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察主导: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45
1
作者 闫召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51,共15页
与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权力的结构性变革相呼应,伴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立健全,我国也出现了"检察官法官化"的权力转移现象,并在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检察主导的刑事案件处理模式。该模式由控辩沟通机制、从宽兑现机制、案件... 与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权力的结构性变革相呼应,伴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立健全,我国也出现了"检察官法官化"的权力转移现象,并在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检察主导的刑事案件处理模式。该模式由控辩沟通机制、从宽兑现机制、案件速办机制和审查监督机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不管最终适用何种审判程序,其"公安记录、检察建议、法院核准"的程序内核具有普适性。检察主导的程序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层层把关诉讼模式的优势,又可以尽早实现繁简分流,推动认罪认罚案件的高效处理,但其在实施中也面临着权力失序的潜在风险。检察主导程序模式的构建不是否定审判中心,恰是要维护审判中心诉讼结构的有效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检察主导 替代程序 审核制 以审判为中心
下载PDF
论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裁判制约力 被引量:43
2
作者 闫召华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8,共12页
定位上的激励性、内容上的合意性以及程序上的枢纽性是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量刑建议的鲜明特质。这决定了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建议应当产生对量刑裁判更强的制约力。实践中,不管是对量刑建议采纳率的过分强调,还是"贴底量刑"现... 定位上的激励性、内容上的合意性以及程序上的枢纽性是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量刑建议的鲜明特质。这决定了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建议应当产生对量刑裁判更强的制约力。实践中,不管是对量刑建议采纳率的过分强调,还是"贴底量刑"现象,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量刑建议的功能异化。当务之急,应通过畅通控辩双方的异议途径,增强量刑沟通的公开性,以及强化量刑裁判的说理,构建"刚柔并济"并以柔性制约为核心的量刑建议增效机制,进而实现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求刑权与量刑权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量刑建议 量刑裁判 采纳率 柔性制约
原文传递
“一般应当采纳”条款适用中的 “检”“法”冲突及其化解——基于对《刑事诉讼法》第201条的规范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闫召华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3-148,共16页
《刑事诉讼法》第201条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认罪认罚案件中指控权对裁判权的限制,但该条文并未改变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工、配合、制约的基本格局。不管是在罪名选择、事实认定,还是在量刑方面,“一般应当采纳”的要求意味着法院需要... 《刑事诉讼法》第201条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认罪认罚案件中指控权对裁判权的限制,但该条文并未改变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工、配合、制约的基本格局。不管是在罪名选择、事实认定,还是在量刑方面,“一般应当采纳”的要求意味着法院需要奉行有所侧重的实质审查理念,从宽进行实体性判断,尽量尊重得到辩方认可的控诉意见,避免“检”“法”冲突。而当冲突不可避免时,法院只宜在案件不符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基本适用条件或者指控意见明显不当时,才可以不受量刑建议的限制,依法作出判决。第201条适用中“检”“法”冲突的形成,与二者不适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带来的角色转变,以及二者对认罪认罚及其认定权的认识差异和对量刑标准或从宽幅度的不同理解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一般应当采纳 “检”“法”冲突 实质审查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后“反悔”的保障与规制 被引量:27
4
作者 闫召华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3-159,共17页
允许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后任意反悔,是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当然内涵和重要保障,也是当前立法对待被追诉人反悔问题的基本态度。而真诚悔罪的要求也决定了,认罪认罚后反悔是被追诉人不容剥夺、不容禁止、没有时限的"自然权利"。作为... 允许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后任意反悔,是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当然内涵和重要保障,也是当前立法对待被追诉人反悔问题的基本态度。而真诚悔罪的要求也决定了,认罪认罚后反悔是被追诉人不容剥夺、不容禁止、没有时限的"自然权利"。作为"反悔权"的支撑机制,权利型上诉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确保认罪认罚真实性、自愿性的有效措施和检验认罪认罚真诚性的重要标尺,不仅不能增加任何限制,反而应更加重视、充分保障。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对于法院采纳了指控意见而被追诉人依然提出上诉的情形,人民检察院抗诉与否,取决于一审判决有无错误。对于反悔型上诉和误解型上诉,一审判决没有错误,检察机关不应抗诉;对于技术性上诉检察机关不宜抗诉;对于暴露型上诉,一审判决建立在对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状态的错误判断之上,检察机关应当抗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反悔 上诉 抗诉
