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镇城 张文龙 +4 位作者 陈建华 于美华 何丽云 粱勃威 卢承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多裂肌入路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0~75岁,BMI 19~27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脊神经后内支阻滞组(D组)和... 目的探讨术中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多裂肌入路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0~75岁,BMI 19~27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脊神经后内支阻滞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0例。D组于术毕缝合前在手术腰椎节段双侧骨纤维管内口处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1~1.5 ml;C组不予注射。术毕所有患者行PCIA。记录术后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术后1、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追加镇痛次数;术后48 h嗜睡、头晕、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D组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D组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追加镇痛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1)。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神经后内支阻滞联合PCIA可以更好缓解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疼痛,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内支阻滞 腰椎骨折 术后镇痛 腰部架空感
下载PDF
PVP与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椎管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27
2
作者 黄砖枝 陈志达 +3 位作者 薛超 郭志民 刘晖 林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90-894,共5页
[目的]前瞻性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伴椎管狭窄但无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6年6月8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椎管狭窄但无神经症状的患... [目的]前瞻性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伴椎管狭窄但无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6年6月8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椎管狭窄但无神经症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PVP组43例和PKP组44例,分别行PVP和PKP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X线曝光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和VAS和ODI评分。影像测量并比较椎体平均高度、后突骨块长度、后凸角。[结果]PKP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大于PVP组(P<0.05),但两组X线曝光次数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两组末次随访的VAS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PKP组的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矫正显著优于PVP组(P<0.05),此外PKP组后突骨块矫正也明显优于PVP组(P<0.05)。[结论]PVP与PKP治疗伴椎管狭窄但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基本相近,均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PKP椎体高度恢复、术后后凸矫正优于P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管狭窄
原文传递
交锁髓内钉联合与不联合阻挡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黄佳平 陈志达 +3 位作者 丁真奇 蔡弢艺 蒋元杰 张哲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联合与不联合阻挡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4—2019-03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其中26例术中采用阻挡螺钉技术(A组),26例术中不采用阻挡螺钉技术(B组)...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联合与不联合阻挡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4—2019-03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其中26例术中采用阻挡螺钉技术(A组),26例术中不采用阻挡螺钉技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57(16~35)个月。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6例骨折不愈合,附加钢板固定后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折愈合。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23±0.58)个月,B组为(6.72±1.47)个月;A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HSS评分为(90.81±9.37)分,B组为(78.74±8.54)分;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术中使用阻挡螺钉可以增强主钉的稳定性,进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 阻挡螺钉 老年
原文传递
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林伟煌 刘庆军 +4 位作者 缪建云 林需枰 丁真奇 陈宏斌 林万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9-305,共7页
目的比较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下胫腓... 目的比较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SHP组和Suture-button组。ESHP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0岁;采用新型ESHP固定。Suture-button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4~59岁;采用Suture-button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下胫腓联合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比较踝关节最大跖屈、背伸角度、Baird-Jackson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患者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9.7±2.2)min]、术后切口引流量[(49.3±10.4)mL]显著少于Suture-button组[(16.2±1.4)min、(62.4±6.3)mL],术后3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29.9°±1.3°)、Baird-Jackson评分(87.2±2.9)分显著大于Suture-button组[22.8°±1.3°、(78.7±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背伸角度,术后6、12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踝关节所有内固定物。随访1年内ESHP组出现1例因金属疲劳导致的内固定物失效。Suture-button组出现1例内固定物激惹,2例内固定物失效,1例内固定装置下沉和骨溶解。结论采用ESHP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Suture-button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后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更快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固定术 关节韧带 下胫腓联合 骨板
