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3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早期肺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2
1
作者 聂永康 蔡祖龙 赵绍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 评价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 (简称筛检 )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方法 对无症状 30 0例体检者胸片及CT进行前瞻性研究 ,纳入标准为年龄 45岁以上 ,吸烟 10年包(10年以上 ,每日 1包 )以上 ,或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 目的 评价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 (简称筛检 )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方法 对无症状 30 0例体检者胸片及CT进行前瞻性研究 ,纳入标准为年龄 45岁以上 ,吸烟 10年包(10年以上 ,每日 1包 )以上 ,或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以前无癌症史 ,身体状况适合手术治疗者 ,低剂量CT扫描采用PhilipSR 70 0 0及GELightSpeedPlus多层面CT扫描机 ,图像由 2位放射医师在工作站显示器上以电影显示方式观察 ,存储至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结果 低剂量CT共检出 5 6例 (19% )非钙化结节 (其中恶性 4例 ) ,胸片检出 9例 (3% ) (其中恶性 3例 ) ,均为 1期病变。低剂量CT检出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病变 9例 (3% ) ,其中早期中央型肺癌 3例 (1% ) ,胸片均未检出。胸片、CT对肺癌筛检的敏感度分别为 43%、10 0 % ,特异度分别为 89%、80 %。结论 初步筛检结果表明低剂量螺旋CT明显提高了对肺内非钙化小结节及支气管细微病变的检出 ,可检出早期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瘤 诊断
原文传递
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90
2
作者 肖越勇 孟晓东 +1 位作者 李继亮 陈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50例腰椎间盘突出于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 目的探讨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50例腰椎间盘突出于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注射浓度为60μg/ml臭氧5~15ml。结果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呈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臭氧注射后神经根轮廓全部显露、“淹没征”消失者占29%;神经根大部分显露、“淹没征”部分消失者占50%;神经根显露不明显者占21%。治疗后3个月随访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占82%、13%和5%。结论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穿刺准确,可监测臭氧分布及注射后改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臭氧 治疗 介入性
下载PDF
MRI、钼靶和超声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9
3
作者 李晓 程流泉 +4 位作者 刘梅 李俊来 王知力 李席如 邢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MRI、钼靶和超声检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灶的效能。资料与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80例NMLE病灶的MRI、钼靶和超声的诊断效能,分析三者的主要影像特征。结果病理结果51例恶性,29例良性。钼靶、超声和MRI... 目的探讨MRI、钼靶和超声检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灶的效能。资料与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80例NMLE病灶的MRI、钼靶和超声的诊断效能,分析三者的主要影像特征。结果病理结果51例恶性,29例良性。钼靶、超声和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41.2%、37.3%和88.2%,特异度分别为96.6%、93.1%和62.1%。钼靶判断乳腺癌的主要依据为钙化,超声判断依据为低回声区中的异常血流和钙化。结论超声和钼靶检测NMLE病变的敏感度低,容易漏诊;MRI的敏感度高。超声的血流和钼靶的钙化信息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乳房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初探 被引量:67
4
作者 郭勇 蔡祖龙 +4 位作者 蔡幼铨 安宁豫 高元桂 马林 梁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表面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健康志愿者 10人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 49例 ,其中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3例...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表面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健康志愿者 10人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 49例 ,其中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3例。DWI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 (echo planarimaging ,EPI)技术 ,14例取 5个b值 (b为扩散敏感度 ) ,余者取 2个b值 ,计算ADC值。以恶性肿瘤ADC值单侧上界 95 %容许区间为界限判断病灶的良恶性 ,诊断结果与动态增强比较。结果 除 1例原位癌和 1例小腺瘤外 ,DWI显示所有良恶性病变。