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7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个认知维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构 被引量:39
1
作者 于衍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23,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各民族凝心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各民族能否凝心聚力,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实体认知、价值认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各民族凝心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各民族能否凝心聚力,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实体认知、价值认知和路径认知三部分构成。实体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价值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点,路径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体认知 价值认知 路径认知 理论体系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8
2
作者 崔海洋 苟志宏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6-73,共8页
作为乡村社会的宝贵财富,传统村落是历史的结晶和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利用,就是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及其活化和传承;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传统村落可... 作为乡村社会的宝贵财富,传统村落是历史的结晶和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利用,就是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及其活化和传承;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再生长和自生长。目前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发展路径、保护效果评估、保护面临的困境与问题等方面。但是已有结果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传统村落。因此,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研究现状及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保护与利用方法路径,将是今后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措施 效果
原文传递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7
3
作者 谭德兴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9-40,46,共3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历史比较长,特别是建国后,随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历史比较长,特别是建国后,随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固有的教学观念,无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思考与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除继承与发展原有教学内容与优势外,主要在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专业创造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推动教学等环节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试图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密切互动,力图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学以致用 教学与科研互动
下载PDF
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25
4
作者 尤小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1,共5页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地点反思的基础上,开启了多点民族志的实践;再则是在批判社会理论影响下,出现了迈向多维互动的空间民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研究 空间转向 空间民族志 空间人类学
原文传递
符号再现与记忆建构: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春晚”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媛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8-50,共3页
央视"春晚"是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也是中国人新年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集体记忆为内容定位的"春晚"与特定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具有欢庆的合理性并与观众形成了情感共鸣。文章借助"传播仪式观"概念,... 央视"春晚"是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也是中国人新年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集体记忆为内容定位的"春晚"与特定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具有欢庆的合理性并与观众形成了情感共鸣。文章借助"传播仪式观"概念,从时代再现:依序展示的现场展演;记忆重现:象征符号的重复与表征;凝聚共识:仪式召唤下的集体记忆建构几方面阐析了"春晚"传播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仪式观 春晚 符号再现 集体记忆建构
原文传递
非遗茶文化特征与茶文化产业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军昌 颜全己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138,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为活态遗产,是维系文化多元性的纽带和保持创造性的源泉。茶作为我国非遗体系中特殊的文化要素,在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以及民俗等类别中均有名录在榜。在相关民族建构的茶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为活态遗产,是维系文化多元性的纽带和保持创造性的源泉。茶作为我国非遗体系中特殊的文化要素,在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以及民俗等类别中均有名录在榜。在相关民族建构的茶文化中,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彰显着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传承性、知识性以及经济性等显著特征。一方面,非遗茶文化作为相关文化产业的内涵灵魂,支撑和驱动着茶文化产业的品牌建构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非遗茶文化传承、保护极为重要的路径和依靠,有利于"非遗"茶文化的传播、创新和价值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 茶文化产业
原文传递
梵净山佛教源流考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明 《佛学研究》 2005年第1期284-293,共10页
宋代,佛教开始传入梵净山,至明初,梵净佛教业已兴盛。明季万历年间, 梵净山两次重修,明神宗皇帝敕建皇庵。清康乾时期,梵净山已有“五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崛起成为西南佛教圣地,与峨嵋、鸡足鼎立而三,威名远播,宇内奔趋,僧众云... 宋代,佛教开始传入梵净山,至明初,梵净佛教业已兴盛。明季万历年间, 梵净山两次重修,明神宗皇帝敕建皇庵。清康乾时期,梵净山已有“五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崛起成为西南佛教圣地,与峨嵋、鸡足鼎立而三,威名远播,宇内奔趋,僧众云集,若水若云。清末至民国年间,梵净山历经数次战乱,屡毁屡建,至解放初,寺宇终于焚毁殆尽,千年名山遂衰落破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梵净山朝拜之风逐渐恢复,佛教也得以重新兴盛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佛教 源流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民族教育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军昌 杨蕴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共6页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史的重要承载物,凝集着一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印迹与智慧,是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教育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史的重要承载物,凝集着一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印迹与智慧,是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教育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软实力;乡村旅游是乡村教育文化得以发掘、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形式,是教育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功能得以发挥的有效载体。