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河油田某注采井生产油管腐蚀失效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姚彬 郭玉洁 +3 位作者 曾文广 张江江 曾凤 曾德智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3,共5页
塔河油田某注采井在修井起出管柱过程中发现油管柱出现了腐蚀穿孔和断脱。为了找到腐蚀失效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证井筒安全,通过对油管管材的理化性能测试、冲击性能测试、拉伸性能测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 塔河油田某注采井在修井起出管柱过程中发现油管柱出现了腐蚀穿孔和断脱。为了找到腐蚀失效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证井筒安全,通过对油管管材的理化性能测试、冲击性能测试、拉伸性能测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腐蚀特征及腐蚀产物表征分析方法,对井下管柱进行了腐蚀失效分析。结果表明,油管腐蚀是由 H2S-CO2-Cl^--H2O体系引起的电化学腐蚀,以CO2腐蚀为主,同时存在H2S腐蚀,Cl^-对腐蚀穿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添加缓蚀剂或对油管添加表面涂层、镀层、油管衬里,提高油管服役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 CO2腐蚀 H2S腐蚀 穿孔 失效分析
下载PDF
塔河稠油活性组分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毅 胡景磊 +3 位作者 李浩程 钟荣强 季俣汐 林梅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32-38,共7页
针对塔河稠油采出液,测定了稠油采出液的黏度、含油量、含水量等,并将其分离出沥青质、胶质和蜡组分,分别研究了这3种组分对油水界面张力和界面剪切黏度以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天然的乳化剂,能使油水界... 针对塔河稠油采出液,测定了稠油采出液的黏度、含油量、含水量等,并将其分离出沥青质、胶质和蜡组分,分别研究了这3种组分对油水界面张力和界面剪切黏度以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天然的乳化剂,能使油水界面张力明显降低,且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蜡,说明沥青质能稳定油水界面膜。此外,将胶质加入模拟油与模拟水所形成的O/W乳状液稳定性最强,其次是沥青质和蜡组分;而使模拟油与模拟水所形成的W/O乳状液稳定性最强的是沥青质,其次是胶质,蜡组分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胶质 界面张力 界面剪切黏度 乳状液
下载PDF
稠油高黏机理及掺稀降黏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3
作者 曹畅 艾克热木.牙生 +5 位作者 刘磊 杨祖国 程仲富 崔林芳 张乐涛 张亚刚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8-255,共8页
由于石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常规轻质原油的快速开采及消耗,低品位的稠油油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高效而又经济地开采和利用稠油资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常规稠油的主要组成、物理性质,稠油降黏的方法理论及其... 由于石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常规轻质原油的快速开采及消耗,低品位的稠油油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高效而又经济地开采和利用稠油资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常规稠油的主要组成、物理性质,稠油降黏的方法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这些方法理论在现场的应用情况。基于前人关于掺稀降黏的研究成果,探讨并分析了植物油脚及其衍生物——生物柴油在稠油降黏中应用的可行性,丰富了稠油掺稀降黏方法体系,为稠油降黏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从掺稀降黏工艺的发展趋势来看,认为采用与环境友好和可再生低成本的油脚皂脚所制备的生物柴油作为掺稀油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油脚 生物柴油
原文传递
井口P110套管失效原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斐 路飞飞 +3 位作者 王军 李光辉 史交齐 姬丙寅 《钢管》 CAS 2017年第6期67-72,共6页
通过观察宏观形貌、测量几何尺寸、测试力学性能、分析显微组织等,分析P110套管和卡瓦的失效原因。分析认为:P110套管与悬挂器不同轴及卡瓦结构设计不合理是造成套管及卡瓦失效的主要原因,腐蚀介质加速了失效进程。提出卡瓦式悬挂器的... 通过观察宏观形貌、测量几何尺寸、测试力学性能、分析显微组织等,分析P110套管和卡瓦的失效原因。分析认为:P110套管与悬挂器不同轴及卡瓦结构设计不合理是造成套管及卡瓦失效的主要原因,腐蚀介质加速了失效进程。提出卡瓦式悬挂器的改进措施,如增大卡瓦长度,增加单位长度卡瓦齿数,将贯穿环形槽改为凸台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卡瓦 开裂失效 结构设计 腐蚀
下载PDF
