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业振兴: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机理及旨归 被引量:49
1
作者 徐小容 李炯光 苟淋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5,共5页
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融合关系。因各方条件限制,这种融合关系往往表征为"彼此脱嵌"与"半融半嵌"两种现实状态。产教间的彼此"脱嵌",使职教系统与产业系统处于相互"隔... 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融合关系。因各方条件限制,这种融合关系往往表征为"彼此脱嵌"与"半融半嵌"两种现实状态。产教间的彼此"脱嵌",使职教系统与产业系统处于相互"隔离"状态,阻断了两者互利共生的发展之路;产教间的半融半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方有限资源的浪费。作为产教融合关系中的能动主体,职业教育需有效发挥其服务功能,在保障供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与乡村产业间的空间互嵌、结构互嵌、要素互嵌与功能互嵌关系,并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产业过程性发展中的中介和纽带作用,推动产教之间从"脱嵌"走向"互嵌",从浅层融合走向深度融合,从而在达成产业振兴目标旨归的同时,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共生共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原文传递
未来学校的内涵、表现形态及其建设机制 被引量:39
2
作者 罗生全 王素月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5,55,共7页
未来学校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发生的学校系统性变革,是基于未来人才培养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处于持续动态发展进程中的新型态育人场域。未来学校的表现形态在于虚实交融的泛在学校时空、人机环境融合的学校结... 未来学校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发生的学校系统性变革,是基于未来人才培养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处于持续动态发展进程中的新型态育人场域。未来学校的表现形态在于虚实交融的泛在学校时空、人机环境融合的学校结构性系统以及基于学习者自适性学习的学校教育服务形态。未来学校的建设机制包括智慧教育理念的价值传导机制、学校自适应创新发展机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教育应用机制,从而为未来学校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理念指引、内在动力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学校 人工智能技术 人机环境融合 自适性学习
下载PDF
跨学科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价值、经验及策略体系 被引量:34
3
作者 罗生全 周莹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79,共7页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打破当前那些背离教师专业发展应然走向的思想藩篱,须引进共生理念和对话机制,建立柔性组织和多元化的跨学科共同体。跨学科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异质合作催生马赛克...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打破当前那些背离教师专业发展应然走向的思想藩篱,须引进共生理念和对话机制,建立柔性组织和多元化的跨学科共同体。跨学科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异质合作催生马赛克共同体文化作为提升专业发展效能的新文化精神,跨学科聚合思维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效能,跨学科课程助推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循环转化。在高中开展的长时且系统的跨学科共同体实践行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经验有:多学科知识整合应用中提升跨学科共同体认同感,创建学习型共同体改变教师群体的智能结构,聚合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跨学科共同体持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关键环节。为最大化发挥跨学科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作用,优质跨学科共同体的构建需创建自愿平等的共同体场域、凝聚"和而不同"的共同体理念,以及共同愿景目标导向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效能 行动研究 基础教育
下载PDF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多维思考与协同推进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洪才 靳玉乐 +2 位作者 罗生全 陈亮 王智超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68,共22页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一直在路上,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具有创新、开放、协调、绿色与共享五重内涵,具备中国共产党领导、对西方经验批判性吸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追赶...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一直在路上,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具有创新、开放、协调、绿色与共享五重内涵,具备中国共产党领导、对西方经验批判性吸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追赶型发展、系统反思性等特征。与此同时,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建立既彰显“中国特色”,又体现世界“共同特征”,还具有“胸怀天下”担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打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思路;紧紧抓住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这个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以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社会的人和集体的人建构高等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格局;在实践中通过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劳动力素质、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途径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对外开放 人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
下载PDF
为理解而学: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学习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良 关素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0,共6页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面对巨量的信息洪流与便捷的获取方式,为获得而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理解而学的提出旨在回应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理解而学旨在发展学习者能够基于移情理解开展意义性联...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面对巨量的信息洪流与便捷的获取方式,为获得而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理解而学的提出旨在回应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理解而学旨在发展学习者能够基于移情理解开展意义性联系与反思性运用,强调以迁移与运用为本的知识学习过程,进而实现知识与理解间的转化与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知识学习 为获得而学 为理解而学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的学理思考与着力方向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海峰 陈时见 +3 位作者 孙杰远 王兆璟 柯政 张铭凯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7,共17页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战略先导意义。然而,教育强国建设关系到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抱定信念却又不能操之...