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隐静脉剥脱术避免隐神经损伤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5
1
作者 丁自海 刘文宽 +1 位作者 张巧德 高承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1-213,共3页
解剖观察了50例正常成人小腿段的大隐静脉与隐神经的位置关系。小腿上1/3段二者之间有0.5~3.0cm的距离,中、下1/3段二者紧密伴行,神经可位于静脉的前方、后方或深面,也可缠绕或分支夹持静脉。在静脉和神经的外周有血管神经鞘包绕。因此... 解剖观察了50例正常成人小腿段的大隐静脉与隐神经的位置关系。小腿上1/3段二者之间有0.5~3.0cm的距离,中、下1/3段二者紧密伴行,神经可位于静脉的前方、后方或深面,也可缠绕或分支夹持静脉。在静脉和神经的外周有血管神经鞘包绕。因此,依据解剖学研究,在大隐静脉剥脱术时,为了避免损伤隐神经,小腿上1/3段以上应向上抽剥,中、下1/3段应向下抽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隐神经 剥脱术
下载PDF
儿童颊肌粘膜瓣修复腭裂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承文 刘文宽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在42侧血管湛注乳胶的儿童面部标本上,观侧了颊肌和颊粘膜的血供。颊肌粘膜的后2/3由颊动脉供应,前1/3由面动脉供应,两动脉间吻合丰富。根据动脉的分布和走行特点,切取颊肌粘膜瓣的上界由后向前通过腮腺管乳头的下方,下界... 在42侧血管湛注乳胶的儿童面部标本上,观侧了颊肌和颊粘膜的血供。颊肌粘膜的后2/3由颊动脉供应,前1/3由面动脉供应,两动脉间吻合丰富。根据动脉的分布和走行特点,切取颊肌粘膜瓣的上界由后向前通过腮腺管乳头的下方,下界在上界下方1~2cm,颊皿管蒂位于磨牙后间隙相对的颊粘膜处。颊肌粘膜瓣的长度和宽度可视腭裂的长度和宽度而定。瓣通过磨牙后间隙移至腭已修复腭裂或延长软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肌粘膜瓣 颊动脉 腭裂 儿童
下载PDF
与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溪涛 张巧德 《实用医药杂志》 1999年第6期54-55,共2页
用三叉神经节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取得显著疗效,其首次热凝有效率可达90.0%~97.1%〔1~3〕。而卵圆孔穿刺是这些疗法成败的关键。目前有关卵圆孔方面的研究虽有报道〔4~6〕,但由于对卵圆孔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的研究还不太细致,因... 用三叉神经节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取得显著疗效,其首次热凝有效率可达90.0%~97.1%〔1~3〕。而卵圆孔穿刺是这些疗法成败的关键。目前有关卵圆孔方面的研究虽有报道〔4~6〕,但由于对卵圆孔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的研究还不太细致,因此,临床卵圆孔穿刺的失败率还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痛 应用解剖 脑膜中动脉 半月神经节 穿刺针 周围结构 穿刺深度
下载PDF
腹股沟区神经皮瓣修复手外伤的解剖学基础
4
作者 孙景成 刘兴永 王增涛 《实用医药杂志》 1997年第5期31-32,共2页
为利用原位血管修复手外伤的腹股沟区皮瓣提供感觉神经解剖资料。在22侧成尸腹股沟区解剖观测髂腹下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范围。结果: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出现率100%,其穿出点距腹股沟区上界171±63mm,距腹股沟韧带垂... 为利用原位血管修复手外伤的腹股沟区皮瓣提供感觉神经解剖资料。在22侧成尸腹股沟区解剖观测髂腹下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范围。结果: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出现率100%,其穿出点距腹股沟区上界171±63mm,距腹股沟韧带垂直距离为193±37mm,距髂前上棘380±98mm。说明不吻合血管行腹股沟区髂腹下神经蒂皮瓣转位对重建手的感觉功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腹下神经前皮支 皮瓣 手外伤
下载PDF
与蝶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有关的蝶窦口应用解剖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巧德 刘兴勇 +1 位作者 丁慎茂 孙景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为蝶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0侧成人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蝶窦口等结构。结果:蝶窦口内径2.1±0.3mm,距鼻小柱前下缘58.6±3.8mm,距鼻腔底35.1±4.3... 目的:为蝶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0侧成人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蝶窦口等结构。结果:蝶窦口内径2.1±0.3mm,距鼻小柱前下缘58.6±3.8mm,距鼻腔底35.1±4.3mm,距颈内动脉海绵体部中段18.9±2.0mm,距视神经15.9±1.8mm。结论:进行蝶窦冲洗时应注意蝶窦口的位置、角度;进行蝶窦内窥镜手术时应注意蝶窦口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窦 蝶筛隐窝 蝶窦口 蝶窦冲洗 内窥镜术
下载PDF
气管切开术后无名动脉出血的解剖基础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8
6
作者 魏勇 丁自海 +1 位作者 朱瑞胜 高承文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0-130,共1页
为给气管切开术后继发性无名动脉出血的预防提供解剖学资料,在7例成人标本和17例断层标本上观测了气管与无名动脉的毗邻关系。无名动脉邻近第8~12气管软骨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斜跨,套管气囊邻近无名动脉的上、中段,套管末端... 为给气管切开术后继发性无名动脉出血的预防提供解剖学资料,在7例成人标本和17例断层标本上观测了气管与无名动脉的毗邻关系。无名动脉邻近第8~12气管软骨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斜跨,套管气囊邻近无名动脉的上、中段,套管末端邻近其中、下段。无名动脉中段与气管最密切处两内壁间厚度仅为35mm,解剖学观测结果提示,术后病人体位异常、气囊充气压力过高和时间过长或置管后套管位置过低均可造成气管壁的损伤,从而继发无名动脉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无名动脉 出血 解剖学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