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中血清胱抑素C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贾淑芳 刘书蓉 +4 位作者 周琳瑶 陈启容 张蒙 邱莎 袁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10期1834-1836,共3页
目的探讨在辅助诊断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8月在我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60例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样本中Cys-C、尿素(UREA)、肌酐(C... 目的探讨在辅助诊断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8月在我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60例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样本中Cys-C、尿素(UREA)、肌酐(CREA)和尿酸(UA),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样本中Cys-C、UREA、CREA和UA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各检测指标浓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Ⅱ、Ⅲ、Ⅳ期患者血清中Cys-C浓度明显高于Ⅰ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Cys-C浓度水平增长比其他相关指标(UREA、CREA和UA)更加明显(P<0.05)。结论血清Cys-C可以作为辅助诊断老年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并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胱抑素C 辅助诊断
下载PDF
探讨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贾淑芳 周琳瑶 +6 位作者 裴莉 张蒙 熊露 蔡荣 刘书蓉 匡红 袁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3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四五二医院住院的RA患者150例设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在该医院做体检的健康人员15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其抗...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四五二医院住院的RA患者150例设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在该医院做体检的健康人员15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其抗CCP抗体,同时检测类风湿关节炎常用相关诊断指标类风湿因子(RF)和抗角蛋白抗体(抗AKA抗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灵敏度、特异性检验,抗CCP抗体、RF和抗AKA的灵敏度分别为78.6%、85.3%和55.3%,特异性分别为96.8%、85.3%和94.7%;kappa一致性分析,以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抗CCP抗体、RF和抗AKA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5、0.71和0.50。结论抗CCP抗体对诊断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辅助诊断RA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 抗角蛋白抗体
下载PDF
G实验与真菌培养在临床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匡红 周琳瑶 +5 位作者 刘书荣 裴莉 李金凤 贾淑芳 袁璐 曾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3期3308-3309,共2页
目的探讨G实验与真菌培养作为临床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辅助指标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在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做过G实验检查的481例患者资料,收集检查结果;在所有结果中找出同期做过真菌培养检查的患者236例进行分析,比较G实... 目的探讨G实验与真菌培养作为临床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辅助指标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在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做过G实验检查的481例患者资料,收集检查结果;在所有结果中找出同期做过真菌培养检查的患者236例进行分析,比较G实验与真菌培养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及敏感度。结果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在G实验单独检测时为79.8%、63.0%;真菌培养时为92.0%、72.3%;两者联合检测时增高为97.5%、94.4%。结论同时检测G试验、真菌培养可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特异度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实验 真菌培养 深部真菌感染
下载PDF
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红卫 匡红 +6 位作者 潘俊 张根福 王子阳 赵胜春 吴国林 鲍丰 赵钢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3-85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1月经后内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1~70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 目的 探讨经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1月经后内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1~70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10例,平地跌伤5例,运动伤2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2~16d.骨折CT分型:后内侧劈裂骨折11例,后内侧劈裂及后外侧塌陷骨折25例.术前评估包括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 结果 36例均获随访12~32个月,平均17.5个月.无切口感染和皮肤坏死,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1例术后出现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经甲钴胺营养神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后内侧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优21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 结论 后内侧入路具有显露直接、充分,软组织损伤少,不涉及重要血管神经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膝关节 后内侧入路
原文传递
