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茯苓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屈直 陶刚 +3 位作者 朱国胜 朱英 刘永翔 刘作易 《菌物研究》 CAS 2008年第3期170-174,共5页
为探讨国内茯苓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和贵州野生茯苓菌株亲缘关系,利用RAPD技术对供试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从41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个有效引物,共检测到101个RAPD标记位点,其中39个位点(38.6%)具有多态性,通过PAUP软件进行数据处... 为探讨国内茯苓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和贵州野生茯苓菌株亲缘关系,利用RAPD技术对供试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从41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个有效引物,共检测到101个RAPD标记位点,其中39个位点(38.6%)具有多态性,通过PAU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最大简约法(MP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建立系统树。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亲缘关系非常相近,仅在某些引物的扩增物上存在较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种质资源 RAPD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猪苓与蜜环菌高亲和性组合的筛选 被引量:2
2
作者 柳玲玲 刘永翔 +2 位作者 毛堂芬 朱国胜 刘作易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8-1077,共10页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亲和性是猪苓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猪苓与蜜环菌的高亲和性组合,本文采用了5株猪苓菌株与4株蜜环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将猪苓菌株与蜜环菌菌株共培养,比较不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拮抗线形成情况,以及两种菌丝...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亲和性是猪苓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猪苓与蜜环菌的高亲和性组合,本文采用了5株猪苓菌株与4株蜜环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将猪苓菌株与蜜环菌菌株共培养,比较不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拮抗线形成情况,以及两种菌丝生长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等指标,结果发现组合GU-06&AM-08生长速度最快,为3.36mm/d。GU-06和GU-07-2菌株与每株蜜环菌共培养均可产生拮抗线,共培养28d后,产生拮抗的猪苓菌丝分枝较多,可以看到菌丝束。被蜜环菌菌索侵染的猪苓菌核,切面可以明显观察到侵入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侵染到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分枝较多,中空,表皮细胞细长。发生侵染现象的组合有7组:GU-04与AM-06;GU-06与AM-06,AM-08,AM-13;GU-07-2与AM-06,AM-08;GU-15与AM-06,其中以GU-06与AM-06,AM-13两组组合侵染最严重,其余组合没有发现侵染现象。综合以上共生筛选指标获得GU-06&AM-08、GU-06&AM-06、GU-07-2&AM-08以及GU-06&AM-13 4组高亲和性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 蜜环菌 共生培养 拮抗作用
原文传递
茯苓菌种选育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屈直 刘作易 +1 位作者 朱国胜 刘永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556-559,共4页
茯苓以其较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及独特的保健作用而备受关注,科技工作者在茯苓种质资源、菌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针对茯苓种质资源、育种、生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生产栽培中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茯苓产业... 茯苓以其较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及独特的保健作用而备受关注,科技工作者在茯苓种质资源、菌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针对茯苓种质资源、育种、生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生产栽培中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茯苓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种质资源 菌种选育 生产技术
下载PDF
蝉拟青霉多糖反馈抑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琪 刘作易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2期74-75,共2页
在摇瓶中考察了蝉拟青霉发酵菌丝体生长、多糖合成的动态过程,探讨了蝉拟青霉多糖自身反馈抑制作用。在培养144 h后,生物量达到最大值31.07 g/L;培养168 h后,蝉拟青霉多糖达到最高浓度3.24 g/L,大致与生物量变化的趋势呈正相关。在摇瓶... 在摇瓶中考察了蝉拟青霉发酵菌丝体生长、多糖合成的动态过程,探讨了蝉拟青霉多糖自身反馈抑制作用。在培养144 h后,生物量达到最大值31.07 g/L;培养168 h后,蝉拟青霉多糖达到最高浓度3.24 g/L,大致与生物量变化的趋势呈正相关。在摇瓶培养基中添加同源多糖,以浓度梯度实验法考察培养基中的同源多糖浓度对蝉拟青霉菌丝体及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添加的同源多糖浓度大于0.6 g/L时,蝉拟青霉菌丝体及多糖的产生明显受到抑制,随着培养液中同源多糖浓度的增加,反馈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浓度达到2.2 g/L时,蝉拟青霉菌丝体的生长和多糖的产生完全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拟青霉 同源多糖 反馈抑制
