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的珠峰地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刊社 袁雷 +4 位作者 杨志刚 建军 刘依兰 洪建昌 罗珍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4-1021,共8页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MOD13A3/NDVI和2009年的MCD12Q1土地覆盖类型产品等卫星资料为主要遥感数据源,结合珠穆朗玛峰地区的5个气象站及周围的3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mm)、相对湿度(%)、风速(m·s-1)和气压(Pa)等气...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MOD13A3/NDVI和2009年的MCD12Q1土地覆盖类型产品等卫星资料为主要遥感数据源,结合珠穆朗玛峰地区的5个气象站及周围的3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mm)、相对湿度(%)、风速(m·s-1)和气压(Pa)等气象要素地面观测资料,以2010年为例,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及灾害强度指数进行研究,并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分析该地区的生态质量状况。研究发现,卫星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能提高生态质量的评价效果,综合评价指数法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能较好地反映生态质量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季节变化。本方法的应用可及时监测珠峰地区生态质量动态变化,为该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气象评价 植被覆盖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 综合评价指数
下载PDF
西藏近35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6
2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胡军 廖健 周明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2-500,共9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25个站1971~2005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西藏年日照时数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4.1h。除冬季变化不大外,...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25个站1971~2005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西藏年日照时数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4.1h。除冬季变化不大外,其它各季均为减少趋势,特别是近25年,夏、秋季日照时数减幅加大,年日照时数减少明显。西藏20世纪70年代春、夏季日照充足,秋、冬季日照偏少;80年代季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以秋季最为明显;90年代与80年代截然相反,季日照时数均偏少,尤其是夏季。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年份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而异常偏少年份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阿里地区年、季日照时数的显著增加与总云量的显著减少、降水量减少有关,其它大部分站点年、季日照时数显著下降与大气水汽压的增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气候倾向率 异常年份 水汽压 云量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98
3
作者 杜军 马玉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5-382,共8页
利用西藏1971~2000年月降水量、降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30年高原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4~66.6 mm/10a,而阿里地区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年降水日数变化阿里地区、林芝地区东部为... 利用西藏1971~2000年月降水量、降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30年高原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4~66.6 mm/10a,而阿里地区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年降水日数变化阿里地区、林芝地区东部为负趋势,正趋势以那曲地区中西部、昌都地区北部最为明显.20世纪70年代高原西部为正距平、东部为负距平,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地区为负距平,20世纪90年代高原西部为负距平,东部为正距平.近30年来西藏高原平均年、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以19.9 mm/10a的速率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增幅较大,1992年以来春、夏季降水明显增加.阿里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年降水异常偏涝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和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降水变化趋势 气候分析 降水量 降水日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73
4
作者 卓嘎 陈思蓉 周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08-3218,共11页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青藏高原地区NDV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西北部,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区域水热条件的时空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近17年来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改善的地区要比退化的地区面积大,严重退化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NDVI值在2000—2016年呈幅度较小的增加趋势。(2)除夏季降水量外,研究时段内其他季节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尤其以春季增加最为显著,整体上青藏高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总体上年降水量与年最大合成NDVI呈较好的正相关;年平均气温与年最大合成NDVI在高原东南部呈正相关,西南部呈负相关。降水量和热量条件均是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降水与植被覆盖的影响较气温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青藏高原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69
5
作者 蒋兴文 李跃清 +1 位作者 李春 杜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6-484,共9页
利用1981—2000年夏季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平均的水汽输送状况及四川盆地典型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差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旱涝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的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及... 利用1981—2000年夏季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平均的水汽输送状况及四川盆地典型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差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旱涝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的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时,其外侧东南风可以把南海水汽带到盆地西部,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受到阻挡被迫停留在盆地西部,形成了盆地西部异常的水汽辐合,东部异常的水汽辐散,由此导致四川盆地西涝东旱。反之,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时,其西南侧的南海水汽不能到达盆地西部,只能到达盆地东南部,而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则可以进入盆地东部,在盆地东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合,在西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造成四川盆地西旱东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水汽输送 西太副高 旱涝异常