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红卫 匡红 张世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7-422,共6页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12月采用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8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1~60岁,平均34.3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12月采用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8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1~60岁,平均34.3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标准:Ⅰ型骨折14例,Ⅱ型骨折11例,Ⅲ型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0d,平均3.7d。观察骨折复位丢失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和Broberg&Morrey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12~25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1周开始有限制的肘关节屈伸活动。X线片示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6周。无神经损伤及骨折再移位发生。最后随访时屈曲(124±15)°(90°~140°),伸直丢失(18±20)°(0°~50°),旋前(65±18)°(40°~85°),旋后(63±16)°(35°~8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功能根据MEPS:优17例,良8例,一般2例,差1例。根据Broberg&Morrey评分:优16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结论前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恢复关节的稳定并促进骨折愈合,可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微型钢板
原文传递
微创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红卫 匡红 +4 位作者 张根福 赵钢生 吴国林 潘骏 昊立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C形臂X线机透视下微创DHS内固定治疗的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A1型38例,A2型60例。按Evans分型:I型9例,Ⅱ型29例... 目的探讨微创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C形臂X线机透视下微创DHS内固定治疗的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A1型38例,A2型60例。按Evans分型:I型9例,Ⅱ型29例,Ⅲ型36例,Ⅳ型24例。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结果本组术中出血量150~450ml,平均250ml;手术时间45—70min,平均54.3min;手术切口长度4—7cm,平均5.2eln。98例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6.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1.5周。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参照Zuekerman髋部骨折专用评分标准:优61例,良30例,较差4例,差3例,优良率为93%。髋内翻4例,无手术部位感染、内固定折断或骨折再移位发生。结论微创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动力髋螺钉
原文传递
生物人工材料人工骨修复下肢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姚一民 檀臻炜 +4 位作者 匡红 任翔 陈施展 汪丙昂 张聪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8-711,共4页
目的观察生物人工材料(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BAM)人工骨修复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BAM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修复骨缺损的32例下肢负重骨骨缺损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32.... 目的观察生物人工材料(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BAM)人工骨修复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BAM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修复骨缺损的32例下肢负重骨骨缺损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32.5岁。骨缺损体积为1.0cm×2.0cm×2.5cm-3.0cm×3.5cm×5.0cm,平均15.4cm^3。骨缺损病因主要为粉碎性骨折、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慢性骨髓炎等。术后即刻及术后1,2,3,5,7,9,12,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改变情况、骨缺损修复及患肢负重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9—18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移植物排斥反应。随访X线片示术后3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与骨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术后6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明显有新骨长人,人工骨材料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术后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2.5~4个月,平均3.2个月。结论BAM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作用,其内结构可以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可用于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 生物相容性材料 骨缺损
原文传递
数字化复位导板矫治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志远 匡红 +4 位作者 刘楠 刘静明 宋铁砾 王璇 吴晓霞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7-859,共3页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复位导板矫治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4例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术前行颅面部薄断层CT扫描,将数据输入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镜像处理前、后三维...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复位导板矫治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4例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术前行颅面部薄断层CT扫描,将数据输入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镜像处理前、后三维头模,进行手术模拟.同时设计制作复位导板,术中引导骨折复位,并行眶壁重建. 结果 术后随访6~11个月,所有患者面部基本对称,复视、眼球内陷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感染或眶底植入物移位.术后出现轻度下睑外翻1例,暂时性额纹减弱2例,3~6个月后逐渐恢复. 结论 采用数字化复位导板引导治疗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方法简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骨折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快速成型技术
原文传递
