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0—2012年西安地区雾霾日数与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25
1
作者 王珊 修天阳 +2 位作者 孙扬 孟小绒 徐军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共8页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区域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天气现象的长期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日发生数存在准7-9年周期震荡,每7-9年形成一个峰型.同...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区域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天气现象的长期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日发生数存在准7-9年周期震荡,每7-9年形成一个峰型.同时还分析了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天气时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研究表明,53年来西安区域雾霾现象日数的波动性增加趋势非常明显;雾霾现象各月日数年内基本呈单谷型分布,雾霾现象最多出现于冬季,夏季出现概率较小;随着雾霾持续日数的递增,雾霾天气过程出现次数呈幂函数形式迅速递减;西安区域雾霾现象日数分布呈城区多发,近郊次之,远郊最少的特征;随着日均相对湿度的逐渐增大,西安市雾霾天气的出现几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西安市出现的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现象中,仅有10.7%属于轻雾,其余的均为霾;气温越低,日平均风速越小(静风或风速≤2.0 m·s^-1),14时出现负变压或正变温,连续不降水日数越长时,越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雾 时空分布 西安
原文传递
秦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 被引量:100
2
作者 邓晨晖 白红英 +4 位作者 高山 刘荣娟 马新萍 黄晓月 孟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5-438,共14页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400 m以上为0.5以下的低值区;2)秦岭地区的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对气温的响应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时滞效应,而与降水的响应存在以滞后1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3)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植被变化的作用日趋增强,且以正向作用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负向作用则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秦岭地区植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人类活动>降水>气温>潜在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双重响应 秦岭地区
原文传递
西安一次霾重污染过程大气环境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被引量:80
3
作者 王珊 廖婷婷 +3 位作者 王莉莉 樊超 徐军昶 孙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52-3462,共11页
利用西安区域8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及西安市13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2月16—25日西安地区一次长时间重污染霾天气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霾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是一次在不利... 利用西安区域8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及西安市13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2月16—25日西安地区一次长时间重污染霾天气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霾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是一次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高浓度颗粒物污染事件,其中有54.6%的霾属于干霾,其余属于湿霾.气压场偏弱,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弱冷空气形成的下冷上暖的稳定性层结等天气形势有利于霾重污染的形成与维持;弱的降温与相对湿度增大叠加,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而加重霾的强度.关中盆地特有的喇叭口地形通风不畅,造成外来输送与当地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堆积,为此次长时间霾发生提供了增强条件.低的混合层厚度抑制了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输送,严重削弱了大气垂直扩散能力,造成了大气中各类污染物浓度的大量积聚,是造成此次霾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污染加重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反过来通过热岛环流改变城市污染物传播扩散规律并加重污染,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增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气象条件
原文传递
近56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76
4
作者 卢珊 胡泽勇 +2 位作者 王百朋 秦佩 王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3-693,共11页
基于中国69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全面分析了全国和各分区极端降水事件、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及其起止时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全国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多,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的站... 基于中国69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全面分析了全国和各分区极端降水事件、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及其起止时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全国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多,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的站点占总站数的68%,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华东地区是全国极端降水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增速达18. 2 mm·(10a)^-1,西北地区的极端降水日数增速最快,每10年增加0. 37天。全国平均的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仅西北地区的连续性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增加趋势达到0. 01显著性水平,华北和西南地区的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全国平均的极端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呈现出明显的提前和推迟趋势,西北、青藏和东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显著提前,西北地区的结束时间显著推迟,受其影响,西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持续期增长幅度最大达到10. 4 d·(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 时空格局
