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被引量:61
1
作者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5,共12页
本文支持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复种指数提高,产出的多样性更明显;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提高;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 本文支持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复种指数提高,产出的多样性更明显;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提高;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赞同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认为8世纪中叶的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安史之乱 唐代 中原 大一统 兴衰 农耕 保证 扩大 条件
原文传递
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蓝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4-88,共5页
本文将统计分析、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认为 ,经过历史时期的发展 ,现在中国在饮食口哧上形成了长江上中游辛辣重区、北方微辣区和东南沿海淡味区三个辛辣口味程次的地区。最后认为冬季日照数少、湿润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区的... 本文将统计分析、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认为 ,经过历史时期的发展 ,现在中国在饮食口哧上形成了长江上中游辛辣重区、北方微辣区和东南沿海淡味区三个辛辣口味程次的地区。最后认为冬季日照数少、湿润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区的环境因素 ,同时也分析了形成辛辣重区的社会因素 ,如移民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辣味 地理特征 环境成因
下载PDF
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9
3
作者 蓝勇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4,共12页
明清之际玉米、马铃薯、红薯的传入和推广除了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外,还存在许多负面影 响。其负面影响是为清代“人口奇迹”创造了基本条件,使南方亚热带山区形成了结构性的贫困,制约了亚热带山区产出多样性而来的商品经济发展,从而... 明清之际玉米、马铃薯、红薯的传入和推广除了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外,还存在许多负面影 响。其负面影响是为清代“人口奇迹”创造了基本条件,使南方亚热带山区形成了结构性的贫困,制约了亚热带山区产出多样性而来的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影响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形成,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物入侵 亚热带山区 结构性贫困 美洲农作物引进 明代 清代
下载PDF
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蓝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9-237,共9页
以往对中国饮食食辣区域的分析还完全是一种纯感性的认识 ,如简单地认为南辣北淡 ,对各个食辣区的食辣程度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统计分析、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 ,认为经过历史时期的发展 ,现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个辛... 以往对中国饮食食辣区域的分析还完全是一种纯感性的认识 ,如简单地认为南辣北淡 ,对各个食辣区的食辣程度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统计分析、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 ,认为经过历史时期的发展 ,现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个辛辣口味层次地区 :即长江上中游重辛辣区 ,包括四川 (含今重庆 )、湖南、湖北、贵州、陕西南部等地 ,辛辣指数在 151至 2 5左右 ;北方微辣区 ,东及辽东半岛、北京、山东等地 ,西经山西、陕北关中及以北、甘肃大部、青海到新疆 ,是另外一个相对辛辣区 ,辛辣指数在 2 6至 15之间 ;东南沿海淡味区 ,在山东以南的东南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为忌辛辣的淡味区 ,辛辣指数在 17至 8间 ,其趋势是越往南辛辣指数越低。传统认为食辣仅主要是去湿驱寒 ,而本文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数少、湿润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区的主要环境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辣味 地理特征 环境成因 中国 饮食 自然环境 社会因素 移民迁移
下载PDF
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第4期19-32,共14页
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蓝勇樟科楠木属(PhoebeNees)楠木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经济林木。古代楠又写成,又有称其为赤、交让木。在历史时期中国楠木生长的地理分布远比现在广阔,成林面积十分广,在中国经济中... 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蓝勇樟科楠木属(PhoebeNees)楠木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经济林木。古代楠又写成,又有称其为赤、交让木。在历史时期中国楠木生长的地理分布远比现在广阔,成林面积十分广,在中国经济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最注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分布变迁 明清时期 悬棺葬 唐宋时期 地理分布 《山海经》 省博物馆 四川 民族学研究
原文传递
从唐代贡品药材看四川地道药材 被引量:15
6
作者 严奇岩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76-81,共6页
四川历来是重要产药区 ,唐代四川贡品药材在全国占很大份额 ,因而对四川贡品药材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四川地道药材的分布与嬗变规律 ,在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亦有较大参考价值。四川药材资源丰富 ,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 四川历来是重要产药区 ,唐代四川贡品药材在全国占很大份额 ,因而对四川贡品药材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四川地道药材的分布与嬗变规律 ,在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亦有较大参考价值。四川药材资源丰富 ,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分布 ,从唐代志书中可知四川贡品药材的特点是 :种类多 ,分布广 ;特产药多 ;多名贵药 ,药材土贡量多 ;不乏药材加工品。四川产地道药材 4 0余种 ,纵观唐代贡品药材 ,可知历史上四川地道药材嬗变的特点。四川的地道药材并非一定成为贡品药材。四川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地道药材 唐代 贡品药材
