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分...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分别测定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和肌酐水平,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左西孟旦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6.5%vs 34.0%,1872.9ng/L vs 2499.6ng/L,P<0.05)。左西孟旦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左西孟旦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降低,而血压、心率和肾功能并无异常,证实了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以Angioseal动脉闭合装置封闭老年人股动脉穿刺点后,延长加压包扎时间降低出血并发症。方法连续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728例,均以Angioseal封闭股动脉穿刺点,上述患者随机...目的:评价以Angioseal动脉闭合装置封闭老年人股动脉穿刺点后,延长加压包扎时间降低出血并发症。方法连续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728例,均以Angioseal封闭股动脉穿刺点,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术后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随后于2h内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和延迟包扎组(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但于术后20~24h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观察血管并发症及其时机。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的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延迟包扎组(7.42% vs 1.78%,P=0.001)。其中出血并发症增高主要表现为拆除加压包扎敷料后的出血并发症增多(常规治疗组6.14%,延迟包扎组0.59%,P=0.001)。而因出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在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1.53% vs 0.00%,P=0.033);随着出血后局部压迫止血等措施的实施,静脉血栓虽有增加(0.77% vs 0.30%,P=0.6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动脉穿刺点在应用Angioseal后的出血并发症除与穿刺技术相关外,P C I术后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是重要原因。在这些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减少早期活动是减少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分别测定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和肌酐水平,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左西孟旦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6.5%vs 34.0%,1872.9ng/L vs 2499.6ng/L,P<0.05)。左西孟旦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左西孟旦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降低,而血压、心率和肾功能并无异常,证实了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
文摘目的:评价以Angioseal动脉闭合装置封闭老年人股动脉穿刺点后,延长加压包扎时间降低出血并发症。方法连续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728例,均以Angioseal封闭股动脉穿刺点,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术后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随后于2h内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和延迟包扎组(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但于术后20~24h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观察血管并发症及其时机。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的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延迟包扎组(7.42% vs 1.78%,P=0.001)。其中出血并发症增高主要表现为拆除加压包扎敷料后的出血并发症增多(常规治疗组6.14%,延迟包扎组0.59%,P=0.001)。而因出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在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1.53% vs 0.00%,P=0.033);随着出血后局部压迫止血等措施的实施,静脉血栓虽有增加(0.77% vs 0.30%,P=0.6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动脉穿刺点在应用Angioseal后的出血并发症除与穿刺技术相关外,P C I术后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是重要原因。在这些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减少早期活动是减少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文摘目的观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患者消融右束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消融方法治愈室速后对左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12例扩张性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室速,电生理检查证实为BBRVT,标测右束支电位后予以消融,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主动脉与肺动脉瓣开放时间差(QAO-QP);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s walk test,6-MWT);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心电图QRS宽度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射频消融后随访1年均未再发作室速,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LVEF,VTI,NYHA,6-MWT均显著降低;LVEDD,LVESV,QAO-QP,NT-proBNP及QRS宽度均增加。结论束支折返性室速消融右束支后可造成左右室间以及左室内收缩的不同步,可能是术后左室功能进一步减低的机制,但不能完全排除扩张性心肌病自身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