恶性肿瘤组ADC值为 (0 96 0 8± 0 2 0 43)×10 -3 mm2 /s,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的 [(1 5 85 8± 0 32 3 4)× 10 -3 mm2 /s]及正常组的 [(1 76 17±0 40 3 1)× 10 -3 mm2 /s(P <0 0 5 ) ],良性病变组ADC值与正常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DC诊断的敏感性为 92 3% (2 4/ 2 6 ) ,特异性为 85 0 % (17/ 2 0 ) ,准确性为 89 1% (4 1/ 46 )。其诊断能力与动态增强扫描近似 ,二者对病变良、恶性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很好 (P <0 0 1)。结论 DWI能清楚地显示乳腺良恶性肿瘤 ,ADC值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回波平均成像 鉴别诊断 弥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乳腺肿瘤表观弥散系数与组织细胞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8
5
作者 郭勇 王辅林 +2 位作者 蔡幼铨 蔡祖龙 高元桂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 ,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6例乳腺病变 (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0例 )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 目的 :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 ,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6例乳腺病变 (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0例 )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检查 ,并计算病变的ADC值。用AdobePhotoshop 4.0software软件分析乳腺病变病理切片的细胞密度。统计分析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 ( 0 .96 0 8± 0 .2 0 43)× 10 -3mm2 /s ,明显小于良性病变组 ( 1.5 934± 0 .2 0 84)× 10 -3mm2 /s ;P <0 .0 0 1)。恶性肿瘤平均细胞密度为 ( 14 .5 9± 4.35 ) % ,明显大于良性病变组 ( 10 .2 0± 4.32 % ;P <0 .0 5 )。乳腺病变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很好 (r =-0 .5 42 )。结论 :在乳腺良恶性肿瘤ADC不同中 ,细胞密度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测量肿瘤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但仍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回波平面成像 细胞密度 ADC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病理分类及影像表现特点分析 被引量:79
6
作者 金鑫 赵绍宏 +5 位作者 高洁 王殿军 吴坚 吴重重 常瑞萍 景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 探讨纯磨玻璃密度(pGGO)肺腺癌病变的病理分类与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CT表现为pGGO,且病变大小≤3 cm,TNM分期为T1N0 M0的88例肺腺癌患者,共94处病变.病变均经外科手术切除且经病理检查证实.94处病变中... 目的 探讨纯磨玻璃密度(pGGO)肺腺癌病变的病理分类与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CT表现为pGGO,且病变大小≤3 cm,TNM分期为T1N0 M0的88例肺腺癌患者,共94处病变.病变均经外科手术切除且经病理检查证实.94处病变中有21个浸润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AIS]、35个微浸润腺癌(MIA)和38个浸润性腺癌.图像评价内容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密度、均匀度、形状、边缘、瘤-肺界面、内部及周边征象(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脐凹征).病变大小、密度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位置分布及影像表现间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病变大小对浸润前(AAH+ AIS)和浸润性病变(MIA+AD)的鉴别诊断做ROC曲线分析.结果 患者性别、病变位置和病变密度在不同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浸润前病变、MIA和浸润性腺癌的病变大小分别为(1.24 ±0.68)、(1.75 ±0.58)和(1.60 ±0.52)c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P=0.008).不同病理类型的病变均匀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9.42,P=0.001),浸润性腺癌均匀为3个病灶(3/38),浸润前病变为8个病灶(8/21),浸润病变越多,病变的均匀度越低.病理分类与病变边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5.80,P =0.02),AAH +AIS多表现为边缘光滑(7/21),MIA(8/35)和浸润性腺癌(14/38)则多表现为分叶+毛刺.瘤-肺界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0,P=0.001),AAH+ AIS、MIA和浸润性腺癌瘤-肺界面清晰的比率分别为38.10% (7/21)、77.14% (27/35)、86.84%(33/38).空气支气管征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6,P=0.048),在不同病理类型中空气支气管征出现的比例为AAH+ AIS 9.52% (2/21)、MIA 20.00% (7/35)、浸润性腺癌36.84% (14/38).ROC曲线显示,当病变>1.05 cm时,诊断浸润性病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空泡征的CT-病理再研究 被引量:69
7
