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隙黄土边坡三维稳定性极限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学亮 邵生俊 +2 位作者 沈晓钧 邵帅 刘小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35-2743,2756,共10页
黄土边坡中竖直裂隙的发育往往会对边坡稳定产生影响。相对于平面应变机制,建立三维破坏机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更能接近实际边坡失稳情况。基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考虑预先存在竖直裂隙的三维黄土边坡不同破坏机制(坡面破坏、坡脚... 黄土边坡中竖直裂隙的发育往往会对边坡稳定产生影响。相对于平面应变机制,建立三维破坏机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更能接近实际边坡失稳情况。基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考虑预先存在竖直裂隙的三维黄土边坡不同破坏机制(坡面破坏、坡脚破坏和坡底破坏),建立能量平衡方程及其无量纲临界高度值γH/c表达式,采用随机搜索法得到了临界高度的上限解。分析了约束宽度、边坡坡度、内摩擦角以及裂隙深度对三维竖直裂隙黄土边坡临界高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坡脚破坏机制,临界高度值随着裂隙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至临界裂隙深度(δ/H)_(min)后,裂隙深度的增加不再影响临界高度值;临界裂隙深度随着坡度β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内摩擦角φ的增大而减小。当约束宽度B/H<0.8时,大多数破坏机制为坡面破坏。当约束宽度B/H=0.8、内摩擦角φ=10°及约束宽度B/H=0.6、内摩擦角φ=15°时,边坡的破坏从坡面破坏机制逐渐过渡到坡脚破坏机制。存在竖直裂隙的黄土边坡比完整边坡具有更小的临界高度,约束宽度及内摩擦角会对三维黄土边坡破坏机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失稳 竖直裂隙 破坏机制 上限法
下载PDF
砾粒土卸载-再加载力学特性大型平面应变试验研究
2
作者 王智 邵帅 +1 位作者 邵生俊 严广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10-2018,共9页
针对水利和交通工程中平面应变类工程重复加卸荷问题,利用压力室平面应变改造后的西安理工大学大型土工真三轴仪在不同围压条件下对两种砾粒土进行固结排水平面应变卸载-再加载试验,研究了砾粒土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卸载... 针对水利和交通工程中平面应变类工程重复加卸荷问题,利用压力室平面应变改造后的西安理工大学大型土工真三轴仪在不同围压条件下对两种砾粒土进行固结排水平面应变卸载-再加载试验,研究了砾粒土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卸载回弹应变和卸载-再加载回弹坡度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砾粒土的颗粒圆度、孔隙比、母岩强度和围压均会影响剪切峰值应力及剪胀特性,颗粒圆度好、孔隙比小的砾粒土峰值应力较低且更易表现出剪胀特性,母岩强度低会促进应变软化并降低峰值应力,围压增大可抑制剪胀并使峰值应力增大;体积应变和广义剪应变卸载回弹量与应力水平和围压有关;回弹坡度随应力水平增大先增后减,密实度较大时回弹坡度较大;卸载-再加载过程中出现主应力轴旋转现象,零应变方向的应力并非一直为中主应力;回弹坡度显著大于初始切线坡度,回弹坡度与初始切线坡度之比随围压增大快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应变 卸载-再加载 砾粒土 剪切回弹特性 剪切回弹坡度
下载PDF
考虑中主应力变化的原状黄土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泽驰 邵帅 +3 位作者 魏军政 邵生俊 沈晓钧 吴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4-860,共7页
为研究在高围压条件下考虑中主应力变化的原状黄土变形特性,利用西安理工大学真三轴仪对原状黄土进行了控制固结围压和中主应力b值的等b等p(p为球应力)剪切试验,试验给出了高围压条件下各主应变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高围压条件下的破... 为研究在高围压条件下考虑中主应力变化的原状黄土变形特性,利用西安理工大学真三轴仪对原状黄土进行了控制固结围压和中主应力b值的等b等p(p为球应力)剪切试验,试验给出了高围压条件下各主应变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高围压条件下的破坏应变与不同b值阶段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围压条件下,所有b值阶段的ε3均为膨胀变形;b=0.2为中主应变变形临界点,0≤b<0.2为中主应变膨胀变形,0.2<b≤1.0为中主应变压缩变形。在高围压状态下,b值对应变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围压对应变的影响。将b值增量对应变的影响程度定义为b值敏感度K(ε),中主应变的b值敏感度K(ε_(2))、小主应变的b值敏感度K(ε_(3))和广义应变的b值敏感度K(ε_(s))在b值为0~0.7之间均增长,0.7~0.9之间受b值变化影响减弱,0.9~1.0受b值变化影响最大。K(ε_(v))基本在0~5范围内,说明在不同中主应力阶段破坏体应变受b值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真三轴试验 中主应力参数 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