原文传递
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的推移与气温波动 被引量:12
7
作者 蓝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9-45,共7页
通过对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变化的讨论,说明长江上游荔枝种植北界最北可达北纬31°40’,近2000年来荔枝种植的北界总的来看是逐渐向南退缩;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唐后期的寒冷气候在长江上游地区反映不太明显,而南宋12... 通过对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变化的讨论,说明长江上游荔枝种植北界最北可达北纬31°40’,近2000年来荔枝种植的北界总的来看是逐渐向南退缩;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唐后期的寒冷气候在长江上游地区反映不太明显,而南宋12世纪的寒冷气候在长江上游反映十分明显,这说明12世纪的寒冷气候是长江上游近2000年来最寒冷的时期;在12世纪中长江上游又以70年代最为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荔枝 分布北界 气温波动 历史气候
下载PDF
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权生 杨光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118,共8页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著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著遗存较多,...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著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著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移民地名 湖广填四川
下载PDF
西部开发史的反思与“西南”、“西北”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14
9
作者 蓝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37,共5页
中国西部开发历史上 ,在农林牧三业的选择的理论和实践中 ,存在“农业先进”的误区 ,从根本上看是不注重资源环境与产业的最优配置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历史上西部屯田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且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十分大 ;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 中国西部开发历史上 ,在农林牧三业的选择的理论和实践中 ,存在“农业先进”的误区 ,从根本上看是不注重资源环境与产业的最优配置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历史上西部屯田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且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十分大 ;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存在生态性贫困和结构性贫困 ,西北地区多为生态性贫困 ,西南民族地区多为结构性贫困 ,相比之下结构性贫困更容易改变 ,而西南民族地区的环境承载量更大 ,这为西南开发奠定了更好的条件。在西部开发的产业选择中要树立“适应”就是“先进”的观念 ;加大西部开发中对西南地区开发投入的力度 ,西北地区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加大开发的力度 ,实行软开发 ;针对不同的贫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开发史 屯田 生态性贫困 结构性贫困 农业 林业 牧业
下载PDF
维护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沉思——评陈国生学术造假事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蓝勇 《学术界》 2000年第3期122-140,共19页
本文以西南师范大学陈国生博士的学术抄袭、学术作假事实为例 ,强调了维护学术道德、建树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者呼吁 :“现在的关键是要将那种一时疏忽的失误与长期的、有意的、大范围的学术抄袭和学术作假区别开来、分别对待 ... 本文以西南师范大学陈国生博士的学术抄袭、学术作假事实为例 ,强调了维护学术道德、建树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者呼吁 :“现在的关键是要将那种一时疏忽的失误与长期的、有意的、大范围的学术抄袭和学术作假区别开来、分别对待 ,对于前者是善意批评教育 ,而对后者决不能奉行好人主义 ,必修严肃处理 ,以正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作假 抄袭剽发 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 学风建设
下载PDF
近代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及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7-139,共13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近代日本对中国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历程和影响,认为在清末的19世纪后半期,日本对长江上游的了解落后于西方国家,但从清末的20世纪初开始,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呈现后来居上的趋势。本文以山川早水《巴蜀》、东亚同文... 本文系统研究了近代日本对中国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历程和影响,认为在清末的19世纪后半期,日本对长江上游的了解落后于西方国家,但从清末的20世纪初开始,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呈现后来居上的趋势。本文以山川早水《巴蜀》、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支那开港场志》、上海日本商人协会《中部支那经济调查》、神田正雄《四川省综览》等主要踏察调查著述为研究中心,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前的30年间,日本人对于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不仅远远强于当时的西方列强,也在许多地方比我们自己对长江上游的调查研究更详明深入,值得我们反思。从抗日战争前半个世纪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调查来看,与抗日战争间日本的长江上游的踏察资料整理一脉相承,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潜在意识的发展脉络。透过近代日本人对长江上游的调查材料我们发现,这些调查绝大多数都是在日本国侵略中国而称雄亚洲背景下进行,了解中国而侵略中国的意识十分明显。透过近代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调查研究可看出,当时日本比西方列强在对长江上游的影响方面更直接,对社会上层的影响更大,而西方传教士则对长江上游民间社会的影响更深入。从历史研究角度来看,这些踏察调查材料是我们今天研究近代长江上游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日本 长江上游 踏察调查