下载PDF
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5
5
作者 胡琳 曹红利 +2 位作者 张文静 王琦 穆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150-153,共4页
采用2002—2011年大气污染物的现状监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西安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探讨空气质量为优及轻微污染以上的天气事件对应的高空典型环流形势,研究污染成因及污染物传输规律。结果表明... 采用2002—2011年大气污染物的现状监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西安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探讨空气质量为优及轻微污染以上的天气事件对应的高空典型环流形势,研究污染成因及污染物传输规律。结果表明:西安市污染较为严重的污染物为PM10,较大浓度值出现在冬季采暖期,雨水能对污染物起到有效的湿清除作用,且空气质量状况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天气系统具有延续性是造成空气质量延续性的可能原因;逆温的存在,最大混合层高度的降低造成大气层结稳定,风速较小,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使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能力较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造成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引起空气污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湿清除 大气污染
下载PDF
沙尘天气等对西安市空气污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建鹏 王式功 +3 位作者 孟小绒 赵燕宁 林杨 刘小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8-564,共7页
通过对西安市1981—2000年TSP、SO2和NOx年平均浓度资料,1998—2000年周报和日报环境监测资料以及相应的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市空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点以及沙尘天气等几种气象条件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对西安市1981—2000年TSP、SO2和NOx年平均浓度资料,1998—2000年周报和日报环境监测资料以及相应的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市空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点以及沙尘天气等几种气象条件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污染物(TSP和PM10)是西安市的首要污染物,其次是SO2。1981—2000年期间,TSP年平均浓度降低了75%,SO2年平均浓度降低了77%,NOx年平均浓度总体上变化不大;这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浓度的年变化都呈单周期型,冬季1月份最高,夏季最低(TSP是7月份最低,SO2和NOx是8月份最低)。(2)2001年春季3~4月份沙尘天气的频繁发生,使西安市空气污染日出现全年的第二个多发期(23d·月-1),这有别于正常年份仅在冬季1月份出现一个浓度峰值的特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会使西安市PM10浓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高3倍左右,造成严重的颗粒物污染。(3)西安市冬半年出现轻度污染以上级别的几率明显大于夏半年。影响西安市的地面天气系统可归纳为12类,当受不同天气系统控制时,其污染状况会有较大差异。(4)西安市一年四季都有逆温存在,100m平均逆温强度为0.90℃;全年以低层逆温出现日数最多,但冬季贴地逆温出现日数最多,厚度最厚,强度最大,是造成西安市冬季空气污染严重的最重要气象因素之一。(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空气污染 环境监测 气象观测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与降水关系 被引量:35
7
作者 李明 杜继稳 高维英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9-606,共8页
利用1960-2006年陕北黄土高原区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对应的年、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二者关系,确定该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思路。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年发生次数和年降水量不成正比;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降水... 利用1960-2006年陕北黄土高原区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对应的年、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二者关系,确定该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思路。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年发生次数和年降水量不成正比;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降水量集中的7~9月,特别是和前10 d的累积降水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暴雨、大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在当日或次日发生,中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降水后10 d内各日均可出现。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属于多日降水诱发型,一般需要3 d以上的降水日。过程雨量大于50 mm时滑坡次数明显增多,过程雨量大于10mm,就可出现较多崩塌。陕北黄土高原区铜川、耀县的临界雨量较大,子长、子洲、米脂、绥德、延安、延川、延长、安塞、吴旗、志丹的临界雨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降水 气象预报 黄土高原 陕北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积雪日定义的积雪资料比较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安迪 李栋梁 +1 位作者 袁云 惠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9-1027,共9页