抗CCP抗体、抗Sa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贾淑芳 袁璐 +4 位作者 曾琳 刘书蓉 陈启容 匡红 周玲瑶 《医学综述》 2013年第9期1675-1676,共2页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Sa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四五二医院住院的RA患者151例及同期在该医院做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93例的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其抗...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Sa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四五二医院住院的RA患者151例及同期在该医院做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93例的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其抗CCP抗体、抗Sa抗体和RF的水平,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诊断R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抗CCP抗体+抗Sa抗体+RF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与抗CCP抗体、抗Sa抗体以及RF单项检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年的RA患者,其抗CCP抗体+抗Sa抗体+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5.6%;病程≥1年的灵敏度为9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抗Sa抗体和RF是早期诊断RA较好的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检测灵敏度及诊断率,适用于早期RA的筛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SA抗体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再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南国新 匡红 +6 位作者 汪九龄 宿玉玺 毕杨 何波 蔡文全 陈凯 李程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是否存在神经元再生. 方法 36只Wistar成年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30只).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 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3d、1,2,3,4周进行取材...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是否存在神经元再生. 方法 36只Wistar成年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30只).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 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3d、1,2,3,4周进行取材.取材前72 h开始经腹腔注射BrdU (300 mg·kg^-1·d^-1),每12 h注射1次.取距离损伤中心10 mm内脊髓行NF-200和BrdU免疫荧光双标,观察其表达阳性细胞数量. 结果 正常对照组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未发现BrdU和NF-200双标阳性细胞.脊髓损伤组伤后3d可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出现;1周时BrdU阳性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并可见少量BrdU和NF-200双标阳性细胞;2周时BrdU和NF-200双标阳性细胞最多见,主要集中在距离损伤区约3~5 mm处;3周时BrdU和NF-200双标阳性细胞罕见;4周时均未发现BrdU和NF-200双标阳性细胞. 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在损伤部位附近存在神经元再生,为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元 干细胞 大鼠
原文传递
纳米金信号放大的SPR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匡红 曾琳 +5 位作者 刘书蓉 袁璐 李金凤 秦涛 贾淑芳 周琳瑶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核酸适配子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微阵列与纳米金(AuNPs)信号放大技术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可实时在线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检测技术。方法利用1,4‐苯二硫醇通过自组装技术耦联于生物芯...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核酸适配子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微阵列与纳米金(AuNPs)信号放大技术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可实时在线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检测技术。方法利用1,4‐苯二硫醇通过自组装技术耦联于生物芯片表面,然后在生物芯片表面修饰金纳米颗粒,将采用系统配体进化技术(S E L‐EX)筛选得到的PDGF适配子处理后固定于SPR生物传感器微阵列上成为检测探针分子,然后将微阵列置于实时在线分析系统上对溶液中的PDGF浓度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并优化固定的核酸适配体浓度和固定条件,进一步研究了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与线性检范围。结果该新型快速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PDGF的快速实时检测,稳定性好;在0.1~50μmol/L PDGF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且最低检测下限可达0.02μmol/L。结论该基于适配体的SPR传感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体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纳米金
下载PDF
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淑芳 袁璐 +4 位作者 刘书蓉 曾琳 陈启容 周玲瑶 匡红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0期1228-1229,共2页
目的分析20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MCV)抗体检测结果,探讨抗MCV抗体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例RA患者血清标本,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检测其抗MCV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计算并绘制受试者ROC曲线... 目的分析20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MCV)抗体检测结果,探讨抗MCV抗体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例RA患者血清标本,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检测其抗MCV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计算并绘制受试者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抗MCV抗体和RF的灵敏度分别为86.0%和70.5%,特异性分别为92.5%和48.3%,Kappa系数分别为0.78和0.28。抗MCV抗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置信区间为0.875~0.975)。结论抗MCV抗体是诊断RA的良好指标,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RF,对于辅助诊断RA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RF抗体联合检测与磁共振成像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淑芳 袁璐 +3 位作者 周玲瑶 曾琳 陈启容 匡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8期584-585,共2页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结果与磁成振成像结果相关性,探讨3种抗体在类风湿骨侵蚀性关节炎亚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0例...