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分布状态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89
1
作者 贺宝荣 许正伟 +3 位作者 郝定均 郭华 昌震 王栋琪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8-773,共6页
目的研究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不同区域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老年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也),共筛选49个椎体... 目的研究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不同区域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老年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也),共筛选49个椎体。对各椎体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载,测量各椎体的原始强度和刚度,并建立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按临床PKP手术操作要求根据不同的椎体分区灌注骨水泥,分为对照组和6个实验组,每组7个椎体。测量每组的最大压缩强度和刚度。结果PKP术后各实验组最大压缩强度较初始强度均明显增强。单侧前2/3灌注组和单侧后2/3灌注组比较,单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双侧全灌注组〉单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单侧前2/3灌注组和单侧后2/3灌注组。PKP术后双侧全灌注组椎体刚度和初始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度均明显小于初始刚度。单侧前2/3灌注组、单侧后2/3灌注组和单侧全灌注组比较,D和双侧后2/3灌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单侧前2/3灌注组、单侧后2/3灌注组和单侧全灌注组。结论骨水泥分布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不同区域,其生物力学性能存在差异,骨水泥在椎体双侧分布较单侧分布可以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效应。骨水泥均匀分布于椎体前2/3区域是较为理想的分布状态。但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甲基丙烯酸甲酯类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28
2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2 位作者 许正伟 郭华 昌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 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y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16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35例患者行ACDF(B组)... 目的 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y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16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35例患者行ACDF(B组),于术前、出院前、术后6周、3、6、12、24个月及随后每半年一次随访,通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治疗效果.同期摄X线片,检测病变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6年以上随访,平均73.5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自发融合;置换节段活动度与置换前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及SF-36评分、NDI,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B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而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良好,同时还可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减少轴性症状,为颈椎病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椎 假体与植入物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技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3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许正伟 郭华 刘团江 王晓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97-1303,共7页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60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椎弓根螺钉组(32例)均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侧块螺钉组(28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通过术中...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60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椎弓根螺钉组(32例)均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侧块螺钉组(28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46.6个月。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寰枢椎再移位及失稳现象。椎弓根螺钉组术前JOA评分为(7.1±2.8)分,VAS评分(3.0±1.2)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13.3±2.1)分和(1.8±0.9)分;侧块螺钉组术前JOA评分为(7.3±2.4)分,VAS评分(3.2±1.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13.0±2.6)分和(1.9±1.0)分;两组患者在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弓根螺钉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侧块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螺钉组中2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侧块螺钉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且伴有麻木。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经伤椎连续固定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勤鹏 郝定均 +2 位作者 贺宝荣 刘团江 黄小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经伤椎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分别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伤椎连续椎弓根螺钉固定,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ODI(Oswestry功... 目的分析比较经伤椎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分别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伤椎连续椎弓根螺钉固定,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视觉模拟分级法)。结果随访12~18周,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间Cobb角、后凸比率、ODI、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周、12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经伤椎连续固定可以减少后凸畸形以及内固定断裂、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 胸腰椎骨折 植骨
原文传递
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2
5
作者 郝定均 郭华 +2 位作者 许正伟 贺宝荣 吴起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06-810,共5页
