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012—2021年英文文献计量学的森林幼苗更新研究进展分析
1
作者 阎玺羽 张广奇 +3 位作者 臧丽鹏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23-30,共8页
森林更新是维持森林群落结构稳定的重要生态学过程。幼苗更新是森林更新方式之一,也是林木生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森林群落演替的关键环节,了解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研究进展有助于理解森林群落的更新与演替机制。本文对2012—2021年We... 森林更新是维持森林群落结构稳定的重要生态学过程。幼苗更新是森林更新方式之一,也是林木生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森林群落演替的关键环节,了解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研究进展有助于理解森林群落的更新与演替机制。本文对2012—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3598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构建科学知识图谱,梳理出森林幼苗更新研究文献的变化、作者与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及热点关键词。研究结果从收录论文的角度,定量、客观地描述了2012—2021年森林幼苗更新的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直观地反映森林幼苗更新研究中网络、结构、交叉等知识群之间的复杂关系,阐明了森林幼苗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促进木本植物幼苗更新深入研究及相关领域学者凝练研究动向和科学问题等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更新 CITESPACE 生态恢复 幼苗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对黔中地区马尾松灌草群落多样性及物种共存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臧丽鹏 张广奇 +2 位作者 何跃军 刘庆福 陈丹梅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21-28,共8页
马尾松是我国低山丘陵地区造林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近自然经营是人工林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经营的关键技术。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共存的影响,研究选取中龄林间伐和近熟林择伐的近自然... 马尾松是我国低山丘陵地区造林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近自然经营是人工林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经营的关键技术。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共存的影响,研究选取中龄林间伐和近熟林择伐的近自然经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多样性对比及模型拟合等方法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草本群落多样性格局及潜在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8年后,灌木、草本群落α物种多样性变化显著。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经营前差异明显,物种共存机制由生态位向中性过程逐渐转化;近自然经营对草本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共存机制无显著影响,地域差异对物种组成及物种共存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种多度分布模型 近自然林经营 马尾松人工林
下载PDF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植物功能性群落结构的关系研究综述
3
作者 邵雪蓉 陈世仁 +6 位作者 陈应群 杨泽宇 刘庆福 张广奇 陈丹梅 隋明浈 臧丽鹏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能够反映植物—土壤—大气的碳水循环耦合状况。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讨论WUE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过程以及植物生态策略与生态系统循环的耦合关系。目前关于功能性群落结构与水分利...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能够反映植物—土壤—大气的碳水循环耦合状况。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讨论WUE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过程以及植物生态策略与生态系统循环的耦合关系。目前关于功能性群落结构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缺乏整体认识。文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WUE的概念及其与功能性群落结构之间的联系角度展开综述发现:1)WUE与其他功能性状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权衡,但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叶片形态以及水分利用状况都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异,不同植物功能性状对WUE的影响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叠加或抵消),这种相互作用也受环境条件影响,进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2)WUE与叶片经济型谱(LES)之间存在关联,但并不存在于所有植被类型中,对叶片水力学—经济性状关系需要进行更广泛的研究;3)此前研究更多地认为物种丰富度显著影响了WUE,但功能多样性与WUE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系尚无一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功能性群落结构特征 稳定同位素 叶片经济型谱 功能多样性
原文传递
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雍 蒙胧晨曦 +9 位作者 陈路瑶 吴宇航 陈应群 邵雪蓉 张广奇 陈丹梅 刘庆福 隋明浈 丁访军 臧丽鹏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9-639,共11页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对于理解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其状态直接制约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表达。为探究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以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建设并进...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对于理解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其状态直接制约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表达。为探究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以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建设并进行土壤取样及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恢复阶段下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研究地土壤全磷含量低于亚热带地区平均水平,且恢复阶段显著影响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2)土壤脲酶活性在恢复过程中差异显著;(3)不同阶段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主导因子不同,灌木阶段主导因子为全磷、硝态氮、中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次生林阶段主导因子为全钾、全磷、脲酶和蔗糖酶,老龄林阶段主导因子为速效钾、碱解氮、蔗糖酶和脱氢酶,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纤维素酶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程晶 刘济明 +3 位作者 熊华 王灯 李丽霞 王姝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2-279,共8页
