讨(七)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诗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5,共9页
许多声音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形象,作为音乐信息和音乐内涵载体的声音尤其如此。声音的文化形象取决于最初被赋予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认同和认定,可理解为声音所标识的文化想象、文化记忆、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这种文化形象根深蒂固,... 许多声音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形象,作为音乐信息和音乐内涵载体的声音尤其如此。声音的文化形象取决于最初被赋予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认同和认定,可理解为声音所标识的文化想象、文化记忆、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这种文化形象根深蒂固,一旦形成便难以更改和颠覆。音乐创作和表演作为对声音的把控,必须认识和把握声音固有的文化形象,避免音乐所塑造的文化形象与声音固有文化形象之间的文化冲突。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和表演中存在大量因忽视声音文化形象而造成的文化冲突现象,这是值得反思和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 文化形象 文化冲突 音乐创作与表演
原文传递
歌剧《白毛女》:张家口版、东北版、北京版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诗原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3,4,共15页
歌剧《白毛女》在中共七大前后首演后便被从延安迁往华北、东北的文艺大军于1945年10月带到张家口;经两个多月的修改,于1946年1月推出张家口版《白毛女》。1946年6月,张家口版《白毛女》又随东北文工团抵达哈尔滨,并于同年8月20日在哈... 歌剧《白毛女》在中共七大前后首演后便被从延安迁往华北、东北的文艺大军于1945年10月带到张家口;经两个多月的修改,于1946年1月推出张家口版《白毛女》。1946年6月,张家口版《白毛女》又随东北文工团抵达哈尔滨,并于同年8月20日在哈尔滨首演。在张家口版的基础上,结合在延安、张家口、承德、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演出情况,经一年的边演边改,至1947年7月形成东北版《白毛女》。1949年1月31日,伴随着北京和平解放,一直在晋察冀传播的张家口版《白毛女》进入北京;从1949年2月至1954年10月,经反复修改形成北京版《白毛女》,从而为1962年中央实验歌剧院版《白毛女》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白毛女》 张家口版 东北版 北京版
原文传递
张千一《大河之北》的构思、技术与审美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诗原 《人民音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4,共5页
2018年9月1日,笔者有幸在河北省艺术中心见证了张千一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的首演。演出由指挥家王甫建执棒、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取得巨大成功。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首演惯例,次日举行了小型座谈会,笔者也是与会者之一。... 2018年9月1日,笔者有幸在河北省艺术中心见证了张千一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的首演。演出由指挥家王甫建执棒、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取得巨大成功。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首演惯例,次日举行了小型座谈会,笔者也是与会者之一。座谈会上,张千一用"五度"(文化深度、历史厚度、技术难度、河北温度、色彩维度)阐述了《大河之北》的艺术构思。与会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充分肯定,并一致认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民族管弦乐佳作。首演一年来,《大河之北》在河北、山西等地演出多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管弦乐 张千一 歌舞剧院 五度 国家艺术基金 艺术构思 演出 指挥家
原文传递
从新歌剧到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中央实验歌剧院版《白毛女》及其经典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诗原 《艺术评论》 2021年第10期95-111,共17页
中央实验歌剧院版《白毛女》是1962年在1954年北京版《白毛女》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定版”。该版循着张家口版、东北版、北京版对延安原版的改版方向,进一步加强革命叙事,并通过凸显喜儿唱段的板腔体结构特征、提高合唱和乐队部分的艺术... 中央实验歌剧院版《白毛女》是1962年在1954年北京版《白毛女》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定版”。该版循着张家口版、东北版、北京版对延安原版的改版方向,进一步加强革命叙事,并通过凸显喜儿唱段的板腔体结构特征、提高合唱和乐队部分的艺术水平,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使歌剧《白毛女》成为一部“红色经典”——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歌剧《白毛女》改版和“经典化”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当代歌剧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白毛女》 中央实验歌剧院版 经典化
原文传递
秋兴八首·之一
17
作者 杜甫(词) 贾达群(曲)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共5页
下载PDF
秋兴八首·之四
18
作者 杜甫(词) 贾达群(曲)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4,共7页
下载PDF
秋兴八首·之八
19
作者 杜甫(词) 贾达群(曲)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下载PDF
作曲与分析的修辞学观照 被引量:4
20
作者 贾达群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6,共6页
本文通过对修辞与表达、修辞与作曲、表演及音乐分析等多方面的探讨和论述,梳理音乐修辞的内涵与外延,将作曲与分析置于修辞学视域进行观照,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各自的工作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关键词 音乐修辞 表达 作曲基本法则 音乐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