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魏操 翟素珍 +2 位作者 邰胜燕 肖永珊 张春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61-1167,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美洲大蠊粗提物(PAE)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京万红组、PAE高(250 mg/g)、中(125 mg/g)、低(62.5 mg/g)组,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处死,观察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 目的初步探讨美洲大蠊粗提物(PAE)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京万红组、PAE高(250 mg/g)、中(125 mg/g)、低(62.5 mg/g)组,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处死,观察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观察组织生长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CD68)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PAE高、中、低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E组之间比较,PAE中组均高于PAE高组和PAE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第3、7天,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CD68、VEGF、bFGF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E高中低组之间,PAE中组含量均高于PAE高组和PAE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CD68、VEGF、bFGF含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创伤模型上,PAE可通过在创伤修复的不同阶段影响胶原纤维、CD68、VEGF、bFGF表达含量,从而加快创口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创伤修复 CD68 VEGF BFGF
下载PDF
彗星实验方法的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2
作者 范南英 张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检测细胞DNA损伤,对彗星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并建立阳性对照。方法以传统碱性彗星实验为基础,对制胶方法、凝胶浓度、琼脂糖溶剂、裂解时间、细胞密度和电泳电压加以优化。以过氧化氢(H_(2)O_(2))作为DNA损伤诱导剂...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检测细胞DNA损伤,对彗星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并建立阳性对照。方法以传统碱性彗星实验为基础,对制胶方法、凝胶浓度、琼脂糖溶剂、裂解时间、细胞密度和电泳电压加以优化。以过氧化氢(H_(2)O_(2))作为DNA损伤诱导剂诱导HL-60细胞作为该实验的阳性对照。结果优化后的实验结果显示,制胶方法由三步法进步为两步法,以PBS为琼脂糖溶剂,0.8%正常熔点琼脂糖制备底层胶,0.7%低熔点琼脂糖与细胞悬液混合作为第二层胶,制胶效果好,操作更简单省时,较好地解决了脱胶问题。裂解1 h,1 V/cm电压电泳,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彗星图像,结果易于判读,能有效避免假阳性结果。并对不同浓度H_(2)O_(2)诱导的HL-60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比较,成功建立了彗星实验的阳性对照。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化后的彗星实验方法成本更低,更简单、快速、准确,重复性也更好,能够快速检测细胞中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实验 HL-60 DNA损伤模型
下载PDF
致倦库蚊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文静 张晶 +2 位作者 张春林 王吉平 孙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7-805,共9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致倦库蚊23条几丁质酶基因,并对它们进行命名、分组,以及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蛋白理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随后使用q PCR方法检测Cq Cht10在致倦库蚊生长各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致倦库蚊几丁质酶基因...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致倦库蚊23条几丁质酶基因,并对它们进行命名、分组,以及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蛋白理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随后使用q PCR方法检测Cq Cht10在致倦库蚊生长各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致倦库蚊几丁质酶基因长度为1 360~19 218 bp,蛋白长度为353~2 681 aa,分子量为39.557~279.503 k D,等电点为4.76~8.69。它们属于GH18家族,每条几丁质酶包含信号肽区域、催化结构域、几丁质结合域和连接区域,但包含的数量不同。此外,每条几丁质酶的催化结构域均包含保守序列FDGXDLDWEYP。本研究将致倦库蚊几丁质酶划分为12组,组Ⅰ~组Ⅶ沿用早期研究的分组标准,此外将组Ⅷ更名为组Ⅸ,再新增4个分组。Cq Cht10的q PCR实验结果显示,该基因在Ⅱ龄~Ⅳ龄幼虫期呈高表达,在蛹期和成虫期呈低表达,而在卵期和Ⅰ龄幼虫期呈微量表达,此外在雌蚊和雄蚊中无显著差异表达,提示该基因与致倦库蚊的蜕皮相关,且与性别关联不大。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能够为致倦库蚊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倦库蚊 几丁质酶 CH18家族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几丁质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宏伟 王吉平 +4 位作者 张堤 张春林 赵文静 张晶 翟素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311-2316,共6页
昆虫几丁质酶是昆虫几丁质代谢不可或缺的关键酶类。本研究旨在构建美洲大蠊几丁质酶Pa Cht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纯化并鉴定Pa Cht1重组蛋白,为后续酶活等测定奠定基础。定向克隆Pa Cht1基因成熟肽序列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将构建... 昆虫几丁质酶是昆虫几丁质代谢不可或缺的关键酶类。本研究旨在构建美洲大蠊几丁质酶Pa Cht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纯化并鉴定Pa Cht1重组蛋白,为后续酶活等测定奠定基础。定向克隆Pa Cht1基因成熟肽序列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将构建成功的pET32a-Cht1重组表达质粒导入大肠埃希菌Rosetta中,分别对诱导剂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优化,确定最佳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可溶性分析。表达产物经镍离子柱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几丁质酶Pa Cht1成熟肽基因编码区长1 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最佳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分别为0.2 mmol/L和4 h。所得重组蛋白大小约60 k D,与预期结果大小一致,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可与6×His-tag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说明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ht1,并诱导表达获得了重组几丁质酶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几丁质酶基因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原文传递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细胞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 被引量:4
