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诊治进展 被引量:32
1
作者 刘辉 杜卫 +1 位作者 王利萍 苏凡凡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9-321,共3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neurologicaldeterioration,END)也称进行性或进展性卒中,指早期阶段病情继续进展、神经功能损伤逐渐加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亦缺乏早期识别及治疗的有效手段,死亡率和病残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neurologicaldeterioration,END)也称进行性或进展性卒中,指早期阶段病情继续进展、神经功能损伤逐渐加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亦缺乏早期识别及治疗的有效手段,死亡率和病残率较高。本文就近年END诊治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原文传递
NOS及NO在介导Aβ神经毒性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辉 陈俊抛 +1 位作者 梁丰 李欣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9期2682-2683,共2页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胍氨酸(AG)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抑制剂7-硝基吲哚(7-NI)对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在体神经毒性的干预,进一步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在Aβ神经毒性和Alzheimer病(AD)...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胍氨酸(AG)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抑制剂7-硝基吲哚(7-NI)对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在体神经毒性的干预,进一步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在Aβ神经毒性和Alzheimer病(AD)发病机制中的介导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理盐水注射,Aβ1-40注射,AG+Aβ1-40,7-NI+Aβ1-40,花生油(Peanutoil,PO)+Aβ1-40、生理盐水+Aβ1-40共7组,每组5只。观察各组大鼠的Y迷宫学习记忆作业及局部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Aβ1-40海马组大鼠Y迷宫作业的获得和再现尝试次数均显著增加,分别是(27.8±2.3)和(19.7±4.7)次,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F获得=146.438,P获得=0.000;F再现=113.654,P再现=0.000)。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背侧带受损长度为(1.93±0.26)mm,局部胶质细胞反应明显。AG可逆转Aβ1-40导致的学习记忆和神经元损伤,其获得和再现尝试次数分别为(14.6±4.9)次和(8.5±2.1)次,与Aβ1-40注射组比较明显减少(F获得=146.438,P获得=0.000;F再现=113.654,P再现=0.000)。细胞带受损长度为(0.41±0.21)mm,胶质细胞反应减轻。7-NI则无干预作用。结论iNOS/NO参与了在体条件下对Aβ神经毒性的介导,在A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S NO Aβ神经毒性 阿尔茨海默病 发病机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胍氨酸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7-硝基吲哚 一氧化氮
下载PDF
黄芪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斌 雄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968-6969,i00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对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黄芪在脑缺血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40只Wistar大鼠分4组:假手术组、缺血组、低剂量黄芪组、高剂量黄芪组,每组10只,分别制作脑缺血再灌流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Bcl-2蛋白阳...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对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黄芪在脑缺血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40只Wistar大鼠分4组:假手术组、缺血组、低剂量黄芪组、高剂量黄芪组,每组10只,分别制作脑缺血再灌流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Bcl-2蛋白阳性的表达,并利用电镜从微观说明黄芪对抗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假手术组的Bcl-2蛋白表达程度最低(128.345±6.518),缺血组的Bcl-2蛋白表达程度得到了增强(101.429±7.450),大剂量黄芪组Bcl-2蛋白表达程度明显增强(75.558±4.717)。结论:黄芪可增强脑缺血后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抗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BCL-2蛋白表达 急性脑缺血 神经元凋亡 大鼠 观察 手术 结论 对抗 目的
下载PDF
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邹永明 雄鹰 +2 位作者 姚文艳 左忠 张劲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保护性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的膜相关蛋白Bcl-2的影响,并以曲克芦丁为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取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保护性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的膜相关蛋白Bcl-2的影响,并以曲克芦丁为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取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葛根素组曲克芦丁组4组各18只。①造模: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2h再灌注24h。假手术组不栓塞血管。②给药:葛根素组在术后即刻和术后12h腹腔注射葛根素150mg/kg(溶于3mL生理盐水中),曲克芦丁组在上述时间腹腔注射曲克芦丁125m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对照组在术后给予3mL生理盐水。③观察指标: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5分制,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结果: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缺血对照组明显高于葛根素组和曲克芦丁组(3.7±0.5,2.0±0.6,2.7±0.5,P<0.01),葛根素组低于曲克芦丁组(P<0.05)。②Bcl-2阳性细胞率:葛根素组高于曲克芦丁组和缺血对照组(0.68±0.11,0.43±0.08,0.39±0.04,P<0.01)。③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率:葛根素组高于曲克芦丁组和缺血对照组(0.50±0.08,0.33±0.09,0.26±0.05,P<0.05)。④脑梗死体积:缺血对照组明显大于其他组[(209±28)mm3,P<0.01],葛根素组小于曲克芦丁组[(130±17),(184±21)mm3,P<0.05]。结论:葛根素对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曲克芦丁。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和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葛根素 芦丁 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2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小鼠腹腔移植热板镇痛实验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慧琴 雄鹰 +2 位作者 程谦涛 王为 马小军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移植到小鼠腹腔后的镇痛效应。