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被引量:107
1
作者 彭金山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50,共6页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甘肃定西提出“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思想,发动了一场以产业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农业革命,甩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为农耕文化内涵的当代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是建构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内涵 当代价值 现代农业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李并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漠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古绿洲 绿洲 沙漠化过程 历史地理学
下载PDF
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 被引量:84
3
作者 马世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如何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应对新文科带来的挑战,是传统文科建设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其本义所指,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方法...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如何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应对新文科带来的挑战,是传统文科建设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其本义所指,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方法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新理念;不仅仅是对传统文科的外部改革,更是一种文科内部的自我革新。由此,提出“新中文”的思路,主张在新文科的理念下,建设新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中文”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的四种特征,是认识其内涵的基本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语言文学 “新中文”
下载PDF
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57
4
作者 马永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9-183,共5页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和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都与乡村公共空间和乡村公共生活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培育、拓展乡村公共空间与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入手。通过改造和创新利...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和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都与乡村公共空间和乡村公共生活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培育、拓展乡村公共空间与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入手。通过改造和创新利用乡村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培育和建构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不断丰富乡村公共生活的内涵,激活农民的文化自觉,以最终实现新的乡村文化形态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重建意义 实现途径
下载PDF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 被引量:45
5
作者 马永强 王正茂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78,共4页
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乡村精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和新的乡村文化。所以,它不仅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与互融,是乡土文化内涵的重构与创新,而且也... 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乡村精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和新的乡村文化。所以,它不仅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与互融,是乡土文化内涵的重构与创新,而且也是"人的建设"和乡村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乡村精神与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构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 内涵 文化形态
下载PDF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润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8,共7页
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 ,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 ,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 ,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 ,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 ,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 ,清中期以后 ... 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 ,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 ,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 ,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 ,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 ,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 ,清中期以后 ,江南沿海地区高 ,内地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 ,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进士 时空 分布
下载PDF
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 被引量:43
7
作者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88,共6页
甘肃西和、礼县七夕节盛行乞巧活动,城乡姑娘从六月底开始,按村庄或街道结合,布置灵堂,从纸马店请回扎糊好的“巧娘娘”,从七月初一至初七都打扮一新,又跳又唱,其歌词多反映着青年妇女的心声。此风俗由来已久,应同秦人的传说有关。织女... 甘肃西和、礼县七夕节盛行乞巧活动,城乡姑娘从六月底开始,按村庄或街道结合,布置灵堂,从纸马店请回扎糊好的“巧娘娘”,从七月初一至初七都打扮一新,又跳又唱,其歌词多反映着青年妇女的心声。此风俗由来已久,应同秦人的传说有关。织女、牵牛本皆为星名。织女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牵牛则由周人之祖叔均而来。古人称银河为“汉”,织女星、牵牛星皆在银汉旁,这也同秦人发祥于汉水(西汉水)上游,周人也去汉水不远有关。目前所见最早反映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材料,也都同秦文化有关。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牵牛织女的故事才发展为表现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男耕女织生活的故事,而随着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加强,在东汉时变为悲剧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 礼县 牛郎织女 乞巧节 秦文化 女修 汉水
下载PDF
《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 被引量:44
8
作者 邵宁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20,共7页
《骆驼祥子》的故事,是一个进城农民的故事。祥子的身份,经历了一个从进城农民到城市游民的转换,他的遭遇及精神危机,固然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又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那些进城农民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 《骆驼祥子》的故事,是一个进城农民的故事。祥子的身份,经历了一个从进城农民到城市游民的转换,他的遭遇及精神危机,固然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又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那些进城农民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骆驼祥子》,不仅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作品,而且也将帮助我们认识当代生活,尤其是那些与农民进城有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祥子》 农民进城 游民 现代化 价值观
