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421
1
作者 王成 唐宁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0-1114,共15页
探究乡村三生空间功能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乡村空间优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 探究乡村三生空间功能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乡村空间优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进行空间比较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耦合度呈现低耦合、拮抗、磨合、协调耦合四种类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三种类型;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时间上呈现由低水平耦合向协调耦合发展的波浪式演进特征;乡村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差异明显,"生活—生态"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差,是未来优化乡村空间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空间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格局演化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72
2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2 位作者 杨庆媛 陈琳琳 宗会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541,共7页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00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评价其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逐渐提升,1997年-2007年绩效指数从0.1866增加到0.7707,土地绩效程度经历了低级绩效—中级绩效—良好绩效的演变历程;②2005年以前,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影响最大;2005年后,土地投入水平是最大障碍因子,地均从业人数的影响最大;③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首要因素。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障碍度以年均9.66%、1.47%的速度增加,而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障碍度以年均3.00%和1.44%的速度下降。最后,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绩效 改进的TOPSIS 障碍度 重庆市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157
3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8,共9页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化 耦合协调度 相对发展度 中国
原文传递
用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应 被引量:142
4
作者 信桂新 杨朝现 +2 位作者 杨庆媛 李承桧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8-249,共12页
规范评价实施效果对科学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地丘陵区3个农业产业化进程梯度差异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重庆市江津区(YQ-I)、铜梁区(YQ-II)、梁平县(YQ-III)为样区,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样点,选取新... 规范评价实施效果对科学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地丘陵区3个农业产业化进程梯度差异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重庆市江津区(YQ-I)、铜梁区(YQ-II)、梁平县(YQ-III)为样区,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样点,选取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土地流转规模等10项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熵权法和改进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应用于评价。结果发现,在影响经济-社会效应的各项指标中,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项目后期管护农民参与度、农民参与项目施工收入等3项指标处于重要级,指标值变差大、影响强;农民人均农业年收入变化、整治工程村民满意度、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到位度和农民参与项目施工人数等4项处于边缘级,指标值变差小、影响弱;其余指标处于次要级,影响程度居中。3个样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综合效应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关系密切,呈现为农业产业化进展快速型的YQ-I>进展加速型的YQ-II>相对缓慢型的YQ-III,效应等级分别为良、中、差;但单方面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指标等级分布不平衡、效应等级分布不平衡、研究样区内部不平衡;而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表现为YQ-III、YQ-II和YQ-I中,经济效应贴近度与社会效应贴近度之间的差距依次为22.25、1.21和0.77倍。因此,通过农业产业化,山地丘陵区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支撑作用,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统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后续管护;而基于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 模型 高标准基本农田 效应 后评价
下载PDF
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 被引量:136
5
作者 易湘生 尹衍雨 +1 位作者 李国胜 彭景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51-1465,共15页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显著增温趋势,2001年以后增温明显。其中,春、夏、秋季和全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温显著,而冬季在进入21世纪后增温极为显著。除春季外,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气温标准值逐渐增加,并以冬季气温标准值增加最为显著;(2)青海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6oC10a-1,澜沧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增温幅度相同(0.37oC10a-1),而长江源区增温幅度相对较小(0.34oC10a-1),整个青海三江源地区显著增温区域出现在玉树南部及囊谦北部,并且冬季和秋季增温幅度要大于春季和夏季;(3)青海三江源地区、澜沧江源区和长江源区的年、夏、秋、冬季以及黄河源区夏、秋季平均气温均发生了突变。其中,年、夏季平均气温突变主要发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秋季平均气温主要在90年代前期,而冬季平均气温主要发生21世纪初;(4)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不同地区海拔高度和下垫面的差异是导致青海三江源地区增温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区域差异 突变分析 三江源地区
原文传递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19
6
作者 张引 杨庆媛 +1 位作者 李闯 杨孟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86,共8页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开县357份农民工的调查问卷 被引量:113
7
作者 张怡然 邱道持 +2 位作者 李艳 骆东奇 石永明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68,共7页
本文利用重庆市开县357位农民工问卷调查的基础数据,建立有序Probit模型以分析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具有保障安居、以房养老、储备家庭财产以及支持副业生产等效用,农民工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意愿主... 本文利用重庆市开县357位农民工问卷调查的基础数据,建立有序Probit模型以分析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具有保障安居、以房养老、储备家庭财产以及支持副业生产等效用,农民工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意愿主要受宅基地的保障功能、经济补偿期望值、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技能培训状况、家庭赡养人口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政策时,应适时建立统筹城乡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解除农民工退出宅基地的后顾之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意愿 进城落户 宅基地退出 有序PROBIT模型
下载PDF
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 被引量:109
8
作者 刘明皓 戴志中 +2 位作者 邱道持 刘建民 郝威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6-482,共7页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指数 空间布局 GIS 保家镇
原文传递
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 被引量:104
9
作者 冯应斌 杨庆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82,共8页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关键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以农用地整治及宜耕土地开发为先导,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战略重心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研究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同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多功能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区域、多尺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及其效应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村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要求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提,以集中连片推进为手段,开展多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并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涉及的资金筹措与权益分配、资源环境效应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转型 基本方向 重点领域