原文传递
宋《蜀川胜概图》考 被引量:11
12
作者 蓝勇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4-58,共5页
笔者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综合研究》时,发现有宋人李公麟《蜀川胜概图》长卷(又称《蜀川图卷》和《蜀江胜概图》),在目前国内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和地图史著作中均不提,在国内出版的中国古画集中也不见著录,说明... 笔者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综合研究》时,发现有宋人李公麟《蜀川胜概图》长卷(又称《蜀川图卷》和《蜀江胜概图》),在目前国内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和地图史著作中均不提,在国内出版的中国古画集中也不见著录,说明知道此画卷的人甚少,就更无人对其进行研究了。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公麟 山水画 历史地理 中国美术史 宋代 综合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地图 科学史 艺术史
原文传递
长江正源探索历史是非考辨 被引量:9
13
作者 蓝勇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3-178,共6页
关键词 徐霞客 《尚书·禹贡》 中国历史地理学 学者 西汉 考辨 明代 是非 论证 中国古代
原文传递
云南刀耕火种农业分布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观光农业旅游业中的利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国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30,共9页
本文从历史、现实的资料切入,认为云南边境地带的刀耕火种这一“天然实验室”,作为全国一种特殊的农业类型,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观光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经济“反向发展”模式是滇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历... 本文从历史、现实的资料切入,认为云南边境地带的刀耕火种这一“天然实验室”,作为全国一种特殊的农业类型,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观光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经济“反向发展”模式是滇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历史选择。指出,云南省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应重视并突出刀耕火种农业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为此,提出了尽快改善刀耕火种旅游环境,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耕火种农业 观光农业旅游 历史地理背景 旅游资源 旅游业 独龙族 云南 山地民族 旅游农业 滇西南
原文传递
重庆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权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0-86,共7页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 ,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重庆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重庆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 :战乱影响剧烈地区 ,前代土著遗存较少 ,移民地名反而较多 ;反之战乱影响较少 ,土著遗...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 ,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重庆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重庆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 :战乱影响剧烈地区 ,前代土著遗存较少 ,移民地名反而较多 ;反之战乱影响较少 ,土著遗存较多 ,移民地名较少 ;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重庆移民地名沿江的地区高于边远山区 ,老重庆高于涪、万地区。重庆移民省籍主要来源湖广 ,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重庆地名还反映了移民后的社会变迁、经济文化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移民地名 湖广填四川
下载PDF
区域历史研究应有新的理念和现实关怀 被引量:7
16
作者 蓝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1,共3页
近十多年来 ,在国际国内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时间过程的同时 ,中国历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空间因素 ,致力于探讨宏观历史背景下的各别区域历史。这是中国史研究走向细化与立体的可喜现象。考虑及此 ,本刊委托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 近十多年来 ,在国际国内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时间过程的同时 ,中国历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空间因素 ,致力于探讨宏观历史背景下的各别区域历史。这是中国史研究走向细化与立体的可喜现象。考虑及此 ,本刊委托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组织了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区域研究的新走向” ,反映的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动态和趋向 ,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编者认为 ,尽管区域研究不是哪一个学科所专有的 ,但历史地理学者在区域研究方面所作的理论探索或个案研究 ,值得细加体会 ;区域研究的综合特征 ,也呼唤着不同学科与领域的相互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历史 地方志 生态环境 计量分析方法 社会生产力
下载PDF
从重庆地名看当地的森林变迁 被引量:6
17
作者 万良华 黄权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0-13,17,共5页
