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仁”与“为人”
1
作者 张丰乾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一、问“仁”。孔子对于“仁”,从来不肯做出狭隘的定义,但不乏具体的解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关键词 张问仁 孔子 为仁 狭隘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性——“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
2
作者 江畅 王南湜 +8 位作者 迈克尔·斯洛特 李景林 刘成纪 托马斯·迈克尔 吴凡明 万兆元 曲红梅 张丰乾 李家莲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1期13-38,共26页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明显增加,人类发展面临着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明显增加,人类发展面临着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国际价值哲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珠海)联合主办“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多所大学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就这些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这里刊出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及观点,以期推动“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的研究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 文化研究中心 哲学学会 中国传统价值观 协同创新中心 价值共识 对话与交流
下载PDF
正本清源,钩深致远——郑万耕先生与当代易学研究
3
作者 张丰乾 《哲学门》 2020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郑万耕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特别是易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丰硕,建树良多。他继承和弘扬易学优良传统,尤其是大力发扬朱伯崑先生的易学思想,阐发朱伯崑先生所强调的易学哲学,并有多方面的独立创获。郑先生的系列工作始终贯穿着“正本清源... 郑万耕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特别是易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丰硕,建树良多。他继承和弘扬易学优良传统,尤其是大力发扬朱伯崑先生的易学思想,阐发朱伯崑先生所强调的易学哲学,并有多方面的独立创获。郑先生的系列工作始终贯穿着“正本清源”的原则,体现出“钩深致远”的胸怀。他也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利用《周易》搞各种迷信活动;通过培养易学后备人才,撰写易学教材,编辑易学刊物,组织高端学术论坛,在当代易学研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具体的易学贡献则体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除了撰著《太玄校释》,推进扬雄思想研究以外,还涉及通行本《周易》的研究中诸多聚讼不已的难题,以及出土文献中的相关疑问;并对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挑战做了回应,继往开来,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易学 哲学 郑万耕 朱伯崑 正本清源
原文传递
冯友兰“仇必仇到底”的提出及后学者的论争
4
作者 孙军红 《开封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2-36,共5页
“仇必仇到底”是冯友兰“推测”出来的,但引发了后学者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冯友兰提出“仇必仇到底”的观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误解”,集中于方克立在《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刘奔在《“仇必... “仇必仇到底”是冯友兰“推测”出来的,但引发了后学者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冯友兰提出“仇必仇到底”的观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误解”,集中于方克立在《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刘奔在《“仇必仇到底”究竟是谁家之哲学?》中的观点;另一种则是为“仇必仇到底”观点进行辩护,集中于蔡仲德在《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方克立先生》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再论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刘奔、郁有学先生》一文中的观点。冯友兰对张载“有反斯有仇”思想予以继承,并且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推测”出结论。用冯友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仇必仇到底’的思想,则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因此,只有“仇必仇到底”,才能“仇必和而解”,这不仅符合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契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仇必仇到底” 误解 辩护 论争
下载PDF
君子与小人之际——《重塑君子》自序
5
作者 张丰乾 《走进孔子》 2022年第3期102-104,共3页
俗语有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醒世恒言》卷七)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伦理判词之一。但《诗经》之中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亦被古代哲人们屡屡称引,以说明心思、情感、道理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今人喜言“常识”,以瓦解“假大空... 俗语有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醒世恒言》卷七)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伦理判词之一。但《诗经》之中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亦被古代哲人们屡屡称引,以说明心思、情感、道理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今人喜言“常识”,以瓦解“假大空”之言。然而,无论何“识”,达成“共识”才是关键所在。在技术无比发达、信息无比繁多的时代,出于各种原因的“撕裂”此起彼伏,相互纠缠,“底线伦理”被屡屡突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君子之风似乎比以往更难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恒言》 君子与小人 底线伦理 求同存异 古代哲人 君子之风 和而不同 《诗经》
原文传递
“十指”“五行”与“三之道”--董子的“天下”观
6
作者 张丰乾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38-47,共10页
董子有名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其实,“天下”作为一个指代词,其基本的指向就是“天人合一”。在《春秋繁露》中,“天下”的含义十分丰富,或指政治,或指民众,或指君主。董子强调“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他一... 董子有名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其实,“天下”作为一个指代词,其基本的指向就是“天人合一”。在《春秋繁露》中,“天下”的含义十分丰富,或指政治,或指民众,或指君主。董子强调“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他一方面在“天下”视域中概括出了“《春秋》十指”,基于“天之大经”指出了“正天端”与“治天下之端”的必要性,“治天下如视诸掌上”的可能;同时强调“人,最为天下贵也”,“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他虽然主张“一统于天下”,但同时也突出不能靠威武压覆民众。他推崇“自三之道以治天下”,以“三而一成”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又申明“天下随阳”,力图在一体和多元之间找到最合理的构架。他所主张的“深察名号”,是以“圣人之所命、名,天下以为正”为前提。他一方面提出了谋求“天下之所以永全”应该遵守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总结了“王之所失天下”以及“天下相怨相贱”的原因。他看重仁义并用,人我双全。在文化资源方面,则提出“以《诗》为天下法”,包括“为圣人立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董子所谓的“天人合一”是名号各异、等级分明,而各层次之间又相互联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合一 天端 天下 十指 五行 三之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