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萌发特征与幼苗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普甜 栗宏林 +3 位作者 王娟 潘悦 张平芳 陈婉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54,共13页
以去除果皮后阴干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沙池内进行层积处理,从层积处理开始至子叶出土的不同萌发阶段,考察蒜头果种子发育形态、贮藏物质积累、酶活性以及幼苗类型等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种子休眠形成原因。结果显... 以去除果皮后阴干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沙池内进行层积处理,从层积处理开始至子叶出土的不同萌发阶段,考察蒜头果种子发育形态、贮藏物质积累、酶活性以及幼苗类型等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种子休眠形成原因。结果显示:(1)蒜头果种子从解除休眠开始至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约需195 d,其中幼胚的形态发育后熟约需75 d,随后30 d内是种子集中萌发的时期,其发芽率达到最高(53.33%);依据种胚发育形态的标志特征将此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S1~S7阶段):S1阶段种子未萌发,S2阶段种胚“露白”,S3阶段胚根突破种皮长超过1 cm, S4阶段下胚轴与胚根连接处形成弯钩结构,S5阶段“S”型胚形成及胚根前端膨大,S6阶段种子不仅具有膨大的胚根且已有侧根的分化,S7阶段子叶脱落,胚芽出土,真叶出现。(2)蒜头果种子在湿沙层积过程中,种胚胚长和胚率从S1阶段的(5.49±1.57)mm和(19.48±5.72)%分别增加至S6阶段的(67.92±2.94)mm和(240.75±15.29)%,胚率平均增加了12.4倍,显示蒜头果种子的胚需要经历后熟过程才能萌发,属于胚后熟型种子。(3)从种子生理指标看,随着湿沙层积时间的增加,种胚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同期胚乳的大小和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总体呈下降的趋势。(4)种子胚率、萌发率与胚乳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蒜头果种子从解除休眠至萌发前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胚乳中贮藏营养物质可溶性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和酶活性不断下降,为种胚完成后熟解除休眠进入萌发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种子萌发 种子后熟 种胚形态 生理变化 幼苗类型
下载PDF
光照对树番茄幼苗碳、氮、磷、钾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
作者 李树萍 李世民 +2 位作者 郭焕仙 孙丽娟 董琼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19,共7页
【目的】研究树番茄幼苗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碳(C)、氮(N)、磷(P)、钾(K)元素的积累和分配,为园林应用及林下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年生树番茄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光照强度(100%、75%、50%、25%NR,NR为自然光照),观测树番... 【目的】研究树番茄幼苗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碳(C)、氮(N)、磷(P)、钾(K)元素的积累和分配,为园林应用及林下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年生树番茄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光照强度(100%、75%、50%、25%NR,NR为自然光照),观测树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形态参数,分析生物量、元素积累与分配格局。【结果】树番茄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基本随光照强度的减小先增后降,50%NR下最大,根冠比不断减小,全光照下根冠比最大;不同遮阴程度下树番茄幼苗各器官C含量相对稳定,叶和细根的N、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茎N、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光照程度的减弱,树番茄幼苗除粗根外,其余器官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处理各器官C、N、P、K积累量均为叶、茎中最大。随光照程度的减弱,树番茄幼苗地上部分C、N、P、K分配比例增加,地下部分分配比例减少。树番茄幼苗粗根C、N,细根N、P含量与各器官生物量、C、N、P、K含量无显著关系(P>0.05)。茎生物量与粗根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50%遮阴环境下,树番茄幼苗苗高、地径增长最大,同时增加对地上部分投入及减少对地下部分投入来适应低光环境。室外栽培、林下推广种植以及园林应用中可选择50%遮阴环境,有助于生物量、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番茄 光照 生物量 元素含量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滇黄精离体快繁体系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海洋 龙飞 +5 位作者 沈伟祥 董章宏 王正德 夏茂甜 赵文植 辛培尧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85-90,共6页
为促进滇黄精的工厂化生产,选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il.et Hemsl)当年生幼嫩根状茎作为外植体,研究适合滇黄精腋芽诱导、增殖、生根培养的外源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配比、培养基类型,并进行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滇黄精根... 为促进滇黄精的工厂化生产,选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il.et Hemsl)当年生幼嫩根状茎作为外植体,研究适合滇黄精腋芽诱导、增殖、生根培养的外源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配比、培养基类型,并进行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滇黄精根状茎诱导分化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2MS+6-BA 2.0 mg·L^(-1)+2,4-D 0.2 mg·L^(-1)+蔗糖30 g·L^(-1)+琼脂5.5 g·L^(-1);滇黄精带芽茎段增殖最适培养基配方为MS+6-BA 2.0 mg·L^(-1)+NAA 0.3 mg·L^(-1)+蔗糖30 g·L^(-1)+琼脂5.5 g·L^(-1);滇黄精带芽茎段生根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 0.2 mg·L^(-1)+蔗糖30 g·L-1+琼脂5.5 g·L^(-1);滇黄精组培苗生长最适基质配比是腐殖质土∶红泥土∶珍珠岩为1∶1∶1,其成活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离体快繁 基质筛选
下载PDF
云南省地生兰根内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吴峰婧琳 陈健鑫 +4 位作者 杨娅琳 姬靖捷 张东华 马焕成 伍建榕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5,6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生长条件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分布情况,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长条件下根内微生物群落差异,并对其进行潜在功能预测。结果表明,野生状态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组培状态下,且野生地生兰根内微生... 为探究不同生长条件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分布情况,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长条件下根内微生物群落差异,并对其进行潜在功能预测。结果表明,野生状态下地生兰根内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组培状态下,且野生地生兰根内微生物主要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组培状态下的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病毒类(Viruses noname)。此外,野生状态下和组培状态下兰科菌根真菌(orchid mycorrhiza fungi,OMF)的主要优势类群也存在显著差异。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组培状态下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野生状态下。通过对2种不同生长条件下根内微生物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发现,野生状态下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以及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metabolism of cofactors and vitamins)等功能基因较为丰富。该研究结果为地生兰的保育、组培苗菌根化培育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生兰 根内微生物 宏基因组 野生兰花 栽培兰花
下载PDF
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5
作者 刘元玺 吴俊文 +2 位作者 赵志娟 孙建丽 肖建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9,共10页
【目的】了解亚热带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碳(C)、氮(N)、磷(P)含量的四季动态平衡变化,以促进对不同林龄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理解。【方法】通过比较云南宜良地区云南松幼龄林(15年... 【目的】了解亚热带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碳(C)、氮(N)、磷(P)含量的四季动态平衡变化,以促进对不同林龄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理解。【方法】通过比较云南宜良地区云南松幼龄林(15年)和中龄林(25年)针叶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C、N、P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NSC含量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随四季变化,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可溶性糖/淀粉值先升后降,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1.41,中龄林为1.85),1月最低(幼龄林为0.93,中龄林为0.88)。(2)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含量8月最低(幼龄林为389.77 g/kg,中龄林为386.10 g/kg),N含量和P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且在8月份最低,1月份最高。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C/P值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900.25和2 624.83,中龄林为1 143.65和2 200.80),而N/P值在5月最高(幼龄林为3.38,幼龄林为2.46)。(3)云南松2个林龄林木针叶C、N、P含量与NS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N、C/P与NSC含量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NSC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调整其针叶NSC和C、N、P的分配应对四季气候的变化,且2个林龄间分配方式相似。在生长旺盛期(8月),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增加针叶可溶性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来增强云南松针叶的生理活动;但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P含量变化在生长旺盛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林龄 森林培育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