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纠缠的量子雷达生存性策略及性能仿真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旭 聂敏 +1 位作者 杨光 裴昌幸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4-148,共5页
为了研究量子雷达在不同干扰背景下的生存性,基于量子保真度定义了干扰等级,提出了探测光子的生存函数,并根据不同干扰等级下的量子损伤模型建立了量子雷达生存函数,分析了不同干扰等级与量子生存系数对量子雷达生存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 为了研究量子雷达在不同干扰背景下的生存性,基于量子保真度定义了干扰等级,提出了探测光子的生存函数,并根据不同干扰等级下的量子损伤模型建立了量子雷达生存函数,分析了不同干扰等级与量子生存系数对量子雷达生存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若设定目标被探测到的点数为40,当干扰等级为2时,量子雷达的生存函数为0.9,干扰等级为6时,生存函数降到0.5;若探测环境中量子生存系数为0.9,生存函数可达0.9;而当生存系数降到0.5时,生存函数降为0.6.因此,量子雷达生存函数可以作为一种研究量子雷达生存性的依据,结合各种量子干扰对量子传输的影响,设定适当的参量,可以提高量子雷达的生存性和目标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通信 量子纠缠 保真度 雷达 目标探测
下载PDF
振幅阻尼信道量子隐形传态保真度恢复机理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光 廉保旺 聂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2,共9页
在振幅阻尼信道上进行量子隐形传态的过程中,量子Bell纠缠态将发生退相干,导致隐形传态质量下降甚至通信失败.为克服该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Bell纠缠态补偿方法.在估计振幅阻尼信道参数的基础上,将对纠缠态的补偿分为纠缠退相干发生之前... 在振幅阻尼信道上进行量子隐形传态的过程中,量子Bell纠缠态将发生退相干,导致隐形传态质量下降甚至通信失败.为克服该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Bell纠缠态补偿方法.在估计振幅阻尼信道参数的基础上,将对纠缠态的补偿分为纠缠退相干发生之前的预补偿以及经历量子振幅阻尼信道之后的匹配补偿两部分.前者在纠缠源处进行,后者在两个量子通信用户处进行,预补偿及匹配补偿参数与信道特性参数相关.纠缠补偿完成后,再进行隐形传态.理论推导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不进行纠缠补偿及仅在发生退相干之后进行的纠缠补偿,本方法能够获得更高的隐形传态保真度,适当调整补偿参数,可使保真度接近于1,对克服纠缠退相干带来的隐形传态质量下降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传态 振幅阻尼 纠缠补偿 保真度
原文传递
SIP协议量子身份认证与密钥协商方案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光 聂敏 杨武军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针对现有SIP协议安全方案无法检测窃听、以及经典密码体制面临量子计算攻击时的脆弱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量子用户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与SIP协议结合的方案。SIP服务器制备三粒子W态并将其中两个粒子分发给SIP用户,首先对随机插入的粒子... 针对现有SIP协议安全方案无法检测窃听、以及经典密码体制面临量子计算攻击时的脆弱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量子用户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与SIP协议结合的方案。SIP服务器制备三粒子W态并将其中两个粒子分发给SIP用户,首先对随机插入的粒子进行测量以检测窃听,然后通过量子操作与测量验证用户身份;密钥协商阶段,三方不需制备与分发新的W态,仍基于持有的W态进行随机测量,SIP用户根据有效测量结果生成初始会话密钥.性能分析表明本方案能够对抗伪装攻击与窃听攻击,有效提高SIP协议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通信 会话启动协议 身份认证 密钥协商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活性检测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聂敏 刘蒙 +2 位作者 宗时春 杨光 裴昌幸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6-451,共6页
交通意外、高空跌落、机械撞击等事故,可能导致人体脊髓损伤,从而中断了人体神经信号的传输信道,致使部分肢体功能的丧失。由于目前没有脊髓受损部位神经细胞活性检测的方法,而常规的检测仪器如X射线、CT等传统仪器不能提供神经细胞活... 交通意外、高空跌落、机械撞击等事故,可能导致人体脊髓损伤,从而中断了人体神经信号的传输信道,致使部分肢体功能的丧失。由于目前没有脊髓受损部位神经细胞活性检测的方法,而常规的检测仪器如X射线、CT等传统仪器不能提供神经细胞活性的任何信息,医生无法对患者病情有更清晰的了解,这就可能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致使患者终生瘫痪。光谱学方法可以检测细胞组织的改变,且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的无损测量技术。所以,针对现有医学检测设备的不足,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物质在近红外光波段的吸光特性,并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定性判别和定量分析的特性,通过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活性的检测,采用聚类算法对脊髓损伤部位的神经特异性核蛋白和神经递质进行分类和仿真,并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计算其含量,实现了脊髓损伤部位神经细胞活性的精确检测。该方法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活性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给患者带来肢体功能重建和康复的希望,为临床医学提供了一种无创检测神经细胞活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神经递质 红外光谱 定性与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