方法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AC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并将其移植到小鼠腹腔,设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未微囊化的牛嗜铬...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移植到小鼠腹腔后的镇痛效应。方法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AC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并将其移植到小鼠腹腔,设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未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空的ACA微胶囊和生理盐水组进行对比。通过小鼠热板镇痛试验来考察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的镇痛作用。结果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小鼠腹腔移植后可以使小鼠热板痛阈延长,有效镇痛时间长达1个月,痛阈延长时间较APA微胶囊化牛嗜铬细胞长;未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无明显的镇痛作用(P>0.05)。结论移植到小鼠腹腔中的AC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可以起到镇痛作用,其有效镇痛时间较AP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微胶囊 嗜铬细胞 移植 镇痛 热板试验 小鼠
下载PDF
脑微出血及其与抗栓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田 杜卫 刘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7-560,共4页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是指从脑小血管漏出的含铁血黄素在小血管周围的沉积,提示易出血的病理状态[1-2]。影像学上将其定义为T2 梯度回波(T2*-weightedimaging,T2* 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是指从脑小血管漏出的含铁血黄素在小血管周围的沉积,提示易出血的病理状态[1-2]。影像学上将其定义为T2 梯度回波(T2*-weightedimaging,T2* 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上小的,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均一,直径<10 mm 的低信号病灶[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含铁血黄素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淀粉样Β蛋白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华法林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与参芪脑保颗粒的预防作用
7
作者 杜卫 刘育英 +1 位作者 赵秀梅 尹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26-127,共2页
目的:研究中药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9/12在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实验室进行。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参芪脑保预防组,分别给予饮用水及参芪脑保颗粒灌胃,连续5d,于第6天... 目的:研究中药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9/12在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实验室进行。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参芪脑保预防组,分别给予饮用水及参芪脑保颗粒灌胃,连续5d,于第6天用光化学法制成肠系膜血栓模型,观察光照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时间、不同时间点血栓形成的大小及血栓占管腔的面积比。结果:参芪脑保预防组比实验对照组血栓出现时间晚;血栓的大小在光照后1min(15.39±6.54)×100μm2,10min(22.28±7.84)×100μm2也较对照组小(17.05±2.45),(25.45±9.12)×100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参芪脑保预防组血栓占管腔的面积比在光照后1min(38.10±13.24)%,10min(52.09±17.12)%,均较实验对照组小(42.0±17.87)%,(56.63±14.62)%,P<0.05。结论: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参芪脑保颗粒 预防作用 WISTAR大鼠 大鼠肠系膜 解放军总医院 对照组 血栓模型 光化学法 不同时间 出现时间 实验室 微循环 饮用水 光照 显著性 面积 管腔
下载PDF
201例脑卒中患者早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欣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19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20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20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护理后30d和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出现差异;研究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出现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康复护理比常规护理效果更好,能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护理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貌似Tolosa-Hunt综合征的垂体腺瘤1例分析
9
作者 刘辉 郭占方 李欣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988-989,共2页
关键词 痂性眼肌麻痹综合征/诊断 垂体肿瘤/诊断 腺瘤/诊断
原文传递
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危重脑卒中发热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丽华 朱喜春 金小兵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0,共2页
关键词 降温毯 体温 危重脑卒中 发热 护理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雄伟 牛俊英 +3 位作者 牟培源 尹世敏 张红丽 武涧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 80例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采用TCD技术检测脑底动脉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根据临床上有无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将患者分为症状性...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 80例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采用TCD技术检测脑底动脉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根据临床上有无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将患者分为症状性闭塞组 (5 4例 )和无症状性闭塞组 (2 6例 )。结果 TCD显示 93%前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5 1%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2 5 %眼动脉侧支开放。 4例 (5 % )症状性闭塞患者未发现侧支循环 ,31例患者 (39% )1个侧支通路建立 ,36例患者 (45 % ) 2个侧支通路建立 ,9例患者 (11% ) 3个侧支通路建立。无症状性闭塞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症状性闭塞患者 (P <0 .0 1)。结论 TCD有助于了解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侧支循环 脑动脉 眼动脉
下载PDF
糖原累积病Ⅱ型20例临床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9
12
