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梁东超 胡志才 +1 位作者 王立新 于艳萍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94-695,共2页
急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上多有报道,但合并横纹肌溶解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少见。本科收治1例患者,报告如下。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横纹肌溶解症 多器官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志 刘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4期54-55,58,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对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36例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对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36例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及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及IL-6、hs-CRP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IL-6、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1.88%)(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考虑可能是通过阻断hs-CRP的生成,降低血清hs-CRP、IL-6的水平抑制其促炎效应,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白介素6 超敏C反应蛋白 预后
下载PDF
被动抬腿试验结合每搏量变化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休克患者容量复苏的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志 郑伟 +3 位作者 滕乐 孟醒 魏海巍 汤卫兵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390-2392,共3页
目的观察被动抬腿试验(PLR)结合每搏量(SV)变化(△SV)在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休克患者容量复苏中的价值。方法选择ARDS并休克患者34例,分为常规组及PLR组,常规组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指导容量复苏;PLR组实施PLR,通过Vigileo... 目的观察被动抬腿试验(PLR)结合每搏量(SV)变化(△SV)在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休克患者容量复苏中的价值。方法选择ARDS并休克患者34例,分为常规组及PLR组,常规组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指导容量复苏;PLR组实施PLR,通过Vigileo监测PLR前后△SV以指导容量复苏。观察患者复苏后6 h平均动脉压(MAP)、CVP、血乳酸(LAC)的变化,同时观察PLR组SV、CO的变化。记录液体负平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4 h左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及28 d死亡情况。结果复苏后两组MAP均较复苏前明显升高(P>0.05),PLR组SV、CO均较复苏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复苏后MAP、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PLR组LAC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5)。PLR组液体负平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氧合指数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抬腿试验结合△SV可指导ARDS合并休克患者的容量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抬腿试验 每搏量变化 容量复苏
下载PDF
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永飞 赵贵锋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2期123-124,127,共3页
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应用过程,该装置主要由母扣部、公扣部、耳缘保护套、连接装置等结构组成,具有固定快、固定牢、舒适感强、使用时间长等特点。临床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与采用传统固定装置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相... 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应用过程,该装置主要由母扣部、公扣部、耳缘保护套、连接装置等结构组成,具有固定快、固定牢、舒适感强、使用时间长等特点。临床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与采用传统固定装置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相比,采用新型固定装置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的导管移位、皮肤过敏、耳缘破溃等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表明新型气管插管固定装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固定装置 胶布固定法 绷带固定法
下载PDF
Vigileo监测系统在创伤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志 刘野 汤卫兵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069-3071,共3页
目的探讨Vigileo监测系统在创伤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入重症医学科(ICU)诊断为创伤性休克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0例分为常规组和Vigileo组各15例。常规组根据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指导容量复... 目的探讨Vigileo监测系统在创伤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入重症医学科(ICU)诊断为创伤性休克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0例分为常规组和Vigileo组各15例。常规组根据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指导容量复苏;Vigileo组根据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指导容量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在复苏前后的血乳酸、碱剩余、氧合指数、复苏时间、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Vigileo组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Vigileo组复苏后心率、SVV较复苏前下降,平均动脉压、CO较复苏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乳酸、碱剩余均较复苏前下降,氧合指数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Vigileo组乳酸、碱剩余较常规组下降更明显,氧合指数较常规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gileo组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短于常规组,复苏液体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gileo监测系统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指导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复苏,改善组织灌注,改善病情,且无明显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Vigileo监测系统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免疫状况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孟祥忠 张晓宁 +1 位作者 朱宇 张文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免疫状况。