原文传递
虚假的忏悔:技术性认罪认罚的隐忧及其应对 被引量:25
5
作者 闫召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109,共17页
要求被追诉人悔罪是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大特色。但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被追诉人作出的认罪认罚只是没有悔罪的技术性认罪认罚。技术性认罪认罚的泛滥不仅影响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而且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该制度... 要求被追诉人悔罪是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大特色。但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被追诉人作出的认罪认罚只是没有悔罪的技术性认罪认罚。技术性认罪认罚的泛滥不仅影响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而且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该制度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基础。技术性认罪认罚现象的出现与我国认罪认罚制度的内在强迫性、专门机关对认罪认罚的形式化理解、真诚悔罪的判断难、激励机制的“过度调整”以及报应刑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因素密切相关。鉴于此,应在突破技术性认罪认罚识别困境的基础上,实现认罪认罚的悔罪内涵及其识别原则的法定化,通过多元沟通机制督促真诚悔罪,强化对认罪认罚真诚性的审查,明确技术性认罪认罚的法律后果,系统构建技术性认罪认罚的防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真诚悔罪 技术性认罪认罚 识别 规制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不起诉:检察环节从宽路径的反思与再造 被引量:24
6
作者 闫召华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46,共19页
伴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行,以不起诉处理的认罪认罚案件在数量上不断上升。但认罪认罚情节对不起诉的实际影响极为有限,法律规定的不起诉类型也没有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融入留出足够的规范空间。将认罪认罚不起诉塑造为一种相对独... 伴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行,以不起诉处理的认罪认罚案件在数量上不断上升。但认罪认罚情节对不起诉的实际影响极为有限,法律规定的不起诉类型也没有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融入留出足够的规范空间。将认罪认罚不起诉塑造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不起诉类型,不仅可以减少制度衔接的耗费,增强不起诉的审前分流效果,充实被追诉人的认罪认罚利益,也契合我国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模式。独立化的可行路径就是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对象,调整适用条件,将附条件不起诉改造为专门的认罪认罚不起诉。同时,为了防范起诉裁量权的滥用,应当贯彻法官保留原则,细化从宽不起诉的裁量标准,完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并强化外部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从宽不起诉 独立化 附条件 权力规制
原文传递
辩护冲突中的意见独立原则:以认罪认罚案件为中心 被引量:24
7
作者 闫召华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3-147,194,195,共17页
我国辩护制度本身已暗含有疏解不同辩护主体意见冲突的基本思路———意见独立原则,即辩护人在经过充分沟通仍与被追诉人无法达成共识时,只要被追诉人不选择退出机制,就可坚持不同的辩护意见。意见独立原则同样适用于认罪认罚案件辩护... 我国辩护制度本身已暗含有疏解不同辩护主体意见冲突的基本思路———意见独立原则,即辩护人在经过充分沟通仍与被追诉人无法达成共识时,只要被追诉人不选择退出机制,就可坚持不同的辩护意见。意见独立原则同样适用于认罪认罚案件辩护。辩护人在认罪认罚等问题上提出不同意见,不仅不会侵犯被追诉人自主认罪认罚的权利,还更加有利于实现认罪认罚案件的有效辩护。对于认罪、认罚、程序选择等不同议题,意见独立原则有不同的实施机制和法律效果。当前,意见独立原则的践行尚面临认罪认罚劝说失当、辩护人及值班律师立场异化、辩护效果失控等几种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明确底线,完善防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护冲突 意见独立原则 认罪认罚 独立辩护 有效辩护
原文传递
企业合规制度中认罪问题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唐益亮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0-188,共19页
在企业合规制度中,涉罪企业认罪既是启动合规考察的前提条件,亦能体现检察机关提前采取“准刑罚”措施的正当性。围绕中小微企业这一类主要适用对象,企业认罪的实践困境包含直接责任人员未参与罪名合意、认罪真实性与自愿性难以保障、... 在企业合规制度中,涉罪企业认罪既是启动合规考察的前提条件,亦能体现检察机关提前采取“准刑罚”措施的正当性。围绕中小微企业这一类主要适用对象,企业认罪的实践困境包含直接责任人员未参与罪名合意、认罪真实性与自愿性难以保障、检察机关接触企业认罪较晚等。究其原因,主要为“认事”与罪名合意之人发生分离、合规不起诉的优待及于直接责任人员、公诉裁量权较大且外在监督不足等。同时,从试点情况看,企业认罪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第三方组织审查和建议采取何种合规计划、合规考察合格后检察机关是否不起诉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面对诸多实践困境,应从赋予两类代表人员相关性权利、对直接责任人员慎用不起诉、逐步完善企业合规规则、强化公诉裁量权的外部“风控”因素四方面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合规 认罪问题 中小微企业 虚假认罪 公诉裁量权