作者 彭光明 蔡祖龙 祝庆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小肺癌内空泡征的病理基础、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直径≤3cm的97个恶性结节、27个良性结节进行了病理与CT的对照研究。结果:在恶性病例中,CT图像上显示空泡征占36%(35/97),证实了空... 目的:探讨小肺癌内空泡征的病理基础、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直径≤3cm的97个恶性结节、27个良性结节进行了病理与CT的对照研究。结果:在恶性病例中,CT图像上显示空泡征占36%(35/97),证实了空泡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内未被癌组织取代的含气肺组织,未闭细支气管,肿瘤坏死及肺泡癌中的含气腺腔。结论:CT检查在显示空泡征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病理学 CT 空泡征
原文传递
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8
作者 赵绍宏 宋志巍 +1 位作者 蔡祖龙 范家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4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其中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离断、大动脉炎。应用5mm床进速度和3或5mm层厚(螺距=1.67或...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4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其中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离断、大动脉炎。应用5mm床进速度和3或5mm层厚(螺距=1.67或1)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各种重建。结果14例主动脉夹层,多平面重组(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呈螺旋状剥离,不能区分真假腔;最大密度投影(MaxIP)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22例腹主动脉瘤(AAA),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ax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3例先天性主动脉病变,SSD能清晰显示血管的连接关系,而MaxIP和MPR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CT 螺旋CT 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9
作者 聂永康 赵绍宏 +4 位作者 蔡祖龙 杨立 赵红 张爱莲 黄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2例行肺血管造影、2例手术、6例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SR 70 0 0或GELighhtSpeedPlus多层面CT扫...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2例行肺血管造影、2例手术、6例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SR 70 0 0或GELighhtSpeedPlus多层面CT扫描机 ,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经 2位 (或 2位以上 )放射科医师阅片分析。结果  10例肺隔离症病灶 1例位于右下叶 ,9例位于左下叶 ,异常体动脉供血 8例来自胸主动脉 ,2例来自腹腔干。CT平扫表现为斑片状阴影 4例 ,肺门肿块并邻近肺血管影增多迂曲 3例 ,肺气肿区内条状高密度影 2例 ,多囊融合肿块影 1例。10例增强扫描有 9例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 ,其平均直径 9.7mm ,7例显示引流静脉。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可显示异常体动脉、引流静脉及其与病变结构的关系 ,表面阴影成像及容积重现可显示异常血管。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肺隔离症 体动 动脉供血 螺旋CT三维重建 引流静脉 肿块 显示 阴影 曲面重建
原文传递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对照 被引量:57
10
作者 杨立 赵林芬 +4 位作者 卢才义 李颖 王新疆 赵锡海 李玉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能力。方法对76例先后进行MSCT和CAG检查者,CT诊断和CAG诊断医师分别判断MB-MCA的有无,载MB-MCA血管形态特征。(1)采用双盲法MSCT和CAG分别独立阅片;(2)相...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能力。方法对76例先后进行MSCT和CAG检查者,CT诊断和CAG诊断医师分别判断MB-MCA的有无,载MB-MCA血管形态特征。(1)采用双盲法MSCT和CAG分别独立阅片;(2)相互参照另1种检查结果后再次阅片。应用卡方统计分析方法,判断2种方法发现MB-MCA和判断血管迂曲有无差异。结果双盲法MSCT发现MB-MCA27例29处,CAG发现2例2处(χ2=24.55,P<0.05),MSCT发现22处(75.86%)载MB-MCA冠状动脉节段迂曲,CAG发现1处(χ2=28.82,P<0.05),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互对照后再次评价,MSCT发现MB-MCA数量同前,CAG新发现7例7处,位置与MSCT一致,2种方法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P<0.05)。对22例MSCT诊断局部迂曲者,CAG也可证实,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结论MSCT较CAG容易发现MB-MCA,CAG发现局部血管迂曲对MB-MCA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循环
原文传递
正常成人后循环脑区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62
11
