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基于渝东南X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郝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5-43,共9页
在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逻辑框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条件,而共同富裕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共同富裕问题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低收入群体。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是解决发展不平... 在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逻辑框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条件,而共同富裕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共同富裕问题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低收入群体。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以及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渝东南X县脱贫攻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建立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完善协同推进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引导、强化区域协调联动等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共同富裕 自我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旅游场域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景观化”研究——以程阳八寨侗族百家宴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艺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5-122,136,共9页
民间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是当前民族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批以各民族民间的集体聚会、餐饮习俗为素材,集餐饮互动、歌舞表演、仪式展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成为了极具市场号召力和经济生产力的旅游景观。程阳八寨... 民间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是当前民族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批以各民族民间的集体聚会、餐饮习俗为素材,集餐饮互动、歌舞表演、仪式展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成为了极具市场号召力和经济生产力的旅游景观。程阳八寨侗族村落社会交往中的百家宴民俗以食物、情感等共享与交换为基本内容,核心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的稳固和维系,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互惠准则建构的侗族社会交往习俗。政府及旅游开发集团对程阳八寨侗族百家宴的景观化生产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特点,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动向,但忽视地方居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和参与权,景观的活态性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程阳八寨居民在各自村寨的百家宴旅游景观生产中凸显了自治能力,搭建了社区集体参与及社区自我主导的管理和分配模式。社区内部的百家宴习俗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序展开,居民通过参与、吸纳、创造、组合、区隔、遮蔽、自我保护等行动策略,维持百家宴的景观化生产性创造和生活性传承的平衡。民间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应对地方居民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给予更多重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仍需要各个行为主体不断调整角色,在价值观念、管理机制、运作方式等方面加强沟通,不断推进民族旅游地的平等、互惠、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饮食习俗 景观化 旅游场域 百家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模式——基于阿坝州汶川县的调研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友 泽仁华珍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9,147,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民宿产业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汶川县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宿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羌族地区民宿产业面临发展要素不健全、业态发展不协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 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民宿产业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汶川县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宿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羌族地区民宿产业面临发展要素不健全、业态发展不协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准民宿产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点,提出“政府—企业—协会—经营者”四方联动模式,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推进发展;引入企业资本投资,发挥企业合作优势;发挥民宿协会自治管理功能,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指导民宿旅游经营管理;民宿经营者要因地制宜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实现民宿产业有效供给,探求民宿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产业 乡村振兴 汶川县 乡村旅游
下载PDF
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宁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毫不夸张地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虽充满着浪漫想象与艺术加工,但并非虚构的文学和虚拟的记忆,而是文化真实、社会现实、地方经验的反映。与宏观历史叙事、官方话语表达及精英书写传统一样,史诗与神话也能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加文化养分和提供精神动力,二者同构、互补,共同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广泛社会基础、多元记忆证据及多层认同逻辑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与神话 历史根基记忆 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西藏人口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特征--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成洲 何茂鑫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第3期80-89,共10页