可溶压裂球和桥塞用GW104+1Zn镁合金挤压组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苏鹏 李兵兵 +2 位作者 靳丽 董杰 王锋华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为了满足石油完井可溶压裂球和桥塞的应用需求,需要开发强度超过500 MPa且可工业规模生产的镁合金棒材。在实验室研发的高强度Mg-10Gd-4Y(GW104)合金基础上,添加质量分数为1.32%的Zn元素,采用可工业规模生产的半连续铸造、热挤压和热处... 为了满足石油完井可溶压裂球和桥塞的应用需求,需要开发强度超过500 MPa且可工业规模生产的镁合金棒材。在实验室研发的高强度Mg-10Gd-4Y(GW104)合金基础上,添加质量分数为1.32%的Zn元素,采用可工业规模生产的半连续铸造、热挤压和热处理等常规工艺得到GW104+1Zn合金,并系统地研究了Zn元素和各个工艺参数等对GW104+1Zn合金相组成、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Zn的添加使得合金中存在LPSO相,LPSO相可以抑制动态再结晶的发生,而动态再结晶过程则会吞噬这种LPSO相。小挤压比和低温挤压有利于获得由未完全动态再结晶形成的双峰组织,双峰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而且使其断裂伸长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挤压温度为400℃,挤压比为4时,挤压态合金具有最佳综合性能,其屈服强度为307 MPa,抗拉强度为386 MPa,断裂伸长率为7.6%;峰值时效后合金屈服强度为400 MPa,抗拉强度为521 MPa,断裂伸长率为2.1%,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镁稀土合金 动态再结晶 LPSO相 细晶强化 织构强化
下载PDF
纳米TiO_(2)颗粒对Ni-W-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小红 刘豪 +4 位作者 蒋焰罡 李子硕 苏鹏 龙武 王水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2,104,共8页
目的探究纳米TiO_(2)颗粒对Ni-W-P镀层组织结构、耐蚀性与耐磨性能的影响,提高2024铝合金管材的耐蚀性。方法使用化学镀的方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通过SEM、EDS、XRD表征了镀层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分布... 目的探究纳米TiO_(2)颗粒对Ni-W-P镀层组织结构、耐蚀性与耐磨性能的影响,提高2024铝合金管材的耐蚀性。方法使用化学镀的方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通过SEM、EDS、XRD表征了镀层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分布以及镀层物相。对比了传统Ni-W-P镀层与所制备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与耐磨性。结果加入纳米TiO_(2)颗粒后,镀层表面变得更加致密,晶粒得到细化。EDS结果表明,纳米TiO_(2)颗粒在镀层中分布均匀。物相分析表明,镀层为晶态结构,加入纳米TiO_(2)颗粒后,镀层平均晶粒尺寸为9.706 nm,比Ni-W-P镀层的晶粒尺寸减小了0.612 nm。失重试验表明,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在Cl^(–)为2×10^(5) mg/L的地层水中具有较强的耐蚀性,腐蚀速率为0.1062 g/(m^(2)·h),与Ni-W-P镀层的腐蚀速率相比,减少了21%;与Ni镀层的腐蚀速率相比,减少了31%;与2024铝合金的腐蚀速率相比,下降了69%。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的自腐蚀电位较Ni-W-P镀层、Ni镀层以及2024铝合金分别正移了0.0813、0.1668、0.4141 V,腐蚀倾向更低。与Ni镀层、Ni-W-P镀层相比,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具有最高的显微硬度(535.6HV)以及耐磨性(0.1942 mg/min)。结论纳米TiO_(2)颗粒的加入可以减小镀层的晶粒尺寸,使镀层表面更加致密,同时提高镀层的硬度,增强镀层的耐蚀性与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铝合金 化学镀 Ni-W-P镀层 纳米TiO_(2) 复合镀层 微观组织 耐蚀性
下载PDF
梳型温敏聚合物对无固相水基钻井液高温流变性的调控 被引量:3
7
作者 谢彬强 陶怀志 +3 位作者 张俊 陈晋东 吕军贤 赵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7-436,共10页
针对现有聚合物增黏剂存在高温降黏缺陷,不能有效调控无固相水基钻井液高温流变性能的难题,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AM)/新型温敏单体(MVC)/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梳型温敏聚合物(TSP-Comb)。采用红外光谱、... 针对现有聚合物增黏剂存在高温降黏缺陷,不能有效调控无固相水基钻井液高温流变性能的难题,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AM)/新型温敏单体(MVC)/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梳型温敏聚合物(TSP-Comb)。