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性腰椎峡部裂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鲁琨 许春涛 +3 位作者 刘华 颜丙祥 岳瀚宇 王平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340-2344,共5页
背景:单纯腰椎峡部裂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多采用节段内骨折内固定联合峡部裂隙植骨的方法,然而这一方法术式多样,尚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讨"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 背景:单纯腰椎峡部裂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多采用节段内骨折内固定联合峡部裂隙植骨的方法,然而这一方法术式多样,尚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讨"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收治的15例单纯性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轻度椎体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观察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腰椎正侧位X射线、CT、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1)患者手术时间为(115.0±18.8)min,术中出血(280.0±84.3)m L,术后引流量(61.0±19.6)m L;(2)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3)术后随访无继发腰椎滑脱及临近椎间盘退变发生,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4)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2个月;(5)综上说明,"U"形钛棒系统节段内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是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单纯性 椎体滑脱 "U"形钛棒 手术修复 植骨 脊柱植入物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聚乳酸导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文 蔡锦方 +1 位作者 曹学成 张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1,89,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聚乳酸导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分析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2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通过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 目的:观察聚乳酸导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分析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2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通过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采用60Co辐照灭菌。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自体移植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每组10只。手术造成右侧坐骨神经10mm缺损。自体移植组:坐骨神经切除10mm后,直接缝合,做自体移植修复。生理盐水对照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生理盐水17μL。神经生长因子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溶液17μL,内含神经生长因子1μg(100U)。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溶液17μL,内含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13.5mg。术后3个月后进行大体及显微解剖观察、三头肌湿质量比、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术后大体观察:自体移植组大鼠术侧小腿三头肌萎缩较另外3组轻,各组关节僵直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重。②各组大鼠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比:所有大鼠手术后术侧小腿三头肌萎缩,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湿质量比高于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0.35±0.75)%,(35.30±0.85)%,(31.98±0.93)%,P<0.01]。③各组大鼠电生理指标测定: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均明显优于神经生长因子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2.15±0.83),(28.75±0.21)m/s;(3.57±0.47),(4.71±0.32)ms;(11.17±0.85),(10.28±0.26)mV,P<0.01]。④各组大鼠神经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聚乳酸 聚乙醇酸 微囊 聚乳酸导管 神经再生
下载PDF
足跟再造术后患足的系统性功能训练(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辛海霞 赵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4期146-147,共2页
背景:足跟再造术后系统性的功能训练措施是患者能否顺利康复的关键。目的:探讨足跟再造术后系统性功能康复措施对足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科病房。对象:选择1987/01-2001/01济南军区总医院的... 背景:足跟再造术后系统性的功能训练措施是患者能否顺利康复的关键。目的:探讨足跟再造术后系统性功能康复措施对足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科病房。对象:选择1987/01-2001/01济南军区总医院的骨科采用带腓骨的逆行岛状复合皮瓣修复足跟缺损12例。新鲜足跟缺损9例,陈旧性创面溃疡伴足跟缺损3例,其中全足跟缺损4例,大部分足跟缺损8例。干预: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制定训练计划。①第1阶段:术后2周,以被动活动为主,主要是活动髋、膝关节,并配合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②第2阶段:术后2周~6个月,逐渐下床活动,从不负重行走到负重行走。并辅助理疗。③第3阶段:术后6个月以后,可穿软底鞋行走。随访3年依据再造足跟的感觉和行走负重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足跟缺损患者再造足跟后感觉和负重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再造足跟感觉和负重功能恢复情况:随访3年,所有患者术后1年可参加一般劳动,两三年均可参加重体力劳动,穿鞋袜不受影响,男患者可穿皮鞋,女患者可穿高跟鞋。②综合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结论:①系统的功能训练是再造足跟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②再造后足跟可恢复负重功能,完全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损伤 外科皮瓣 功能恢复