西藏人口发展是实现从贫穷落后到文明进步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互动交织的集中体现。文章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西藏当前人口发展的最新发展态势和特征。研究表明,西藏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以藏族为主体多民... 西藏人口发展是实现从贫穷落后到文明进步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互动交织的集中体现。文章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西藏当前人口发展的最新发展态势和特征。研究表明,西藏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性别比失衡风险加大,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家庭规模缩减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促进西藏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发展 人口普查 人口特征 西藏自治区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测量构想与实证进路 被引量:9
6
作者 杨宇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获学界关注,学者们通过深入论证其理论内涵与认同逻辑,以期建构培养路径,但鲜有从社会心理内涵及其测量视野开展量化研究。本研究依托CSS2019数据,尝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与测量方式。经探索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获学界关注,学者们通过深入论证其理论内涵与认同逻辑,以期建构培养路径,但鲜有从社会心理内涵及其测量视野开展量化研究。本研究依托CSS2019数据,尝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与测量方式。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集体性为基础的认知取向内涵、以体验性为基础的情感取向内涵、以参与性为基础的行动取向内涵,三重内涵分别包含国家与共同体两个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量指标建构满足信度效度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认知取向内涵为核心、以情感取向内涵为动力、以行动取向内涵为目的,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内涵的逻辑闭环。未来可以从铸牢效果、运行机制与测量工具开发3个方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化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心理内涵 社会心理测量
下载PDF
流动的味觉观:迁居彝人的饮食通感、“家乡”体验与记忆认同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嘉颖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91,102,共8页
受人类学理论的“感官转向”“物质转向”等交叉影响,饮食人类学研究更加关注到食物怎样在跨地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流中积极塑造个体或群体的身份、信仰、健康,乃至整个社群的结构转型等问题。通过对离开故乡、迁居外地的彝人的饮食个... 受人类学理论的“感官转向”“物质转向”等交叉影响,饮食人类学研究更加关注到食物怎样在跨地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流中积极塑造个体或群体的身份、信仰、健康,乃至整个社群的结构转型等问题。通过对离开故乡、迁居外地的彝人的饮食个案研究,重点探讨民族传统饮食与社会记忆如何在流动语境中创造出一种由饮食通感锁定的“味觉观”。对流动的味觉观的民族志研究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由饮食文化引出的文化建构、族群边界、文化审美、道德区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 迁居彝人 味觉观 饮食通感 记忆认同
下载PDF
继承、放大与分化: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再分配的内在机理 被引量:9
8
作者 戴骋 杨宇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2,共9页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信息传播的桥节点,对话语权分配具备显见的社会意义。传统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分配方式主要以传播资源的高度集中为基础,将公共事务报道指向政府与社会两种不同维度。与技术赋权语境下新媒体时代的话语...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信息传播的桥节点,对话语权分配具备显见的社会意义。传统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分配方式主要以传播资源的高度集中为基础,将公共事务报道指向政府与社会两种不同维度。与技术赋权语境下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再分配途径相比较,发现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再分配过程主要是对传统分配方式的继承、放大与分化。吊诡的是,新媒体技术只是将话语权配置的诸多问题隐于话语平权的假象之下。因此,需反思技术赋权背后潜藏的隐性不公,警惕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现象;防止现实世界话语权分配不公向网络空间迁移,避免弱势群体的内部分化;同时完善网络制度设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升公民媒介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媒体 话语权分配 传播资源
下载PDF
民族旅游村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基于川西北上五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8
9
作者 蒋彬 王胡林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3,139,共10页
村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单元,民族旅游村寨中少数民族居民与外来游客频繁互动,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探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本文以川西北一个... 村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单元,民族旅游村寨中少数民族居民与外来游客频繁互动,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探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本文以川西北一个羌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考察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做法,从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文化创新、做好场景营造、注重深度互动等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村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源路径探讨--基于川南乡村地区的文化消费调查 被引量:8
10
作者 万利平 杨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46,共8页