采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表征和测定了TSP-Comb的分子结构和重均分子量,采用热重分析和环境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TSP-Comb分子链的热稳定性和微观结构,采用流变仪和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TSP-Comb的温度响应特性,并研究了TSP-Comb对无固相水基钻井液高温流变性能的调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TSP-Comb溶液在90~180℃范围内具有优良的高温增稠特性和较高的相变温度(高于60℃),相比较于线性温敏聚合物,TSP-Comb在高温流变稳定性和相变温度提升方面均有明显改善;TSP-Comb的高温增稠特性有助于改善无固相钻井液的高温流变性能,基于TSP-Comb构建的无固相钻井液的表观黏度、塑性黏度、动切力等流变参数在90~180℃较宽温度范围内的变化率小于25%,TSP-Comb显著提高了无固相钻井液的高温流变稳定性,为无固相水基钻井液高温流变性能调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型聚合物 温敏聚合物 高温增稠 高温流变性 无固相钻井液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构造带钻井提速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文霞 李少安 +3 位作者 卓肖 刘彪 吴杰 石祥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9,共7页
巴什托构造带地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已钻6口井普遍存在钻井周期长、机械钻速低以及钻井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该地区地层抗钻特征认识不清楚、钻头选型针对性不强、井底钻具破岩扭矩不足是导致机械钻速低的主... 巴什托构造带地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已钻6口井普遍存在钻井周期长、机械钻速低以及钻井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该地区地层抗钻特征认识不清楚、钻头选型针对性不强、井底钻具破岩扭矩不足是导致机械钻速低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该区块钻井提速面临的主要问题,定量评价了难钻地层的抗钻特征,提出了分层钻井提速优化技术方案:软—中软—硬地层优选5刀翼PDC钻头配合大扭矩等壁厚螺杆,强化钻井参数,消除粘滑效应,提升破岩效率;研磨性地层优选非平面齿PDC钻头配合扭力冲击器,解决钻头吃入难的问题;灰岩地层优选PDC复合钻头配合单弯螺杆,实现定向段优快钻进。XX-10井通过实施的上述方案,同XX-4井相比,平均机械钻速提高99.54%,钻井周期同比缩短95.36%,提速效果显著,对加快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钻井提速 抗钻特征 提速工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S1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沉积相新认识 被引量:5
9
作者 尚凯 郭娜 张睿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4-20,共7页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岩石学特征、粒度、沉积构造、微量元素、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塔里木盆地S1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该套地层主要发育受潮汐影响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岩石学特征、粒度、沉积构造、微量元素、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塔里木盆地S1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该套地层主要发育受潮汐影响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结合地震属性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河道的多期迁移、纵横向叠置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良好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影响的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志留系 下沥青砂岩段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靶向酸压目标体分类与建模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志峰 张建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4,共7页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井周缝洞型储集体靶向酸压改造工艺针对性强,对于靶向目标精准定位与表征要求很高。围绕井周酸压增储提效,精准定量表征井筒附近储集体主应力方位、距离、规模、空间分布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井孔与井周储层识别...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井周缝洞型储集体靶向酸压改造工艺针对性强,对于靶向目标精准定位与表征要求很高。围绕井周酸压增储提效,精准定量表征井筒附近储集体主应力方位、距离、规模、空间分布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井孔与井周储层识别角度切入,采用一维资料-三维资料,多方法结合定量识别与刻画不同储层类型,在分类表征基础上,实现了模型的分类整合,构建了单元级次的多类型缝洞融合储层模型。然后,在单元级次模型基础上,创建了井周不同范围的可视化三维定量模型构建技术方法,建立了实际单井定量模型,并基于酸压靶向目标体三级八因素分类划分指标体系,确定了7种类型靶向目标体及适应的酸压技术方法。靶向酸压工艺矿场应用显示:靶向酸压井措施效果显著,同样区块范围井,比常规酸压方法平均增产倍比大,显著提高了酸压工艺的针对性和靶向性,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靶向酸压 缝洞型储层 碳酸盐岩 塔河油田