作者 娄昕 吴冰 +3 位作者 黄点点 吴新淮 吴南洲 马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MR扫描仪之间正常成人后循环脑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技术的可重复性.方法 12名健康成年人在2台同一机型的3.0TMR扫描仪上分别进行1次全脑3D ASL扫描,扫描间隔时间为10 ~15 d.3D ASL序列扫描的标记延迟时间... 目的 研究不同MR扫描仪之间正常成人后循环脑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技术的可重复性.方法 12名健康成年人在2台同一机型的3.0TMR扫描仪上分别进行1次全脑3D ASL扫描,扫描间隔时间为10 ~15 d.3D ASL序列扫描的标记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和2.5s.基于3D ASL序列获得脑血流量(CBF)图.使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提取后循环各个脑区的CBF值,即双侧小脑半球、中脑、脑桥、延髓、丘脑和枕叶.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结果 PLD为1.5s时,后循环脑区CBF平均值为36 ~47 ml·min^-1·100 g^-1;PLD为2.5s时,CBF平均值为36 ~46 ml·min^-1·100 g^-1.2次测量结果比较,PLD为1.5s时,ICC值为0.851 (P <0.05);PLD为2.5s时,ICC值为0.914(P <0.05).Bland-Altman图形分析证实后循环脑区对应的点绝大部分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PLD为2.5s数据的分布范围比PLD为1.5s小.结论 2台MR之间的3D ASL测量重复性好,该序列的测量数据可用于多中心研究,PLD较长时后循环脑区的CBF测量重复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可重复性 结果
原文传递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郭勇 蔡祖龙 +4 位作者 蔡幼铨 陈凛 马林 高元桂 梁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增强形态、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早期增强率以及鉴别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病变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 ,在工作站上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增强率 ,分别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 ...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增强形态、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早期增强率以及鉴别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病变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 ,在工作站上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增强率 ,分别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分型和早期增强率大小诊断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40例 4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 ,恶性病灶 2 3个 ,良性病灶 18个。良性病变边缘 77 8% (14/ 18)为光滑或分叶 ,16 7% (3/ 18)为不规则或毛刺 ,早期增强率为 (5 5 5± 2 8 3) %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72 % (13/ 18)为单相型 ;恶性病变边缘 82 6 % (19/ 2 3)为不规则或毛刺 ,13% (3/ 2 3)为光滑或分叶 ,早期增强率为 (90 5± 38 6 ) %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78 3% (18/ 2 3)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分布、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和早期增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值分别为 18 42、2 0 6 8、10 38,P值均 <0 0 1)。病灶增强形态诊断的敏感性 82 6 % (19/ 2 3) ,特异性 77 8% (14/ 18)。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诊断的敏感性 95 7% (2 2 / 2 3) ,特异性 72 2 % (13/ 18)。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 87%(2 0 / 2 3) ,特异性 6 1 1% (11/ 18)。结论 典型毛刺状形态和流出型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均强烈提示恶性 ;单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原文传递
迷走肝动脉的DSA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李家开 张金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 研究迷走肝动脉的解剖特征 ,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0 0 0例肝动脉DSA资料 ,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之为迷走肝动脉 (aberranthepaticartery,AbHA) ,并根据其在肝内的走行方向和分布范... 目的 研究迷走肝动脉的解剖特征 ,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0 0 0例肝动脉DSA资料 ,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之为迷走肝动脉 (aberranthepaticartery,AbHA) ,并根据其在肝内的走行方向和分布范围不同 ,进一步将其分为迷走肝右动脉 (aberrantrighthepaticartery ,AbRHA) ,迷走肝左动脉 (aberrantlefthepaticartery ,AbLHA) ,迷走肝中动脉 (aberrantmiddlehepaticartery ,AbMHA) ,迷走肝固有动脉 (aberrantproperhepaticartery ,AbPHA)及迷走肝总动脉 (aberrantcommonhepaticartery ,AbCHA)等 ,分别统计其发生率 ,描述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等解剖学特征。结果  10 0 0例中 ,共发现 2 10例存在AbHA ,占 2 1% ,其中 12例分别显示 2支AbHA ,共发现 2 2 2支AbHA ,其构成如下 :AbRHA 10 2支 (45 .95 % ,10 2 / 2 2 2 ) ,AbLHA 88支 (39.6 4 % ,88/ 2 2 2 ) ,AbMHA 4支 (1.80 % ,4 / 2 2 2 ) ,AbPHA 3支 (1.35 % ,3/ 2 2 2 ) ,AbCHA 2 5支 (11.2 6 % ,2 5 / 2 2 2 )。 2 2 2支AbHA中 ,起于肠系膜上动脉 114支 (5 1.35 % ,114 / 2 2 2 ) ,起于胃左动脉 83支 (37.39% ,83/ 2 2 2 ) ,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 13支 (5 .86 % ,13/ 2 2 2 ) ,起于腹腔干 10支 (4.5 0 %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肝动脉 X线血管解剖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临床意义 肝肿瘤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44