下载PDF
生计资产差异对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渝西方山丘陵不同地带样点村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3
10
作者 李广东 邱道持 +2 位作者 王利平 王平 骆东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4-515,共12页
耕地比较效益低下引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客观选择,而影响经济补偿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补偿模式设计是否符合农户诉求,因此定量刻画农户生计资产差异对其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便是补偿模式设计的核心。运用参与式... 耕地比较效益低下引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客观选择,而影响经济补偿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补偿模式设计是否符合农户诉求,因此定量刻画农户生计资产差异对其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便是补偿模式设计的核心。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PRA)对渝西方山丘陵3个样点村39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构建了农户生计资产六边形计量分析框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Probit回归分析法对农户生计资产差异与补偿模式选择意愿间耦合关系的存在性和影响度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差别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生计资产存在属性差异和空间分异。农户生计总资产呈现由自给型纯农户到非农户递增的总体趋势,空间上存在海拔越高生计资产越低的趋势。②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选择意愿存在随农户生计资产差异由"成都模式"向"佛山模式"过渡的趋势,不同地带农户模式选择意愿存在空间分异。③农户生计资产差异与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选择间存在耦合关系,自然资产与农户模式选择意愿呈负相关,社会资产对农户的模式选择影响最小,金融资产对农户模式选择的影响较弱,人力资产和物质资产对农户决策均产生较显著影响,心理资产对农户的决策影响最为显著。④根据农户生计资产缺乏情况为7种类型农户设计了概念性的补偿模式体系,并就补偿方法、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资产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模式 农户 渝西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00
11
作者 洪惠坤 廖和平 +2 位作者 魏朝富 李涛 谢德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016-8027,共12页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能够有效引导土地合理利用,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TOPSIS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的典型区域—重庆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能够有效引导土地合理利用,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TOPSIS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的典型区域—重庆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综合分值整体呈现T型带状分布格局,可分为四个健康等级,即健康、临界健康、不健康、病态。2)渝东北、渝东南和重庆市西南片区部分地区因其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土地利用风险性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土地生态系统呈现病态和不健康状态,属于高风险-高压力区域;重庆市主城区环线区域因其属于城市核心拓展区和人类活动频繁区域,人口压力指数和土地利用压力指数较大,土地利用风险性较小,健康度较为良好,是低风险-中度压力区域。3)PSR模型能够较好地改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环境的状况,更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为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4)以改进TOPsis方法计算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指数,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并能充分利用原始数据的信息,能充分反映各方案之间的差距,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5)为保障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发展,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调整,控制人类过度开发,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敏感区 土地利用系统 健康评价 改进TOPSIS方法
下载PDF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被引量:95
12
作者 杨伟 谢德体 +3 位作者 廖和平 潘卓 朱琳 李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9-229,I0006,共12页
该文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型农用地整治模式为切入点,将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与特定的整治模式相结合,构建一套适合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整治模式下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体系和方法。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求和农户意愿调查的主客观分析... 该文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型农用地整治模式为切入点,将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与特定的整治模式相结合,构建一套适合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整治模式下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体系和方法。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求和农户意愿调查的主客观分析,确定研究区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应采用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征的评价模式。论文采用差异性调查分区法、置信区间计算法、潜力等级水平选择法、耕地生产能力计算法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等方法分别确定了A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和B类型区(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的农用地整治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并对潜力结果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A类型区数量潜力551.78hm2、质量潜力2218.57t,B类型区数量潜力1531.32hm2、质量潜力3883.77t,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二、三级潜力区,研究认为A类型区整治潜力挖掘应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该研究为区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潜力分析和土地整治实践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潜力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 质量综合指数 长寿区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92
13
作者 欧阳志远 史作廷 +6 位作者 石敏俊 杨德伟 龙如银 周宏春 林思佳 郭瑞芳 王宇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共11页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要解决“双碳”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考虑和规划;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碳中和起点强度等方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多重阻力和艰巨的挑战。...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要解决“双碳”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考虑和规划;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碳中和起点强度等方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多重阻力和艰巨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政治、经济、科技、舆论等手段,综合考虑减排与增汇两种途径,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以关键性问题为导向,从技术、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多维发力,逐一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方位、全链条、系统性的能源生产、转化和管理方式转变;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采取经济激励政策,平衡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路线之间的成本差额,引导资本流向低碳技术领域;着力突破清洁能源利用的瓶颈,切实改变能源结构,全面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合生自组织 双替代 双脱钩 清洁能源 绿色可持续
下载PDF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 被引量:91
14
作者 施开放 刁承泰 +1 位作者 孙秀锋 左太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72-1880,共9页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总体上从东到西呈现出从富裕到严重超载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耕地生态超载区与主城区分布具有较好的吻合性;(2)就县(区)数量而言,重庆市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盈余区和耕地生态平衡区;就人口数量而言,同样是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和耕地生态盈余区;就土地面积而言,耕地生态盈余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耕地生态赤字区面积最小。重庆市约3/5的人口分布在约4/5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土地面积上,而约2/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约1/5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土地面积上。可为重庆市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重庆市
