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涛 韩茜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60,共15页
随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智能时代,教育是此次智能技术革命的核心推动力。然而,教育场域中的技术不可避免地扰乱了教育发展的社会秩序,助长了教育主体对教育技术的焦虑... 随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智能时代,教育是此次智能技术革命的核心推动力。然而,教育场域中的技术不可避免地扰乱了教育发展的社会秩序,助长了教育主体对教育技术的焦虑情绪。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为分析智能时代教育场域中的技术焦虑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形成静态现象(what)—动态机理(why)—治理策略(how)的研究路线,可以为探讨智能时代教育技术焦虑的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提供借鉴。首先,挖掘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后发现: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是人机关系建立的物质基础,挖掘机器背后的应用场景及其“推手”是认识人机关系的基本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人机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人对机器的物质依赖掩盖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属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看,异化是导致人机关系对立的根本原因,智能时代的人机异化现象不断浮现。其次,基于上述思想,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建立“静态的技术情感体验”与“动态的人机互动过程”相互联系的分析框架。从静态层面看,机器应用使教育主体面临生存性、操作性、道德性三重焦虑,分别形成了教育技术的替代效应、迭代效应和碰撞效应;从动态层面看,按照人的认知属性将人与机器的互动过程分为初始使用、持续使用、管理使用3个阶段,以一种“长时段”的方式呈现教师和学生不断受到教育技术控制并产生焦虑情绪的动态过程;从整体看,3个阶段对应三重焦虑,技术焦虑只是外在表象,动态演化才是内在问题。最后,面对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引起的焦虑,应回到“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探索一条“以动制静”的治理思路,即从3个阶段依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焦虑 教育技术 教育场域 马克思 人与机器 智能时代 以人为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