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沙利铂通过自噬诱导胃癌细胞耐药的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聂微 严芝强 +2 位作者 成兴真 刘丽荣 杨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28-835,共8页
目的通过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浓度梯度法构建耐药细胞株,探讨OXA治疗胃癌时的耐药机制,为逆转耐药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OXA浓度梯度培养人胃癌细胞MGC-803,复制OXA耐药细胞株模型(MGC-803/OXA),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 目的通过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浓度梯度法构建耐药细胞株,探讨OXA治疗胃癌时的耐药机制,为逆转耐药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OXA浓度梯度培养人胃癌细胞MGC-803,复制OXA耐药细胞株模型(MGC-803/OXA),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耐药指数RI;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RT-qPCR检测耐药相关基因MDR-1、MRP、ERCC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基因蛋白MDR-1、MRP、ERCC1及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和LC3表达;同时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中自噬体数量及结构变化。结果OXA浓度梯度培养成功构建耐药细胞株MGC-803/OXA,半抑制浓度(IC50)为62.33μmol/L,RI为7.01(RI>5符合耐药株的要求);MGC-803/OXA细胞株细胞增殖减慢,细胞周期出现G2/M期延长,细胞凋亡率降低,MDR-1、MRP、ERCC1耐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高于MGC-803,表明成功构建了胃癌耐药细胞模型MGC-803/OXA;与MGC-803相比,MGC-803/OXA中P62表达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II/I比值增高,具有典型的、内含胞浆成分的空泡状双层膜样结构的自噬体,且数量显著增加。结论OXA浓度梯度法能成功构建耐药细胞株,表现为增殖减慢、G2/M期延长、凋亡减少,并且自噬水平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胃癌 耐药性 自噬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锌指蛋白605在肝癌中的免疫作用及预后价值
2
作者 罗天新 陈晓梅 +3 位作者 吴湘怡 龙治燕 张姝 黄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605(ZNF605)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免疫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应用TCGA、GEO等数据库分析ZNF605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ZNF605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UALCAN数据库探讨ZNF605在HCC中的甲基化表达...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605(ZNF605)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免疫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应用TCGA、GEO等数据库分析ZNF605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ZNF605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UALCAN数据库探讨ZNF605在HCC中的甲基化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ZNF605在HCC中的诊断价值并绘制诺模图,预测HCC患者1、3和5年总生存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ZNF605在HCC中的预后价值;对ZNF605的高低水平表达进行了基因富集分析(GSEA);应用R包-GSVA分析ZNF605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ZNF605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在HCC中高表达并呈低甲基化;ZNF605高表达与患者T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总生存期和甲胎蛋白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ZNF605表达及T分期为HCC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GSEA分析显示ZNF605高表达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提示,ZNF605在HCC中的表达水平与Th2细胞和T辅助细胞呈显著正相关;与树突状细胞细胞、Th17细胞、细胞毒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B细胞、Tgd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呈负相关。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HCC中高表达的ZNF605可能是HCC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锌指蛋白605 生物信息学 免疫浸润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乳腺癌中关键基因及靶向治疗化合物的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敏 黄健 +7 位作者 晏娇艳 杨烨 袁艳 何芸 宋孝晗 莫非 罗昭逊 张姝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876-885,共10页
目的筛选并验证乳腺癌(BC)中潜在的关键基因(Hub基因),探讨其在BC中的发生机制并寻找以Hub基因为靶点治疗BC的潜在化合物。方法使用GEO2R在线工具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获取B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后,利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 目的筛选并验证乳腺癌(BC)中潜在的关键基因(Hub基因),探讨其在BC中的发生机制并寻找以Hub基因为靶点治疗BC的潜在化合物。方法使用GEO2R在线工具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获取B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后,利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和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层面进一步筛选潜在的Hub基因;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层面对Hub基因在BC组与癌旁组的表达进行验证,绘制Hub基因的生存曲线,分析DEGs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从Connectivity map(Cmap)数据库中筛选具有抗BC活性的候选化合物。结果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表明11个Hub基因及编码的蛋白在BC组中表达上调,功能分析表明,MELK、CDK1、HMMR和AURKA 4个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GINS2、RRM2和CDC45基因与DNA复制或修复相关,SMC4、PRC1和TOP2A与细胞分裂相关;Cmap数据库分析共鉴定出6个具有抗BC活性的候选化合物。结论筛选出11个Hub基因,其表达与BC患者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乳腺肿瘤 化合物 生物信息学 生存曲线