方法选取普通病房脓毒症患者和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各45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检测2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CD_3^+CD_4^+、CD_3^+CD_8^+、NK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和补...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免疫状况。方法选取普通病房脓毒症患者和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各45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检测2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CD_3^+CD_4^+、CD_3^+CD_8^+、NK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和补体C3、C4等。比较2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0.0±16.2)%和(77.2±18.5)%,B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5.1±10.2)%和(14.3±6.9)%,观察组的CD_3^+CD_8^+显著低于对照组,CD_4^+/CD_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CD_3^+CD_8^+和NK细胞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C4浓度和Ig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C3和IgG、IgA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免疫紊乱 免疫球蛋白 NK细胞
下载PDF
乳酸动态监测指标对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彦生 徐昌富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乳酸动态监测指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85例ICU收治的血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预后、乳酸峰值、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组别,应用logistic回... 目的探讨乳酸动态监测指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85例ICU收治的血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预后、乳酸峰值、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组别,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预后显著相关的指标,并分析不同的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对患者死亡、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的影响。结果死亡组40例,存活组45例;死亡组入ICU乳酸值、乳酸峰值高于存活组,6h、12h和24h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P均〈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酸升高患者预后的主要乳酸指标是12h乳酸清除率(OR=0.864,95%CI:0.802~0.915,P〈0.05)和乳酸峰值(OR=1.526,95%凹:1.043-2.030,P〈0.05)。乳酸酸中毒组(28例)与高乳酸血症组(28例)比较,前者MODS发生率(64.3%VS.29.6%,P〈0.05)和住院病死率(46.4%vs.18.5%,P〈0.05)均明显高于后者;严重乳酸酸中毒组(30例)与乳酸酸中毒组比较,前者的休克发生率(83.3%vs.60.7%,P〈0.05)、MODS发生率(86.7%vs.64.3%,P〈0.05)及住院病死率(76.7%VS.46.4%,P〈0.05)较后者明显升高。12h乳酸低清除率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高清除率组(67.9%vs.40.4%,P〈0.05)。结论乳酸峰值、12h乳酸清除率是评价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乳酸峰值≥10mmol/L、12h乳酸清除率≤10%时,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乳酸清除率 重症监护病房 预后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胸部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于丽 董学会 +1 位作者 段文杰 李春燕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8-229,共2页
严重胸部创伤可致患者内部脏器严重损伤,并发呼吸、循环等功能障碍,创伤应激期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降低[1].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医疗成本也低于肠外营养[2-3].但其具体给药时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比较... 严重胸部创伤可致患者内部脏器严重损伤,并发呼吸、循环等功能障碍,创伤应激期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降低[1].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医疗成本也低于肠外营养[2-3].但其具体给药时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比较胸腔闭式引流术后3d内、3d后两个时段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对严重胸部创伤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严重胸部创伤 创伤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预后 肠道黏膜屏障 肠内营养治疗 严重损伤
原文传递
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救治及其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高飞 徐昌富 马丽琼 《海军医学杂志》 2018年第4期361-363,共3页
骨盆骨折属于重创性骨关节外伤,50%以上骨盆骨折患者伴有多处创伤或多种合并症,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骨折后伴发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临床救治具有非常高的难度,若处理不当,患者死亡率极高。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损伤控制复苏 骨盆骨折 凝血障碍
下载PDF
早期小剂量起始肠内营养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丽 董学会 +1 位作者 段文杰 李春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8期2713-2714,271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小剂量起始肠内营养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在积极临床救治同时于入院后12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目标剂量为25kcal/(kg·d)。对照... 目的探讨早期小剂量起始肠内营养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在积极临床救治同时于入院后12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目标剂量为25kcal/(kg·d)。对照组给予早期快速达到目标剂量的肠内营养,即以25mL/h速度起始,以后12h增加25mL/L,直到达到目标剂量。观察组给予早期小剂量起始肠内营养,即以10mL/h小剂量起始,患者在1周内逐渐增加到目标剂量。比较两组患者伤后1周内血糖大于7.8mmol/L的次数及胰岛素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2个月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结果观察组伤后1周内血糖大于7.8mmol/L的次数及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潴留、腹泻等肠内营养不耐受现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随访2个月的G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患者早期给予小剂量起始的肠内营养有利于控制血糖,降低患者胃肠道对营养液不耐受的发生率,更能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肠内营养 高血糖
