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敏 田玉梅 +1 位作者 职璞 白钰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332-333,共2页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自主服药率、SDSS、MRSS评分以及照料者SCL-90评...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自主服药率、SDSS、MRSS评分以及照料者SCL-90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自主服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DSS、MRSS评分与照料者SCL-9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康复效果,且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家庭为中心 优质护理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循证护理联合细节干预对狂躁症患者自我意识及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丽丽 白钰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56-657,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细节干预对狂躁症患者自我意识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狂躁症患者19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99),其中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于循证护理及细节护理措施,采用自我意识量表(SCS)评价患者自我意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细节干预对狂躁症患者自我意识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狂躁症患者19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99),其中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于循证护理及细节护理措施,采用自我意识量表(SCS)评价患者自我意识,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评价依从性,并且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干预后,两组SC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性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自我意识评分与依从性两变量间呈正相关(r=0.534,P=0.012)。结论狂躁症患者给于循证护理联合细节干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我治疗意识及治疗依从性,并且自我意识与依从性相互影响,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细节干预 狂躁症 自我意识 依从性 相关性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神经细胞因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3
作者 吕小娟 王锦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1期1640-1643,共4页
目的 探讨益生菌+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试验组采用... 目的 探讨益生菌+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益生菌+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神经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调节蛋白1(NRG1)、神经生长因子(NGF)]、肠道功能相关指标(放线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趋化因子(CCL2)]、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3.6%)高于对照组(74.2%)(P<0.05);治疗后试验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NGF、BDNF、NRG1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IL-4、IL-6、IL-8、CC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2%)与对照组(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脑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益生菌 帕利哌酮缓释片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化、认知及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
4
作者 王锦 吕小娟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910-911,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用于临床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神经生化、认知功能以及氧化应激系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3例,根据是否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进行分组,真刺激组(n=63)进行电刺激,假刺激组(n=...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用于临床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神经生化、认知功能以及氧化应激系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3例,根据是否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进行分组,真刺激组(n=63)进行电刺激,假刺激组(n=50)仅仅在开始刺激的30 s以及电刺激前的30 s接通电流。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生化、认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神经生化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神经生化指标(DA、5-HT、ACTH)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真刺激组的神经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真刺激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假刺激组患者(P<0.05)。干预后,两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于临床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改善患者神经生化以及氧化应激系统,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 神经生化 认知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护理标识改良对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尚文娟 焦宁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2期3397-3399,共3页
目的研究护理标识改良对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标识进... 目的研究护理标识改良对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标识进行管理,试验组患者则采用改良护理的标识进行管理。改良护理标识包括治疗护理标识、患者识别标识及治疗环境标识,每类护理标识的字样、形状、颜色、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及挂放位置都采取统一要求,并纳入2组患者护理质量的控制范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冲动、伤人、自伤、类自杀、自杀未遂、藏药、外逃、噎食、坠床、跌倒、拒绝治疗及拒绝进食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和改良护理标识接受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标识改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标识 首次住院 精神分裂症 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