利用天气现象定义与积雪深度定义两种方法对全国884个台站的积雪日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别整理出每一台站各个积雪年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初终雪间隔日数3个要素的两套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及新疆地区,... 利用天气现象定义与积雪深度定义两种方法对全国884个台站的积雪日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别整理出每一台站各个积雪年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初终雪间隔日数3个要素的两套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及新疆地区,两种数据差别不大,但在东北及青藏高原两套数据的差别较大.在积雪日数的比较中,两种数据在东北及青藏高原的差别基本都在10d以上,积雪深度的差别在0.4cm以上,初终雪间隔日数的差别以青藏高原最明显,大部分地区的差别在15d以上,甚至有达到30d以上的区域.对青藏高原东北边坡代表站的积雪平均值进行M-K突变检验发现,积雪深度定义的积雪日数与间隔日数减少趋势略大于天气现象定义统计的数值;而在积雪深度的比较中则相反.两种定义的积雪间隔日数均在1987年出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现象 积雪日数 积雪深度 初终雪间隔日数 M-K检验
下载PDF
基于内涝模型的西安市区强降水内涝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建鹏 薛春芳 +2 位作者 解以扬 金丽娜 薛荣 《气象科技》 2008年第6期772-775,共4页
利用西安市近10-40年降水资料、市政信息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强降水内涝的成因。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量偏大的降水天气过程是引发西安市内涝的直接气象因素;排水能力的强弱是发生内涝关键因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极... 利用西安市近10-40年降水资料、市政信息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强降水内涝的成因。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量偏大的降水天气过程是引发西安市内涝的直接气象因素;排水能力的强弱是发生内涝关键因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极端雨强的强度及大于10mm/h降水的总时次数均有上升趋势,强降水发生概率的提高加强了内涝灾害发生频率及强度,城市效应是内涝加强的主要原因。用西安市强降水内涝仿真模型来进行模拟试验表明:西安是一个内涝发生降水雨强临界值偏低的城市,小时雨强3mm/h、13mm/h是发生内涝、严重内涝的临界值,天气预报、雨情监测重点及市政防御关键部位是西北区。总体上缩小井距效果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城区内涝 模拟分析
下载PDF
1964-2015年气候因子对秦岭地区植物物候的综合影响效应 被引量:35
10
作者 邓晨晖 白红英 +6 位作者 高山 黄晓月 孟清 赵婷 张扬 苏凯 郭少壮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7-931,共15页
以1964-2015年物候观测数据和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和PLS回归法,研究了秦岭地区植物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4-2015年,秦岭地区物候始末期的气候均呈干暖化趋势,且始期的暖化趋势较末期显著,物候突变... 以1964-2015年物候观测数据和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和PLS回归法,研究了秦岭地区植物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4-2015年,秦岭地区物候始末期的气候均呈干暖化趋势,且始期的暖化趋势较末期显著,物候突变后(1985年之后)尤为显著。(2)就单一因素而言,物候始末期对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突变前(1985年之前),除物候始期的日均温外,其他气候因子对物候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突变后影响显著,始期与末期的日均温每升高1℃,始期提前3.0 d,末期推迟12.0 d;始期的累积降水每减少1 mm始期提前1.3 d,末期的每增加1 mm末期推迟1.0 d;始期与末期的日均日照时数每增加1 h,始期提前4.3 d,末期推迟18.3 d。(3)气候因子对物候始末期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物候始期,气温影响的滞后时效约1~2个月,降水的滞后时效约1~3个月,而日照几乎无滞后效应;物候末期,气温的滞后时效约1~3个月,降水几乎无滞后效应,而日照影响的滞后时效约1~2个月。(4)物候始期与末期均受气温、日照、降水的综合影响,气温是影响物候变化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同期日均温的升高对物候始期的提前及末期的推迟具有主导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综合影响 时滞效应 秦岭地区
原文传递
我国干旱区深厚大气边界层与陆面热力过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张强 张杰 +1 位作者 乔娟 王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65-1374,共10页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重要物理特征之一.干旱气候背景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与人们以往对典型大气边界层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其形成机制也比较特殊.本文利用冬、夏两季典型时段在极端干旱区敦煌开展的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对大...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重要物理特征之一.干旱气候背景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与人们以往对典型大气边界层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其形成机制也比较特殊.本文利用冬、夏两季典型时段在极端干旱区敦煌开展的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对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净辐射、地-气温差和感热通量等陆面热力因素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和维持衰退过程与陆面热力和动力过程的关系,发现发展过程消耗的能量要比维持衰退过程高得多,而且进入残余层后对流边界层发展对陆面热力作用更敏感,发展也更迅速.风速的动力作用对大气边界层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冬季稳定大气边界层影响较大.极强的陆面热力作用是我国干旱区形成深厚大气边界层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深厚大气边界层 发展和维持过程 陆面热力作用 主导因素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1964-2015年秦岭植物物候变化 被引量:30