5
作者 寻慧 张迎春 +2 位作者 杨明 张庆海 修江帆 《基础医学教育》 2017年第9期680-683,共4页
在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本科生中,以日用化学品对蚕豆等植物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为题,进行细胞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实践。探讨实验选题与课程的相关性,统筹安排实验实施,课程教师和导师双身份带教,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共开放。细化教... 在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本科生中,以日用化学品对蚕豆等植物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为题,进行细胞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实践。探讨实验选题与课程的相关性,统筹安排实验实施,课程教师和导师双身份带教,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共开放。细化教学环节,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教学反思,为该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进行有益探索,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 有丝分裂
下载PDF
致倦库蚊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qCHS1和CqCHS2的表达与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文静 张春林 +2 位作者 翟素珍 孙谦 张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317-2323,共7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致倦库蚊几丁质合成酶CqCHS1、CqCHS2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蛋白理化特性,预测蛋白跨膜结构和空间结构,并基于6种昆虫绘制分子进化树,随后使用Real-time PCR方法探测CqCHS1、CqCHS2基因在致倦库蚊不同发...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致倦库蚊几丁质合成酶CqCHS1、CqCHS2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蛋白理化特性,预测蛋白跨膜结构和空间结构,并基于6种昆虫绘制分子进化树,随后使用Real-time PCR方法探测CqCHS1、CqCHS2基因在致倦库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结果显示:CqCHS1、CqCHS2基因长度分别为39 206 bp和17 920 bp,分别包含10个和9个外显子;CqCHS1、CqCHS2氨基酸序列长度分别为1 579 aa和1 214 aa;理论分子量分别为179.581 k D和138.816 k D,等电点分别分别为6.21和8.28,亲水性平均系数分别为-0.076和0.101;预测跨膜次数分别为17次和13次;二者具有相近的二级结构组成和三级结构。进化树显示,6种昆虫CHS1和CHS2分别聚类,形成两大分支。它们CHS的同源性与物种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qCHS1在卵期呈低表达,幼虫时期表达增高,到蛹期达到峰值,成虫期表达量降低。CqCSH2在幼虫期表达量最低,卵和蛹期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大,成虫期表达量最大。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致倦库蚊的发育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围绕几丁质代谢为基础的杀虫剂研制,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倦库蚊 几丁质合成酶 基因表达模式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球孢白僵菌Bb_bm01菌株PacC基因突变体的构建及其毒力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翟素珍 王吉平 +3 位作者 陈晶晶 卢海泉 王四宝 张春林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64-2070,共7页
通过敲除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m01的PacC基因,研究了PacC基因敲除对球孢白僵菌毒力和分生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化Bb_bm01,通过同源重组敲除Bb_bm01的PacC基因,筛... 通过敲除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m01的PacC基因,研究了PacC基因敲除对球孢白僵菌毒力和分生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化Bb_bm01,通过同源重组敲除Bb_bm01的PacC基因,筛选ΔPacC基因敲除菌株,获得了遗传稳定的ΔPacC基因敲除菌株。通过毒力测定,对比了野生菌株和ΔPacC基因敲除菌株对家蚕和大蜡螟毒力的差异,发现ΔPacC基因敲除菌株对家蚕和大蜡螟毒力都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在Bb_bm01菌株中的PacC基因与它的致病性相关;另外,比较ΔPacC基因敲除菌株与野生型菌株Bb_bm01在SDB液体培养基中的孢子萌发率,发现ΔPacC基因敲除菌株孢子萌发明显减慢,表明PacC基因参与调控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PacC基因 敲除 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 毒力测定 孢子萌发
原文传递
致倦库蚊Cecropin基因家族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文静 张晶 +2 位作者 张春林 翟素珍 王吉平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4-301,共8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了致倦库蚊Cecropin家族4成员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蛋白理化特性,预测蛋白空间结构,并基于7种昆虫绘制分子进化树,随后使用RT-PCR方法获取致倦库蚊Cecropin家族4成员的c DNA。结果表明:致倦库蚊Cecropi...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了致倦库蚊Cecropin家族4成员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蛋白理化特性,预测蛋白空间结构,并基于7种昆虫绘制分子进化树,随后使用RT-PCR方法获取致倦库蚊Cecropin家族4成员的c DNA。结果表明:致倦库蚊Cecropin家族基因有两条正向编码,两条反向编码,长度为330~544 bp,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构成;氨基酸序列长度为59~61 aa,具有两条基序和多个保守位点;编码的蛋白理论分子量为6 284.6~6 619.0 k D,p I值为10.36~11.24,亲水性平均系数为0.393~0.551;蛋白预测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结果基本一致,它们具有1个信号肽结构域和1个催化结构域,结构域主要由α-螺旋构成;7种昆虫的Cecropin蛋白进化关系与物种进化关系基本一致,并以“目”或“亚目”为单位分别聚类,CPIJ005108与致倦库蚊Cecropin祖先基因最相似。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为蚊科Cecropi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倦库蚊 CECROPIN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形态计量学在蚋类幼虫龄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曜铭 杨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89,共10页