下载PDF
人胃癌细胞中β-内酰胺酶基因不同转录本的表达特点
4
作者 聂微 刘泽莹 +3 位作者 严芝强 成兴真 刘丽荣 杨芳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773-778,共6页
目的探讨人胃癌细胞中β-内酰胺酶基因(LACTB)不同转录本的表达特点。方法取对数期生长的人正常胃黏膜细胞株(GES-1)、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AGS(高分化)、MKN-28(中分化)、MKN-45(低分化)]及HGC-27(未分化)提取RNA,采用反转录PCR(RT-... 目的探讨人胃癌细胞中β-内酰胺酶基因(LACTB)不同转录本的表达特点。方法取对数期生长的人正常胃黏膜细胞株(GES-1)、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AGS(高分化)、MKN-28(中分化)、MKN-45(低分化)]及HGC-27(未分化)提取RNA,采用反转录PCR(RT-PCR)、巢式PCR、original TA cloning kit(T-A)克隆方法及DNA测序确定各细胞中LACTB表达的转录本类型,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LACTB不同转录本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胃癌细胞株中检测到LACTB的3个转录本;以GES-1为对照,LACTB转录本1在AGS、MKN-28、MKN-45中高表达(P<0.05),在HGC-27中低表达(P<0.05);以GES-1为对照,转录本2在AGS、MKN-28、MKN-45、HGC-27中低表达(P<0.05),转录本3在MKN-28、MKN-45、HGC-27中低表达(P<0.05)。结论与正常胃黏膜细胞相比,胃癌细胞中LACTB转录本1表达水平增加、转录本2和3表达水平降低,转录本1可能是胃癌细胞分化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Β-内酰胺酶基因 可变剪接 转录本 反转录PCR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载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对L929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王自林 牟秋菊 +2 位作者 刘宏杰 申玉雪 祝丽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1-779,共9页
背景:在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活性氧的过量生成可能会损害L929成纤维细胞的功能,从而延缓创面修复,因此保护成纤维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影响对于促进创面愈合非常重要。目的:评估羧甲基壳聚糖-氧化硫酸软骨素/富血小板血浆(CMC-OCS/PRP)水... 背景:在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活性氧的过量生成可能会损害L929成纤维细胞的功能,从而延缓创面修复,因此保护成纤维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影响对于促进创面愈合非常重要。目的:评估羧甲基壳聚糖-氧化硫酸软骨素/富血小板血浆(CMC-OCS/PRP)水凝胶对H2O2刺激下L929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CMC-OCS/PRP水凝胶,表征水凝胶的微观形貌、降解性能、清除H2O2与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及生物相容性。取生长状态良好的L929细胞,分5组培养:对照组常规培养,H2O2组加入H2O2,CMC-OCS组加入羧甲基壳聚糖-氧化硫酸软骨素水凝胶浸提液+H2O2,PRP组加入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浸提液+H2O2,CMC-OCS/PRP组加入羧甲基壳聚糖-氧化硫酸软骨素/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浸提液处理+H2O2,每组先加入水凝胶浸提液处理6 h,然后再加入H2O2处理24 h。培养结束后,检测细胞活性氧及丙二醛水平,细胞凋亡、胶原纤维Ⅰ蛋白表达。在加入H2O2的情况下,将上述水凝胶浸提液分别与L929成纤维细胞直接或间接共培养36 h,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①CMC-OCS/PRP水凝胶具有均匀相互关联的多孔结构及良好的降解能力,体外可有效清除H2O2与羟基自由基,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②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细胞凋亡率、细胞活性氧与丙二醛水平升高(P<0.05),细胞铺展面积减少(P<0.05),胶原纤维Ⅰ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H2O2组比较,CMC-OCS组、CMC-OCS/PRP组细胞活性氧水平降低(P<0.05),PRP组、CMC-OCS组、CMCOCS/PRP组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细胞铺展面积增加(P<0.05),CMC-OCS/PRP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PRP组、CMC-OCS组、CMCOCS/PRP组胶原纤维Ⅰ蛋白表达增加(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0.05),迁移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与H2O2组比较,PRP组、CMC-OCS组、CMC-OCS/PRP组细胞迁移数量、迁移面积均增加(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羧甲基壳聚糖 氧化硫酸软骨素 水凝胶 L929细胞 抗氧化
负载富血小板血浆的水凝胶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娅 牟秋菊 +2 位作者 王自林 刘宏杰 祝丽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0-696,共7页
背景:糖尿病创面存在感染、缺血、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复杂情况,结构功能单一的普通水凝胶敷料不能满足糖尿病创面愈合的需求。目的:探讨负载富血小板血浆的水凝胶修复糖尿病大鼠皮肤全厚层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抽取SD大鼠血液,... 背景:糖尿病创面存在感染、缺血、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复杂情况,结构功能单一的普通水凝胶敷料不能满足糖尿病创面愈合的需求。目的:探讨负载富血小板血浆的水凝胶修复糖尿病大鼠皮肤全厚层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抽取SD大鼠血液,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制备单纯的羧甲基壳聚糖/氧化硫酸软骨素水凝胶与负载富血小板血浆的羧甲基壳聚糖/氧化硫酸软骨素水凝胶。