下载PDF
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祥忠 卫峰 +2 位作者 王娜 史振华 丁东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目的分析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降钙素(PCT)原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选择本院ICU严重感染患者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脓毒性休克组),治疗后死亡12例(死亡组),存活53例(存活组)。同时期选择本院接收的63例非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照组)。... 目的分析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降钙素(PCT)原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选择本院ICU严重感染患者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脓毒性休克组),治疗后死亡12例(死亡组),存活53例(存活组)。同时期选择本院接收的63例非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 d的PCT、CRP水平。结果治疗前,脓毒性休克组患者PCT、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治疗后3、6、12 d,脓毒性休克组及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在治疗后3、6、12 d,PCT、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水平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发展程度具有重要的判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降钙素原 脓毒性休克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危重伤员伤情及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的多中心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万杰 徐磊 +14 位作者 傅强 李银平 徐杰 王一旻 赵玉军 张晓雷 王志强 彭民 刘洪琪 李国强 冯世海 王勇强 吴迪 孟祥忠 穆恩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9-297,共9页
目的观察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危重伤员距爆炸中心的距离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分析本次事故的伤情特点以及伤员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的发生特点,为创伤救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 目的观察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危重伤员距爆炸中心的距离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分析本次事故的伤情特点以及伤员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的发生特点,为创伤救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8月12日23:35至12月12日23:35由天津市10家医院、12个重症医学科或专科监护室收治的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全部危重伤员共58例,根据伤员受伤时所处位置分为室外组(29例)和室内组(29例),每组再按照伤员受伤时距爆炸中心的距离分为近距离(≤200m)、中远距离(200~1000m)和远距离(〉1000m)3个亚组;比较各组伤员距爆炸中心不同距离与致伤因素、致伤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同时根据受伤时间分为伤后1d内、2-3d、4-6d、7d后4个时间段进行观察,分析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特点。结果(1)室外组近距离、中远距离和远距离伤员分别为14、13、2例,室内组分别为3、22、4例。①室内外两组伤员均以冲击波直接或间接致伤为主。室外组近距离和中远距离伤员受各致伤因素影响均较大,以冲击波直接致伤(14/14和12/13)、冲击物砸伤(12/14和4/13)和破片伤(12/14和12/13)最多;远距离伤员较少,仅出现冲击波直接致伤和冲击物砸伤各1例。室内组伤员以近距离和中远距离致伤因素影响较大,仍以冲击波直接致伤为主(2/3和14/22),火焰伤、破片伤及受冲击后摔伤的情况少于室外组,但被冲击物砸伤的情况较多;远距离伤员较少,但仍存在破片伤。②室内外两组伤员致伤部位主要分布于体表和头面部,其次为胸部、下肢、骨盆、臀部等,以近距离和中远距离伤员表现最为明显;而颈部、腹部及盆腔、脊柱、上肢等部位损伤较少。③室内外两组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港爆炸 复合伤 受伤距离 致伤因素 危重程度 并发症 隐匿伤 预后
原文传递
美罗培南在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PK/PD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牛莎 张睢扬 +2 位作者 王英 王东霞 马建新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4-8,共5页
目的测定美罗培南在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中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求出不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mentration,MIC)值时%T>4MIC的值及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s,PTAs),探讨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病... 目的测定美罗培南在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中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求出不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mentration,MIC)值时%T>4MIC的值及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s,PTAs),探讨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病理生理学的变化对美罗培南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的影响。方法选自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中10例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美罗培南1.0g/2h延长输注法的点滴模型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美罗培南给药前和给药后0.25、0.5、1、2、4、6、8h的血药浓度。按人口学资料中APACHEⅡ评分将10例患者分成轻度和重度脓毒症两组,将测得的时间-血药浓度数据输入药代动力学(PK)软件Winnonlin5.2求出各例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使用CrystalBall软件按PK/PD(药效学)模型进行蒙特卡罗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计算出美罗培南%T>4MIC的值及达标概率(PTAs)。结果当MIC分别为0.5、1、2、4、8μg/ml时,10例患者的平均%T>4MIC(%)值分别为124.04±39.02、99.83±32.01、73.26±24.67、46.97±16.87、14.85±8.31。轻度脓毒症组分别为172.19±11.51、138.88±8.79、105.57±7.41、71.70±5.59、36.93±4.37;重度脓毒症组分别为81.77±13.20、63.31±10.34、45.37±7.07、26.70±4.33、6.82±1.75。不同MIC值时总体组的达标概率分别为100%、99.7%、96.0%、62.5%、0.93%。轻度组达标概率分别为100%、100%、100%、100%、24.5%;重度组分别为100%、99.8%、75.7%、0.9%、0.0%。结论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病理生理的变化改变了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轻度组和重度组的药代动力学有明显差异,当MIC=4.0μg/ml时,重度组%T>4MIC的值仅为26.70±4.33,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或/和增加药物给药次数。当MIC=8.0μg/ml时无论轻、重组均不达标,需加大药物剂量或/和增加药物给药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 病理生理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蒙特卡罗模拟法