下载PDF
1961-2010年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1
6
作者 杜军 路红亚 建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69-1280,共12页
利用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0a西藏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结冰日数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藏北,霜冻日数则在整个区域都显著减少;生长季长度以4.... 利用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0a西藏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结冰日数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藏北,霜冻日数则在整个区域都显著减少;生长季长度以4.71 d/10a的速度明显延长,以拉萨、泽当最显著。极端最低气温在全区范围均呈显著升高,尤其是近30a升幅更大,达1.06oC/10a;最高气温的极大值在沿雅鲁藏布江一线东段和那曲地区上升较明显,而在南部边缘地区有下降的趋势。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减幅为9.38 d/10a(4.96 d/10a);暖夜(昼)日数显著增加,增幅为10.99 d/10a(6.72 d/10a)。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极端最高气温、结冰日数、暖昼(夜)日数和生长季长度呈负相关。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暖指数呈逐年代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和生长季长度表现为下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时间转折上,极端最低气温、冷(暖)夜指数和生长季长度的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霜冻、结冰日数和冷(暖)昼指数的突变点则推迟到21世纪初期。多数情况下,西藏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幅比全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偏大,说明西藏极端气温变化对区域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趋势 突变 西藏
原文传递
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8
7
作者 杨志刚 卓玛 +3 位作者 路红亚 达瓦次仁 马鹏飞 周刊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mm·(10a)一,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mm·(10a)^-1和1.4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a 径流量 降水量 变化特征 雅鲁藏布江流域
下载PDF
近45年拉萨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8
8
作者 杜军 李春 +2 位作者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1-67,共7页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气候倾向率 异常年份 气候突变
下载PDF
1961—2010年西藏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3
9
作者 杨志刚 建军 洪建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2,共6页
利用1961~2010年西藏自治区2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采用基于百分位的相对指数法定义极端事件,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包括极端降水阈值、频数、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极端降水强度及频数的线性... 利用1961~2010年西藏自治区2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采用基于百分位的相对指数法定义极端事件,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包括极端降水阈值、频数、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极端降水强度及频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西藏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在15.7~36.0mm之间,极端降水阈值和强度的高值区均位于西藏南部边缘地区的聂拉木、沿江中段的日喀则以及东南部的波密和察隅一带;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数在17~108天之间,主要呈经向分布特征,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在时间上,1961—201D年间西藏西部、北部和东南部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数呈减少趋势,其中西部与东南部频数减小趋势较为明显;沿雅鲁藏布江一线、西藏南部和东北部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数呈增多趋势;西藏各地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存在准3年周期,西部和南部一线还存在准8年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地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46
10
作者 胡军 杜军 +3 位作者 边多 左慧林 格桑 杨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5-934,共10页
利用1971-2005年西藏10个站的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0.8m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 利用1971-2005年西藏10个站的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0.8m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他各站以0.19~0.81oC/10a的速率升高;有5个站的1.6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20~0.60oC/10a;3.2m年平均地温6个站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为0.13~0.52oC/10a,以拉萨升温率最大。在0.8m处,①大部分站点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藏西部、南部以夏季升幅最大,特别是狮泉河达1.61oC/10a;北部以冬季增温最突出。东部地区四分之三的季平均地温呈降温趋势。②大部分站点年平均地温呈逐年代升高趋势,而昌都表现为逐年代降低趋势。③狮泉河春、夏季平均地温分别在1996年和1983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拉萨和日喀则年、季平均地温发生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前者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者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而林芝1993年夏、秋季出现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暖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冷期。④西藏西部年、季平均地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且发生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前5年;南部年、季平均地温均为异常偏高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部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均出现在21世纪前5年,异常偏低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居多;东部年平均地温以异常偏低年为主。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测站最大冻土深度以-4.5~-25.4cm/10a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安多减幅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异常年份 西藏
下载PDF