目的:观察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48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13例,E级32例。腰骶角为18.0°±3.1°... 目的:观察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48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13例,E级32例。腰骶角为18.0°±3.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以上,待血红蛋白>100g/L、血沉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其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25例,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手术14例,分期前后入路手术9例。结果:手术时间130~240min,平均200min。术中失血量900~2000ml,平均1350ml。术中无大血管、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切口窦道形成1例,肠梗阻1例,逆行性射精1例,生殖股神经激惹1例。随访45~182个月,平均75.3个月,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95.8%,术后1年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16例术前神经功能损伤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2级;腰骶角为24.0°±8.0°;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脊柱结核治愈,无复发。结论:腰骶段脊柱结核因其特殊解剖结构,手术难度较大,术前充分准备,以正规抗结核化疗为基础,采用个体化方案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手术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三维CT重建测量及分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4 位作者 许正伟 郭华 刘团江 王晓东 郑永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研究通过三维CT重建测量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2.3岁),排除相关上颈椎疾患,尤其局部骨性增生明显者。对其寰... 目的:研究通过三维CT重建测量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2.3岁),排除相关上颈椎疾患,尤其局部骨性增生明显者。对其寰枢椎进行螺旋CT扫描,在CT三维多平面重建下,取经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矢状线延长线与寰椎椎动脉沟底部下2mm处后弓的交点为A点,同时建立通过椎动脉沟底部下2mm处的寰椎横切面图,取寰椎后弓移行为侧块处椎动脉孔内壁与椎管外壁连线的中点为B点,AB连线的延长线与寰椎前弓的交点为C点,AC连线即为寰椎椎弓根钉道。取经AC连线建立寰椎椎弓根通道的矢状面切图。测量寰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参数:寰椎椎弓根的上倾角,椎动脉沟底椎弓根厚度(H1),寰椎椎弓根最大厚度;根据H1数值的大小分型,探讨各分型与椎弓根钉选择的相符性。结果:钉道椎动脉沟底处骨质厚度为4.10±1.17mm。根据H1数值的大小,以直径4.00mm和3.50mm的螺钉为参照,分为四型:正常型:H1>4.00mm(92例,61.3%);相对狭窄型:3.50<H1≤4.00mm(33例,22%);狭窄型:3.00<H1≤3.50mm(15例,10%);无椎弓根型:H1≤3.00mm(10例,6.7%)。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左右两侧比较无差异(P>0.05)。正常型和相对狭窄型建议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狭窄型和无椎弓根型者采用侧块螺钉技术。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根据寰椎椎动脉沟处骨质的高度进行分类,可以较好的指导寰椎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选择及螺钉直径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弓根 形态分类 解剖学 三维CT重建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9
7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5 位作者 刘团江 吴起宁 宋宗让 郭华 王晓东 方向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3例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侧凸Cobb角25°-40°,平均31...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3例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侧凸Cobb角25°-40°,平均31.8°;腰椎前凸-40.5°~7°,平均-20.9°。采用后正中切口,“责任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矫正侧凸。28个椎间隙应用融合器融合,9个椎间隙应用自体髂骨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9年,采用JOA29分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5°-10°,矫正度数12°-30°,矫正率58.8%。腰椎前凸角矫正为-12°~17.3°,平均12.3°。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90.1%。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1例术后10d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而治愈;1例术后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口服醋氮酰胺治愈。2枚钛合金cage移位,无不适而未处理。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脊柱多节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晓东 郝定均 +1 位作者 吴起宁 贺宝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5期382-383,共2页
脊柱多节段脊柱骨折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跳跃的。文献报道发病率占脊柱损伤的3%~5%。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多节段脊柱骨折往往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易于漏诊、误诊,影响康复。自1995年1月... 脊柱多节段脊柱骨折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跳跃的。文献报道发病率占脊柱损伤的3%~5%。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多节段脊柱骨折往往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易于漏诊、误诊,影响康复。自1995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脊柱骨折764例,其中多节段脊柱骨折132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柱骨折 治疗 现代诊断技术 脊柱损伤 高能量损伤 文献报道 发病率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辅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被引量:19
9
作者 赵勤鹏 郝定均 +3 位作者 贺宝荣 刘团江 杨晓彬 黄小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年第11期1004-1005,共2页
目的观察经伤椎置钉辅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置钉辅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36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结果随访12-18个月,术前Cobb角、伤椎相对高度分别是21.5°、... 目的观察经伤椎置钉辅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置钉辅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36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结果随访12-18个月,术前Cobb角、伤椎相对高度分别是21.5°、46.5°,术后分别是2.4°、3.4°,术前术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骨折复位满意,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伤椎置钉辅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不仅骨折复位满意,而且降低了内固定松动和断裂概率,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 胸腰椎骨折 植骨
原文传递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7
10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王晓东 吴起宁 郭华 宋宗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固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束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固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固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V”型截骨刀 半椎体 畸形矫正
