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摄影、GIS、GPS等技术对植物种类的调查方法——以杜鹃花属植物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彩霞 袁伟刚 +3 位作者 马文宝 邵发亮 朱大海 何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第5期77-80,97,共5页
对植物种类的调查是林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工作,而调查的目的是识别植物种类,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本方法通过摄影结合GIS、GPS定位等技术完成调查,具有调查、资料保存、数据交换查询等较为方便的特点。调查包... 对植物种类的调查是林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工作,而调查的目的是识别植物种类,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本方法通过摄影结合GIS、GPS定位等技术完成调查,具有调查、资料保存、数据交换查询等较为方便的特点。调查包含两个方面的野外工作:一是完成照片组的拍摄,照片组内容包括植株各主要部分的特征信息;二是完成包括相关的调查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等的记录。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按规程完成相应的资料整理和建档,用于植物种类的鉴定识别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方法 摄影 照片组 GPS定位
下载PDF
四川省级入侵新记录种——羽芒菊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小凤 王浩森 +5 位作者 马旭东 陈婉莹 李卓锦 窦亮 于树华 付志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680-682,共3页
报道四川省菊科(Asteraceae)新记录种——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 L.),给出该外来入侵植物的形态描述、分布图和凭证标本.
关键词 菊科 羽芒菊 新记录 四川省 外来入侵植物
下载PDF
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永杰 杨奇森 +2 位作者 夏霖 冯祚建 周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18-4328,共11页
为了解贡嘎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010年4—9月利用夹日法对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在海拔1200—4000m之间按400m间隔设置了8个采集样地,累计布夹28800夹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兽类个体701个,... 为了解贡嘎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010年4—9月利用夹日法对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在海拔1200—4000m之间按400m间隔设置了8个采集样地,累计布夹28800夹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兽类个体701个,观察记录到松鼠个体25个,共调查记录小兽个体726个,分属于3目6科16属25种。非参数估计的物种丰富度Chao2和Jackknife2指数以及物种累积曲线评估表明本次调查取样充分,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为单峰模型;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度在中海拔地区最高,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低;相反,物种均匀度在中海拔地区较低,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高;而物种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Shannon-Wiener、Fisher-α、Margalef三个综合性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与其它多样性指数相比,Simpson指数未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海拔段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差异;而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相比,Fisher-α和Margalef指数对不同物种组成的群落多样性区分较好。同时,基于不同海拔段物种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的垂直分布模式提示我们在贡嘎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管理中应特别重视中海拔地段,因为该地段中居于生态食物链中间位置的小兽物种最丰富,是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此外,规范统一的调查方法将有利于研究数据的整合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小型兽类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分布格局
下载PDF
贡嘎山鸟类的多样性、分布及区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夏万才 邵发亮 +4 位作者 贾国清 崔鹏 周华明 杨陈 王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8-1034,共7页
鸟类是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开展鸟类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格局,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2011-2018年采用固定样线法并辅以红外相机拍摄法,对贡嘎山东坡和西坡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59种,... 鸟类是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开展鸟类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格局,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2011-2018年采用固定样线法并辅以红外相机拍摄法,对贡嘎山东坡和西坡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59种,隶属14目52科.其中非雀形目13目15科63种,雀形目37科19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中国特有鸟类15种.贡嘎山区域以留鸟为主,达179种(占69.1%),夏候鸟63种,冬候鸟9种,旅鸟8种;鸟类多样性整体上呈现中锋分布模式,即以中海拔带鸟类的多样性最为丰富.东西坡鸟类的多样性和区系差异较大,东坡鸟类多样性高于西坡,虽均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但古北界鸟种在西坡所占的比例高于东坡.本研究为贡嘎山自然保护区增加鸟类新纪录11种.(图1表4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鸟类多样性 垂直分布 水平分布 区系
原文传递
“在哪里”和“有多少”? 中国雪豹调查与空缺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沿江 李雪阳 +18 位作者 梁旭昶 刘炎林 程琛 李娟 汤飘飘 齐惠元 卞晓星 何兵 邢睿 李晟 施小刚 杨创明 薛亚东 连新明 阿旺久美 谢然尼玛 宋大昭 肖凌云 吕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9-931,共13页