藏北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11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鲍建华 拉巴 路红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6-791,共6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藏北高原1971-2006年6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藏北高原年蒸发皿蒸发量各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61.7mm/10a(通过99%显著性检验),以夏...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藏北高原1971-2006年6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藏北高原年蒸发皿蒸发量各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61.7mm/10a(通过99%显著性检验),以夏季减幅最明显。就地域分布而言,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藏北高原的中西部。蒸发量减少幅度随经度的增加减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大。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4℃/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17℃/10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的减小(-0.37℃/10a)。藏北高原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小,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降水量的增加和平均风速的明显减小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蒸发皿蒸发量 影响因素 变化特征 藏北高原
下载PDF
近40年拉萨霜期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杜军 向毓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9-383,共5页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拉萨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终霜日推迟的概率比初霜日提早的概率大.1954~1988年总的趋势是初霜日提早、终霜...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拉萨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终霜日推迟的概率比初霜日提早的概率大.1954~1988年总的趋势是初霜日提早、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1989年后表现为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期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拉萨市
下载PDF
拉萨近45年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杜军 李春 +2 位作者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6-831,共6页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为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为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气候倾向率 异常年份 气候突变
下载PDF
1961—2010年西藏季节性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杜军 建军 +2 位作者 洪健昌 路红亚 陈定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2-521,共10页
利用西藏1961—2010年17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土壤解冻日期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西藏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预估了未来50a和100a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近50a林芝最大... 利用西藏1961—2010年17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土壤解冻日期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西藏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预估了未来50a和100a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近50a林芝最大冻土深度以1.4cm.(10a)-1的速度增大,其他站点均呈减小趋势,为-0.7~-21.3cm.(10a)-1,以那曲减幅最大.近30a来大部分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减幅更大,为-0.92~-37.2cm.(10a)-1,并随着海拔升高,最大冻土深度减幅在加大.近40a来当雄、江孜和林芝土壤解冻日期表现为推迟趋势,为2.1~5.2d.(10a)-1,其他站点呈提早趋势,平均每10a提早1.8~12.7d.在10a际尺度变化上,近40a大部分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呈逐年代变浅趋势,土壤解冻日趋于提早.那曲、安多和泽当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别在1984、1987年和1979年发生了突变,从一个相对偏深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浅期.近40a来各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的Hurst值均大于0.5,说明未来大部分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仍将变薄.如果未来气候按升温率0.044℃.a-1变化,50a后西藏最大冻土深度减小1.1~77.3cm,未来100a可能减小1.2~91.4cm;气候按升温率0.052℃.a-1变化,50a后最大冻土深度减小2.1~155cm,未来100a可能减小2.5~183cm.最大冻土深度变浅显然与气温、地温的显著升高直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情景预测 西藏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近40年异常初终霜冻分析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杜军 宁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89,共6页
以≤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40年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流域东段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 以≤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40年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流域东段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显著趋势;江孜则表现为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的不显著趋势。20世纪70、90年代终霜日提早结束、初霜日推迟来临,使得流域东段生长季延长,以90年代最为明显;流域西段的江孜,终霜日则表现为逐年代推迟的趋势。流域特早初霜日频数为2~3次,以泽当最多;特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江孜最多。流域内只有泽当初、终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终霜冻日异常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雅鲁藏布江中游
下载PDF
近30年西藏汛期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16
作者 建军 杨志刚 卓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0-386,共7页
利用1980-2008年汛期(5~9月)西藏3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西藏强降水标准,并采用REOF、SSA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总体呈不明显的... 利用1980-2008年汛期(5~9月)西藏3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西藏强降水标准,并采用REOF、SSA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总体呈不明显的增多趋势,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90年代中期降至最少,之后逐渐增多;频数存在5个异常分布空间型,即南部型、沿江型、东部型、北部型和东南部型。各空间型的强降水发生频数随时间变化均不同,其中南部型、东南部型表现为减少趋势;沿江型、东部型和北部型表现为增多趋势。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数的准2~3年和准5~6年周期在5个异常空间型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汛期 强降水 降水时空分布