下载PDF
负压吸引与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4
作者 刘华 王平山 +2 位作者 解琛 徐斌 曹学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3期6179-6183,共5页
背景: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是目前创伤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常用的神经移植、神经延长、神经桥接和组织工程等方法有局限性。目的:比较不同负压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以6.65,13.30,19.9... 背景: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是目前创伤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常用的神经移植、神经延长、神经桥接和组织工程等方法有局限性。目的:比较不同负压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以6.65,13.30,19.95kPa压力对大鼠右侧离断坐骨神经近端行负压吸引。负压每吸引60min,休息30min,交替进行,连续4周。结果与结论:术后1个月,6.65,13.30,19.95kPa负压吸引的大鼠坐骨神经实验侧近端均有不同程度生长,且13.30kPa压力组生长长度明显优于6.65和19.95kPa组;对延长的神经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延长神经的近侧部分轴突轴索较直,弯曲度较小,粗细均匀,髓鞘连续性良好,再生神经生长较好;中段部分神经纤维致密,成簇状排列,神经延长末端髓鞘成分减少,许旺细胞增殖明显。说明负压吸引可以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且13.30kPa压力下更有利于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坐骨神经 神经再生 神经延长 神经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下载PDF
骨细胞网络结构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晨 张刚 +3 位作者 谷铭勇 李宗玉 桑成林 左贵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4,共5页
骨细胞的数量是骨组织中最多的,占骨组织细胞95%以上。骨细胞均匀地分布在矿化的骨基质中,通过细胞膜的多个突触结构互相连接并与骨基质表面的细胞连接形成网状的细胞结构。骨细胞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细胞,在骨组织发育和代谢过程中启动... 骨细胞的数量是骨组织中最多的,占骨组织细胞95%以上。骨细胞均匀地分布在矿化的骨基质中,通过细胞膜的多个突触结构互相连接并与骨基质表面的细胞连接形成网状的细胞结构。骨细胞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细胞,在骨组织发育和代谢过程中启动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最新的研究已证实骨细胞通过直接整合骨的矿化基质和其他的多细胞网络结构,感受刺激、调控效应细胞(例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除此之外骨细胞已被证实作为一种内分泌细胞并且可以调控磷的代谢。随着研究的深入,骨细胞网络结构对骨形成和吸收的影响逐渐明显,在生理条件下骨细胞网络结构通过激活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抑制骨形成。本篇综述将主要讨论骨细胞网络结构对骨生成和骨吸收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研究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细胞网络结构 骨重塑 骨吸收 骨形成 内分泌细胞
下载PDF
糖尿病对大鼠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晨 曹学成 +3 位作者 王志意 赵卫东 王昱 陈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6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的骨折愈合过程,探讨糖尿病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Wister大鼠140只,随机分成二组,每组70只,A组为糖尿病骨折组;B组为非糖尿病骨折组。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无菌条件下在...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的骨折愈合过程,探讨糖尿病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Wister大鼠140只,随机分成二组,每组70只,A组为糖尿病骨折组;B组为非糖尿病骨折组。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无菌条件下在各组大鼠胫骨中点用手术方法制成骨折模型。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各时间点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周、2周、3周、4周、6周、8周分别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1含量。分别在1、2、4、6、8周各时间点观察5只大鼠骨痂生长情况并取骨折断端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术后4周、6周、8周每组处死10只大鼠留取双侧胫骨标本,冷冻保存后集中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结果:各时间点A组骨痂生长减缓延迟。2、X线结果:A组骨折愈合质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B组。3、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6周、8周个时间点A组骨折处骨痂的机械强度均明显低于B组。4、组织学染色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2、4、6、8周A组与B组相比骨折处局部骨痂成熟延迟并且软骨细胞肥大。5、血清IGF-1含量测定:A组大鼠血清中IGF-1含量低于B组,且高峰延迟1周。结论:1.患有糖尿病后大鼠骨折愈合质量差,比较容易出现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2.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骨折后血清中的IGF-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高峰推迟1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骨折 IGF-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