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苗、侗等族聚居的核心区域和民族文化"富矿区",有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文化遗产。在贵州建设山地公园大省,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当下,流域各地应高度重视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整理、打造,积极推进其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并以此促进流域乡村旅游"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目标的实现和多种教育天然课堂功能的充分发挥,达到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教育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 融合发展 清水江流域
原文传递
南方丝绸之路与苗疆走廊——兼论中国西南的“线性文化空间”问题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志强 安芮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19,281,共12页
在中国西南山地,受复杂地理条件的影响,自古以来,勾连内外连接不同区域的交通线对国家、区域及民族社会带来了持久、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前,有关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行政区划框架内,关注的是处在中外交接或边缘地带的&qu... 在中国西南山地,受复杂地理条件的影响,自古以来,勾连内外连接不同区域的交通线对国家、区域及民族社会带来了持久、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前,有关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行政区划框架内,关注的是处在中外交接或边缘地带的"商道"研究,对元明清时期云贵高原中心区域的"官道"的作用及影响,以及政治、经济的"国家化"整合过程与"文化走廊"的关系、文化空间的整体性等重要问题未予以充分的关注。文章以南方丝绸之路和苗疆走廊为中心,初步梳理"商道"和"官道"的不同性质和影响,并首次提出"线性文化空间"概念,旨在强调以交通线为中心勾连的,跨越行政区划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苗疆走廊 线性文化空间 西南边疆 古代交通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扶贫的使命与行动 被引量:15
10
作者 蒋红霞 熊威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第6期57-62,共6页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部署,既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路径,也对当前扶贫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我国社会扶贫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主要通过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培...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部署,既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路径,也对当前扶贫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我国社会扶贫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主要通过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专门人才,帮助贫困地区走出人才贫困的窠臼,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和人文基础;通过科技扶贫,为贫困地区直接提供产业项目,并实施职业培训,融合三大产业发展,为强农兴农奠定产业基础;通过党建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先进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经验、措施和办法,为贫困地区实现有效治理贡献才智。因此,高校的扶贫行动具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双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教育扶贫 科技扶贫 干部扶贫 高校
下载PDF
语言单位与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盲点剖析之一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铃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年第6期21-24,共4页
文章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普遍的现象——语言单位的忽略所导致的交流障碍,强调了语言单位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语言单位与语言存储、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等方面剖析了语言单位在话语交际中的流动规律及如何训练把握这... 文章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普遍的现象——语言单位的忽略所导致的交流障碍,强调了语言单位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语言单位与语言存储、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等方面剖析了语言单位在话语交际中的流动规律及如何训练把握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单位 语言存储 语言输出 语言输入
下载PDF
生态批评的规范 被引量:14
12
作者 袁鼎生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从文本绿色的审美批评,到相应的审美文化批评和艺术哲学批评,显示了生态批评空间的拓展和质域的生成。生态和谐与生态中和,分别构成了生态批评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审美规则、生态规则、自然规则三位一体运行,是生态批评的规律,是生... 从文本绿色的审美批评,到相应的审美文化批评和艺术哲学批评,显示了生态批评空间的拓展和质域的生成。生态和谐与生态中和,分别构成了生态批评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审美规则、生态规则、自然规则三位一体运行,是生态批评的规律,是生态批评从艺术领域走向其他领域的机理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审美批评 哲学批评 文化批评 批评空间 生态和谐 审美规则 三位一体
原文传递
贵州省脱贫攻坚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春光 贵州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9 位作者 孙兆霞 高刚 王晶 毛刚强 曹端波 陈志永 荀丽丽 梁晨 马流辉 单丽卿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9-56,共18页
贵州省作为全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前沿重镇和开放式脱贫试验区,在精准反贫困上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具有全国性意义,同样,其面临的基本困难和问题,也是全国性特点的表征。随着2020年临近,绝对贫困意义上全部脱贫指日可待。但是,全... 贵州省作为全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前沿重镇和开放式脱贫试验区,在精准反贫困上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具有全国性意义,同样,其面临的基本困难和问题,也是全国性特点的表征。随着2020年临近,绝对贫困意义上全部脱贫指日可待。但是,全部脱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2020年以后脱贫政策如何延续?2020年后农村是否还存在贫困问题?如果存在,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以及如何开展反贫困?与之前有什么差别?文章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10+1”政策 贫困治理 可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
下载PDF
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同构——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调研项目的发现与思考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春光 孙兆霞 +6 位作者 曾芸 毛刚强 谭同学 房莉洁 曹端波 王晶 张建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3-57,共5页