下载PDF
玉米奥帕克-16和奥帕克-2突变的BC_2F_(2∶3)近等基因材料的SDS-PAGE分析
5
作者 杨文鹏 杨留启 +1 位作者 王明春 王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7,共4页
为了探知玉米opaque-16(o16)、opaque-2(o2)高赖氨酸突变和普通玉米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构建了BC2F2∶3世代o16和o2的近等基因材料。结果表明,突变o16、o2近等基因材料与其普通玉米之间,其植株形态相近,但籽粒胚乳质地相异,o16o、2近... 为了探知玉米opaque-16(o16)、opaque-2(o2)高赖氨酸突变和普通玉米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构建了BC2F2∶3世代o16和o2的近等基因材料。结果表明,突变o16、o2近等基因材料与其普通玉米之间,其植株形态相近,但籽粒胚乳质地相异,o16o、2近等基因材料的胚乳不透明,而其普通玉米的胚乳透明。经蛋白质SDS-PAGE分析,苗期叶片的总蛋白质表达相同,而乳熟期籽粒的总蛋白质表达却不同。在籽粒乳熟期,o16、o2近等基因材料的47 kDa蛋白质组分的表达比其普通玉米强,而o16近等基因材料的44kDa蛋白质组分的表达又比o2近等基因材料强。经DBL法测定赖氨酸含量,o16o、2近等基因材料比其普通玉米的籽粒赖氨酸含量提高70%~80%。表明,这2种蛋白质组分表达的增强可能与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提高有关。这对于了解o16突变对赖氨酸含量的调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奥帕克-16 奥帕克-2 近等基因材料 SDS-PAGE
下载PDF
兰科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与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友联 刘作易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8,共4页
本文对兰科菌根的形成、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及应用作了评述,并指出了今后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兰科菌根真菌 兰科植物 生长发育 侵染 定殖
下载PDF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柳玲玲 秦松 +2 位作者 朱国胜 刘永翔 刘作易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5-659,共5页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和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的共生关系一直是猪苓人工栽培和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综合近来的研究,主要综述了猪苓的人工栽培应用以及猪苓与蜜环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菌核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菌索 共生体系
下载PDF
马缨杜鹃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8
作者 胡珊 莫维弟 +2 位作者 周志成 丁海霞 彭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0-576,共7页
【目的】探明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马缨杜鹃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选用二氰蒽醌、吡唑醚菌酯、溴菌腈、... 【目的】探明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马缨杜鹃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选用二氰蒽醌、吡唑醚菌酯、溴菌腈、丙环唑、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四霉素、乙蒜素、蛇床子素及宁南霉素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进行测定;选择作用机制不同、抑菌活性较高的2种药剂按不同比例复配,测定其对马缨杜鹃炭疽病菌菌丝的联合毒力。【结果】病原菌在5~35℃、pH 5~11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8,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基为PS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肟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四霉素、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抑制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102、0.118、1.107、1.202和2.101 mg/L;其次为蛇床子素,EC50为6.803 mg/L。选用四霉素与苯醚甲环唑进行混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对病原菌的联合毒力较单剂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增效最佳配比为7∶3,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ecient,CTC)达584.56,明显高于其他配比;配比为6∶4和8∶2时,对应CTC均在500以上,仅次于最佳配比。【结论】马缨杜鹃炭疽病菌的生长受温度、pH、培养基成分、碳氮源影响明显。四霉素和苯醚甲环唑不同比例复配活性增效明显,可选择7∶3复配比例进行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杜鹃 松针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联合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