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述而不作”与文化复兴——从文化的非对象反思性谈中国哲学研究方式
1
作者 徐冰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于史料梳理与解释原则外在化倾向,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重建要求,这种研究模式实是与对文化理解的对象化和对文化主体性的误解有关。孔子面对礼坏乐崩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强调自己的工作性质是“述而不作...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于史料梳理与解释原则外在化倾向,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重建要求,这种研究模式实是与对文化理解的对象化和对文化主体性的误解有关。孔子面对礼坏乐崩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强调自己的工作性质是“述而不作”,对文化的非对象反思性特点有很清醒的把握,表达着思想文化重建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力避离开对文化传统之“述”的抽象造作。因此,这就要求着学者自身对经典个性化的价值认同,由此达成共通性的理论视域与思想世界,影响到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社会教化等人文建设领域各方面,逐渐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的文化界共同体,切实影响民众社会生活精神安顿,则中华文化的复兴庶几可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而不作 文化的非对象反思性 中国哲学研究方式 文化复兴
下载PDF
“情”与“善”的生成——孟子性善论的必然性与伦理世界的创生
2
作者 徐冰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9,共9页
孟子性善论关乎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但其理论必然性却并不易理解。对其合理性的误解与质疑以及那些并不具有严格性的辩护,实是与把人性与道德价值关系采取对象化理解方式有关。孟子“以情言性”,从人的情感去阐释“性善”,但这并非以... 孟子性善论关乎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但其理论必然性却并不易理解。对其合理性的误解与质疑以及那些并不具有严格性的辩护,实是与把人性与道德价值关系采取对象化理解方式有关。孟子“以情言性”,从人的情感去阐释“性善”,但这并非以种加属差的思维方式对人性做出的偶然综合判断,不是在讲人的本真情感符合一个外在预设的价值标准,而是从情感角度探赜人的本真存在,揭示“性”与“善”,“情感”与“价值”的非对象化生成关系和人的价值自觉性之必然性。情感的价值自觉创造,凝聚为人格,生成展开为有序的伦理世界。孟子性善论的究竟意旨是揭示此存在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直觉 价值生成 价值自觉 价值秩序 伦理世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