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学生解题能力差异的分析
1
作者 黎兴贵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09年第5期111-112,共2页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学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所用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差异进行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学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所用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差异进行分析.并针对差异展开因材施教,可以帮助教师落实“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笔者认为,不同水平(好、中、差)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呈现的能力差异大致有如下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差异 解题方法 学生 数学教学 解题过程 个体差异 思维方式 因材施教
下载PDF
数学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刍议
2
作者 黎兴贵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第Z2期17-18,共2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培养。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真实精神、真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培养。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真实精神、真情实感和真实愿望",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家 数学文化 数学学习 人文思想 教师 教学方法
原文传递
贵州省赤水市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计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3
作者 冯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1期29-30,共2页
由贵州省赤水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室组织实施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计划教育部重点谋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是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黄希庭教授主持,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实验由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庆林... 由贵州省赤水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室组织实施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计划教育部重点谋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是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黄希庭教授主持,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实验由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庆林教授具体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计划 健全人格 教育科学 教育部 赤水市 贵州省 教育研究 重点课题
下载PDF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
作者 黎兴贵 冯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第8期42-43,共2页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智力,更在于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人用这样的等式来形容:成功=智力因素+良好心理品质。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习惯等。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智力,更在于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人用这样的等式来形容:成功=智力因素+良好心理品质。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习惯等。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要求。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下面结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具体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 心理品质
下载PDF
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8期116-116,共1页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下载PDF
问: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简冬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8期177-177,共1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课标的理念,其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调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激发他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课标的理念,其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调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方法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小川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8期72-72,共1页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如何做才能使自己不落伍?如何做才能成为教学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教师,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认识,本文浅谈几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强化技能 培养
下载PDF
妙用动态生成资源,促使课堂更显活力
8
作者 黎兴贵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年第4期73-73,共1页
动态生成资源不是教师课前预设生成的资源,而是在课堂中随教学的进程随机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课... 动态生成资源不是教师课前预设生成的资源,而是在课堂中随教学的进程随机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巧妙有效地利用能促使课堂更加灿烂,更显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资源 课堂 妙用 教学资源 思维方式 学习方法 合作能力 注意力
下载PDF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模式探讨
9
作者 黎兴贵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8期71-71,共1页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知识的智力背景,它能加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活动中。下面结合自己教研实践谈几种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设 问题情境 探讨
下载PDF
贵州省赤水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教育优质课比赛圆满结束
10
作者 冯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24期41-41,共1页
贵州省赤水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教育优质课比赛于2008年9月23日开始,到2008年10月16日全部结束。
关键词 优质课比赛 心理教育 中小学 赤水市 贵州
下载PDF
影响高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因素
11
作者 黄义强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年第2期68-68,共1页
一份对我市普通高中学生的“关于影响高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做到预习,并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实验操作不规范,按部就班,缩手缩脚,缺乏灵活积极的应对反应... 一份对我市普通高中学生的“关于影响高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做到预习,并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实验操作不规范,按部就班,缩手缩脚,缺乏灵活积极的应对反应,缺少积极缜密的思维分析……怎一个“难”字了得。那么,真正影响“高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教师又如何积极面对这些因素,从而做出突破性的改进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中学生 化学实验能力 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 “难” 突破性 预习 反应
原文传递
在体验中学好数学
12
作者 黎兴贵 《广西教育》 2009年第19期52-52,共1页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体验”是指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建构、理解...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体验”是指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建构、理解、创造、应用数学,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知识 中学 现代教育理念 形成发展过程 学习过程 实践能力 自主构建 创新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