下载PDF
中国西北与东北地区2010-2011年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 被引量:10
11
作者 殷兵 李福安 +13 位作者 郝宏毅 张建路 高忠礼 毕郑刚 周晟 赵德伟 迟晓飞 李富青 王坤正 郝定均 王国选 王锦华 王自立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14家医院诊治的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资料。将西北地区10...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14家医院诊治的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资料。将西北地区10家医院资料定为西北组,东北地区4家医院病例资料定为东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AO分型等。结果共收集病例5197例,其中西北组3278例,男1675例(51.1%),女1603例(48.9%);东北组1919例,男771(40.2%),女1148例(59.8%);两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945,P60岁)患者分别为2607例(79.5%)和671例(20.5%),东北组为1273例(66.3%)和646例(3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1.364,P〈0.01)。两组左侧骨折均多于右侧,且高发类型均为23-A型,其中西北组A型骨折占48.0%(1574/3278),东北组为61.8%(1185/1919),两组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1.976, P〈0.01)。结论西北地区成人尺、桡骨骨折中男性多于女性,东北地区是女性多于男性,两地区均以51~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以23-A型为高发类型,且左侧均多于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尺骨骨折 流行病学研究 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 西北地区 摇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海波 郝定均 +1 位作者 吴起宁 贺宝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13例和不用减压的...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13例和不用减压的前路椎间融合3例。后路手术21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前后联合手术31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9(4~17)分。本组患者随访1~10年,平均4.8年,术后JOA评分,前路手术平均14.1分,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11.9分,平均改善率51.2%,前后路手术平均13.4分,平均改善率65.4%。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4例;肌肉不全瘫痪者1例;脑脊液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结论]明确手术指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化程度、椎管狭窄率,以及脊髓功能损害情况,应根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具体部位、范围、椎管矢状面狭窄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术式。应用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和保持颈椎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骨化灶漂浮法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许正伟 郭华 吴起宁 王晓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年第9期781-783,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翻修方式: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结果复发性腰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翻修方式: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结果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34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15例,继发性椎管狭窄13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6例,神经根粘连6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遗漏5例,椎间隙感染4例,内固定失败3例。随访14~132个月,再手术前VAS评分为(8.9±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51.4±6.9)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6±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7.7±3.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的原因很多。再手术时正确分析其原因,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术 原因
原文传递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郝定均 许正伟 +3 位作者 贺宝荣 郭华 刘团江 王晓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4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复位同定,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9~56岁,平均45.1岁。本组术...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4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复位同定,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9~56岁,平均45.1岁。本组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结果本组48例患者共置入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96枚,寰枢椎复位满意,术中无脊髓损伤。术中出血250~900ml,平均370ml,手术时间110~280min,平均155min。术中3例出现椎动脉损伤,3例出现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术后均获随访9~64个月,平均46.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的(7.1±2.8)分改善至术后的(13.3±2.1)分(P〈0.05)。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郝定均 刘团江 +2 位作者 吴起宁 周劲松 贺宝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647-1649,共3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及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病人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45例中依据椎间盘造影的结果行椎间360°融合手术18例,...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及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病人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45例中依据椎间盘造影的结果行椎间360°融合手术18例,保守治疗27例。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MRI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随访手术组和保守组的疗效。[结果]45例中2l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21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中18例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0个月),术后1l例病人腰痛完全消失(11/18,优:61%),4例疼痛基本消失(4/18,良:22%),3例腰痛无变化(3/18,差:17%);3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和24例诱发痛阴性的病人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1例腰痛完全消失(1/27,优:4%),10例疼痛基本消失(10/27,良:37%),16例疼痛没有变化甚至加重(16/27,差:59%)。