下载PDF
825合金/20钢双金属复合管焊接工艺 被引量:5
11
作者 羊东明 朱原原 +1 位作者 蔡锐 葛鹏莉 《焊接技术》 2015年第11期33-36,共4页
对825合金/20钢双金属复合管的焊接性,分别从材质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双金属复合管钨极氩弧焊的焊接工艺参数,制定了相应的焊接工艺,并进行了焊接工艺试验评价。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性能优良... 对825合金/20钢双金属复合管的焊接性,分别从材质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双金属复合管钨极氩弧焊的焊接工艺参数,制定了相应的焊接工艺,并进行了焊接工艺试验评价。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性能优良,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奥氏体(F/A)双相组织,相比例合适,各项指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可应用于腐蚀性油气田825合金/20钢双金属复合管焊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25合金/20钢双金属复合管 焊接性能 焊接工艺 工艺评定
下载PDF
高压天然气水合物生长动力学及浆体黏度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晓方 许佳文 +3 位作者 刘英杰 张婕 柳扬 马千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903-7912,共10页
为探究油气混输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及流动特性,得到实际混输管道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的安全运行规律。运用高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环路,进行了油水乳液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浆液流动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不同初始压力、初始质量流量... 为探究油气混输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及流动特性,得到实际混输管道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的安全运行规律。运用高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环路,进行了油水乳液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浆液流动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不同初始压力、初始质量流量与加剂量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管内浆液表观黏度、密度以及水合物体积分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压力越高,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越短,由初始压力5.3 MPa下的1.47 h缩短至6 MPa下的0.71 h,缩短了约51.7%,水合物在生成过程中反应越剧烈,不利于运输的安全;初始质量流量越大,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越长,由初始流量895.3 kg/h下的0.76 h增加到1414.6 kg/h下的0.90 h,增加了约18.4%,表观黏度波动幅度越小,运输过程越平稳安全;增大阻聚剂的加剂量对水合物诱导时间影响较小,但水合物大量生成阶段现象越平稳,水合物生成后管内水合物体积分数越小,浆液输送性越好;在流动过程中若流速下降,压降反而增加,则说明水合物体积分数的聚并很明显且管内浆液表观黏度很大,管道堵塞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油水乳液体系 诱导期 表观黏度 流动压降 流动规律
下载PDF
气浮选对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流场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菁 庞艳萍 +1 位作者 黎志敏 王志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72-79,共8页