下载PDF
论刑事诉讼中的大数据证据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吉喜 孔德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2-88,共7页
大数据证据是记载对海量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后所获得的结论的材料。在司法实践中,大数据证据主要包括三种情形:用来证明涉案人员活动轨迹的大数据证据;用来证明有组织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组织架构的大数据证据;用来证明涉案金额的大数据证... 大数据证据是记载对海量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后所获得的结论的材料。在司法实践中,大数据证据主要包括三种情形:用来证明涉案人员活动轨迹的大数据证据;用来证明有组织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组织架构的大数据证据;用来证明涉案金额的大数据证据。大数据证据的证据种类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做具体分析。大数据证据具有衍生性、科技性、间接性以及它与镶嵌论的契合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证据,对大数据证据的审查判断在方式和内容上均存在有别于其它证据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证据 证据种类 审查判断
下载PDF
综合型证明模式: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明逻辑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向燕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91,共21页
对于核心证据不充分的案件,运用我国传统刑事证明制度往往会存在印证不足而难以定罪的困难。办案人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需要超越传统刑事证明理论对司法证明要素的狭隘界定,采取以自然生活历程事实为证明对象,综合运用核心证据与补助证... 对于核心证据不充分的案件,运用我国传统刑事证明制度往往会存在印证不足而难以定罪的困难。办案人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需要超越传统刑事证明理论对司法证明要素的狭隘界定,采取以自然生活历程事实为证明对象,综合运用核心证据与补助证据,容许依据或然性法则进行最佳解释推理的综合型证明模式。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由于未成年被害人身心的特殊性,在运用该证明模式时还应当结合其主体特点展开。就证明对象而言,未成年被害人心理状态的发展是确定待证事实范围的重要线索。就证明方法而言,应当放弃倚赖核心证据进行积极建构的印证证明方法,依据最佳解释推理理论建立"确定—排除假说"的证明模型。就事实推理的依据而言,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所运用的法则既包括一般经验法则,也包括符合未成年人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的特殊经验法则,尤应注意将未成年人的社交弱势地位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背景知识。就证明标准而言,应重新审视"证据相互印证"和"结论唯一性"的证明要求,独立适用契合最佳解释推理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型证明模式 印证证明 最佳解释推理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
原文传递
刑事缺席审判的理论依据:类型及其运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吉喜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6-183,共18页
权利放弃、价值权衡以及权利放弃兼顾无出庭必要是刑事缺席审判的三种理论依据。通过分解《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法国刑事诉讼法》、《德国刑事诉讼法》和《日本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体系以及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 权利放弃、价值权衡以及权利放弃兼顾无出庭必要是刑事缺席审判的三种理论依据。通过分解《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法国刑事诉讼法》、《德国刑事诉讼法》和《日本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体系以及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和欧盟法确立的刑事缺席审判规则发现,除了《德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以权利放弃理论为依据的缺席审判制度,《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日本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以价值权衡理论为依据的缺席审判制度之外,上述三种理论依据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和规则中均有明确的体现。被告人因扰乱法庭秩序而被逐出法庭后的缺席审判虽然应当属于以价值权衡理论为依据,但是实际上其理论依据被拟制为了权利放弃理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三种类型的缺席审判中,只有前两种类型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缺席审判:前者的理论依据是权利放弃理论和价值权衡理论,后者以权利放弃理论为依据。对刑事缺席审判理论依据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我国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缺席审判 权利放弃 价值权衡 无出庭必要
原文传递
互涉案件监察机关为主调查的实践模式及其改进 被引量:12
12
作者 艾明 《地方立法研究》 2020年第1期1-17,共17页