雪豹(Panthera uncia)分布广泛且调查难度较大,全世界的雪豹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雪豹基础数据的缺乏。本文通过检索1980至2018年已发表的含有中国境内雪豹分布和密度信息的中英文文章共35篇,从中提取出雪豹的分布与密度信息,其中含有... 雪豹(Panthera uncia)分布广泛且调查难度较大,全世界的雪豹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雪豹基础数据的缺乏。本文通过检索1980至2018年已发表的含有中国境内雪豹分布和密度信息的中英文文章共35篇,从中提取出雪豹的分布与密度信息,其中含有密度估计的文献18篇。同时,来自雪豹调查的15位一线成员通过填写表格和问卷的形式提供了28个地块上未发表的雪豹密度调查信息。基于此,我们逐一分析了各省份已有的雪豹调查现状和存在的调查空缺,发现雪豹分布调查的两大空白区域主要存在于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西天山地区和西藏南部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相对我国雪豹栖息地总面积,有过密度估算的面积仅占1.7%,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且已有的密度调查几乎都是在质量较好的雪豹栖息地内进行的。今后除了需要继续努力收集汇总已有的调查结果,仍然需要在雪豹分布区(特别是空缺区域)内增加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中国 分布 密度 空缺
原文传递
卧龙保护区三种中型食肉动物的生态位差异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强 林红强 +4 位作者 戴强 杨志松 何流洋 张文 施小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1,共7页
2014至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对卧龙保护区的赤狐(Vulpes vulpe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进行了监测,并分析比较了三者的栖息地分布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赤狐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西部高海拔地... 2014至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对卧龙保护区的赤狐(Vulpes vulpe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进行了监测,并分析比较了三者的栖息地分布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赤狐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西部高海拔地区,与黄喉貂和豹猫栖息地重叠较少;豹猫和黄喉貂的栖息地均集中分布于皮条河以南,且相互重叠部分达56.7%;在日活动节律方面,赤狐和豹猫表现出夜行性,黄喉貂表现出昼行性。本研究表明,三种食肉动物均通过栖息地或日活动节律的差异产生了生态位分离,从而实现了在卧龙保护区内的相互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日节律 生态位 红外相机
原文传递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乔江 贾国清 +6 位作者 周华明 龚林 蒋勇 肖能文 高晓奇 温安祥 王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本文利用红外相机影像和已发表文献对该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编目并提出未来监测建议。2011-2018年在97个1 km×...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本文利用红外相机影像和已发表文献对该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编目并提出未来监测建议。2011-2018年在97个1 km×1 km的网格安放红外相机,累计39,881个相机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0,932张,其中野生兽类16,244张,鸟类2,775张,牲畜1,737张,人176张。鉴定出野生兽类30种,另有文献报道4种和观察3种,分属于5目15科;鸟类78种,分属于9目22科;牲畜6种。包括12种国家I级和2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CITES附录I收录的有11种,附录II收录的有12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和易危(VU)等级的分别有3种和8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分别有5、5和11种。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排名前三的兽类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47.39)、水鹿(Rusa unicolor,66.10)、野猪(Sus scrofa,36.03);鸟类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14.64)、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10.43)、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8.05)。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流石滩是调查薄弱生境,后期应开展重点调查,以厘清本区域大中型兽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红外相机 物种编目 大中型兽类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基于红外相机数据 被引量:8
8
作者 贾国清 杨旭 +5 位作者 李永东 王宇 郑笑傲 蒋勇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对比分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水鹿与毛冠鹿均偏向于晨昏活动,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相似度较低(Δ=0.80,P<0.01),水鹿日活动节律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30-04:00、06:00-08:00、18:00-23:30,而毛冠鹿仅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7:00-12:00与17:00-21:30。水鹿早上的活动高峰明显比毛冠鹿提前,而晚高峰结束时间比毛冠鹿晚2 h。二者在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水鹿:Δ=0.93,P=0.03;毛冠鹿:Δ=0.88,P<0.01),二者在旱季早上的活动峰值较雨季晚半小时,毛冠鹿傍晚(19:00)活动峰值比雨季(20:00)提前1h。和雨季相比,二者均在旱季傍晚的活动高峰值更大、活动高峰期更长,而在雨季的活动高峰值和活动高峰期二者之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二者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低(Δ=0.80),且旱季的重叠指数(Δ=0.83)和最大活动高峰值(0.12)均高于雨季(Δ=0.74;高峰值为0.10),但整体上和季节间均差异显著(P<0.01)。本研究表明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可以通过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来减少二者在食物、空间与时间资源上的竞争以实现共存。研究结果可为同域分布下近缘物种的更深入的共存机制研究和针对性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鹿 毛冠鹿 贡嘎山保护区 红外相机 日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重叠指数 时间生态位分化
下载PDF
中国雪豹的威胁与保护现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小雨 肖凌云 +23 位作者 梁旭昶 程琛 冯琛 赵翔 刘炎林 卞晓星 何兵 张常智 Justine Shanti Alexander 邢睿 黄亚慧 阿旺久美 谢然尼玛 宋大昭 黄巧雯 扎西桑俄 彭奎 尹杭 连新明 杨欣 李晟 施小刚 杨创明 吕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32-942,共11页