原文传递
成人脓毒血症患者不同负荷剂量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动学/药效学参数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娟娟 王英 +3 位作者 张睢扬 马建新 王东霞 甘乐文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9-13,共5页
目的比较成人脓毒血症患者2h静脉泵入负荷量1.0g与2.0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T>4×最低抑菌浓度(MIC),为制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成人脓毒血症患者的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10位脓毒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例... 目的比较成人脓毒血症患者2h静脉泵入负荷量1.0g与2.0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T>4×最低抑菌浓度(MIC),为制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成人脓毒血症患者的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10位脓毒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例。实验组受试者接受方案1给药即1.0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0h静脉泵入;对照组受试者接受方案2给药即2.0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h静脉泵入。在给药前和给药后0.25、0.5、1、2、4、6、8h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试验组对病原菌MIC为4、2、1mg/L的%T>4×MIC分别为分别为(19.89±4.10)%,(44.66±5.56)%,(68.97±7.47)%。对照组对病原菌MIC为4、2、1mg/L的%T>4×MIC分别为(53.34±7.54)%,(79.45±8.66)%,(105.87±11.14)%。结论①结果提示2h静脉泵入负荷量2.0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T>4×MIC值超过静脉泵入1.0g;②随MIC值增加,%T>4×MIC呈下降趋势,对于MIC=4.0mg/L的高病原菌感染,可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负荷剂量2.0g2h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负荷剂量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治疗后酸碱平衡状态及电解质的变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慧平 张睢扬 +2 位作者 王英 马建新 王东霞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14-19,共6页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后代谢性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状况,探讨恰当的处理方法,旨在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并提高AECOPD抢救的成功率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后代谢性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状况,探讨恰当的处理方法,旨在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并提高AECOPD抢救的成功率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伴Ⅱ型呼吸衰竭的AECOPD并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62例,并分为无创通气(35例)和有创通气(27例)二组,观察比较二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后的动脉血气及Na+、K+、Ca2+变化。结果二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后呼吸性酸中毒明显改善。无创通气组通气3h时出现6例失代偿期碱中毒(17.14%),通气72h后有22例(62.86%)患者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包括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其中失代偿期碱中毒7例(25.93%),达碱中毒高峰。有创通气组在通气2h出现7例失代偿期碱中毒(25.93%),通气3h后即出现21例(77.77%)代谢性碱中毒,其中失代偿期碱中毒9例(33.33%)。二组在通气前Na+低于正常,且K+高于正常值,通气结束后恢复正常。比较24h时碱中毒者与无酸碱平衡紊乱者的电解质,发现碱中毒者K+、Ca2+低于无酸碱紊乱者。结论机械通气用于治疗伴II型呼吸衰竭的AECOPD患者疗效肯定。机械通气后由于二氧化碳排出过快往往导致高碳酸血症呼出后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同时引起电解质钾、钙的降低。有创机械通气较无创机械通气代谢性碱中毒出现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急性加重 无创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 代谢性碱中毒 电解质紊乱
原文传递
用SAS迭代及蒙特卡罗模拟优化美罗培南的使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沈惠峰 张睢扬 +1 位作者 常艳 任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5期529-535,共7页
目的:筛选出针对临床上不同MIC值细菌时美罗培南的最优的药物剂量和点滴方式,同时比较传统、延长及优化两步点滴法的药效学。方法:首先用SAS迭代的方法筛选出在不同的MIC值时美罗培南两步点滴法时最优的药物剂量和点滴方式,然后使用蒙... 目的:筛选出针对临床上不同MIC值细菌时美罗培南的最优的药物剂量和点滴方式,同时比较传统、延长及优化两步点滴法的药效学。方法:首先用SAS迭代的方法筛选出在不同的MIC值时美罗培南两步点滴法时最优的药物剂量和点滴方式,然后使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传统、延长及优化两步点滴法时的%T>MIC的值和达标概率。结果:在SAS迭代时,MIC为1、2、4μg/mL及CL和Vd取均数时,分别按500mg,0.25h/100mg+2.75h/400 mg;500mg,0.25h/250mg+2.75h/250mg和1000mg;0.25h/400mg+2.75h/600mg的优化两步点滴法的模型最优。在不同的MIC时,蒙特卡罗模拟均显示出在延长点滴和优化两步点滴法比传统点滴法有更高的%T>MIC和达标概率,优化两步点滴法比延长点滴法的达峰时间更短。结论:SAS迭代可以用来筛选出最优的药物剂量和点滴方式,同时蒙特卡罗模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点滴方式的药效学。结果显示优化两步点滴法是更好的治疗临床严重感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 蒙特卡罗模拟 美罗培南 优化两步点滴法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呼吸兴奋剂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雄明 张睢扬 孙丽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呼吸兴奋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及二者联合使用在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3组:静滴呼吸兴奋剂治疗组17例,为Ⅰ组;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者20例,为... 