互涉案件的调查工作是监察调查实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由于监察法规定较为模糊,导致实践中对以监察机关为主调查的理解出现分歧,目前盛行的合并吸收模式就是这种理解分歧的产物。然而,合并吸收模式的法理正当性严重不足,采用该模式将造... 互涉案件的调查工作是监察调查实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由于监察法规定较为模糊,导致实践中对以监察机关为主调查的理解出现分歧,目前盛行的合并吸收模式就是这种理解分歧的产物。然而,合并吸收模式的法理正当性严重不足,采用该模式将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使监察机关收集的部分证据的证据能力面临质疑。未来互涉案件的调查工作应当坚持以专案组模式为原则,以分别调(侦)查模式为例外。如果被调查人涉嫌的公安机关管辖的犯罪较为复杂,而且与职务犯罪关联性强,后续移交公安机关侦查有串供毁证、妨碍侦查之虞,则应当采取专案组模式,由监察机关牵头,吸收公安侦查人员加入,联合调(侦)查。如果被调查人涉嫌公安机关管辖的犯罪,与职务犯罪关联性不强,犯罪事实简单,容易查证,后续移交公安机关侦查并无毁证之虞,可以采取分别调(侦)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涉案件 监察机关 实践模式 专案组 分别调(侦)查
下载PDF
“合作司法”中的恢复逻辑:认罪认罚案件被害人参与及其限度 被引量:12
13
作者 闫召华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5-196,共12页
被害人适度的程序参与是有效联结恢复性司法与合作式司法的关节点,是在合作式司法中实现被害恢复、加害恢复与社会恢复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合作式司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既要重视被害人的参与,又要兼顾来自被追诉人利益、公共利益和诉... 被害人适度的程序参与是有效联结恢复性司法与合作式司法的关节点,是在合作式司法中实现被害恢复、加害恢复与社会恢复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合作式司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既要重视被害人的参与,又要兼顾来自被追诉人利益、公共利益和诉讼效率的三重限制。实践中,不管是被害人参与不足,抑或是被害人过度参与,均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恢复性逻辑的扭曲和掩盖,是恢复性理念尚未真正融入合作式司法的体现。应以知情权、陈述及提出意见权、受偿权、接受调解及达成谅解、和解权等为核心,在规范层面进一步明确被害人在认罪认罚案件诉讼程序中的底线权利,并围绕信息沟通、过程记录、法律援助、申诉控告等四大方面建立健全被害人权利的保障和救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恢复性司法 被害人 参与限度 底线权利
原文传递
论不可靠刑事证据的排除 被引量:9
14
作者 闫召华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98,共10页
证据不可靠是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排除的独立根据之一。作为一种基于证据内在属性的排除,不可靠证据排除与基于外部政策的非法证据排除有截然不同的规范目的、启动条件和运用逻辑。不可靠证据排除的规则化不仅可增强证据“两力”“三性... 证据不可靠是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排除的独立根据之一。作为一种基于证据内在属性的排除,不可靠证据排除与基于外部政策的非法证据排除有截然不同的规范目的、启动条件和运用逻辑。不可靠证据排除的规则化不仅可增强证据“两力”“三性”理论的弹性和张力,理顺刑事证据真实性审査判断的逻辑顺序,还能满足司法者的多重现实需要,保障事实认定的准确、公正和高效。不可靠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司法机关的普遍认可和自觉适用,基本实现了其预期功效。但是,由于立法上的付之阙如,司法解释中的定位不清,导致其在规则构建和实施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当务之急,应进一步明确不可靠证据排除规则与其他排除规则的关系定位,构建不可靠证据排除的程序保障性规则,并调整和完善不可靠证据排除的范围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证据 真实性 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证据排除规则 瑕疵证据
原文传递
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实践问题与完善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贾健 荣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需求,继续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体系将是一项重要且需长期执行的工作。就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现状而言,目前仍然存在主导力量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处遇层级区分不完善、分级矫治效果有限等问题。... 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需求,继续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体系将是一项重要且需长期执行的工作。就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现状而言,目前仍然存在主导力量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处遇层级区分不完善、分级矫治效果有限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儿童利益最大化、教育保护、调查先行、责任个别化和可恢复性五项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建设专门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工作队伍、细化分级处遇的必经程序和判断标准以及推动处遇措施的专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错未成年人 分级处遇 未成年人司法
下载PDF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五个维度
16
作者 贺恒扬 《人民检察》 2024年第10期7-9,共3页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强调,要加强法律监督,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实现办案质量、效率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强调,要加强法律监督,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实现办案质量、效率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深刻内涵。为提升认识,指导司法实践,本刊组织专题,邀请专家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进行深入阐释,敬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务工作者 效率与公平 理解和把握 司法实践 办案质量 检察长 履职 五个维度