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战略先导意义。然而,教育强国建设关系到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抱定信念却又不能操之过急,唯有久久为功,方可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稳步达成。基于此,我们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着眼教育强国这一时代命题,从教育学的作用与地位、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逻辑、文明逻辑、教育评价、家校社协同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形成一组专题笔谈刊发。当然,教育强国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希望这组笔谈可以引发更多教育学人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考和践行,这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研究的自觉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学理思考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践逻辑 教育学人 教师队伍建设 时代命题 作用与地位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规模学校教师精准补充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学敏 赖昀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4,共8页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补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短板上意义重大。然而,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虽然总量充足,实际却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根源在于教师补充的精准性不足。教师编制政策的僵化...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补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短板上意义重大。然而,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虽然总量充足,实际却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根源在于教师补充的精准性不足。教师编制政策的僵化导致了乡村教师总体充足却缺乏实际性、乡村教师供需失调导致科目与教师专业难以匹配、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师资难以优质均衡、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导致补充措施缺乏持续性。因此,应以乡村教师队伍优先发展为指导理念,建立覆盖各学科的教师资源库与协议框架,制定以学科需求为导向且“科—师”协调的教师补充标准,实行“动态入编”的教师编制调整模式,建立“准入退出—培训深造—工作生活”于一体的教师保障体系,从而构建起体系完整、切实有效的小规模学校教师精准补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小规模学校 教师精准补充 科师协调 教师编制 动态入编
下载PDF
论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法理逻辑 被引量:19
8
作者 罗生全 杨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43,共9页
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是一个政治命题、教育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法理命题。70余年教材建设历程所蕴含的政治性话语、人民性话语、法律性话语、文化性话语和实践性话语已烙上鲜明的法理印记,且这种“暗隐但从未消退”的法律属性早已成为教材建... 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是一个政治命题、教育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法理命题。70余年教材建设历程所蕴含的政治性话语、人民性话语、法律性话语、文化性话语和实践性话语已烙上鲜明的法理印记,且这种“暗隐但从未消退”的法律属性早已成为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学理基础的关键特质和重要表达。作为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法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贯穿教材建设落实国家事权的进程中遭遇了如教材建设“一般授权”路径依赖追问、非统编教材落实国家事权的“效果史”检讨、共益定性的教材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省思等法理风险。化解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落实的诸多风险,可从加快推进教材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落实主体的法治意识、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法理基础研究等进路着手,以此来保障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依法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建设 国家事权 法理逻辑 法理学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系统设计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7
9
作者 罗生全 黄朋 潘文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5,共7页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从系统思维出发,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要以跨学科素养的养成为统领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大单...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从系统思维出发,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要以跨学科素养的养成为统领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依托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情境化、以“教—学—评”一致性为载体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科学化。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进路为:优化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彰显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课程地位;回归学生现实生活,找准跨学科主题教学系统设计的着力点;构建跨学科共同体,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教学 跨学科素养 系统设计 学科大概念
下载PDF
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蕴、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铭凯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5,共6页
教学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应在彰显高远立意、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渗透高深知识研究中,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性问题。... 教学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应在彰显高远立意、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渗透高深知识研究中,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性问题。秉持立德树人的价值立场、着眼时代变局的价值基调和面向未来生活的价值牵引是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诉求。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是个系统的、协同的、联动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性实践,其实践路向在于以教学理念变革为先导、以教学能力提升为关键、以教学方式变革为支撑、以教学管理改进为保障和以教学评价优化为动力。如此在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蕴澄明、价值追求厘定和实践路向探寻中,不断促成高校教学真正向高质量迈进,与此同时不断释放其之于整个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学 高质量发展 核心意蕴 价值诉求 实践路向
下载PDF