大部分保护机构只有能力在特定种群层面上保护大型食肉动物,而物种的灭绝风险却是在全球尺度进行评估的。因此,要填补这一尺度断层,多机构的工作与意见汇总非常必要。本研究综合了文献和18家中国雪豹(Panthera uncia)研究与保护机构共2... 大部分保护机构只有能力在特定种群层面上保护大型食肉动物,而物种的灭绝风险却是在全球尺度进行评估的。因此,要填补这一尺度断层,多机构的工作与意见汇总非常必要。本研究综合了文献和18家中国雪豹(Panthera uncia)研究与保护机构共24位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经过两次集体讨论和填写评分表格的方式,识别出21种威胁因素,在全国层面和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和甘肃5个主要雪豹分布省区层面对威胁进行了排序,并汇总了各保护机构实施的17项保护行动,以及各项行动所应对的威胁。全国评分前三的威胁依次是基层保护部门能力不足(9.5分)、气候变化(8.0分)、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6.8分),不同省区的威胁排序则体现出很大差异性。其中,目前仍没有任何行动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虽然已有一些保护行动来应对基层保护能力不足和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保护区能力建设、开展社区监测等,但行动的覆盖尺度仍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中国 威胁评估 专家意见 保护行动
原文传递
短期型林(竹)-草复合植被还林初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小红 张健 +1 位作者 赵安玖 余海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0,140,共6页
对退耕地短期型光皮桦-扁穗牛鞭草和苦竹-扁穗牛鞭草复合植被还林初期(1~7年)不同年份土壤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TSN)含量进行了定位研究,探讨... 对退耕地短期型光皮桦-扁穗牛鞭草和苦竹-扁穗牛鞭草复合植被还林初期(1~7年)不同年份土壤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TSN)含量进行了定位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初期SOC和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SOC和STN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光皮桦-扁穗牛鞭草和苦竹-扁穗牛鞭草表层SOC和STN分别在第6年和第4年时开始恢复,下层土均在第5年时开始回升;还林后各年之间C/N变化不大,只是在第2,3年有所升高,表现为土壤氮素有一定缺乏;还林7年后,苦竹-扁穗牛鞭草的SOC和C/N均高于光皮桦-扁穗牛鞭草,但其土壤氮素改善状况不甚明显。还林7年后土壤碳氮含量虽尚未恢复到农耕地水平,但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碳氮素水平正在逐渐恢复,初步显示了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后土壤SOC和氮的固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氮素
下载PDF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的活动节律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栋 杨创明 +3 位作者 和梅香 陈俪心 何兴成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0-327,共8页
2016年6月-2017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研究了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活动节律,以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得到的兔狲分布点为数据源,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兔狲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显示:(1)兔狲分... 2016年6月-2017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研究了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活动节律,以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得到的兔狲分布点为数据源,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兔狲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显示:(1)兔狲分布在海拔3 780~4 956 m的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生境,其中87.2%的分布点位于海拔4 500 m以上;(2)日活动差异指数为0.071 2,昼行性指数为0.34,兔狲的活动高峰为05∶00-07∶00和20∶00-22∶00;(3)增强型植被指数2年最大值均值、海拔、平均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兔狲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兔狲偏好在海拔4 000 m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流石滩生境活动,保护区兔狲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6%。本研究充实了兔狲的生物学、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狲 适宜栖息地 活动节律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核桃林下复合种植对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楷玲 陈绪文 +6 位作者 龚伟 王景燕 罗永飞 杨文龙 唐海龙 刘江丽 李灵聪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7-813,共7页
【目的】筛选适宜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对发展核桃林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核桃林下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包括:核桃+甘蓝+甘蓝(简写为HGG)、核桃+甘蓝+马铃薯(简写为HGM)、核桃+白菜+大豆(简写为HBD)、核桃对照(简写为HCK))和... 【目的】筛选适宜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对发展核桃林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核桃林下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包括:核桃+甘蓝+甘蓝(简写为HGG)、核桃+甘蓝+马铃薯(简写为HGM)、核桃+白菜+大豆(简写为HBD)、核桃对照(简写为HCK))和农地对照(玉米+甘蓝,简写为NCK)为对象,研究各模式表层(0~20 cm)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与农地对照(CK)相比,土壤容重降低4.6%~17.6%,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分别增加2.4%~14.8%、2.8%~29.1%和2.6%~23.1%;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分别增加5.1%~14.9%、3.9%~12.5%、25.1%~112.5%、11.4%~47.1%和0.2%~2.7%;HGG和HGM模式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1.9%和5.0%,而其余模式降低6.1%~28.3%,HCK模式速效钾含量降低17.4%,而其余模式增加20.4%~52.9%;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9.3%~57.8%、16.6%~56.7%、6.2%~30.8%、8.9%~41.1%、4.2%~14.3%和1.4%~38.6%;各模式土壤肥力综合值增加69.6%~431.3%。【结论】核桃林下复合种植均能提高土壤肥力,其中以HGG模式最佳,对发展研究区林下经济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经营 核桃 培肥效果 大渡河干热河谷区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贡嘎山牦牛和水鹿活动节律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茗 蒋勇 +2 位作者 贾国清 刘伟 杨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8,共8页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牦牛和水鹿Rusa unicolor的共存机制,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二者进行监测,在459个监测位点中有效相机位点数为291个,共获得4323张水鹿和728张牦牛的独立有效照片。采用核...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牦牛和水鹿Rusa unicolor的共存机制,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二者进行监测,在459个监测位点中有效相机位点数为291个,共获得4323张水鹿和728张牦牛的独立有效照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及重叠指数对比分析了牦牛和水鹿的日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水鹿选择在晨昏和夜间活动,而牦牛多在昼间活动,二者活动节律差异显著(Δ=0.62,P<0.05)。在空间生态位上,二者均倾向于选择在中高海拔区域(3000~3400 m)的寒温性针叶林和温性针阔叶混交林中活动,重叠度较高(Oik=0.995)。但高海拔区域(>4000 m)仅见牦牛活动,两者存在不同海拔上分离的现象(Δ=0.51,P<0.01)。因此,目前保护区内牦牛放牧对水鹿的影响较小,二者能在保护区内实现良好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水鹿 牦牛 活动节律