原文传递
涉淫秽视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办案实践
17
作者 徐旭 张伟 罗群 《中国检察官》 2024年第2期44-46,共3页
检察机关针对利用互联网无差别传播淫秽视频损害未成年群体身心健康的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着重从身心健康公益性、未成年群体权益保障价值、公益保护导向效应等方面论证行为违法,严格把握行为人传播行为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损害之间... 检察机关针对利用互联网无差别传播淫秽视频损害未成年群体身心健康的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着重从身心健康公益性、未成年群体权益保障价值、公益保护导向效应等方面论证行为违法,严格把握行为人传播行为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通过向行为人主张给付心理健康重建辅导费等形式创新对未成年被害群体的帮扶路径。检察机关要注重“借智”专家、建立“一案多查”综合履职模式、搭建综合保护工作体系等多元举措实现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和源头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公益诉讼 传播淫秽视频 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原文传递
我国刑事证据能力要件体系重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艾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84,共14页
随着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三项规程"的出台,我国以往借鉴德国理论引进的证据能力要件体系面临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法体系下,"经过法庭调查程序"不应成为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要件。法庭调查程序的真正作用是... 随着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三项规程"的出台,我国以往借鉴德国理论引进的证据能力要件体系面临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法体系下,"经过法庭调查程序"不应成为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要件。法庭调查程序的真正作用是为法官评价证据的证明力,形成认定事实的心证基础提供程序性保障。此外,如果将关联性作为证据能力要件,既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也容易混淆事实考量和规范评价之间的关系。我国刑事证据能力要件只应包括如下内容:未因取证主体不合法而无证据能力,未因取证手段不合法而无证据能力,未因取证程序违法而无证据能力,未因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合法而无证据能力,未因取证对象不合法而无证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 证据能力 消极要件 积极要件 定案根据
下载PDF
从马赛克理论到完美监控理论:大数据侦查法律规制的理论演进 被引量:7
19
作者 艾明 《北大法律评论》 2020年第1期1-20,共20页
马赛克理论和完美监控理论是法治国家在强化大数据侦查等新型侦查手段法律规制过程中创设的重要理论。从发展渊源来看,完美监控理论是在马赛克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马赛克理论侧重关注新型侦查手段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完美监控理论侧... 马赛克理论和完美监控理论是法治国家在强化大数据侦查等新型侦查手段法律规制过程中创设的重要理论。从发展渊源来看,完美监控理论是在马赛克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马赛克理论侧重关注新型侦查手段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完美监控理论侧重防范政府因监控能力的显著增强而萌发的恣意监控冲动。马赛克理论和完美监控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法治国家和地区运用既有规制理论和体系,强化对大数据侦查等新型侦查手段的法律规制提供正当化论证。我国可以结合自身的侦查措施规制体系,借鉴二理论,完善对大数据侦查手段的法律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赛克理论 完美监控理论 大数据侦查 技术侦查 法律规制
原文传递
资讯科技基本权的创设及对德国线上搜索措施立法的影响——兼论我国网络远程勘验措施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7
20
作者 艾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3,177,共11页
2008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通过判决创设了一项新的基本权利——资讯科技基本权。资讯科技基本权的创设明确了线上搜索措施具有干预基本权利的性质,为该措施的法律强化控制提供了宪法依据,并对德国警察行政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法产生了重... 2008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通过判决创设了一项新的基本权利——资讯科技基本权。资讯科技基本权的创设明确了线上搜索措施具有干预基本权利的性质,为该措施的法律强化控制提供了宪法依据,并对德国警察行政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对网络远程勘验措施进行立法完善。具体建议包括:明确网络远程勘验措施具有干预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未来宪法修改时,将个人信息权益或隐私权明确为基本权利,为加强对网络远程勘验措施的法律规制提供宪法依据;增加客观的启动证明标准规定和最后手段原则规定;贯彻加重审批原则,对高强度的电话监听、网络远程勘验,应由设区的市一级公安局局长审批;严格规定数据销毁义务;增加违法使用网络远程勘验收集证据的程序性制裁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讯科技基本权 线上搜索 网络远程勘验 电子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