乡村文化振兴事关乡村振兴的整体大局,“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乡村文化建设转向内源式发展的新时期,这种内生动力来自哪里,又如何将其转化为乡村发展振兴的持续动力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立足地方文化特... 乡村文化振兴事关乡村振兴的整体大局,“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乡村文化建设转向内源式发展的新时期,这种内生动力来自哪里,又如何将其转化为乡村发展振兴的持续动力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并激发乡村民众的文化创造能动性和主体性,为其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支持,引导乡村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对接,可以使乡村文化消费转化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内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消费 内源路径
下载PDF
人类学观“茶”:我的田野与学术
11
作者 肖坤冰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在人类学学科史上,人类学者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探讨经历了物作为一种“客体之物”到人与物相互交融的过程。回顾从硕士研究生求学阶段到成长为一名人类学者、从中国西南到海外田野的经历,个人以茶为载体的学术经历正体现了物质亲密(mate... 在人类学学科史上,人类学者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探讨经历了物作为一种“客体之物”到人与物相互交融的过程。回顾从硕士研究生求学阶段到成长为一名人类学者、从中国西南到海外田野的经历,个人以茶为载体的学术经历正体现了物质亲密(material intimacies)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当学者作为主体进行“田野调茶”时,茶也以其“物质能动性”(material agency)塑造着人类学者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遗产塑造了学者身边的人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研究 物研究 饮食人类学 具身化 风土
原文传递
社会工作融入社会企业运营的现状与发展探析——以成都市的实践为例
12
作者 吴晶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4期9-19,共11页
伴随国内社会企业的发展,社会工作和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社会工作开始尝试从专业理念与伦理及价值观、专业方法、组织结构、社会工作者、专业相关资源等多个角度融入到社会企业当中,这成为探索社会工作和社会企业多元化发... 伴随国内社会企业的发展,社会工作和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社会工作开始尝试从专业理念与伦理及价值观、专业方法、组织结构、社会工作者、专业相关资源等多个角度融入到社会企业当中,这成为探索社会工作和社会企业多元化发展道路的有益实践。然而,社会工作融入社会企业运营的现状并不理想,其实践过程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对成都市的社会工作融入社会企业运营实践的分析发现,其实践过程受到组织决策者的认知和态度、社会企业“社会”和“市场”双重属性的平衡程度、组织运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融入社会企业实践的发展,就需要加强政策法规的明确扶持和监管,从战略层面系统筹划社会工作在社会企业运营中的参与,强调社会工作机构对自身专业性的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企业 融入 发展战略
下载PDF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在场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洁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01,共11页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乡村经济发展赋能和助力乡村善治的时代价值。历史上,乡贤在延承区域性传统文化以及践行乡村礼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乡村文化发展还普遍存在共有文化价值认同弱化与多元主体集体...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乡村经济发展赋能和助力乡村善治的时代价值。历史上,乡贤在延承区域性传统文化以及践行乡村礼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乡村文化发展还普遍存在共有文化价值认同弱化与多元主体集体行动机制缺乏等问题。新乡贤作为可引领和协同多方主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民间权威,国家、社会及民众期待其在乡村文化场域中担任文化建设中间人、乡风文明引领者及传统文化传承者等多重角色。在新乡贤主体的文化实践内容和空间都发生变迁的现实境遇下,多方主体需在制度和社会文化层面协同开展角色情怀强化、角色资本整合、角色身份激励、角色权责分工等措施建构新乡贤民间权威角色。在主体实践层面,新乡贤可凭借自身多元资本禀赋,通过引领民众开展创新性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构建多元主体集体行动机制等实践,助推乡村振兴整体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贤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 主体实践
下载PDF
从“跨文化比较”到“跨自然比较”——人类学比较研究的方法、类型与范式转换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靖野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31,共9页
比较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对比较法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现代人类学比较研究的两大范式。其中,“跨文化比较”以文化为基本对比单位,旨在揭示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结构与变迁、... 比较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对比较法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现代人类学比较研究的两大范式。其中,“跨文化比较”以文化为基本对比单位,旨在揭示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结构与变迁、自性与他性;“跨自然比较”倡导在不同的世界(自然)而非世界观(文化)之间展开比较,从而最大限度地呈现他者世界的自为秩序。在处理比较与翻译的问题上,跨文化翻译重视在语言层面建立共识,跨自然翻译则侧重在概念层面厘清疑义。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都致力于破解现代人类学“译不可译”的认识论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法 跨文化比较 本体论转向 文化翻译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传统治理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进路
15
作者 李宁阳 梅军 《公共治理研究》 2024年第2期73-86,共14页
乡村治理是一项嵌入社会与文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治理理念、现代治理技术与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内外关联与耦合协作。乡村传统治理资源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体两面的特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要推动乡村传统治理资源... 乡村治理是一项嵌入社会与文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治理理念、现代治理技术与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内外关联与耦合协作。乡村传统治理资源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体两面的特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要推动乡村传统治理资源“双创”实践,需坚守科学的实践原则,即树立辩证文化相对理念与培育文化包容精神,正确理解文化变迁现象与培育动态文化认知意识,秉承互惠文化逻辑和构建互惠文化机制。乡村传统治理资源“双创”实践须在“一核一主多元”的乡村共治模式下,探索具体路径,包括:多维度发掘与培养全能型人才,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人才智库;厘清乡村多元组织的结构关系,构建多元治理组织联动体系;多元主体与现代技术耦合协作,共同构建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充分把握资源禀赋与市场机遇,推动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生产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传统治理资源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乡村治理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凝聚性结构、德育功能与共同体关联——文化记忆视域下彝族文学的人类学阐释
