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陈东 贾新建 魏强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2期24-28,共5页
目的分析6年来陕西省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趋势和复发特点,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复发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7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彩超检查... 目的分析6年来陕西省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趋势和复发特点,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复发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7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彩超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结果3275例患儿中,男2194例,女1081例,男女比例为2.03∶1;其中<2岁患儿占比为69.65%;3个月至2岁是小儿急性肠套叠发病高峰期,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人数逐渐减少;大龄患儿(≥5岁)所占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4~6月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高峰期。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可能与年龄、体重、喂养方式、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有一定相关性。阵发性哭闹或腹痛的发生率随患儿年龄增长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呕吐、便血、腹部包块的发生率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患儿的彩超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空气灌肠复位3052例,复位成功率为85.75%(2617/3052);肠套叠复发132例,并给予239次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复位成功率为92.89%(222/239),复发时给予空气灌肠复位的成功率高于初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套叠复发患儿中初次发病后1周内复套167次,占复发患儿的68.72%;66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继发性肠套叠患儿102例,占手术患儿的15.41%;继发性肠套叠中,年龄≥2岁的患儿75例,占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73.53%。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有效措施,也是治疗复发性肠套叠的有效手段。<2岁小儿是急性肠套叠防治的重点人群,初次发病后1周内是预防肠套叠复发的关键时期,多次复发需考虑继发性肠套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急性肠套叠 流行病学 复发
下载PDF
儿童肺隔离征伴扭转1例并文献回顾
2
作者 杨婷婷 侯崇智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502-1513,共12页
肺隔离症属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的一种,它虽然相对罕见,但在先天性肺畸形中的比例较高。本文针对我科收治的一例男童肺隔离症病例进行了详细报道,并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发现儿童肺隔离症的起病年龄范围很广,从出生到青少年期均有报道。... 肺隔离症属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的一种,它虽然相对罕见,但在先天性肺畸形中的比例较高。本文针对我科收治的一例男童肺隔离症病例进行了详细报道,并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发现儿童肺隔离症的起病年龄范围很广,从出生到青少年期均有报道。隔离肺的位置及大小也各异,其中以左下叶为最常见。此外,儿童肺隔离症的供血动脉种类繁多,主要来源于胸降主动脉。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为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但其手术方式和范围的选择需要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和位置进行个体化决策。总之,本文提供了全面而详实的儿童肺隔离症数据分析,这将为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诊治该病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隔离征 儿童 文献回顾
下载PDF
儿童消化道磁性异物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陈东 魏强 贾新建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3期458-461,共4页
目的 讨论儿童消化道磁性异物的临床特征、治疗体会及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8例误食磁性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男66例,女32例,中位年龄4... 目的 讨论儿童消化道磁性异物的临床特征、治疗体会及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8例误食磁性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男66例,女32例,中位年龄4岁2个月;误食至就诊时间2 h~120 d;磁性异物数目1~42枚,中位数5枚,最常见的异物类型为磁力珠,占86.7%。16例患儿异物自行排出,10例经胃镜取出,72例经手术取出。手术患儿58例出现消化道多处穿孔,穿孔数2~12处,小肠为最常见的穿孔部位(45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取出异物,术后4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治疗痊愈;3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2例保守治疗痊愈,1例再次手术后痊愈,其余随访至今无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误吞磁性异物发生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时间、是否有消化道临床表现、腹部查体阳性体征及异物数目(P<0.01),可能与并发症发生有关的相关因素包括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0.05<P<0.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有消化道临床表现、腹部查体阳性体征以及多枚磁性异物(≥2枚)是发生消化道穿孔等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儿童误食磁性异物早期症状不典型,可引起消化道多处穿孔等严重损伤。对有消化道临床表现、腹部查体阳性体征及误食多枚磁性异物的患儿需采取手术干预,早期干预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异物 消化道 儿童 手术
原文传递
单钩针下压式勾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4
作者 卞军 施伟栋 +3 位作者 张向宁 丁文泽 姚远 王兴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6期994-997,共4页
目的探讨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单钩针下压式勾线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419例。其中男370例,女49例,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15岁,平均年龄3岁6个月;... 目的探讨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单钩针下压式勾线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419例。其中男370例,女49例,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15岁,平均年龄3岁6个月;左侧160例,右侧220例,双侧39例。在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单钩针下压式勾线,记录手术时间和后腹膜的完整性。结果女孩单侧手术时间为(4.0±1.0)min,双侧为(6.0±1.2)min;男孩单侧手术时间为(6.0±1.0)min,双侧为(9.0±1.5)min。术中均未出现多次钩挂腹膜的手术过程和后腹膜撕裂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无并发腹膜裂孔疝继发肠坏死情况。结论单钩针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手术中采用下压式勾线,能有效地减少腹膜外勾线时反复勾线和避免钩挂腹膜所引起的后腹膜撕裂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斜疝 单钩针 下压式勾线 完整腹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