作者 代英杰 陈琳 +5 位作者 郭玉璞 关鸿志 刘智 任海涛 赵燕环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 总结糖原累积病Ⅱ型(GSDⅡ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病理诊断的GSDⅡ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0例患者中婴儿型1例,表现为全身肌力、肌张力低下,肌萎缩,运动发育... 目的 总结糖原累积病Ⅱ型(GSDⅡ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病理诊断的GSDⅡ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0例患者中婴儿型1例,表现为全身肌力、肌张力低下,肌萎缩,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反复肺部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血清肌酸激酶778 IU/L,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超声心动图示肥厚性心肌病;晚发型19例(少年型18例,成人型1例),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萎缩或呼吸肌无力等症状,呼吸肌与肢体肌受累可不平行.15例有实验室检查记录的患者中,14例血清肌酸激酶不同程度升高(208~2600 IU/L).17例行肌电图检查,9例为肌源性损害(其中1例伴易激惹现象),4例为可疑肌源性损害,1例为肌强直样放电,1例神经源性肌源性损害合并存在,2例正常.11例行超声心动检查,发现肥厚性心肌病1例,室间隔增厚、肺动脉高压各2例.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均以肌纤维空泡样变为主要特征,空泡形态多样,多含有嗜碱性颗粒,过碘酸Schiff反应、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反应明显.结论 GSDⅡ型在临床上表现为慢性肌病,以躯干肌和呼吸肌受累常见.多数患者血清肌酶轻度升高,肌肉病理检查有明显空泡样变,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贮积病Ⅱ型 空泡 活组织检查
原文传递
支架机械取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郭东 田弘极 +1 位作者 于泽洋 蒋智林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观察支架机械取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12月解放军第二○二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支架机械取栓+尿激酶动脉溶栓... 目的观察支架机械取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12月解放军第二○二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支架机械取栓+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观察组、接受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按照TIMI分级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按照ADL量表及NIHSS量表判断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1周,测定血清中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含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再通率高于对照组(91. 3%vs. 67. 4%,χ~2=8. 026,P=0. 005);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均降低(t=19. 648、30. 086,P均=0. 000),ADL评分均升高(t=5. 163、10. 827,P <0. 000),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14. 465、6. 182,P均=0. 000);治疗后1周,对照组/观察组血清NSE、S100B、UCH-L1、GFAP含量均降低(P均=0. 000),BDNF、NTF、IGF-I、VEGF含量均升高(P均=0. 000),且观察组血清中NSE、S100B、UCH-L1、GFAP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t=10. 182、8. 554、11. 131、10. 274,P均=0. 000),BDNF、NTF、IGF-I、VEG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t=9. 819、10. 872、9. 340、10. 720,P均=0. 000)。结论支架机械取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改善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减轻神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支架机械取栓 动脉溶栓 神经功能 神经损伤标志物
下载PDF
TCD评估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雄伟 张以善 +2 位作者 刘建红 王翠玉 李曼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7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方法】对4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者组)和45例无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对照... 【目的】探讨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方法】对4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者组)和45例无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患者组均出现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两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比值(1.48±0.21)明显高于对照组(1.02±0.1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3.582,P<0.001)。4例(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患者组未发现其他侧支循环通路开放的血流表现。【结论】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软脑膜吻合血管开放成为侧支循环的重要途径。病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对于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有价值,是提示侧支血流从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进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超声检查 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郭东 金勇 +2 位作者 蒋智林 万婷 李聪 《中国医药》 2017年第10期151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控制2组患者血压、血糖...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控制2组患者血压、血糖,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的rt-PA,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与LDL-C水平均明显改善[观察组:(3.6±1.4)mmol/L比(5.7±1.3)mmol/L、(3.0±0.5)mmol/L比(3.5±1.0)mmol/L;对照组:(5.3±1.3)mmol/L比(5.7±1.3)mmol/L、(3.4±0.7)mmol/L比(3.5±1.0)mmol/L],且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NIHSS与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2±1.2)分比(4.3±1.4)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66±23)分比(56±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9%(39/42)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9,P=0.03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注射用阿替普酶 瑞舒伐他汀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迷走神经功能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韩冰 巩燕 +3 位作者 汪忠镐 陈秀 王磊 吴继敏 《安徽医学》 2010年第3期285-286,共2页