14
作者 刘新 李颖 +5 位作者 杨立 赵锡海 王新疆 赵绍宏 张玉霄 蔡祖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08-811,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4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共37个支架)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CTA上,通过肉眼观察和测量支架内CT值两种方法诊断ISR。以冠状动脉造影(ISR...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4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共37个支架)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CTA上,通过肉眼观察和测量支架内CT值两种方法诊断ISR。以冠状动脉造影(ISR≥50%)为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诊断ISR的准确性。结果37个支架中,CCA检出ISR(≥50%)11个,正常(包括ISR<50%)26个。与CCA对照,CTA肉眼观察法正确诊断ISR 2个,正常18个,CT值测量法则分别正确诊断ISR 3个,正常21个。两种方法诊断IS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8%、69%、20%、67%和27%、81%、38%、72%。两种方法各项准确性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ISR十分困难,但对排除ISR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痛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影像学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52
15
作者 姜涛 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2-316,共5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中年人群发病率为3%-5%。目前尚无一种有足够说服力的理论能够将 TN 所涉及的可能的病因和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其原因为神经系统的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和功能连接较复杂,而且 ...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中年人群发病率为3%-5%。目前尚无一种有足够说服力的理论能够将 TN 所涉及的可能的病因和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其原因为神经系统的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和功能连接较复杂,而且 TN 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疼痛的特点,如 TN 可自行发作或为扳机点触发,痛觉区超过扳机点范围,持续时间超过刺激时间,痛觉强度与刺激强度无关,存在潜伏期及不应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病因学 病理学 外科 磁共振成像 综述
下载PDF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胸部的应用 被引量:51
16
作者 赵文前 孙玉芝 +1 位作者 薛剑峰 陈海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45-46,50,共3页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 (DR)技术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0 0例胸部常规X线检查同时行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胸部DR能清楚显示病变 ,显示小病灶 ,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X线摄片。结论 :DR胸部数字化摄...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 (DR)技术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0 0例胸部常规X线检查同时行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胸部DR能清楚显示病变 ,显示小病灶 ,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X线摄片。结论 :DR胸部数字化摄影弥补了常规X线片的不足 ,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泛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胸部 应用 X线摄片
下载PDF
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8
17
作者 毕胜 马林 +3 位作者 瓮长水 李德军 谢远见 秦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9-723,共5页