本文从地名角度入手,介绍了地名与森林的关系,通过对重庆森林地名和动物地名空间分布的比较分析,从中挖掘出地名反映的当地森林的变迁情况,对其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从地名产生的机理出发,认为森林地名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 本文从地名角度入手,介绍了地名与森林的关系,通过对重庆森林地名和动物地名空间分布的比较分析,从中挖掘出地名反映的当地森林的变迁情况,对其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从地名产生的机理出发,认为森林地名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产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森林及动物地名比例大小与当地森林多少不一定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森林地名 动物地名 森林变迁
下载PDF
中国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被引量:5
18
作者 蓝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9-94,147,共7页
通过对中国经济开发史中违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训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退耕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远不仅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实际上更是一种进行结构性调整、讲求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对历史上种种经济开发举措的纠错和... 通过对中国经济开发史中违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训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退耕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远不仅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实际上更是一种进行结构性调整、讲求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对历史上种种经济开发举措的纠错和一种历史回归。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上经济开发对传统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影响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一些落后地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大量丧失,一方面又是现代化的步伐十分遥远,形成一种可怕的“双重丧失”。而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旦破坏,多数具有不可回归性,难以恢复和替代。人类总结历史在于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故历史上的许多教训绝不能成为我们今天走弯路的借口。经济开发中不仅要考虑当代的环境成本,也要考虑历史和未来的环境成本。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认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比畜牧业、林业更先进的误区,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则存在工矿业一定比农业、畜牧业、林业先进的误区。但实际上地区间的产业选择不在于产业间的先进与落后与否,而在于产业是否与地区的资源、区位、环境相适应,在于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是否高,在于产业管理组织理念是否先进。现在国家迫切需要一个从生态、环境、资源、文化保护上对河道渠化控制的总体规划。在西部开发中充分体现“国家关怀”,增大财政转移的力度,一些不适合人类基本生存的地区应向东部地区移民,显现一种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反哺”与“报答”,强制性完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开发史 可持续发展 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
下载PDF
西南边疆政区名称教化功能演变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蓝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4年第4期101-109,共9页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在西汉时期很小、从东汉到明清变大、而民国以后又变小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从四川向云南、贵州民族地区随时代发展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 ;级别差异上一级政区 (州、道、路、省 )历史...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在西汉时期很小、从东汉到明清变大、而民国以后又变小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从四川向云南、贵州民族地区随时代发展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 ;级别差异上一级政区 (州、道、路、省 )历史上多以山川风物名称为主体 ,而二级政区 (郡、府、州、地区、地级市 )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发展过程 ,三级政区 (县、县级道、州、军、监等 )变化与二级政区有相似之处 ,只是民国以来比例变小幅度没有二级政区大 ,保持相对的稳定。三级以下政区名称历史上相对较稳定 ,主要以山川风物等名称为主。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教化名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也与中原汉族文化向周边民族地区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元明清时期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的大增 ,显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原对西南边疆控制最深入的时代特征。民国以后的比例下降则显现了现代文明意识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政区教化名称 边疆历史 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五藏山经》记载的动物地理学知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国生 易泽丰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1998年第1期75-88,共14页
《五藏山经》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为古老的著作之一,记载了当时我国十分丰富的动物地理学内容。该文从动物名称的考释、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动物医学地理学和动物灾害地理学诸多方面对此书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 五藏山经 动物类型 动物分布 动物地理学知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