目的讨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对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影响。方法从解剖学基础、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特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疑点以及2个临床资料等方面出发,分析迷走神经在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结果部分GERD患者的反流... 目的讨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对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影响。方法从解剖学基础、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特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疑点以及2个临床资料等方面出发,分析迷走神经在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结果部分GERD患者的反流和其他消化道外症状未发现有明显的因果关系,都可作为递走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症状。结论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包括消化道内及消化道外)可能是由于迷走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应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迷走神经功能紊乱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雄伟 张以善 +3 位作者 张智杰 王翠玉 郭晓燕 李曼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和血管再通情况。方法:对9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发病24h内检测发现, 62例(67%)急性闭塞患...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和血管再通情况。方法:对9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发病24h内检测发现, 62例(67%)急性闭塞患者病侧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消失,30例(33%)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病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平均流速22±8cm/s)。84例(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8例(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40例急性闭塞患者血管再通,再通时间1-2d 15例;3-7d 15例;>7 d 10例。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了解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改变和血管再通情况,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 脑血流 大脑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与支持治疗 被引量:13
18
作者 闫斌 王磊 杨秀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2-734,共3页
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障碍很普遍,而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可加重原发疾病,增加并发症,影响结局。一项多国参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9%,营养不足患者的死亡率为37%,提示脑卒中患者合并营... 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障碍很普遍,而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可加重原发疾病,增加并发症,影响结局。一项多国参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9%,营养不足患者的死亡率为37%,提示脑卒中患者合并营养不足是导致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营养风险 支持治疗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发生率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磊 牛俊英 +2 位作者 尹世敏 钟琪 陈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 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 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画钟测验(CDT)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 M SE)。AD L>26分视为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M M SE评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CDT≤3分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SDS、SAS总分>50分为抑郁、焦虑状态,>6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结果158例脑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17例(10.76%),中、重度抑郁12例(7.60%);轻度焦虑28例(17.72%),抑郁与焦虑并存者21例(13.29%)。57例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画钟测验存在障碍的比例(57.89%、42.11%、66.67%)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者(35.64%、29.70%、46.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次数无关,而与卒中后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有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两种状态并存,对患者病死率、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有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影响因素分析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发生率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认知功能障碍 2003年3月 脑卒中患者 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肢体活动障碍 精神心理障碍 急性期患者 2002年 生活满意度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联用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郭东 李聪 +1 位作者 万婷 蒋智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0期3041-3043,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丙种球蛋白联用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9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泼尼松予以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 目的分析探讨丙种球蛋白联用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9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泼尼松予以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给予5d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星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等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TNF-α和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用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其免疫紊乱情况,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丙种球蛋白 泼尼松 调节性T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