16
作者 李宁阳 梅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要德育功能;第三,它是共同体关联的交融记忆场,由内而外、从抽象到具体,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彝族主动而深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注这类民族文学中的主位认知与自觉表达,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它们的研究,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的经验支撑和更强力的文化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凝聚性结构 民族志功能 德育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
17
作者 张立辉 郝彧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123,共11页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多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必要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多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必要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有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稳定大局,维护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等时代价值。针对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需要加强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使之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学科建设 常态化机制 意识形态安全
下载PDF
论甘南卓尼车巴沟“康东”仪式中礼物的多重表达研究
18
作者 才绒草 智美俄赛 还格吉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85-91,共7页
涉藏地区民间的宴会仪式丰富多样,通常都集中在人生仪礼层面,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对“康东”仪式的研究和涉及并不多见。这一仪式不仅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频繁出现,而且当地人都很重视,核心就是仪式中出现的“礼物”。因此,为了解... 涉藏地区民间的宴会仪式丰富多样,通常都集中在人生仪礼层面,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对“康东”仪式的研究和涉及并不多见。这一仪式不仅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频繁出现,而且当地人都很重视,核心就是仪式中出现的“礼物”。因此,为了解读“康东”仪式中礼物表达的整体性,文章以甘南卓尼车巴沟一带作为田野点,采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个人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康东”仪式中的礼物表达作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该仪式中出现了五种礼物,并象征着互惠、亲属关系的远近、对神灵的敬畏与感恩以及舅权的残留等多重意义。同时,这一民俗仪式也在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村落与村落之间的联系,使得村落内部更加团结和谐,村落间更加和睦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卓尼车巴沟 “康东”仪式 礼物表达
下载PDF
彝族音乐在地化发展与当代性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嘉颖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进入21世纪后,凉山地区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彝族音乐唱作型人才,同时也出现了在地化的音乐创作风潮和展现时代人文精神的当代彝族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彝族民间神巫信仰、口头传统和歌诗思维,并创造性地将全球性音乐事项... 进入21世纪后,凉山地区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彝族音乐唱作型人才,同时也出现了在地化的音乐创作风潮和展现时代人文精神的当代彝族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彝族民间神巫信仰、口头传统和歌诗思维,并创造性地将全球性音乐事项融入地方实践中,表现了当代彝族音乐的诗性美学和主体间性的声音力量。该文聚焦彝族音乐的当代性实践,结合民族志个案研究来分析阐述彝族音乐人如何用音乐创造出一种时间“元话语”,进而进行音乐当代性叙事。研究表明,彝族音乐人忠于口头传统和民间音乐审美特点的“自由”创作态度促成了彝族音乐话语的自反性,深度呈现出他们对时代和周遭世界变化的感受与思考方式、音乐价值取向,以及对艺术实践主体的同等认可和联结关系,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性超越了少数民族身份的指向疆界,证明了彝族音乐人是作为矛盾和混杂的世界中富有情感与思想的参与者来将听众引入一个当代艺术的审美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音乐 当代性 在地化 时间美学 诗性思维
下载PDF
学术期刊助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媒介议程设置的视角
20
作者 王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66,共11页
学术期刊作为周期性和延续性的学术媒介,在编辑出版实践中通过议程设置助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各类社科学术期刊根据办刊宗旨和出版策略,以重点选题策划设定优先级,以专栏专刊建设扩大辐射面,以期刊封面构图提升可见度,整体... 学术期刊作为周期性和延续性的学术媒介,在编辑出版实践中通过议程设置助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各类社科学术期刊根据办刊宗旨和出版策略,以重点选题策划设定优先级,以专栏专刊建设扩大辐射面,以期刊封面构图提升可见度,整体烘托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显著性。审编校流程为多元行动主体搭建起共同谋划的框架结构,让学术论文完成从稿件到作品的“角色”转换。由学术期刊集群所认证、记录和传播的系列研究成果建立起关联网络,整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的构建。新的文化使命为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深度赋能,学术期刊应保持内容定力,深耕选题、涵育学术、激活思想,形成主题宣传多方共鸣与协同共振格局,整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知识生产,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学术期刊 议程设置 关联网络 理论自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