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结果与磁成振成像结果相关性,探讨3种抗体在类风湿骨侵蚀性关节炎亚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检测其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RF,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2.0%,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灵敏度为97.3%,二者检查结果相关性良好,Kappa系数等于0.78。结论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RF都是诊断类风湿侵蚀性关节炎亚型的良好指标,3种指标联合检测与磁共振成像具有中度一致性,可以替代磁共振成像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广泛应用于RA筛查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 类风湿因子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两种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贾淑芳 袁璐 +3 位作者 匡红 陈启容 周玲瑶 曾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9期1113-1113,1116,共2页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角蛋白(AKA)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9例RA患者和10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检测其抗CCP抗体、抗AKA抗体的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A组抗CCP抗体、抗AK...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角蛋白(AKA)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9例RA患者和10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检测其抗CCP抗体、抗AKA抗体的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A组抗CCP抗体、抗AKA抗体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0.5%、48.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1.1%;健康体检组抗CCP抗体、抗AKA抗体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7%、2.9%,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17.3%;特异性分别为91.3%、97.1%,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82.7%。结论抗CCP抗体、抗AKA抗体都是诊断早期RA的较好指标,联合检测更能提高其灵敏度,能有效提高早期RA的诊断率,降低漏诊率,但特异性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定量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15
作者 贾淑芳 袁璐 +6 位作者 张蒙 陈启容 邓燕 熊力 匡红 曾琳 周琳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1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定量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收治的120例RA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定量检测其抗CCP抗体浓度,同时检测RA常用相关诊断指标... 目的 探讨定量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收治的120例RA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定量检测其抗CCP抗体浓度,同时检测RA常用相关诊断指标[类风湿因子(RF)],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抗CCP抗体和RF浓度均明显升高[(5.9±1.4) RU/ml比(2.3±0.2)RU/ml、(41±18) kU/L比(28 ±9)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在1年内的RA患者抗CCP抗体和RF的灵敏度分别为88.5%(54/61)和75.4%(4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抗CCP抗体和RF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1和0.63.结论 抗CCP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综合临床表现,对早期RA的辅助诊断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 关节炎 类风湿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原文传递
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汤巧 吴文静 夏永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834-835,共2页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检测意义。方法分别用CLIA法和ELISA法检测2 460例血清样本,收集CLIA/ELISA法检测阳性及可疑血清标本,以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最终确认。结果两种方法共筛...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检测意义。方法分别用CLIA法和ELISA法检测2 460例血清样本,收集CLIA/ELISA法检测阳性及可疑血清标本,以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最终确认。结果两种方法共筛选57例CLIA/ELISA法检测阳性及可疑血清标本。CLIA法筛选51例阳性,RIBA确证49例,1例可疑标本经确证为阴性;ELISA法筛选52例阳性,RIBA确证47例阳性,有2例可疑标本确证为阳性。CLIA法和ELISA法敏感性分别为100.00%、95.92%;特异性分别为99.92%、99.79%。结论 CLIA法较ELISA法准确、灵敏,应用CLIA法可减少漏检现象。对ELISA法和CLIA法结果S/CO较低的标本均应慎重,必要时用RIBA法补充确证,以排除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抗体 丙型 化学发光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不同进展阶段血清炎症因子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钱超 刘峻宏 +1 位作者 刘晨 刘洋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0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不同进展阶段炎症状态,并分析炎症因子在DN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DN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共120例进行研究,并选择健康对照组(NC组)25例。分别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IL)...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不同进展阶段炎症状态,并分析炎症因子在DN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DN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共120例进行研究,并选择健康对照组(NC组)25例。分别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IL)-18、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等炎症指标;同时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基线指标。