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郝苏民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
2005 |
43
|
|
2
|
对三江源区藏族生态移民适应困境的思考——以果洛州扎陵湖乡生态移民为例 |
张娟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26
|
|
3
|
困境与对策:三江源区藏族生态移民适应性研究——以果洛州扎陵湖乡移民为例 |
马宝龙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7
|
|
4
|
我国农村人际关系研究述评 |
宋国庆
沈丽巍
赖天能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4
|
|
5
|
有限空间的无限言说——清真寺之现象学诠释 |
吴彩梅
马俊峰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6
|
“花儿”牡丹程式探析 |
那贞婷
曹义杰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7
|
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 |
郝苏民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8
|
西北农耕文化的象征与隐喻——兰州太平鼓文化初探 |
那贞婷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9
|
|
9
|
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信息探究——基于171条汉语新词语的社会学分析 |
赖天能
宋国庆
苏长枫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08 |
5
|
|
10
|
论九华山佛教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
吴轶寒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8
|
|
11
|
谈大众文化对儿童世界的影响与渗透——以“灰色童谣”为研究对象 |
陈华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3
|
|
12
|
青海湖南部地区文昌神信仰的田野考察 |
看本加
|
《西藏研究》
CSSCI
|
2008 |
6
|
|
13
|
改革开放以来官亭地区社会发展与土族婚姻的变迁 |
汪秀萍
裴丽丽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4
|
“阿欧怜儿”的程式和主题 |
戚晓萍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5
|
甘肃民族社会分层现状分析 |
马东平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16
|
在边缘中守望——从袁同凯著《走进竹篱教室》看弱势族群教育 |
文化
赵巧华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7
|
七夕节的文化透视 |
刘彩清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18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吴轶寒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9
|
“农转非”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以银川市兴庆区为个案 |
王淑婕
王虎
|
《甘肃农业》
|
2006 |
3
|
|
20
|
对《九色鹿》叙事结构的分析 |
马青
傲东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