下载PDF
四川贡嘎山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时空分布及重叠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伟 李旭琴 +6 位作者 李忠伦 李英 油志远 蒋勇 阮光华 鲁碧耕 杨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0-1638,共9页
明确同域近缘物种在时空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关系,对理解物种行为和多物种栖息地的整合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2021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级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明确同域近缘物种在时空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关系,对理解物种行为和多物种栖息地的整合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2021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级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时空分布开展研究。基于2016—2021年红外相机获得的72个中华斑羚和108个中华鬣羚分布点位,结合可能影响其空间分布的12个重要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对贡嘎山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基于2012—2021年1312条中华斑羚和1889条中华鬣羚的有效红外相机记录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原理测算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日活动节律,了解两物种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结果表明: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分别为731.95和1220.46 km^(2),分布区重叠面积为697.17 km^(2),且主要环境因子对两物种栖息地选择具有相似影响。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黄昏,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先于和迟于中华斑羚,且对夜晚时间段的利用强度更高。两物种生态位在空间维度上高度重叠,但在时间维度上分离程度较大,这可能是两物种同域分布却能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中华鬣羚 MAXENT 同域近缘物种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片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调查
15
作者 谭又源 魏永 +3 位作者 陈红 李艳红 胡杰 袁玉龙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2019—2021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法对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片区进行了大中型兽类监测。共布设相机90台(正常工作71台),累计完成14495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926张。共记录到大中型兽类4目12科20种;包括国家... 2019—2021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法对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片区进行了大中型兽类监测。共布设相机90台(正常工作71台),累计完成14495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926张。共记录到大中型兽类4目12科20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以及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在该地区首次记录到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相对多度指数(RAI)居前3的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8.058)、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1.352)和岩羊Pseudois nayaur(RAI=1.338)。共有33台相机记录到以放牧和采集为主的人为活动,表明该地区人为干扰较为严重。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大中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编目及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中型兽类 红外相机 相对多度指数 人为干扰
下载PDF
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16
作者 黄泰涵 蒋勇 +6 位作者 郑笑傲 刘昊 傅晓雪 蒋艳 肖羽蝶 卿鹏 石红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1-76,共6页
物种多样性调查是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工作.于2023年4—8月,对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物种2科7属9种,其中的6个物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包括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丽江菊头蝠R. osgoodi、东... 物种多样性调查是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工作.于2023年4—8月,对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物种2科7属9种,其中的6个物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包括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丽江菊头蝠R. osgoodi、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金毛管鼻蝠Murina chrysochaetes、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及宝兴宽吻蝠Submyotodon moupinensis.结合文献记录,贡嘎山地区现共有翼手目动物3科7属15种,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型为主.本次调查进一步丰富了贡嘎山地区翼手类动物资源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蝙蝠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贡嘎山
下载PDF
四川贡嘎山海拔4939m流石滩监测到中华小熊猫
17
作者 周玥橦 王娇 +4 位作者 陈洪 乔江 郑笑傲 黄燕 王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4-665,共2页