蚋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医学昆虫,吸血骚扰人类、家畜和家禽,还能传播疾病。蚋类幼虫水生,以水中细微颗粒和微生物为食。北美国家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来杀灭蚋类幼虫,以控制媒介蚋类种群数量,幼虫龄期是影响其灭幼效价的重要因素,要求... 蚋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医学昆虫,吸血骚扰人类、家畜和家禽,还能传播疾病。蚋类幼虫水生,以水中细微颗粒和微生物为食。北美国家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来杀灭蚋类幼虫,以控制媒介蚋类种群数量,幼虫龄期是影响其灭幼效价的重要因素,要求对幼虫龄数有很好研究,因此大量报道致力于调查蚋类幼虫龄期。而至今我国蚋类防控及相关研究仍相对滞后,因此本文综述了昆虫蜕皮相关生物学机制、形态计量学、聚类分析及形态计量学在30余种蚋类幼虫龄数研究中的应用,从研究取材、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演变,论述形态计量学分析时存在问题及其根源,对蚋类虫龄数研究方法学改进提出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计量学 幼虫 Brooks-Dyar定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两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熏杀及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长荣 温小军 刘磊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62-165,169,共5页
目的:测定珊瑚姜精油和樟树叶精油对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熏杀活性及熏杀蚊虫的作用机理。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珊瑚姜块茎精油和樟树鲜叶精油,三角瓶法测定两种精油对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熏杀活性,微板法检测两种精油对白纹伊蚊乙酰胆... 目的:测定珊瑚姜精油和樟树叶精油对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熏杀活性及熏杀蚊虫的作用机理。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珊瑚姜块茎精油和樟树鲜叶精油,三角瓶法测定两种精油对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熏杀活性,微板法检测两种精油对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的影响。结果:珊瑚姜精油和樟树叶精油对白纹伊蚊24 h熏蒸LC50分别是80.208μg/cm3、20.709μg/cm3;在78.696μg/cm3和31.976μg/cm3剂量下,珊瑚姜精油和樟树叶精油对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35.759 min和6.341 min;两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ACh E均有抑制作用,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29.97%和4.03%;两种精油对白纹伊蚊的NSE有促进作用,酶活性增长率分别为21.55%和18.62%。结论:樟树叶精油更适宜作为植物源灭蚊产品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蚊属 植物精油类 熏杀活性 乙酰胆碱酯酶 非特异性酯酶
下载PDF
原核表达家蝇抗菌肽Phormicin A,B蛋白对大肠杆菌标准株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兵 杜兵 +6 位作者 王代琴 覃海 韦鹏威 姚杨 万珊 王涛 吴建伟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19年第6期623-629,共7页
抗菌肽是近年来新型的抗菌剂药物候选者。以家蝇防御素家族Phormicin A、B抗菌肽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效果。采用原核表达法获得二者蛋白,将其作用于大肠杆菌标准株,通过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0和7.5 ... 抗菌肽是近年来新型的抗菌剂药物候选者。以家蝇防御素家族Phormicin A、B抗菌肽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效果。采用原核表达法获得二者蛋白,将其作用于大肠杆菌标准株,通过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0和7.5 mmol/L,并绘制了二者作用于大肠杆菌标准株的时间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家蝇Phormicin A、B原核表达蛋白对于大肠杆菌标准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研究为应用于抗临床大肠杆菌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rmicin 家蝇 抗菌肽
下载PDF
鲫抗病毒蛋白Viperin表达模式及启动子活性分析
12
作者 王兵 黄伟康 +1 位作者 宋萍萍 吴建伟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311-1317,共7页
目的:研究鲫抗病毒蛋白Viperin(Ca Viperin)的表达特征,分析其启动子区主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验证启动子活性。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法检测鲫Viperin在紫外灭活和活GCRV病毒、Poly(I:C)、LPS、重组干扰素处理鲫CAB细胞后不同时间点在RNA... 目的:研究鲫抗病毒蛋白Viperin(Ca Viperin)的表达特征,分析其启动子区主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验证启动子活性。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法检测鲫Viperin在紫外灭活和活GCRV病毒、Poly(I:C)、LPS、重组干扰素处理鲫CAB细胞后不同时间点在RNA水平的表达量;采用Genome walking法从鲫基因组中扩增出鲫Viperin启动子片段-1832/+23,采用p 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对启动子活性进行分析;在NCBI中选代表性物种(从鱼类到哺乳类)Viperin启动子序列,分析其主要转录因子结合元件ISRE和GAS,预测其受上游信号调控的保守性。结果:分析了紫外灭活或活GCRV病毒、Poly(I:C)、LPS、重组干扰素刺激鲫CAB细胞后Viperin表达的时序特征;成功克隆鲫Viperin启动子片段并构建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分析并证实鲫Viperin启动子活性;从进化角度预测分析了Viperin基因受上游信号调节的保守性。结论:除LPS外,灭活或活GCRV病毒、Poly(I:C)、重组干扰素皆能诱导鲫Viperin转录;Viperin启动子区富含IFN信号诱导元件ISRE和GAS,且在不同物种间相对保守,因此推测Viperin基因受IFN及其上游信号诱导经由相对保守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perin 抗病毒蛋白 转录启动子