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背景下,武陵山区农村发展的社会基础逐渐坍塌,增大了扶贫开发和减贫的难度。政府主推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效率偏低,农户土地经营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产业扶贫呈现过度行政路径依赖。其根源不在于产业发展本... 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背景下,武陵山区农村发展的社会基础逐渐坍塌,增大了扶贫开发和减贫的难度。政府主推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效率偏低,农户土地经营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产业扶贫呈现过度行政路径依赖。其根源不在于产业发展本身,而在于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薄弱,社会建设缺位。因此,应把武陵山区的产业扶贫纳入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巩固产业扶贫的基础,实现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反过来又能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形成社会建设与产业扶贫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开发 社会建设 地方经验 武陵山区
下载PDF
遭遇发展的村落共同体:以贵州雷山县上郎德苗寨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曹端波 陈志永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57,共12页
中国乡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发展主义的思路忽视了社会的视野。上郎德苗寨"工分制"旅游发展模式坚持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原则,这一制度设计在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旅... 中国乡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发展主义的思路忽视了社会的视野。上郎德苗寨"工分制"旅游发展模式坚持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原则,这一制度设计在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旅游产品的原生性。工分制的郎德模式是建立在苗族集体行动的文化逻辑之上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郎德村落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鉴于郎德模式,中国乡村建设需要保卫村落共同体,开启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乡村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遭遇发展 村落共同体 郎德上寨
下载PDF
苗族婚姻制度变迁六十年——以贵州省施秉县夯巴寨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锋 吴小花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46,109,共10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苗族婚姻制度发生了诸多变迁。本文聚焦于游方、婚姻仪式、两性距离与婚姻限制等要素来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与国家意志、市场原则、大众媒体、社会时尚、科学知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分别作用于婚... 半个多世纪以来,苗族婚姻制度发生了诸多变迁。本文聚焦于游方、婚姻仪式、两性距离与婚姻限制等要素来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与国家意志、市场原则、大众媒体、社会时尚、科学知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分别作用于婚姻制度的各个层面,并促使其发生牵连性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婚姻制度 变迁
原文传递
祖先本质的多面性与[亻革]家祭祖仪式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思考视角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蒙祥忠 麻国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34,共9页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通过敬拜祖先来培育忠孝伦理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界长期关注的议题。而祖先本质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一个[亻革]家村寨的鲜活案例,本文呈现出祖先本质多面...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通过敬拜祖先来培育忠孝伦理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界长期关注的议题。而祖先本质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一个[亻革]家村寨的鲜活案例,本文呈现出祖先本质多面性所蕴含的复杂的家族文化体系,回归祖先崇拜与家族村落社会治理以及国家认同的基础性问题。案例表明,[亻革]家建构的祖先本质多面性的观念,是其家长权力在祖先灵魂世界中的投射。家长借助祖先权力,通过举行一系列的祭祖仪式来惩罚有失伦理道德者,其动机在于及时纠正社会结构的异常状态。反复操演的祭祖仪式,使祖先的本质和权力成为维系家族社会运作的一种文化资源,既培养了社会个体忠孝于家庭、家族和祖先的伦理价值观,也培养了家族社会的共同体意识,更是培养了家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而个人忠孝于家族、家族忠孝于社会和国家的伦理价值观,正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此,这一案例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体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本质 祖先崇拜 家族文化 [亻革]家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侗族“萨岁”崇拜浅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曹端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9-173,共5页
南部侗族地区几乎每一村寨均信仰"萨岁","萨岁"不仅是村寨的保护神,而且是最高神。"萨岁"崇拜起源于侗族父系集团的"始祖母"崇拜和"土地"崇拜。"萨岁"崇拜在具有普遍性的... 南部侗族地区几乎每一村寨均信仰"萨岁","萨岁"不仅是村寨的保护神,而且是最高神。"萨岁"崇拜起源于侗族父系集团的"始祖母"崇拜和"土地"崇拜。"萨岁"崇拜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象,有的区域在特定的时代需求下,还将"萨岁"与本区域的女英雄形象结合在一起。"萨岁"崇拜对于侗族村寨内部资源的整合及区域间的联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萨岁 民间信仰
原文传递
美国社会中的苗族家族组织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晓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49,共9页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居住在老挝的一部分苗族移民到了美国等多个国家。这部分苗族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必然遭遇文化的不适应性,必然面对如何选择应对手段与策略的问题。作者通过参与观察的亲身经历,从亲类、同姓、同姓联盟...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居住在老挝的一部分苗族移民到了美国等多个国家。这部分苗族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必然遭遇文化的不适应性,必然面对如何选择应对手段与策略的问题。作者通过参与观察的亲身经历,从亲类、同姓、同姓联盟等三个层面论述了美国苗族如何利用苗族家族组织来调适和应对在美国的生存与发展,为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苗族 传统文化 家族组织 社会适应
原文传递
“音乐与‘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三人谈实录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志强 张应华 赵书峰 《音乐探索》 2021年第3期45-68,共24页
“苗疆走廊”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不但是以“路”为文化传播纽带的一种整体性、关系性、流动性的历史存在,而且也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涵化的一种重要的历史通道。从学科意义来讲,民族音乐学从传统定点的村落或社区进行... “苗疆走廊”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不但是以“路”为文化传播纽带的一种整体性、关系性、流动性的历史存在,而且也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涵化的一种重要的历史通道。从学科意义来讲,民族音乐学从传统定点的村落或社区进行的参与式、居住式的田野,发展到移动的、线索的、多点之间对音乐与音乐之间的本体形态特征、历史人文叙事、音乐的族性构建等等之间的互证、互释研究。这种地理文化空间不但是线性的或者“多点连成一线”的历史学的思维维度,同时还具有立体的、流动的特点,或者称为音乐文化的跨区域、跨文化、跨族群之间的文化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走廊 线性文化空间 流域 通道 走廊 赶马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