目的探讨呼吸兴奋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及二者联合使用在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3组:静滴呼吸兴奋剂治疗组17例,为Ⅰ组;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者20例,为Ⅱ组;呼吸兴奋剂联合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者17例,为Ⅲ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1 d、3 d、5 d的血气改善情况、总住院天数及转归。结果Ⅲ组治疗后各时间段血气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Ⅰ组(P<0.05),特别是治疗第5天后Ⅲ组PaO2改善值达47.86±12.29 mmHg,明显优于Ⅰ组改善值30.44±14.12 mmHg,PaCO2改善值达21.24±10.04 mmHg,Ⅰ组改善值仅(4.75±7.05)mmHg;Ⅱ组治疗1 d、3 d后的血气改善也优于Ⅰ组(P<0.05),其中治疗3 d后Ⅱ组PaCO2改善值达(8.57±9.00)mmHg,明显优于Ⅰ组改善值(1.55±3.91)mmHg;Ⅲ组治疗3 d、5 d后的血气改善优于Ⅱ组(P<0.05),其中治疗5 d后Ⅲ组PaO2改善值(47.86±12.29)mmHg,Ⅱ组为(39.55±12.22)mmHg;PaCO2改善值达(21.24±10.04)mmHg,优于Ⅱ组改善值(15.18±8.40)mmHg。结论使用BiPAP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使二者的效能发挥最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衰竭 呼吸兴奋剂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机
原文传递
美罗培南优化两步点滴法中不同点滴模型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参数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惠峰 张睢扬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6期20-24,共5页
目的通过测定美罗培南优化两步点滴法两种点滴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比较不同点滴方法的优劣。方法收集中、重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0.5 h/250 mg+2.... 目的通过测定美罗培南优化两步点滴法两种点滴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比较不同点滴方法的优劣。方法收集中、重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0.5 h/250 mg+2.5 h/750 mg和0.5 h/500 mg+2.5 h/500 mg的点滴模型给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患者的药物浓度,使用Winnonlin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美罗培南的血浆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半衰期(t1/2),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使用Crystal Ball软件按PK/PD模型进行蒙特卡罗模拟(MCS)计算Cmax/MIC、%T>MIC的比值及达标概率(PTAs),比较两种点滴方法的差异和优劣。结果实验组的Vd为35.51±3.33,t1/2为1.59±0.26,CL为14.80±1.11,Tmax为1.48±0.12,Cmax为11.86±0.54,AUC为64.40±4.62,对照组的Vd为29.13±4.21,t1/2为1.32±0.34,CL为14.41±1.76,Tmax为1.95±0.11,Cmax为15.25±0.93,AUC为64.56±7.38;在MIC分别为1、2、4μg/ml时,实验组的Cmax/MIC为6.40±0.55,3.20±0.27,1.60±0.14,%T>MIC为118.94±9.71,97.13±7.20,74.28±4.77,PTAs都为100%,而对照组的Cmax/MIC为15.46±1.97,7.71±0.98,3.87±0.49,%T>MIC为105.70±13.92,87.29±10.60,68.58±7.29,PTAs都为100%。结论实验组比对照组的Cmax/MIC小,但实验组的%T>MIC大于对照组,两组的达标概率都为100%,结果显示可能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在临床上可以采用0.5 h/250 mg+2.5 h/750 mg的点滴方法抗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优化两步点滴法 蒙特卡罗模拟
原文传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志申 安梦盈 +3 位作者 于国强 赵泽柳 赵泽琴 杨明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4期1538-1540,共3页
目的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DNS)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6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出现迟发性神经... 目的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DNS)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6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出现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进行分组,出现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的患者33例归为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组,即DNS组;未出现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的患者27例归为非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组,即非DNS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GCS评分、中毒时时间等因素对DNS的影响及白细胞计数较高、肌酸激酶较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情况,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E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结果相对于非DNS组,DNS组年龄大于60岁、GCS评分低于13分、中毒时间大于6 h的患者出现神经精神后遗症的概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白细胞计数较高、肌酸激酶较高、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可以间接提醒可能患神经精神后遗症的几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MMES评分和ADL评分,可观察到非DNS组的评分低于DN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年龄大、中毒时间长、格拉斯哥评分(GCS)较低、在中毒后24 h内没有进行高压氧治疗等因素的患者出现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的概率较大,因此对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应加强观察治疗,给予高度重视,以减少患者神经精神后遗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致心跳骤停1例
20
作者 王志 汤卫兵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80-1380,共1页
患者,男,53岁,因咽部异物感伴疼痛半年于2012年9月7日收入本院耳鼻喉科.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咽部黏膜轻度充血,双侧... 患者,男,53岁,因咽部异物感伴疼痛半年于2012年9月7日收入本院耳鼻喉科.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咽部黏膜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轻度充血,悬雍垂无充血水肿,左侧咽峡部及舌根见息肉样肿物生长,表面粗糙不平,质软,边界清楚,无触痛.入院后完善术前常规检验及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回报正常,于2012年9月14日在全麻下行双侧扁桃体及咽部肿物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心跳骤停 气管导管 凝块堵塞 咽部异物感 肿物切除术 体格检查 出凝血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