以溶气气浮沉降工艺为对象,基于多相流混合模型数值模拟描述了含油污水气浮选沉降分离过程中的压力场分布、粒子运动迹线特征及除油、除悬浮物效果,并与普通重力沉降分离特性进行对比,揭示了气浮选对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流场特性的影响。... 以溶气气浮沉降工艺为对象,基于多相流混合模型数值模拟描述了含油污水气浮选沉降分离过程中的压力场分布、粒子运动迹线特征及除油、除悬浮物效果,并与普通重力沉降分离特性进行对比,揭示了气浮选对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气气浮沉降能够适应处理量变化而获得更为稳定的压力场分布,能够避免涡流而取得相对稳定有序且在流场空间分布均匀的油珠、悬浮物粒子运动轨迹,模拟条件下的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较普通重力沉降分离时提高8%~11%,有效改善了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效果,为气浮选工艺适配性构建及含油污水提效处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气浮 沉降分离 压力场 粒子迹线 采出污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不同腐蚀环境下压力容器材质耐蚀性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彬 高秋英 +4 位作者 杨祖国 董瑞强 胡广强 李凡 郭玉洁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结合塔河油田实际情况,通过对压力容器拟选用的5种材料20、20G、Q345、A333、Q245分别进行CO_2+H_2S共同控制环境、H_2S主控腐蚀环境和CO_2主控腐蚀环境3个环境下的腐蚀失重试验,并对经过试验的挂片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和能谱(EDS)分... 结合塔河油田实际情况,通过对压力容器拟选用的5种材料20、20G、Q345、A333、Q245分别进行CO_2+H_2S共同控制环境、H_2S主控腐蚀环境和CO_2主控腐蚀环境3个环境下的腐蚀失重试验,并对经过试验的挂片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和能谱(EDS)分析。结果显示:选取的5种材质的挂片在CO_2+H_2S共同控制环境和H_2S主控腐蚀环境的腐蚀速率均小于0.1 mm/a,且比CO_2主控腐蚀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小;在H_2S+CO_2共同控制的腐蚀环境中,5种材质腐蚀速率大小依次为Q345>20>Q245>A333>20G;在H_2S腐蚀为主的环境中,5种材质腐蚀速率大小依次为20>20G>Q245>Q345>A333;在CO_2腐蚀为主的环境中,5种材质腐蚀速率大小依次为Q345>A333>20G>20>Q245。根据试验结果,不同腐蚀环境下5种材料的防腐蚀性能均不同,结合现场实际工况,对压力容器材质进行相应的选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压力容器材质 CO2腐蚀环境 H2S腐蚀环境
下载PDF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地热保温开采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磊 范伟东 +2 位作者 陈红举 刘玉国 李晶辉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2年第2期92-97,共6页
塔河油田超稠油埋深超过6000 m、黏度高于100×10^(4) mPa·s,开采难度极大,属于世界级难题,常规开采工艺无法将其正常产出。利用塔河油田超稠油温敏性极强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塔河油田超深、超稠井况基础上,优选高效纳米保温材料... 塔河油田超稠油埋深超过6000 m、黏度高于100×10^(4) mPa·s,开采难度极大,属于世界级难题,常规开采工艺无法将其正常产出。利用塔河油田超稠油温敏性极强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塔河油田超深、超稠井况基础上,优选高效纳米保温材料,将其用于涂层中;通过技术合成带特殊官能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经稳泡处理和惰性化处理,生产一种具备隔热物理特性的材料;在微观上构筑全新、高效的热阻隔系统,对热量的不同表现进行全方位的高效阻隔,达到利用地热资源开采超深超稠油的效果。已完成两井次先导试验,在无任何外界热量补充的条件下,仅利用地层热量,单井井口温度最高提升20℃。该技术具有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在塔河油田超稠油区块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超稠油 地热 保温 纳米 气凝胶 热损失
下载PDF
滑溜水减阻剂耐盐机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青山 毛金成 《能源化工》 CAS 2022年第3期9-14,共6页
滑溜水体系技术广泛用于油气开采领域中,滑溜水体系的核心技术为减阻添加剂,用于降低压裂施工摩阻。对比分析了滑溜水减阻剂的降阻机理,综述了滑溜水减阻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高矿化度水质对滑溜水降阻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主要包括静... 滑溜水体系技术广泛用于油气开采领域中,滑溜水体系的核心技术为减阻添加剂,用于降低压裂施工摩阻。对比分析了滑溜水减阻剂的降阻机理,综述了滑溜水减阻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高矿化度水质对滑溜水降阻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主要包括静电屏蔽、压缩双电层等,总结出通过引入耐盐基团、疏水缔合性基团等方法可以提高减阻剂的耐盐性能,提出未来可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减阻剂分子合成方案,进一步优化滑溜水体系,增强滑溜水体系压裂液技术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溜水 减阻剂 减阻机理 耐盐机理
下载PDF
管道非开挖原位更新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原原 羊东明 +2 位作者 葛鹏莉 徐孝轩 肖雯雯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7年第12期73-75,78,共4页