“五育融合”视域下校本教研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宝庆 李淑斌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32,共6页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我国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的时代命题,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教书育人方式的转型。在五育融合视域下透视校本教研创新,具有教研思维革新、教研目标调整、教研内容拓展、教研方式转型的内在逻辑。校本教...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我国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的时代命题,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教书育人方式的转型。在五育融合视域下透视校本教研创新,具有教研思维革新、教研目标调整、教研内容拓展、教研方式转型的内在逻辑。校本教研创新具有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增进教师教学胜任力、推动学校文化变革的独特价值意蕴。为此,需要加强主体协同、拓展教研内容、变革教研组织形式和开展教研融合评价,以实现“五育融合”下的校本教研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校本教研创新 教师专业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向度与实践思考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立国 罗生全 +2 位作者 陈亮 王智超 李森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共14页
学科作为大学发展的生命线与基本要素,是大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22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 学科作为大学发展的生命线与基本要素,是大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22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以及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证着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学科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政策导向与问题导向关照的加速社会指引下,学科如何最大限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一流人才,值得学界深入思考。为此,我们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学科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讨,涉及跨学科视野下的学科高质量发展、学科群发展的知识逻辑、铸魂育人、教师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理性定位、大学科建设等维度展开,希冀有多学者参与到学科高质量发展议题讨论中,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一流学科 实践思考 高质量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战略需求 学科群 一流人才
下载PDF
教师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素月 罗生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4,共7页
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由于人工智能对教师传统学科教学知识的部分转移,以及对教师传统学科知识教学工作的部分替代与对学科育人的难以替代,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开始转向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相较于传统的学科教学知识,教... 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由于人工智能对教师传统学科教学知识的部分转移,以及对教师传统学科知识教学工作的部分替代与对学科育人的难以替代,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开始转向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相较于传统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扩展至人工智能的教与学;构成维度从单一的认知维度走向认知、情感及道德的多维关注;发展水平从学生的低阶认知发展走向高阶教书育人的统整性发展。教师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建构,不仅需要教师教育者提供系统化的理论课程、融合人工智能的一体化实践课程促成教师静态知识模块的习得与动态知识结构的获取,还需要教师自身通过对相应教学实践问题的反身性探究提升知识应用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
下载PDF
教研员胜任力探究:多结构水平模型建构与运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罗生全 赵佳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84,共17页
教研员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推动教研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胜任力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教研制度、教研理论与教研实践,并决定着我国特色教研系统建设成效。为找出教研员胜任教研岗位的职业特征和突出专业... 教研员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推动教研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胜任力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教研制度、教研理论与教研实践,并决定着我国特色教研系统建设成效。为找出教研员胜任教研岗位的职业特征和突出专业表现,研究基于数理循证思维,混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厘清了教研员胜任力结构,构建出包括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和专业品质六个维度的教研员胜任力理论模型,之后运用此模型探究教研员胜任力发展水平及作用机制,发现我国教研员总体能有效胜任教研工作,并在专业品质、教学发展和组织领导上有突出表现,在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上表现不稳定。为确证教研员胜任力发展的差异表现,研究在大数据理念和算法思维指导下,具体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教研员之间存在明显的胜任力发展水平差异,划分出“消极谋生型”“乐教潜力型”和“积极强研型”三类教研员,此外还明确了教研员胜任力作用机制,发现教研员自我效能对胜任力有直接影响,组织氛围主要通过教研员自我效能来影响胜任力。当前为促进所开发教研员胜任力模型的创新应用,应着眼中国特色教研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系统发展要求;完善教研员“选评聘”一体化的进出机制,并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愿景助力教研员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研员 胜任力 教研 自我效能 组织氛围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与综合技术教育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辉 张永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123,共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重视综合技术教育。认为"教劳结合"既包括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又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重视综合技术教育。认为"教劳结合"既包括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又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综合技术教育是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综合技术教育是消除现代生产的固定分工、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综合技术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再生产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学敏 周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提升资本存量、实现阶层流动的催化剂。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失衡、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阶层继承性不断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愈加受阻,教育不再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反而成了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鸿沟。