12
作者 邓晨晖 白红英 +4 位作者 翟丹平 高山 黄晓月 孟清 贺映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82-7893,共12页
以1964-2015年物候观测数据为基础,选取17种含乔木、灌木及藤本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植物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52年来,秦岭地区物候始期普遍呈提前趋势,提前速率1.2d/10a,物候末期普遍呈推... 以1964-2015年物候观测数据为基础,选取17种含乔木、灌木及藤本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植物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52年来,秦岭地区物候始期普遍呈提前趋势,提前速率1.2d/10a,物候末期普遍呈推迟趋势,推迟速率3.5d/10a,物候生长期普遍延长;(2)秦岭地区物候突变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始期于1985年,末期于1984年。突变后,物候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始期的提前速率较突变前显著加快,末期由突变前的提前趋势转变为极显著的推迟趋势,且变化速率和显著性均高于始期;始期与末期变化均表现出"趋同效应";物候年代际变化趋势显示,始期自2001-2005年起提前速率减缓,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适应性及滞后性。(3)秦岭物候变化存在树种差异,3大类树种始期的提前速率呈藤本、乔木、灌木依次增大,而末期的推迟速率则呈藤本、灌木、乔木依次减小。(4)秦岭物候变化存在南北差异,北坡始期的提前速率均高于南坡,而南坡末期的推迟速率均高于北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变化特征 突变 差异性 秦岭地区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一次沙尘暴过程的诊断分析及地形影响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建鹏 沈桐立 +4 位作者 刘小英 李明 薛春芳 孟小绒 宁海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9-267,共9页
以实况资料作初始场,利用改进的MM4中尺度模式对西北地区2001年4月8~9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位势涡度、涡度、垂直速度、螺旋度等热、动力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物理量场在沙尘暴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配置... 以实况资料作初始场,利用改进的MM4中尺度模式对西北地区2001年4月8~9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位势涡度、涡度、垂直速度、螺旋度等热、动力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物理量场在沙尘暴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配置,物理量量值及其分布特征的变化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发展、消弱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对应。通过改变秦岭及河西走廊地形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发现秦岭地形对此次沙尘暴天气系统影响很弱,而河西走廊地形对沙尘暴天气系统影响较大,河西走廊狭窄的地形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诊断分析 地形 数值模拟试验
下载PDF
1961-2009年陕西省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23
14
作者 姜创业 蔡新玲 +2 位作者 吴素良 康岚 惠英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57,共7页
利用陕西省1961-2009年7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极端强降水阈值在18.7~39.5mm/d,由南向北呈阶梯状递减。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在5~9月,7~9月最集中。陕西省极端强降水... 利用陕西省1961-2009年7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极端强降水阈值在18.7~39.5mm/d,由南向北呈阶梯状递减。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在5~9月,7~9月最集中。陕西省极端强降水事件以持续1d为主。持续2d的极端降水主要分布在陕南中南部,3d及以上的极端降水为偶然事件。49年来,陕西省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夏季呈增加趋势。EOF分解表明,极端强降水事件有2个主要的空间分布型,第1型(EOF1)为全区一致的偏多(少)型,相似年份有11年,此型存在准22年、准8年的周期变化;第2型(EOF2)为东南与西北相反变化型,相似年份有9年,此型存在12~14年以及2~3年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分布 周期变化 陕西
原文传递
河套及其邻近不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惠英 李栋梁 王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6-456,共11页
利用河套及其邻近地区(30°-43°N,102°-120°E)24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1—2006年的积雪日数资料,采用EOF/REOF进行分解,分析了该区积雪的时空异常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积雪日数有3个主要的分布型,第... 利用河套及其邻近地区(30°-43°N,102°-120°E)24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1—2006年的积雪日数资料,采用EOF/REOF进行分解,分析了该区积雪的时空异常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积雪日数有3个主要的分布型,第1种类型为全区一致地偏多(偏少)型,相似年份有13 a;第2种类型为南多(少)北少(多)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相似年份有7 a;第3种类型为东多(少)西少(多)的东西相反分布型,相似年份有2 a.对年积雪日数进行REOF分解可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气候分区.利用Morlet小波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年积雪日数变化存在准18 a周期.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区域的年积雪日数整体呈减少的趋势,减少最显著的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及其邻近区域 积雪日数 气候变化 EOF/REOF
下载PDF
西安城区暴雨雨型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毕旭 程龙 +4 位作者 姚东升 王百鹏 王丽 金丽娜 杨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295-297,325,共4页