针对老化失效、穿越地表植被丰富的非金属单井管线开挖更换施工难题,开展了管道非开挖原位更新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更新管线材质选用柔性复合管,通过施工长度和配套设备选型力学计算可知,拉伸强度为110 kN的柔性复合管一次最大施工长度... 针对老化失效、穿越地表植被丰富的非金属单井管线开挖更换施工难题,开展了管道非开挖原位更新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更新管线材质选用柔性复合管,通过施工长度和配套设备选型力学计算可知,拉伸强度为110 kN的柔性复合管一次最大施工长度为258 m,配套设备提供最小拉力为178 kN。现场应用中柔性复合管轴向拉伸强度可达183.6 kN、最大施工长度可达280 m,设备输出最大拉力为150 kN。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提高施工时效30%,节省工程费用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更新技术 非开挖 非金属管线 柔性复合管 力学分析模型
下载PDF
非开挖磁记忆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春海 张江江 曾文广 《石化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86-87,共2页
由腐蚀引发的安全及环保风险较高、后果严重,为了提高腐蚀风险预警能力,利用管道本体缺陷地球磁场畸变原理,引进操作简便、效率高、费用低的非开挖磁记忆检测技术,并针对高风险管道开展现场检测,结合管道工况、实际敷设海拔高程变化、... 由腐蚀引发的安全及环保风险较高、后果严重,为了提高腐蚀风险预警能力,利用管道本体缺陷地球磁场畸变原理,引进操作简便、效率高、费用低的非开挖磁记忆检测技术,并针对高风险管道开展现场检测,结合管道工况、实际敷设海拔高程变化、风险参数计算,进行腐蚀风险评级及缺陷定位,现场开挖检测及断管验证与非开挖检测结果吻合.非开挖磁记忆检测技术解决了常规检测技术开挖工作量大、费用高及检测不全面的问题,检测效率提高5倍,检测成本降低50%,通过对缺陷提前治理,节约了穿孔形成的治污费及油气损失,该技术在精准防腐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开挖 磁记忆 腐蚀检测 风险评价
下载PDF
气侵条件下裂缝性地层漏失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齐彪 方俊伟 +3 位作者 朱立鑫 黄胜铭 张俊 黄维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59-7066,共8页
顺北区块裂缝性储层发育,气侵和漏失复杂同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田开采。总结了顺北区块裂缝性储层气侵和漏失现状,并指出“先漏失后气侵”与“先气侵后漏失”两种漏溢同层模式。基于自制的钻井液动滤失与长裂缝封堵模拟实验装置,... 顺北区块裂缝性储层发育,气侵和漏失复杂同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田开采。总结了顺北区块裂缝性储层气侵和漏失现状,并指出“先漏失后气侵”与“先气侵后漏失”两种漏溢同层模式。基于自制的钻井液动滤失与长裂缝封堵模拟实验装置,利用不同宽度楔形长裂缝模型,通过改变裂缝倾角、钻井液正压差和裂缝缝宽等不同裂缝性地层模拟情况,分析了气侵条件下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规律。结果表明,垂直裂缝形成的封堵层最致密,气侵条件下承压能力较高,钻井液漏失深度为37.8 cm,但反向承压可达0.35 MPa,超出水平缝25%;钻井液正压差越大,漏失深度越大,3 MPa正压差漏失深度高达100 cm,比1 MPa条件下超出1倍;缝宽越大,漏失深度越大,形成的封堵层越多且致密,承压能力有一定提升,3 mm缝宽反向承压能力达1.12 MPa,超出1 mm缝宽65%,但气侵速度高达1.69 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区块 裂缝储层 漏溢同层 气侵模拟 漏失规律
下载PDF
油田污水气浮选沉降罐溶气单元工艺结构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帆 黎志敏 +2 位作者 张菁 赵德银 周楠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9,107,共10页
为形成油田污水溶气气浮处理工艺沉降罐的结构改进方案,满足油田污水的不断提效处理,考虑溶气单元布气工艺控制面积及布气工艺控制液位高度,利用多相流混合模型,模拟研究了溶气气浮沉降罐溶气单元工艺结构对油田污水分离性能的影响。研... 为形成油田污水溶气气浮处理工艺沉降罐的结构改进方案,满足油田污水的不断提效处理,考虑溶气单元布气工艺控制面积及布气工艺控制液位高度,利用多相流混合模型,模拟研究了溶气气浮沉降罐溶气单元工艺结构对油田污水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布气环气体释放头布置、布气环布局及布气液位高度有益于获得均衡的配水单元压力场分布、稳定有序的分离流场粒子运动迹线特征及较好的除油、除悬浮物效果;在回流比25%、溶气释放压差0.6 MPa工况下,优化确定溶气单元布气环上均匀分布的气体释放头间距为856 mm,气体释放头数量为22个,布气环布局采用双环形布气结构,其高度控制在沉降罐内10.6~9.7 m的区域;溶气单元在此优化工艺结构下,可使油田污水沉降处理的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分别达到65%以上和35%以上,揭示出优化溶气单元工艺结构是实现油田污水高效气浮选处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优化 溶气气浮 分离流场 数值模拟 污水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