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筋主骨从”观念在慢性筋骨病损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3
1
作者 元唯安 詹红生 杜国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9期12-15,共4页
生理状态下,筋附骨、骨撑筋,二者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了筋与骨之间是筋主骨从的关系,这是维系筋骨和合的前提和根本。当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筋骨系统遭受严重急性损伤时,治当筋骨并重;而对于慢性筋骨病损而言,其关键病理环节是... 生理状态下,筋附骨、骨撑筋,二者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了筋与骨之间是筋主骨从的关系,这是维系筋骨和合的前提和根本。当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筋骨系统遭受严重急性损伤时,治当筋骨并重;而对于慢性筋骨病损而言,其关键病理环节是筋出槽、骨错缝,治疗的重点应是筋伤,故而治则又当筋主骨从。在慢性筋骨病损中秉持“筋主骨从”的观念进行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提高临床疗效,故而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唤起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者对“筋伤”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关系 筋主骨从 筋出槽 骨错缝 慢性损伤 中医治则
下载PDF
石氏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邓真 沈知彼 +5 位作者 詹红生 陈蓓 廉由之 商海滨 李国中 王辉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颈部理筋牵引手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 目的:观察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石氏颈椎定位旋扳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颈部理筋牵引手法治疗,每周2次,共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及第2周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VAS量表、NPQ量表及临床症状评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第1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VAS评分(41.21±10.41)、NPQ量表评分(27.21±7.34)明显低于对照组(59.57±13.49,33.65±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3,P<0.01;t=3.511,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VAS量表(29.28±13.87)、NPQ量表评分(16.14±5.26)明显低于对照组(40.37±15.79,26.37±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2,P<0.01;t=2.027,P<0.01)。第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0.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VAS评分观察组(20.02±9.52)与对照组(24.12±1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12,P>0.05),NPQ评分观察组(12.74±6.33)明显低于对照组(19.88±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5.56%,最终有效率89.47%,对照组复发率23.08%,最终有效率54.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石氏定位旋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操作简单、规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定位旋扳法 理筋手法 牵引手法
原文传递
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应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真 詹红生 +4 位作者 李国中 廉由之 商海滨 王玉鹏 王辉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37-42,46,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qu...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在正常人模型和"骨错缝"模型上加载相同的头颅质量载荷,观察对比两种模型颈椎应力的区别和差异;在"骨错缝"模型上加载采集的颈椎旋扳手法力学参数,模拟单侧颈椎旋扳法,观察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等主要结构的应力特征和改变。结果:与正常模型比较,"骨错缝"模型增加了病理部位以下颈椎在椎体、椎弓根、小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病理颈椎的活动度改变明显,只在右侧弯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增大,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均明显减小;旋扳法加载瞬时,目标椎体及相邻上下棘突应力显著增大,颈椎左侧小关节应力下降,右侧小关节应力上升,目标椎体上位椎间盘的纤维环前部应力减小,后部应力略增大,但髓核应力减小,其下位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后部应力均明显增大。结论:颈椎旋扳法可以调整"骨错缝"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的异常应力状态,降低目标椎体上位颈椎结构应力,但会增加目标椎体下位颈椎结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旋扳法 骨错缝 整骨 应力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石氏颈椎旋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邓真 王乐军 +4 位作者 王辉昊 廉由之 商海滨 李国中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4期14-18,共5页
目的研究石氏颈椎旋扳法两种术式(颈椎旋转扳法、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名熟练掌握石氏颈椎旋扳法的手法操作者,对20名施术对象分别完成2次同一体位下的颈椎旋扳法的操作,采集操作者右侧肱桡肌、... 目的研究石氏颈椎旋扳法两种术式(颈椎旋转扳法、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名熟练掌握石氏颈椎旋扳法的手法操作者,对20名施术对象分别完成2次同一体位下的颈椎旋扳法的操作,采集操作者右侧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分析总结颈椎旋转扳法、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者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特征。结果(1)颈椎旋转扳法操作过程中,肌肉激活顺序依次为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肱三头肌、肱桡肌、胸大肌,肌肉放电持续时间长短与激活顺序一致;贡献率最大的肌肉是肱二头肌,最小的肌肉是胸大肌。(2)颈椎旋提扳法操作过程中,肌肉激活顺序依次为肱桡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肌肉放电持续时间顺序依次为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其中肱桡肌放电持续时间最长,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放电持续时间接近,胸大肌放电持续时间最短;贡献率最大的肌肉是肱桡肌,最小的肌肉是胸大肌。(3)与颈椎旋提扳法比较,颈椎旋转扳法操作时肱桡肌积分肌电值、均方根值偏小(P<0.01),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偏大(P<0.05,P<0.01),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偏大(P<0.05,P<0.01)。结论实施颈椎旋转扳法的主力肌肉为肱二头肌,实施颈椎旋提扳法的主力肌肉为肱桡肌;针对肱桡肌和肱二头肌的肌肉训练可以为手法操作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扳法 颈椎病 石氏伤科 表面肌电信号 骨错缝 筋出槽 手法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