原文传递
沉默Herg1的表达对骨肉瘤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志达 叶文斌 +4 位作者 曾文容 宋超 宋伟 张英梅 吴进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8-345,共8页
目的观察沉默Herg1的表达对骨肉瘤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5-Herg1-shRNA并检测其转染效能。分别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肿瘤生长曲线和活体成像检测Ad5-H... 目的观察沉默Herg1的表达对骨肉瘤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5-Herg1-shRNA并检测其转染效能。分别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肿瘤生长曲线和活体成像检测Ad5-Herg1-shRNA转染后人骨肉瘤细胞株143B、U2OS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法寻找可能与Herg1相互作用的蛋白并进行鉴定,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骨肉瘤细胞中大肿瘤抑制因子1(LATS1)、Yes激酶相关蛋白(YAP)及其磷酸化后的表达变化。结果 Ad5-Herg1-shRNA转染能有效抑制骨肉瘤细胞中Herg1的表达。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Ad5-Herg1-shRNA1组和Ad5-Herg1-shRNA2组143B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5.47±3.90)%和(79.90±1.52)%,U2OS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9.69±1.36)%和(76.72±2.75)%,均明显低于Ad5-control-shRNA组(均P<0.001)。划痕实验显示,Ad5-Herg1-shRNA1组和Ad5-Herg1-shRNA2组143B细胞的迁移率分别为(33.03±2.88)%和(36.47±4.16)%,U2OS细胞的迁移率分别为(68.07±0.90)%和(73.97±1.25)%,均明显低于Ad5-control-shRNA组(均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Ad5-Herg1-shRNA1组和Ad5-Herg1-shRNA2组143B细胞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36.50±12.15)个和(44.83±7.62)个,U2OS细胞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1.83±7.99)个和(22.85±7.08)个,均明显低于Ad5-control-shRNA组(均P<0.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从第14天起,Ad5-Herg1-shRNA1组裸鼠骨肉瘤体积小于Ad5-control-shRNA组(P<0.001)。接种5周后,Ad5-Herg1-shRNA1组瘤重为(0.36±0.10)g,低于Ad5-control-shRNA组(P<0.001)。裸鼠活体成像显示,Ad5-control-shRNA组明显可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且荧光信号值高,而Ad5-Herg1-shRNA1未见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Herg1蛋白与2型神经纤维瘤(NF2)蛋白相互作用,沉默Herg1可明显下调骨肉瘤中LATS1和YAP蛋白的表达,并促进LATS1和YAP的磷酸化。结论 Herg1可能通过调控Hippo信号通路参与骨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Herg1 Hippo信号通路 增殖 侵袭
原文传递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6
作者 张力 黄爱娥 +3 位作者 沈佳祚 叶文斌 林建聪 陈志达 《骨科》 CAS 2024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脊柱骨科采用UBE技术治疗的22例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脊柱骨科采用UBE技术治疗的22例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术后2天复查CT、术后3个月复查MRI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腰椎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5.3±2.0)min(120~180min),术后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5±2.0)个月(12~23个月)。术后3、12个月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经改变体位、延长拔管时间、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后均痊愈;1例出现术后腰背部不适,予卧床休息、药物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结果:优1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45%,且无复发病例。术后复查CT、X线片及MRI示无腰椎不稳、邻近节段退变等情况发生。结论UBE治疗椎管内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 高度游离 疗效
下载PDF
上颈椎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志达 林斌 +3 位作者 蒋元杰 张哲明 蔡弢艺 陈宝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414-420,共7页
目的:探讨上颈椎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手术治疗的上颈椎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26~64岁,平均(45.6±16.8)岁;单纯寰椎骨折21例,单纯... 目的:探讨上颈椎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手术治疗的上颈椎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26~64岁,平均(45.6±16.8)岁;单纯寰椎骨折21例,单纯枢椎骨折18例,寰枢椎双骨折5例。按照AO Spine对颈椎骨折的分型:寰椎骨折B型19例、C型7例;枢椎骨折B型12例、C型11例;下颈椎骨折B型14例、C型30例。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8例,D级16例,E级19例。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ASIA分级,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结果:上颈椎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节段主要集中在寰枢椎及C6、C7,32例(72.72%)存在合并伤,以脑外伤及胸部损伤为主。3例患者行单纯前路手术,32例行单纯后路手术,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所有患者随访42~9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9.8±9.5)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P=0.03),颈椎生理曲度(24.8°±8.2°)虽较术前(27.7°±11.7°)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16);16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但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上颈椎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颈髓损伤及躯体其他部位的合并伤,手术治疗可取得中长期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临床特点
下载PDF