新... 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提升资本存量、实现阶层流动的催化剂。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失衡、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阶层继承性不断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愈加受阻,教育不再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反而成了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鸿沟。新变局下,教育资源分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数字经济产业化、学科建设异化等诸多因素均在挑战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实践逻辑,以致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和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新时代教育应通过补偿弱势阶层优质教育资源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以构建弱势阶层家育补充机制来保障教育公平、以“新学科”建设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以新型产教融合来推动社会整体提升,进而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拓展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 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流动 教育“双减” 实践路向
下载PDF
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影响因素及空间均衡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曾浩淼 张学敏 +1 位作者 任启琳 吴锋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80-3193,共14页
厘清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针对县域尺度上职业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认识的不足,收集制备了县域尺度多要素匹配数据集,解析了2000—2020年... 厘清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针对县域尺度上职业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认识的不足,收集制备了县域尺度多要素匹配数据集,解析了2000—2020年间中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关系,进而从分布均衡性、产业匹配的角度诊断了中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布局优化方向,提炼了优化发展建议。研究表明,中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从影响因素差异上看,15岁以下人口占比和二、三产企业数量分别对中职、高职院校规模起到积极正影响。同时,中职教育资源分布显示出普遍性、下沉性及西部欠均衡的特征,而高职教育资源则表现出地级市内部区县间差异占主导,东部地区均衡性弱的特征。因此,研究建议根据地方与周边经济发展、产业和人才需求,优化分级、分类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东部地区合理调控市域间高职院校资源配置,西部地区加大均衡性较差区县的中职教育资源投入,实现跨区协同合作;构建依托高职院校资源聚集的市域,带动周边县域专业相衔接的中职院校发展,持续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资源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教育均衡性 资源配置
原文传递
从“情知分离”到“情知共生”:在线学习变革的情感哲学审思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鑫 吕寒雪 吴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3-60,共8页
在线学习作为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引领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的变革,对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线学习发展初期,由于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逐渐形... 在线学习作为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引领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的变革,对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线学习发展初期,由于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逐渐形成了“重知轻情,情知分离”取向,导致在线学习陷入情感体验缺场化、情感效用工具化和情知行动悖离化等困境。随着信息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从技术文明主导转向兼重情感文明,在线学习立足“情以导知、情知共生”取向,生成由情知共在、情知互促到情知交融的内在逻辑,逐渐构建起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在线学习的应然进路,即以有意义的生命实践明确在线学习的本然深度,以个性化成长彰显在线学习的多维发展性价值和以情知交融路径提升在线学习实践的行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情以导知 情知共生 个性化成长
下载PDF
教育性别公平的多维测度与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学敏 吴振华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4,共9页
基于CGSS 2003-2015年的数据,从城乡、地区、民族、阶层等多维视角实证分析了不同群体教育性别公平的现状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性别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仍然突出,且表现为在农村、少数民族、西部地区及下层群体内部凸显的群体异质性;女... 基于CGSS 2003-2015年的数据,从城乡、地区、民族、阶层等多维视角实证分析了不同群体教育性别公平的现状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性别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仍然突出,且表现为在农村、少数民族、西部地区及下层群体内部凸显的群体异质性;女性内部教育不公平显著大于男性的特征在所有群体内部均表现突出,且具有逐步强化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性别公平 群体差异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伦理重建 被引量:9
20
作者 罗生全 王素月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02,共7页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基于跨媒体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整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在大学教学场域不断地被广泛使用,传统大学教学正在发生变革,大学教学伦理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与变革。只有大学师生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伦理性认知,才能更有效...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基于跨媒体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整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在大学教学场域不断地被广泛使用,传统大学教学正在发生变革,大学教学伦理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与变革。只有大学师生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伦理性认知,才能更有效促进大学师生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伦理性应用,才能最终达至大学师生之间的多维深度伦理交互。为促进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伦理从应然形态向实然实践的发展转变,大学教学伦理建设应注重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伦理规范的系统建设,注重大学教师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伦理素养的有力提升以及大学生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伦理素养的着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学教学 教学伦理 教学交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