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 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患侧上肢训练。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当天、治疗后2周分别在患者对指运动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患者上肢Carroll评分提高29.1%,金子翼评分提高18.4%,3个月后随访,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提高30.6%,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提高26.2%。对健手限制2周后,其运动功能没有下降。在治疗前,患手运动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扫描可以发现对侧中央前后回、对侧额叶前部、同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激活;健手运动时,以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为主。经过强制性使用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健手运动时,大脑对侧中央前后回的兴奋区域明显变小;治疗结束2周后,患侧上肢运动时,患手运动时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的现象明显降低,激活区集中在对侧的中央前后回,在健手运动时,又重新恢复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区域。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使用功能性磁共振证明这种变化与大脑可塑性改变相关联,同时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不会影响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偏瘫 脑功能重组 可塑性
下载PDF
CT能谱成像在消除金属移植物伪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9
18
作者 惠萍 王新江 +4 位作者 崔志鹏 孙红 李天文 姚洪祥 曹会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0-742,共3页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GSI)中单能量图像消除金属移植物硬化伪影的作用。方法对体内有金属移植物的患者行GSI。其中义齿3例、颈椎钢板植入2例、锁骨钢板植入1例、腰椎金属棒植入1例、人工股骨头3例、髂骨骨折移植物1例、胫骨钢板植入1...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GSI)中单能量图像消除金属移植物硬化伪影的作用。方法对体内有金属移植物的患者行GSI。其中义齿3例、颈椎钢板植入2例、锁骨钢板植入1例、腰椎金属棒植入1例、人工股骨头3例、髂骨骨折移植物1例、胫骨钢板植入1例。对上述部位行GSI螺旋扫描,管电压采用80kVp和140kVp,在0.5ms内行快速切换扫描。然后重建1.25mm层厚能谱图像,含40—140keV共101个单能图像,不同key单能图像均采用同样的窗宽(1500HU)、窗位(500HU)。测量不同keV单能量图像的伪影指数(AI),分析不同单能量图像伪影消除程度,将AI最小的单能keV图像保存,应用于三维重组。结果单能图像中AI随keV变化而不同,12例中最大AI为145—225,均在40keV时出现;最小AI为15—190,出现在95—140keV之间。重组图像时,12例常规的混合能量图像均有明显的金属伪影,用最小AI的单能量图像重建时,可明显消除或降低金属移植物的硬化伪影。结论采用CT能谱成像技术,在高keV单能量图像上可以明显降低或消除金属移植物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移植物 金属
原文传递
系统性恶性肿瘤所致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被引量:46
19
作者 马林 于生元 +2 位作者 蔡幼铨 梁丽 郭行高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MRI表现特点 ,提高对脑膜癌病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经确诊的脑膜癌病 11例 ,MR常规扫描后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增强扫描 ,对其增强特点及病变类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MR平扫均未见脑膜异常...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MRI表现特点 ,提高对脑膜癌病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经确诊的脑膜癌病 11例 ,MR常规扫描后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增强扫描 ,对其增强特点及病变类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MR平扫均未见脑膜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 9例显示软脑膜异常增强 ,表现为脑表面连续的、可延伸至脑沟内的细线状高信号 ,累及范围包括小脑、脑干及大脑表面 ,但未见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异常增强。 3例显示硬脑膜 蛛网膜异常增强 ,表现为大脑凸面或小脑幕等处连续的、较粗的弧线状高信号 ,该信号不延伸至脑沟内 ,3例均累及大脑凸面 ,其中 1例同时累及小脑凸面和小脑幕。 9例累及软脑膜者脑脊液均为异常 ,2例仅累及硬脑膜 蛛网膜者脑脊液均为正常。结论 MR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脑膜癌病 ,根据增强特点可以区分脑膜癌病的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脑膜癌病
原文传递
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48
20
作者 赵绍宏 赵红 +1 位作者 蔡祖龙 杨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6-52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余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应用MSCT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采用1.25 mm层厚和1 mm重组间隔获得最大...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余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应用MSCT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采用1.25 mm层厚和1 mm重组间隔获得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肠系膜、邻近肠管及血管改变。结果所有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系膜根部,围绕系膜血管,2例见血管远端明显变细。6例病变可见假包膜征。肠系膜脂膜炎CT值平扫为-47~36 HU,增强后动脉期为-41~39 HU,门脉期为-41~4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扫时肠系膜脂膜炎密度明显高于腹膜后正常脂肪密度(-91^-1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内可见界限清楚的小结节,增强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膜炎 腹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