下载PDF
近50年拉萨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杜军 周明君 +2 位作者 罗布次仁 次仁德吉 路红亚 《气象科技》 2007年第6期818-821,共4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拉萨1953~2005年的年、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0年来拉萨年日照时数和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每10年27.6h倾向率减少,且这种减少的趋势在增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20世...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拉萨1953~2005年的年、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0年来拉萨年日照时数和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每10年27.6h倾向率减少,且这种减少的趋势在增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20世纪50~80年代年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90年代以负距平为其主要的年际变化特征;90年代夏季日照明显偏少,60年代冬季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90年代末出现异常偏少年,夏季日照时数仅在2000年出现了异常偏少现象,而冬季日照时数多异常年份,主要发生在50年代。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明显,低云量下降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异常年份 拉萨
下载PDF
近45年拉萨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杜军 胡军 +2 位作者 杨勇 拉巴 路红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0,共5页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近45年拉萨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m和1.6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近45年拉萨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m和1.6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倾向率为(0.58~0.69℃)/10a;0.8m和1.6m平均地温倾向率春季最大,秋季最小;3.2m平均地温却以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地温增幅更大;20世纪60—90年代0.8m和1.6m年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季平均地温20世纪60—70年代均偏低,80年代大部分季节仍略偏低,90年代都表现为正距平;0.8m,1.6m和3.2m年平均地温均在1999年出现了异常偏暖,异常偏冷现象仅发生在1.6m土层上,时间为1963年;夏季深层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均发生在1999年;冬季0.8m和1.6m平均地温多异常偏冷年份,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1999,2002—2005年冬季3.2m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夏、秋季和年平均地温的气候突变都出现在1986年,冬、春季发生在198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地温 倾向率 异常年份 气候突变
下载PDF
近40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杜军 翁海卿 +2 位作者 袁雷 马鹏飞 拉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1-591,共11页
利用1971-2008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近40a怒江流域年、季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计算讨论了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结果表明:近40a流域年平均... 利用1971-2008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近40a怒江流域年、季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计算讨论了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结果表明:近40a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6oC/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增暖趋势比中国东北和西北弱,比淮河和华南强,与青藏高原相近。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表现为一致的减小趋势,为-0.13~-0.57oC/10a;年降水量以21.0mm/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各季降水均呈现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31.7h,以夏季减幅最突出,减幅比黄河流域、青藏高原东侧大;地温升高明显,流域上游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显著变浅趋势,以安多最明显。日照时数与降水量负相关显著,与夏、秋季大气水汽压呈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大气水汽压的显著增加和降水量的增多关系密切。总云量与日较差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夏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总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纬度的增加和海拔高度的上升,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在加大,年降水量增幅也增大。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仅与经度有着很好的正相关,随着经度的增加,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幅都在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河谷盆地 气象要素 变化趋势 纬度和海拔高度效应
下载PDF
1981-2010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除多 杨勇 +1 位作者 罗布坚参 边巴次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1-1472,共12页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作为冰冻圈最为活跃和敏感因子,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1981-2010年地面观测积雪日数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近30年来高原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近30年内...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作为冰冻圈最为活跃和敏感因子,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1981-2010年地面观测积雪日数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近30年来高原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近30年内高原平均年积雪日数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达4.81 d·(10a)-1,其中冬季减幅最为明显,为2.36 d·(10a)-1,其次是春季(2.05 d·(10a)-1),而夏季最少(0.21 d·(10a)-1);(2)30年间,积雪日数较少的年份多数出现在本世纪初10年内,且2010年属于异常偏少年,高原积雪日数在1997年左右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3)在空间上,北部柴达木盆地及其附件区域部分气象台站观测的年积雪日数出现了不显著的增加趋势之外,高原91.5%的气象站年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且高寒内陆中东部和西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等高原历年积雪日数高值区域减少最为明显;(4)由于受到气象台站所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表类型、海拔高度、局地气候以及大气环流等综合影响,高原平均年积雪日数的空间差异很大,最多达146 d,最少的则不足1 d,平均仅为38 d,其中高寒内陆中东部是积雪日数最长的区域,而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干热河谷地区积雪日数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日数 时空变化 地面观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