使用西安站电子信息化分钟雨量资料,利用年最大值法编制的西安城区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芝加哥雨型法,对西安城区短历时降水的雨型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得出各短历时暴雨的雨峰位置系数介于0.317 31~0.496 79,综合雨峰位置系数r=0.3... 使用西安站电子信息化分钟雨量资料,利用年最大值法编制的西安城区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芝加哥雨型法,对西安城区短历时降水的雨型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得出各短历时暴雨的雨峰位置系数介于0.317 31~0.496 79,综合雨峰位置系数r=0.354 81,短历时降水雨峰位置偏前,短历时强降雨较为集中;西安城区24 h暴雨雨型分布以单峰型居多,占52年的51.9%,主副型的其次,占17.3%;24 h暴雨雨峰位置出现在接近于居中稍微偏前位置;西安城区24 h极端降水过程逐小时雨量分布不均匀,较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 暴雨 芝加哥法 雨型
下载PDF
西安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建鹏 薛春芳 +1 位作者 薛荣 金丽娜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B09期45-49,共5页
介绍了西安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技术路线及原理。该系统包含本地化的城市暴雨内涝仿真模型,并以城区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降水估算产品、数值预报产品、主观预报等作为实况和模拟用的降雨边界条件,结合西安市区地... 介绍了西安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技术路线及原理。该系统包含本地化的城市暴雨内涝仿真模型,并以城区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降水估算产品、数值预报产品、主观预报等作为实况和模拟用的降雨边界条件,结合西安市区地理地貌特征、城市规划、排水系统特征、排水规则、防洪工程等多方面的非气象资料建立而成,具备一定的内涝动态监测预报能力。对2006年6月3日内涝过程进行了模拟,效果较好,能够满足预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强降水 内涝 预警 模拟 西安
下载PDF
中国近50a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乔丽 吴林荣 张高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323-326,共4页
[目的]研究大气下垫面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区域地气相互作用,地表能量交换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气候统计方法,对中国近50a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中国近50a平均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 [目的]研究大气下垫面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区域地气相互作用,地表能量交换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气候统计方法,对中国近50a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中国近50a平均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29℃,尤其2000年以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温度增温趋势最显著。对于四季而言,中国近50a地表温度在所有季节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增温趋势看,冬季平均地表温度增温趋势最明显。(2)中国近50a平均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对于四季而言,地表温度在所有季节都呈现出由北向南升高,但是不同季节地表温度分布有着不同的特点。(3)中国近50a大部地区地表温度增温显著,其中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增温明显,增温率为(0.2~0.6℃)/10a。[结论]中国近50a平均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且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用Palmer湿润指数作西北地区东部冬小麦旱涝评估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越 江志红 +3 位作者 张强 栗珂 刘梅 薛春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2-349,共8页
根据Palmer气象干旱指数(PDSI)的中间量Palmer湿润指数原理,计算了西北地区东部冬小麦农气观测站延安、咸阳等多个站点1961—2000年逐月Palmer湿润指数,对各站点的冬小麦不同发育期的旱涝情况做了初步的验证和应用。Palmer湿润指数与Z... 根据Palmer气象干旱指数(PDSI)的中间量Palmer湿润指数原理,计算了西北地区东部冬小麦农气观测站延安、咸阳等多个站点1961—2000年逐月Palmer湿润指数,对各站点的冬小麦不同发育期的旱涝情况做了初步的验证和应用。Palmer湿润指数与Z指数对比结果表明:Palmer湿润指数对农作物旱情分析更具有客观性,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因而可以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农作物旱涝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Palmer湿润指数 冬小麦 旱涝评估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乔娟 张强 +1 位作者 张杰 王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2-431,共10页
利用2006年6月28日至7月17日和2007年1月1日至1月10日敦煌加强观测期的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位于西北干旱区的敦煌荒漠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认为,该地区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一致,但夏季边界层的厚度明显大于... 利用2006年6月28日至7月17日和2007年1月1日至1月10日敦煌加强观测期的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位于西北干旱区的敦煌荒漠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认为,该地区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一致,但夏季边界层的厚度明显大于冬季。夏季,白天对流边界层顶最高超过3500m,夜间稳定边界层的最大高度平均达到900m左右,而冬季,对流边界层和稳定边界层日最大高度分别较夏季低约2350m和500m,这说明西北干旱区夏季晴天的确存在极端深厚的大气边界层,但这种超厚大气边界层现象在冬季并不出现。冬、夏季大气比湿和风速在边界层的分布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夏季比湿普遍大于冬季,且夏季大气比湿随高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冬季。冬季从地表开始就出现逆湿现象,夏季逆湿则出现在60~100m高度范围内。冬、夏季白天与夜间的风速均能呈现出Ekman螺线特征,且夏季地转风风速值与地转偏差均远高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大气边界层结构 冬、夏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