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EN)物种,为食性高度特化的植食性食肉目动物(竹叶是其食谱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在2 000-3 800 m海拔活动. 2022年10月31日15时29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镇贡... 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EN)物种,为食性高度特化的植食性食肉目动物(竹叶是其食谱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在2 000-3 800 m海拔活动. 2022年10月31日15时29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镇贡嘎寺附近(101°46′53″E,29°35′58″N,海拔4 939 m),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中华小熊猫.此次拍摄发现刷新了中华小熊猫海拔分布的上限,为其就地保护补充了关键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中华小熊猫 红外相机 栖息地 海拔分布上限
原文传递
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随原生演替进程的变化规律——以贡嘎山冰川退缩区为例
18
作者 刘安心 阮光发 +6 位作者 蒋勇 石贤萌 莫雨轩 胡海霞 艾妍雨 方杰 宋亮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的演变规律有助于解析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与构建机制。以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上7个演替阶段(S1~S7)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开展群落调查工作,结合α、β多样性两方面,分析其乔木层、... 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的演变规律有助于解析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与构建机制。以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上7个演替阶段(S1~S7)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开展群落调查工作,结合α、β多样性两方面,分析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本次调查在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中记录到植物共41科66属100种,其中单(寡)种属居多,初步反映了本研究区植物物种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原生演替序列上,各层植物的优势种组成在不同演替阶段差异明显,出现明显的更替;(3)随着演替的进行,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多项α多样性指数均呈“单峰型”响应格局,演替初期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4)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演替序列上的β多样性差异明显,物种周转在物种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草本层的周转程度最高,为92.16%,而灌木层的周转程度最低,为58.01%;(5)冰川退缩区植物群落的主林层(乔木层)主要经历了先锋群落、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顶级针叶林4个演替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演替 植物多样性 物种周转 冰川退缩区
下载PDF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鲵属动物的种群数量与分布
19
作者 王宇 宋昕龙 +3 位作者 郑笑傲 伏峻华 乔江 熊建利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5-71,共7页
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是我国特有属,已知6种,除稻城山溪鲵(Batrachuperus daochengensis)外,其余5种全部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属物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及邻近地区.为了解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溪鲵属动... 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是我国特有属,已知6种,除稻城山溪鲵(Batrachuperus daochengensis)外,其余5种全部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属物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及邻近地区.为了解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溪鲵属动物资源现状,2022年和2023年利用样线法对该保护区内的山溪鲵属动物开展了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在实地调查的44条样线中,有20条样线发现有山溪鲵属动物的分布,占调查样线总数的45.46%,分布于保护区内的康定市、泸定县和石棉县所辖区域;山溪鲵属动物在该保护区内的分布海拔为2 900~4 300 m. 20条样线两年调查共发现成体和幼体250只,卵胶袋17对;在20条样线中,雅家埂泸定方向和虫草基地下两条样线中发现个体数相对较多,其他样线相对较少,部分样线仅发现1只个体.种群数量较大的5条样线2次调查发现的成体和幼体数的差异可能与调查季节有关.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山溪鲵 种群 动物资源
下载PDF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淑强 王宇 +3 位作者 贾国清 蒋勇 鲁碧耕 刘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445-454,共10页
四川省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我国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为了深入了解保护区内兽类物种多样性,于2015~2020年采用样线法、铗日法、红外相机陷阱和访问法对其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 四川省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我国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为了深入了解保护区内兽类物种多样性,于2015~2020年采用样线法、铗日法、红外相机陷阱和访问法对其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兽类7目25科96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8种,中国特有种21种.其中,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的6种,包括水獭(Lutra lutr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anthera uncia)、兔狲(Otocolobus manul)和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易危(VU)的16种,包括宽齿狼(Canis lupus)、棕熊(Ursus arcto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等,另有近危(NT)的16种.贡嘎山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整体兽类物种多样性丰富,其中小型兽类群落完整,优势种为北社鼠(Niviventerconfucianus)等4个物种,可作为监测保护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类群.该地区悠久的戒杀护生传统有利于保护丰富的兽类资源,兽类群落对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需要对其开展长期持续的监测和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兽类 物种多样性 区系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