下载PDF
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CO_2汇 被引量:80
15
作者 刘再华 Wolfgang Dreybrodt 王海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418-2422,共5页
关于全球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目前仍不确定,还存有争议.在理论计算和野外观测数据证明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重要的CO2汇(以溶解无机碳-DIC的形式).这个汇达到0.8013PgC/a(约占人类活动排放CO2总量的10... 关于全球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目前仍不确定,还存有争议.在理论计算和野外观测数据证明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重要的CO2汇(以溶解无机碳-DIC的形式).这个汇达到0.8013PgC/a(约占人类活动排放CO2总量的10.1%,或占所谓的遗漏CO2汇的28.6%),它是由水对CO2的溶解吸收形成的,并随着碳酸盐的溶解及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CO2的消耗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部分汇中有0.5188PgC/a通过海上降水(0.2748PgC/a)和陆地河流(0.244PgC/a)进入海洋,有0.158PgC/a再次释放进入大气,还有0.1245PgC/a储存在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中.因此,净沉降是0.6433PgC/a.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水循环的加强、CO2和大气圈中碳酸盐粉尘的增加,还有造林地区的增多(会引起土壤CO2的增加进而导致水中DIC浓度的增大),这部分汇也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汇 全球水循环 CO2吸收 碳酸盐溶解 溶解无机碳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解析 被引量:78
16
作者 鲁春阳 齐磊刚 桑超杰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7年第1期25-27,共3页
归纳了目前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中广泛采用的一些数学模型,解析了每种模型的涵义和意义。按照模型反映的内容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类: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质量变化模型和土地资源空间变化模型,总结了每类模型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模型 解析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以洋河为例 被引量:81
17
作者 徐兰 罗维 周宝同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0-590,共11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洋河流域1990、1995、2000和2008年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洋河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研究区划...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洋河流域1990、1995、2000和2008年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洋河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研究区划分为525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结构角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洋河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以上;1990—2008年,洋河流域总体景观生态风险值(ERI)由0.197 3上升到0.238 4。低风险区(ERI≤0.17)面积减少3.53%,高风险区(ERI>0.68)面积减少0.43%,较低(0.17<ERI≤0.26)、中等(0.26<ERI≤0.42)和较高(0.42<ERI≤0.68)风险区面积均有增加,整体生态风险增加;洋河流域5种风险等级分布较集中,具体表现为洋河支流及其一级支流两侧地区生态风险相对较大(ERI>0.26),而离河道越远的区域生态风险值越小(ERI≤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农牧交错带 生态风险 洋河流域
原文传递
2005~2015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协同与权衡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被引量:81
18
作者 王成 彭清 +1 位作者 唐宁 李颢颖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599,共10页
基于2005-2015年近10 a面板数据,在测算重庆市沙坪坝区耕地多功能基础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据此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 基于2005-2015年近10 a面板数据,在测算重庆市沙坪坝区耕地多功能基础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据此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显著。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功能间存在两两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均值"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据此构建了"一带两区"即山地休闲农业带、郊野农业游憩区、传统农业提升区的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时空演变 协同与权衡 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重庆市沙坪坝区
下载PDF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19
作者 熊平生 袁道先 谢世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55-362,共8页
通过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岩溶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分布格局和量化分级、成因分析和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研究进展:岩溶石漠化的概念和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通过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岩溶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分布格局和量化分级、成因分析和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研究进展:岩溶石漠化的概念和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相差甚远,需要建立统一调查研究方法、分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但治理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没有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严重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措施的修订和完善。指出了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不断创新岩溶石漠化的研究方法;把握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深入开展岩溶石漠化过程模拟与调控研究;推广和完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石漠化研究中的运用。在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特别要注意加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实施岩溶山区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预报和经济社会后果预报,建立岩溶山区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加强不同时空尺度下岩溶石漠化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确定自然因素和人文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评价 西南岩溶区
下载PDF
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78
20
作者 陈萍 陈晓玲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4-462,共9页
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冲击和压力已经成为社会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脆弱性分析作为可持续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脆弱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规范的评估程序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本文在... 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冲击和压力已经成为社会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脆弱性分析作为可持续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脆弱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规范的评估程序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本文在阅读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总结了脆弱性的概念框架,对不同研究背景下的脆弱性定义和三个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了脆弱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梳理了脆弱性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总结了人-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几个典型的脆弱性综合分析框架。由当前脆弱性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未来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并有效表达系统脆弱性与多个压力间的因果关系、人-环境耦合系统的不确定性、脆弱性动力学机制问题和脆弱性与风险管理决策的信息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全球环境变化 人-环境耦合系统 分析框架 挑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