取成年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在糖尿病大鼠背部制作直径为2 cm的圆形全厚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干预,每组10只:空白组创面贴敷纱布,水凝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复合水凝胶组创面分别贴敷单纯的水凝胶、富血小板血浆和负载富血小板血浆的水凝胶,治疗20 d内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第20天,水凝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复合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空白组(P<0.05),复合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②治疗后第5天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空白组、水凝胶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相比,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新生肉芽组织及毛细血管生成;③治疗后第5天的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低于空白组、水凝胶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④Masson染色显示,治疗后第15天,与空白组、水凝胶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相比,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更多,排列整齐、分布均匀致密;⑤CD3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治疗后第15天,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的CD31表达高于空白组、水凝胶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⑥结果显示,负载富血小板血浆的复合水凝胶能够通过促进肉芽组织生成、胶原纤维合成、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创面 水凝胶 富血小板血浆 创面愈合 炎症 血管生成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7
作者 石倩筠 严芝强 +3 位作者 聂微 王杨 何水 杨芳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老年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DLBCL老年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吸烟、临床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结外累...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老年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DLBCL老年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吸烟、临床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结外累及个数等资料;抽取患者空腹血,采用库尔特原理检测血清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NEA)及淋巴细胞(LYM)数,并根据PLT、NEA及LYM计算SⅡ,采用免疫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用免疫比浊法检测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患者SⅡ的截断值,据此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SⅡ组和低SⅡ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随访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计算3年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采用R-studio构建以SⅡ为主的DLBCL老年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结果ROC曲线结果显示SⅡ临界值为582.6,DLBCL老年患者分为高SⅡ组(SⅡ≥582.6,n=57)和低SⅡ组(SⅡ<582.6,n=34),2组患者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95%CI为0.535~0.766(P=0.015);生存曲线显示,低SⅡ组DLBCL老年患者OS及PFS均高于高SⅡ组;高SⅡ是影响DLBCL老年患者OS及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DLBCL老年患者以SⅡ为主的预后预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Ⅱ水平与DLBCL老年患者的预后相关,高SⅡ组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预后 列线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老年患者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微阵列数据分析和分子对接探索头花蓼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袁艳 杨烨 +6 位作者 晏娇艳 袁艳 何芸 刘敏 莫非 黄健 张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969,共9页
目的探索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PC)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AG)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数据库识别PC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HAG相关基因,并取交集获得PC治疗HAG的潜在靶标;利用Cytosca... 目的探索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PC)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AG)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数据库识别PC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HAG相关基因,并取交集获得PC治疗HAG的潜在靶标;利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和PC治疗HAG潜在靶蛋白的PPI网络,采用多个拓扑指标筛选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得PC治疗HAG的潜在信号通路,利用分子对接观察PC活性成分与关键靶蛋白的结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内外实验对PC治疗HAG的相关靶标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数据库识别出PC活性化合物及靶标,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和潜在靶蛋白的PPI网络,多个拓扑指标筛选出52个hub genes,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显示,PC通过Akt/NF-κB/NLRP3通路对HAG发挥作用。基于此,通过实验发现PC作用于HAG GES-1细胞和HAG SD大鼠后,能够减少其IL-18和IL-1β的分泌,上调Akt及其磷酸化水平,减少NF-κB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从而改善HAG炎症反应。结论PC可通过激活Akt及其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B和NLRP3炎症小体相关因子的表达,对HAG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为阐释PC治疗HAG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花蓼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网络药理学 微阵列数据分析 分子对接 Akt/NF-κB/NLRP3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