下载PDF
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旭升 郭长城 +5 位作者 姜巧丽 田浩帆 陈派强 董海波 钟丽莉 李聪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5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 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诊断中...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 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CHF患者80例为CHF组,用NYHA分级方法将CHF患者进行分级,其中心功能Ⅱ级患者38例,心功能Ⅲ级患者30例,心功能Ⅳ级患者12例,另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8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PCT、hs-CRP和NT-pro BNP的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CHF组血清PCT、hs-CRP和NT-pro BNP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89,22.015,35.600,P均<0.05)。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CHF患者间血清PCT、hs-CRP和NTpro BNP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1.284,973.150,4.829,P均<0.05)。且随着心衰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中PCT、hs-CRP和NT-pro BN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F组中,PCT、hs-CRP及NT-pro BNP的阳性率分别为85.0%(68/80)、92.5%(74/80)和93.8%(75/80),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6.3%(77/80)。血清PCT、hs-CRP及NT-pro BNP单独检测诊断CHF的灵敏度分别为85.0%、92.5%和93.8%,特异性分别为65.2%、73.9%和78.2%,三者联合检测诊断CHF的灵敏度、特异性及Youden指数分别为96.3%、82.6%和0.79。三者联合检测诊断CHF的其他诊断性能指标均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PCT,hs-CRP和NT-pro BNP的水平可用于CHF的诊断和心功能分级。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CHF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N-端脑利钠肽前体
下载PDF
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巧丽 李旭升 郭长城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6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在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IDA同时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11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其中一组以铁剂+V... 目的: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在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IDA同时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11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其中一组以铁剂+Vc治疗(A组),另一组以铁剂+Vc+抗幽门螺杆菌治疗(B组),对A、B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A组、B组患者的血小板、总铁结合力下降,而红细胞平均体积、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患者各指标上升与下降的幅度均高于A组患者,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A组患者有2例患者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阳性率为96.4%(53/55),B组患者有50例患者转为阴性,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9.1%(5/55),两组间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 P=0.000);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2%,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59,P=0.030)。结论对于IDA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铁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铁剂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铁剂 幽门螺杆菌 治疗
下载PDF
多交叉置换扩增技术在单增李斯特菌检测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慧 王毅 +3 位作者 王艳 李华 陈峥宏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MCDA)技术建立单增李斯特菌的简单、快速、敏感且特异的诊断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度、特异性及实际应用评价。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的种特异性基因lmo0733设计引物,采用荧光染料颜色变化、实时浊度检测及琼...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MCDA)技术建立单增李斯特菌的简单、快速、敏感且特异的诊断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度、特异性及实际应用评价。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的种特异性基因lmo0733设计引物,采用荧光染料颜色变化、实时浊度检测及琼脂糖凝胶电泳三种方法确认MCDA产物,对MCDA引物进行最佳反应条件、敏感度、特异性评估,并对实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单增李斯特菌MCDA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1℃。单增李斯特菌MCDA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为10fg/反应,分别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CPA)技术的25倍和250倍。对153份鼠粪便标本2次增菌培养物的检测结果证实,本研究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MCDA检测方法的检测能力与分离培养方法(ISO 11290-1)相同,且优于LAMP、CPA和PCR方法。结论 MCDA方法作为一种快速、敏感和高效的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食品行业及临床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多交叉置换扩增 lmo 0733基因 最低检测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