经腋窝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IdebergⅡ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吴世龙 钟渊福 郭志民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9期880-883,共4页
目的:分析经腋窝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IdebergⅡ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经腋窝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的26例IdebergⅡ型肩胛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1~75(43.12&... 目的:分析经腋窝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IdebergⅡ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经腋窝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的26例IdebergⅡ型肩胛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1~75(43.12±6.56)岁。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对肩关节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9~42(30.6±10.5)个月。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由术前的28~47(34.9±2.5)分,升高为70~95(87.2±6.8)分;UCLA评分结果由术前的9~25(17.9±1.7)分,改善为29~35(33.1±2.3)分,其中优17例,良7例,可2例。两者评分结果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和螺钉、钢板松动、断裂等并发症,2例在术后随访期有不同程度的肩部慢性疼痛。结论:经腋窝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IdebergⅡ型肩胛盂骨折显露便捷,可直视下恢复肩胛盂正常解剖形态,利于选择适合螺钉及钢板放置的部位,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入路 拉力螺钉 支撑钢板 肩胛盂骨折
下载PDF
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A3、A4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9
作者 蔡弢艺 陈志达 +2 位作者 张哲明 林斌 蒋元杰 《骨科》 CAS 2023年第6期495-500,共6页
目的对比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A3、A4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的66例A3、A4型胸腰椎压缩骨折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0... 目的对比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A3、A4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的66例A3、A4型胸腰椎压缩骨折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0例,女26例,(48.14±5.73)岁(26~60岁)。A3型骨折37例纳入A3组,A4型骨折29例纳入A4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临床效果,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及局部后凸Cobb角等。结果病人随访11~18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两组术后随访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组术后3天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分别为89.14%±4.79%、6.67°±2.13°,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显著优于A4组的85.72%±5.17%、8.36°±2.49°,在随访期内,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术前,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随访期内,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A3、A4型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A3型骨折在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改善方面均优于A4型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体位复位 分型 内固定 疗效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调控miRNA-34a-E2F1-Eag1信号通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体外研究
10
作者 陈志达 陈云萍 +3 位作者 宋超 林剑彪 刘庆军 吴进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1年第4期241-248,共8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TRA处理人骨肉瘤143B细胞,选取影响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采用MTS法、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ATRA处理后143B细...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TRA处理人骨肉瘤143B细胞,选取影响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采用MTS法、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ATRA处理后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RA处理后骨肉瘤143B细胞中miRNA-34a(miR-34a)、E2F1和Eag1的表达变化。干扰miR-34a和过表达E2F1,检测143B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miR-34a、E2F1和Eag1表达的变化。结果ATRA浓度为10μmol/L、处理72 h对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明显。10μmol/L ATRA作用72 h的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73±3)个比(182±5)个,t=21.46,P<0.01;(94±3)个比(203±7)个,t=13.70,P<0.01]。10μmol/L ATRA可促进143B细胞中miR-34a的表达,抑制Eag1和E2F1的表达(均P<0.01)。与ATRA组比较,处理72 h后ATRA+miR-34a干扰组可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存活率(41.0±2.2)%比(25.0±3.6)%,t=108.68,P<0.01]。与ATRA组比较,ATRA+miR-34a干扰组可恢复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122±14)个比(64±10)个,t=21.06,P<0.01;(103±10)个比(59±8)个,t=24.27,P<0.01],并可促进细胞中Eag1和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与ATRA组相比,ATRA+E2F1过表达组可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存活率(40.0±3.4)%比(24.0±3.1)%,t=108.74,P<0.01],可恢复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78±12)个比(29±8)个,t=13.52,P<0.01;(75±12)个比(49±10)个,t=6.28,P<0.01],并促进细胞中Eag1和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结论ATRA通过调控miRNA-34a-E2F1-Eag1信号通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其可能成为骨肉瘤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维甲酸 微RNAS 钾通道 细胞增殖 肿瘤侵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