结果 (1)随着DN病情进展,T2DM患者病程逐步增加(P<0.05);临床肾病(DN2)组HbA1C、FIB显著高于早期肾病(DN1)组、单纯糖尿病(DM)组和正常对照(NC)组(P<0.05);DN2组TC、LDL-C显著高于DM组和NC组(P<0.05)。(2)随着DN病情进展,4组间血清LP-PLA2、IL-18、CRP水平逐步增加(P<0.05);DN1和DN2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显著高于DM组和NC组(P<0.05);DN2组NEU%显著高于DN1组、DM组和NC组(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病程、Hb A1c、FIB、LDL-C等基线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UAER与LP-PLA2、IL-18、CRP、NEU%等炎症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DN患者存在微炎症,炎症水平随病程进展而加重。血清LP-PLA2、IL-18、IL-1β和TNF-α等炎症指标水平可为评估DN发病风险、病情进展及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炎症因子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白细胞介素-18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直接荧光法检测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姚兵 杨岳琴 朱启锭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CSCD 1998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诊断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方法。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和直接荧光(DFA)法检测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对两者结果不符的标本用细胞培养法验证。结果300份受检标...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诊断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方法。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和直接荧光(DFA)法检测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对两者结果不符的标本用细胞培养法验证。结果300份受检标本,DFA法阳性71份,阴性229份,NPCR法阳性90份,阴性210份;其中NPCR和DFA均为阳性者68份,另有22份NPCR阳性,而DFA为阴性,再经细胞培养证实系阳性。但另有3份DFA阳性,NPCR却为阴性,再经细胞培养证实亦属阳性。综合NPCR与DFA并对照细胞培养,结果显示NPCR的敏感性为967%(90/93),特异性为100%(207/207),DFA的敏感性为763%(71/93),特异性为100%(207/207)。结论NPCR技术与DFA法检测CT感染,均具有高度特异性、操作简便等优势;NPCR的敏感性优于DFA法;DFA法具有费用低、重复好的特点。两法结合起来检测CT,将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原体感染 NPCR DFA 检测 女性 生殖系感染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匡红 刘书蓉 +8 位作者 周琳瑶 袁璐 曾琳 裴莉 贾淑芳 蔡荣 熊露 赵燕 呼永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198-1199,1202,共3页
目的了解降钙素原(PCT)的测定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呼吸内科各种疾病(肺部感染、肺炎、肺癌、哮喘、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血清测定PCT水平,按照疾病不同分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感染患者与慢性阻... 目的了解降钙素原(PCT)的测定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呼吸内科各种疾病(肺部感染、肺炎、肺癌、哮喘、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血清测定PCT水平,按照疾病不同分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感染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两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到相关参数。结果肺部感染组、肺炎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肺部肿瘤组、呼吸衰竭组患者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中感染组曲线下面积(AUC)=0.872、灵敏度91%、特异度8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AUC=0.822、灵敏度84%、特异度90%;哮喘组患者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与健康人PCT的区别有统计学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病情;PCT的检测对于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对怀疑哮喘患者检测PCT,与慢性支气管炎、咽炎进行区分,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呼吸系统 炎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感染
下载PDF
蛋白芯片检测多肿瘤标志物及对三种癌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勇 李芙泉 +2 位作者 王嘉嘉 苏晨 程细祥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本文研究多肿瘤标志物(TM)联合定量检测对肝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定量测定48例肝癌患者(A组)、29例胰腺癌患者(B组)、42例卵巢癌患者(C组)及74例良性相关疾病患者(D组)和66名正常人(对照... 本文研究多肿瘤标志物(TM)联合定量检测对肝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定量测定48例肝癌患者(A组)、29例胰腺癌患者(B组)、42例卵巢癌患者(C组)及74例良性相关疾病患者(D组)和66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的12种肿瘤标志物,包括CA199、AFP、NSE、fPSA、CEA、PSA、CA242、CA125、CA153、铁蛋白、HGH和βHCG。结果表明:①A组AFP、CA125、铁蛋白、CEA、CA199和CA242的检测结果较D组和对照组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βHCG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9.5%,特异性为87.32%,阳性预测值为70.49%,阴性预测值为96.12%,准确度为87.89%;②B组CA199、CA125、CA242、铁蛋白和CEA的检测结果较D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2.76%,特异性为87.32%,阳性预测值为57.14%,阴性预测值为96.12%,准确度为86.55%;③C组CA125、铁蛋白、CEA、CA153、和CA242的检测结果较D组和对照组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CA199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0.95%,特异性为87.32%,阳性预测为65.38%,阴性预测值为93.94%,准确度为85.87%。总之多肿瘤标志物C12联合检测可提高相应肿瘤诊断的阳性率,不同类型的肿瘤选用相应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这样可为体检人群患癌症的早期筛查、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跟踪等提供很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胰腺癌 卵巢癌 肿瘤标记物 联合检测 蛋白芯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