下载PDF
猪野泽及其历史变迁考 被引量:38
9
作者 李并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5-60,共6页
运用卫星图象解译、水量均衡匡算、沉积物分析和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古猪野泽的范围及其历史变迁。
关键词 猪野泽 古湖泊 历史变迁
下载PDF
网络作文的十大优势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得贤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3-48,共6页
网络作文是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结果。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网络作文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多方面不足 ,网络技术优势解决了传统作文自身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难题 ,与传统作文相比 ,显示出了十分显著的优势。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网络环境 优势分析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6-31,共6页
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典范,又是全球交往和全球化的产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为全球化而遭劫掠。但就敦煌学的国际化和敦煌艺术的蜚声世界而言,却又是因应全球化而采取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和交流的结果。敦煌艺术既是继往开... 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典范,又是全球交往和全球化的产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为全球化而遭劫掠。但就敦煌学的国际化和敦煌艺术的蜚声世界而言,却又是因应全球化而采取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和交流的结果。敦煌艺术既是继往开来的典范,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这不仅从敦煌艺术史成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吸纳性、同化性和创新性特点,而且从当今的敦煌学国际研究现状和敦煌艺术的创作成就看也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美学敦煌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势话语。敦煌艺术的强大功能就在于它不受作为物理存在的时空有限性制约,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成,其艺术的启迪作用仍然会长存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敦煌艺术 美学 敦煌石窟
下载PDF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被引量:33
12
作者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天汉 天水 秦文化 织女 乞巧风俗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生态电影的崛起 被引量:37
13
作者 徐兆寿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X期18-21,共4页
生态电影自1970年代开始兴起,但始终依附于恐怖电影、科幻电影、好莱坞电影下存在,生态意识和题材没有显现,但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前后《日本沉没》、《世界末日》、《2012》和《阿凡达》电影的连续上演,使我们可以断定,生态电影已然崛起... 生态电影自1970年代开始兴起,但始终依附于恐怖电影、科幻电影、好莱坞电影下存在,生态意识和题材没有显现,但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前后《日本沉没》、《世界末日》、《2012》和《阿凡达》电影的连续上演,使我们可以断定,生态电影已然崛起,且形成一种独立的题材。与世界同步,中国的生态电影也正在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艺术 生态电影 《阿凡达》 崛起
原文传递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0,共4页
敦煌艺术再生既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又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敦煌艺术的... 敦煌艺术再生既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又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敦煌艺术的再生机制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艺术张力和人为的发掘提炼,以及市场运作。对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的研究应该从哲学、美学、宗教、门类艺术的不同角度,运用典型分析法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全球化 民族文化生产力
下载PDF
形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兼论“奇股国”、氐族地望及“武都”地名的由来 被引量:35
15
作者 赵逵夫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3-49,共7页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关键词 形天神话 仇池山 “奇股国” 考释 “武都”
下载PDF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被引量:28
16
作者 彭岚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104,共3页
辨析并界定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探讨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国在保护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系 保护
下载PDF
甘肃省的中原官话 被引量:32
17
作者 雒鹏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本文是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甘肃省的中原官话分区的说明稿。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分甘肃省的中原官话为秦陇片、陇中片、关中片三片。本文根据近二十年的调查研究资料,讨论了甘肃省中原官话的特点和内外部差异,对甘肃省的中原官... 本文是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甘肃省的中原官话分区的说明稿。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分甘肃省的中原官话为秦陇片、陇中片、关中片三片。本文根据近二十年的调查研究资料,讨论了甘肃省中原官话的特点和内外部差异,对甘肃省的中原官话方言区划作了适当调整,从原陇中片中分出河州片,原关中片宁县方言归入秦陇片,原秦陇片敦煌县党河以东方言划归中原官话南疆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中原官话 分片 内外部差异
原文传递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 被引量:29
18
作者 雒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49,共3页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他”和非“他”型,由于语用的不同而叠置存在。非“他”形式有六种类型,“民勤型”、“兰州型”、“宕昌型”、“定西型”、“武威型”、“甘谷型”,都是羡称形式,其中“甘谷型”跟吴语区的一些方... 甘肃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他”和非“他”型,由于语用的不同而叠置存在。非“他”形式有六种类型,“民勤型”、“兰州型”、“宕昌型”、“定西型”、“武威型”、“甘谷型”,都是羡称形式,其中“甘谷型”跟吴语区的一些方言形式相同。这些类型的来源,(1)有继承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彼”和“其”的,(2)有远指词“那”变来的,(3)有“人家”合音及其不同音变来的。“(3)”这种形式,有语法化的倾向。有些方言已经完成,其后可加“们”、“家”等复数后缀;有些方言正在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方言 第三人称代词类型 语源 语法化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水案"史料的梳理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并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73,共5页
明清时期河西地区的水案史料比较丰富,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史为鉴,对于今天西部大开发中干旱绿洲地区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极为有益。
关键词 河西地区 水案 时代 清代 史料 水资源 开发利用 合理利用
下载PDF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4期56-61,共6页
检索整理了河西走廊史载以来的气候旱涝资料,采用湿润指数公式进行处理分析;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气候变化 干旱 湿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