[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可以消除病人的疼痛,近期效果比保守治疗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腰椎间盘造影 椎间融合术 疗效 融合手术 疼痛原因 MRI表现 保守治疗 诊治 随访时间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永宏 范宏斌 王全平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4-557,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与骨密度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绝经后女性疏松组 (n =2 0 )、绝经后女性正常组 (n =2 0 ) ;中年男性疏松组 (n =2 0 )、中年男性正常组 (n =2 0 )、青年男性正常组 (n =1 5 )外周血...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与骨密度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绝经后女性疏松组 (n =2 0 )、绝经后女性正常组 (n =2 0 ) ;中年男性疏松组 (n =2 0 )、中年男性正常组 (n =2 0 )、青年男性正常组 (n =1 5 )外周血钙 (Ca2 +)、磷 (P3- )、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PIC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ICTP) ,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各组血清钙、磷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 ,绝经后女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ICTP值均升高 ,中年男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值降低、ICTP值升高 ;与青年男性正常组相比 ,PICP值降低、ICTP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升高 ,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中年男性骨质疏松随增龄骨形成生化指标降低 ,骨吸收生化指标增高 ,PICP和ICT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代谢
下载PDF
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范宏斌 郑永宏 王全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952-954,共3页
目的 :研究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 1)在X线片上测定 35例老年 ( >6 0岁 )颈椎病的椎体平均高度和平均矢状径长度 ,用其比值来判定椎体的变形程度 ,与 15例青壮年外伤性颈椎病患者相比。 ( 2 )老年组 2 4... 目的 :研究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 1)在X线片上测定 35例老年 ( >6 0岁 )颈椎病的椎体平均高度和平均矢状径长度 ,用其比值来判定椎体的变形程度 ,与 15例青壮年外伤性颈椎病患者相比。 ( 2 )老年组 2 4例 ,青壮年组 12例行颈椎前路钻孔减压 ,术中取颈椎椎体松质骨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1)两组椎体变形指数差异显著 (P <0 .0 5 )。 ( 2 )实验组骨细胞多处于退变相和溶骨相 ,而对照组多为成骨相和静止相。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功能低下而破骨细胞数量多且功能活跃。结论 :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骨小梁的异常改建是骨细胞性骨吸收 ,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成骨细胞功能低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可致椎体畸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细胞 老年 颈椎病 椎体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郝定均 刘团江 +1 位作者 吴起宁 贺宝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675-1677,共3页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诊断并评价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MRI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诊断并评价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MRI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21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21例诱发痛阳性患者中18例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15~23个月),术后11例患者腰痛完全消失(11/18,优:61%),4例疼痛基本消失(4/18,良:22%),3例腰痛无变化(3/18,差:17%);3例诱发痛阳性患者和24例诱发痛阴性患者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1例腰痛完全消失(1/27,优:4%),10例疼痛基本消失(10/27,良:37%),16例疼痛无变化甚至加重(16/27,差:59%)。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不是一个特异性诊断方法;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可以消除患者的疼痛,中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椎间盘 腰椎间盘造影 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9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郭华 宋宗让 吴起宁 刘团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128-1130,共3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1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176例,男98例,女78例;平均年龄58.5岁。病史2~31年。既往腰椎有1次手术史者3... [目的]探讨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1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176例,男98例,女78例;平均年龄58.5岁。病史2~31年。既往腰椎有1次手术史者35例,2次或2次以上者19例,合并退变性I度以上滑脱40例,合并腰椎侧凸,Cobb’s角大于20°42例,术后伴有腰椎不稳21例,术后交界处椎管狭窄19例。术中对一个或两个节段者切除椎间盘,处理相邻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部分保留小关节突者同时行小关节融合;两个节段以上者对不需要切除椎间盘或者切除小关节突小于1/2者行小关节突加横突间融合,切除椎间盘者行椎间融合;合并腰椎侧凸者对狭窄部位先行后方减压,植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应用旋棒,结合压缩、撑开技术矫正侧凸,对椎间盘突出较重的间隙行椎间融合加小关节突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结果]手术时间80~250min,术中出血450~1600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5.6年,JOA评定以改善率表示,椎间融合优良率87.4%,多间隙优良率为86.1%,合并腰椎侧凸者优良率为89.8%。合并腰椎侧凸Cobb’s角平均6.7°,矫正率73.8%。腰椎后外侧融合率92%(60/65),椎间融合组为97.9%(139/142)。[结论]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脊柱滑脱 脊柱侧凸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基于三维CT重建的寰椎椎弓根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贺宝荣 许正伟 +5 位作者 郝定均 姜永宏 郭华 刘团江 王晓东 郑永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68-670,共3页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6.3岁),对其寰椎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椎弓根形态,并测量其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6.3岁),对其寰椎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椎弓根形态,并测量其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倾角及上倾角。结果:根据椎弓根高度分为正常型,相对狭窄型,狭窄型,无椎弓根型。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内倾角(6.53±2.35),°椎弓根宽度(8.24±1.31)mm,长度(28.73±1.66)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36±1.27)mm。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全面观察寰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为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解剖学和组织学 成像 三维/方法 摄影测量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