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8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被引量:90
1
作者 王超 蒋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5,共11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精准扶贫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责任与要求和阶段性工作任务的重大决策,并在现阶段发挥了促进新农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贫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精准扶贫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责任与要求和阶段性工作任务的重大决策,并在现阶段发挥了促进新农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贫困农村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的力度、提高深度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加速贫困地区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依然存在贫困农村空巢家庭难扶持、农村基层利益冲突难平衡、农村可持续反贫困待加强等问题,因此仍有必要从精准教育、精准发展、精准参与、精准协调、精准保障五个子系统方面构建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以深化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推动农村走上可持续精准脱贫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扶贫 创新生态系统 农村问题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 被引量:65
2
作者 宋慧娟 陈明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81,共6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三农"背景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也亟需提质增效。文章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出发,认为乡...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三农"背景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也亟需提质增效。文章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旅游提质增效需要多元化、主体化、本土化、生态化、社区化的发展;同时,亟需培育市场运营主体,打造政府服务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模式,以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提质增效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张莞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46,共3页
农旅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民族地区的农旅融合产生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村寨旅游等新兴形态,其本质是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从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要素,以及动因、... 农旅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民族地区的农旅融合产生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村寨旅游等新兴形态,其本质是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从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要素,以及动因、过程和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内在机理。针对目前农旅融合面临的障碍因素和现存问题,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村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村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整合农业、生态、村寨和文化等各种资源,开发以农文旅为主的综合性产业融合,提升融合水平和融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村寨 农旅融合 优化路径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再探析 被引量:57
4
作者 陈瑛 郎维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8,共7页
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并对其展开理论阐释,是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用此学说指导实践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认同的基础概念、多维的共同实体和共同... 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并对其展开理论阐释,是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用此学说指导实践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认同的基础概念、多维的共同实体和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形成的逻辑进路,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关注主要矛盾,紧抓核心内容,立足于培育和提升"五个认同"的具体要义,落实于国家和政党的建设、制度健全、凝聚价值共识,以及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综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下载PDF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来仪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3-42,324,共10页
"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正在成为我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求的具体实现路径。本文对城市多民族互嵌式居住模式进行了学理层面的思考;从城市社区的民族居住模式去观察民族关系问题;对当前选择多民族互嵌式... "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正在成为我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求的具体实现路径。本文对城市多民族互嵌式居住模式进行了学理层面的思考;从城市社区的民族居住模式去观察民族关系问题;对当前选择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居住模式的价值、该模式与其他已有的民族居住模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定分析;还就当前进行相关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民族互嵌式 社区建设
下载PDF
关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 被引量:53
6
作者 马晓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9,共5页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与提法,首先要从学理层面梳理和分析其内涵,才能在此基础上谈构建的方法和途径等。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与提法,首先要从学理层面梳理和分析其内涵,才能在此基础上谈构建的方法和途径等。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四点:第一,嵌入主体是多民族,不仅指少数民族嵌入汉民族中,也包括汉民族嵌入少数民族中,以及各少数民族相互嵌入。第二,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政府的引导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第三,治理模式是政府、民间、市场三维框架下的参与式治理模式。第四,社区内各民族成员通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不断增强彼此的交流和了解,逐渐培养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族 民族互嵌 社区 民族工作 民族社区
下载PDF
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53
7
作者 赵心愚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92,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 教育
下载PDF
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蒋彬 张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4,共6页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本文基于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本文基于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保护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将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探求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原则、途径和方式,试图在呈现现状、分析问题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具体项目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羌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保护 民族文化延续与发展 保护体系
原文传递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李绍明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42
9
作者 王利平 张原 +1 位作者 汤芸 李绍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4-41,共8页
2008年11月17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王利平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张原、汤芸博士就民国时期的边疆研究、边政实践与知识生产等问题对李绍明先生进行了专访。在近三个小时的访谈中,李绍明先生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前半叶的边政实... 2008年11月17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王利平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张原、汤芸博士就民国时期的边疆研究、边政实践与知识生产等问题对李绍明先生进行了专访。在近三个小时的访谈中,李绍明先生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前半叶的边政实践与政治环境,不同背景的学者们的学术旨趣与现实关怀的关系,并且从学术史的角度,强调了民国边疆研究的学术传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研究 边政学 民国时期学术史 人类学访谈
原文传递
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划定原则及类型特点 被引量:39
10
作者 曾明 龚婷 +3 位作者 戴登云 彭佳 张友 刘兴全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102,共9页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内涵、划定原则及标准、主要类型及根本特点进行深入剖析。...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内涵、划定原则及标准、主要类型及根本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其中,划定原则包括:分类识别与分层操作、兼顾中国内部的同一性与外部的参照性、明确同一性具有历时性和多样性、兼具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界定,回答了划定标准“是什么”“哪里来”“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类型包括地理类、物质类、精神类、历史类、文化艺术类和生活类;在此基础上,从内部同一性的“本体论”维度和外部参照系的“超越论”维度出发,提出了各类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形象 划定原则 类型特点
下载PDF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贵州郎德模式的成功实践 被引量:39
11
作者 李欣华 吴建国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3-199,共7页