【目的】了解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为中度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以贵州毕节鸭池中度石漠化生境为研究区,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典型小生境植物群落结构... 【目的】了解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为中度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以贵州毕节鸭池中度石漠化生境为研究区,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典型小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及对小生境的资源利用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主要有石面、石沟、石隙、石台、石洞、土面6种小生境类型,植物群落以灌木类占绝对优势,草本、乔木类次之,金花小檗、五节芒和铁仔等作为优势种存在。物种多样性从土面到石洞小生境逐渐趋于简单化,不同小生境下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呈显著差异(P<0.05),植物群落综合利用生境程度受各生境土壤容重及厚度、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同小生境中物种多样性与植株生长特性受土壤容重、厚度、有机质和有效氮影响显著,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研究区内土面与石沟小生境在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作为首选生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石漠化 小生境 物种多样性 群落特征
下载PDF
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的垂直分异 被引量:5
6
作者 蒋长洪 漆基海 +6 位作者 翁涛 穆君 白小节 高露 胡小润 臧丽鹏 何跃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12-17,共6页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贵州赤水和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4个典型桫椤群落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并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群落样地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桫椤群落类型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且二者交互作用对有效态养分和有机质显著影响;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P、N/K、P/K比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则是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趋势。研究表明,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随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层深度变化而垂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垂直分异
下载PDF
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网和碳酸钙互作对香樟幼苗氮磷养分的影响
7
作者 高露 何跃军 +8 位作者 徐鑫洋 谢佩耘 郭云 胡小润 王丽 李锦婷 申开平 夏婷婷 吴邦利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2,共9页
为考察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网(后简称菌根网)和碳酸钙互作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氮磷养分的影响,模拟构建了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隔室装置,采用尼龙网隔离实现根际与非根际隔室菌根网互联,在根际隔室中种植香樟幼苗并接种丛枝菌... 为考察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网(后简称菌根网)和碳酸钙互作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氮磷养分的影响,模拟构建了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隔室装置,采用尼龙网隔离实现根际与非根际隔室菌根网互联,在根际隔室中种植香樟幼苗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在非根际隔室施加或未施加外源碳酸钙,培养期结束后测定植物生物量和氮、磷含量。结果显示:菌根网对香樟幼苗植株生物量,氮、磷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影响;施加碳酸钙明对幼苗植株氮含量、氮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的影响;在施加碳酸钙后菌根网明显提升了幼苗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及氮、磷摄取量,叶片氮、磷摄取量和根的氮磷比;在菌根网存在时施加碳酸钙可明显提高植株氮含量、根和叶的氮摄取量以及根的氮磷比;菌根网与碳酸钙的交互作用明显影响了幼苗植株氮含量,氮、磷摄取量和氮磷比,但对幼苗植株生物量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提示非根际喀斯特土壤中互联菌根网和碳酸钙相互作用能够促进植物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菌根网络 根际/非根际 养分 碳酸钙 喀斯特
原文传递
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2
8
作者 蒋长洪 陈茗杨 +4 位作者 漆基海 徐德静 吴邦利 郭云 何跃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120,共7页
【目的】探索黔北丹霞地貌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方法】采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 【目的】探索黔北丹霞地貌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方法】采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内15个优势木本植物构成的105个种对进行种间联结性定量分析。【结果】VR分析发现15个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总体上表现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关联关系,且负关联种对数多于正关联种对数。χ^(2)检验、AC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负关联种对分别占全部种对数的52.38%,52.38%,62.86%和55.24%;正关联种对较少分别占全部种对数的45.71%,45.71%,36.19%和42.86%;而PC分析则显示正关联种对数多于负关联种对数。105个种对总体上表现为负关联种对数占优势,正关联种对数次之。【结论】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较为松散,种间关系趋于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间联结性 种间关系 种对
原文传递
喀斯特自然土壤中AM真菌对先锋植物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韩勖 蒋长洪 +6 位作者 何跃军 徐鑫洋 方正圆 谭淇毓 夏婷婷 亢丽玲 申开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39,共8页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喀斯特自然土壤条件下对喀斯特先锋草本植物根系的影响。【方法】通过自然土接种AM真菌(N)、灭菌土接种AM真菌(M)及灭菌土壤对照(S)共3种土壤处理,种植喀斯特先锋植物狗尾草(Setar...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喀斯特自然土壤条件下对喀斯特先锋草本植物根系的影响。【方法】通过自然土接种AM真菌(N)、灭菌土接种AM真菌(M)及灭菌土壤对照(S)共3种土壤处理,种植喀斯特先锋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鬼针草(Bidens pilosa)及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并测定它们的根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及根分枝数。【结果】荩草、鬼针草及狼杷草在N处理及M处理下具有较高的菌根侵染率,狗尾草的菌根侵染率较低。与S处理相比,M处理下AM真菌明显提高了荩草、鬼针草及狼杷草的根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分枝数及组织密度,降低了根平均直径、比根长、比根面积及比根体积;与M处理相比,N处理明显降低了荩草、鬼针草及狼杷草的根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分枝数及组织密度,提高了比根长、比根面积及比根体积,但对根平均直径无明显影响。【结论】荩草、鬼针草及狼杷草具有较高菌根侵染率,能与AM真菌共生获得更加发达的根系,而自然土壤削弱了AM真菌对荩草、鬼针草及狼杷草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先锋植物 根系形态 喀斯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