旅游城镇化推进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贵州郎德上寨的村民因势利导,在顺应旅游城镇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村寨建设与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贯彻始终,并发扬集体智慧,以工分制进行运营管理和利益分... 旅游城镇化推进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贵州郎德上寨的村民因势利导,在顺应旅游城镇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村寨建设与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贯彻始终,并发扬集体智慧,以工分制进行运营管理和利益分成,保证了文化保护的持续性,在旅游城镇化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相关、互为因果的反馈机制——郎德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城镇化的系列现实矛盾,为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民族村寨文化 保护 传承 郎德模式
下载PDF
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单德朋 郑长德 王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92,共12页
在贫困乡城转移的背景下,构建理论模型将城市化的减贫效应分解为集聚效应、收入效应和转移效应,对城市化减贫效应的三种机制进行了分解,然后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依次实证检验了城市化整体对城乡减贫的影... 在贫困乡城转移的背景下,构建理论模型将城市化的减贫效应分解为集聚效应、收入效应和转移效应,对城市化减贫效应的三种机制进行了分解,然后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依次实证检验了城市化整体对城乡减贫的影响、核心城市和二级城镇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的不同影响,并利用不同贫困测度指标,分东、西部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区的总体贫困和城乡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且随着贫困的乡城流动,空间相关性趋于增强。城市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但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减贫的影响存在异质效应。城市化影响农村贫困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实现减贫,因此核心城市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而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尤其是对东部城市地区充当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避风港",二级城镇的减贫影响更大。因此,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异质影响,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贫困的差别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化的契机实现贫困减缓,需要强调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和城市贫困人群的减贫作用,约束城市化要素集聚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公共服务成本提升等负外部性。同时应在西部地区强调核心城市的减贫效果,着力通过放大要素集聚和生产效率提升对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的核心作用。并且,由于贫困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未来减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减缓 城市化 劳动力流动 动态面板 空间计量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的生态化建设——以阿坝州为例 被引量:40
13
作者 何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研究理论,在充分调查当地旅游与扶贫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旅游、扶贫、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促进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旅游发展与环境有紧密的共生性,当地的旅游生态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以及民族社区居民要积极的参与。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建立当地居民旅游资源入股企业的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培养新兴业态,融合传统农牧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营模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区参与 时间序列模型 旅游生态化
下载PDF
对SHIBOR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检验 被引量:35
14
作者 时光 高珂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8,共9页
SHIBOR是我国正在培育和发展的基准利率。本文根据国际通行的基准利率标准,运用SHIBOR运行以来的数据,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从市场性、基础性、稳定性、可控性、相关性五个方面,对其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进行了全... SHIBOR是我国正在培育和发展的基准利率。本文根据国际通行的基准利率标准,运用SHIBOR运行以来的数据,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从市场性、基础性、稳定性、可控性、相关性五个方面,对其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检验。结果表明,SHIBOR可初步作为基准利率,但有效性偏弱。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BOR 货币市场 基准利率 有效性
原文传递
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被引量:35
15
作者 董法尧 陈红玲 +1 位作者 李如跃 吴建国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2,157,共5页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民族村寨旅游
下载PDF
饮食人类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5
16
作者 彭兆荣 肖坤冰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6,共9页
饮食作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学对饮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志表述,包括人种、生态、族群、区域、政治、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和差异,藉以对文明形态和文化形貌进行分析。本... 饮食作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学对饮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志表述,包括人种、生态、族群、区域、政治、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和差异,藉以对文明形态和文化形貌进行分析。本文在梳理西方饮食人类学的历史脉络、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近年来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促进人类学这一重要分支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文化系统 分类隐喻 食物伦理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新转化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蔡新良 虞洪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144,共8页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研究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公民...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研究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五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地区 传统文化资源 创新性发展
原文传递
面向生活世界的灾难研究——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及其学术定位 被引量:33
18
作者 张原 汤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8,共6页
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系统的基本特征,灾难从历史到结构均深植于人类的生活世界之中。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应将灾难视为一种被文化体系所结构化了的、融入人类社会经验与历史进程中的生活要素,将灾难置于生活整体之中来考察,才能借助其相关... 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系统的基本特征,灾难从历史到结构均深植于人类的生活世界之中。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应将灾难视为一种被文化体系所结构化了的、融入人类社会经验与历史进程中的生活要素,将灾难置于生活整体之中来考察,才能借助其相关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与历史实践进行反思,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灾难开拓出新的经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研究 生活世界 人类学 学术定位
原文传递
精准扶贫视角下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价 被引量:31
19
作者 龚贤 罗仁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132,共5页
西部地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效能、发展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三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自然资源禀赋结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 西部地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效能、发展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三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自然资源禀赋结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财政、科技、智力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等对西部12省(区)在精准扶贫进程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西部地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发展能力 西部地区 精准扶贫
下载PDF
从“乡土性”到“地方感”:文化遗产的现代性承载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2,共7页
文章通过分析呈现"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兴起的思想观念脉络与社会历史背景,指出当代中国所兴起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重建地方感的社会实践与知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所形塑和承载的地方感... 文章通过分析呈现"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兴起的思想观念脉络与社会历史背景,指出当代中国所兴起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重建地方感的社会实践与知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所形塑和承载的地方感,不仅延伸丰富了地方话语的现代表征意义,也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构筑了一种经验性的时空感知框架,是构建现代性的身份政治与认同机制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地方感知 认同机制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