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总体暖干化,局部出现暖湿迹象 被引量:187
1
作者 张强 张存杰 +5 位作者 白虎志 李林 孙兰东 刘德祥 王劲松 赵红岩 《干旱气象》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近50 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突出,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气候变暖使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根据I... 近50 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突出,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气候变暖使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根据IPCC预测结果分析,未来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会更加明显。从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以及开展重点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专项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气候变化 暖干 暖湿 对策建议
下载PDF
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 被引量:135
2
作者 张强 韩兰英 +1 位作者 张立阳 王劲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91,共12页
干旱是全球影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近百年气候显著变暖使干旱灾害及其风险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对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内在规律理解并不全面,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表现特征认识也比较模糊。在系... 干旱是全球影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近百年气候显著变暖使干旱灾害及其风险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对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内在规律理解并不全面,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表现特征认识也比较模糊。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已有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干旱灾害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干旱灾害的本质特征,综合分析了干旱灾害风险关键要素的主要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讨论了气候变暖对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影响特点,探讨了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及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重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与管理 气候变暖 干旱灾害传递过程 干旱防御措施
原文传递
近60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规律与成因 被引量:111
3
作者 韩兰英 张强 +3 位作者 姚玉璧 李忆平 贾建英 王静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2-639,共8页
利用西南60多年干旱灾情资料,计算了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规律特点并对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南近60年干旱灾害范围、程度和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均呈明显上升趋... 利用西南60多年干旱灾情资料,计算了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规律特点并对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南近60年干旱灾害范围、程度和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各省也呈上升趋势,四川最明显,其次是贵州,云南最小。西南干旱综合损失率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综合损失率为3.93%,21世纪综合损失率为7.2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5.51%)。近10年来干旱重灾中心发生了转移,云南和贵州干旱面积明显增加,西南干旱重灾中心向南北两边分离。综合损失率随土壤湿度、植被盖度和降水降低而增加,但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西南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但降水呈减小趋势。西南温度升高是干旱灾害的主要因素,同时区域降水减少、土壤湿度降低和植被盖度降低等加剧了西南干旱损失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干旱受灾 损失率 气象因素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77
4
作者 王玉洁 秦大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3-493,共11页
本文回顾了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综述了水资源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变化与适应对策。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西北干旱区呈现明显暖湿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 本文回顾了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综述了水资源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变化与适应对策。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西北干旱区呈现明显暖湿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快,夏季降水增加速率最大。伊利河谷、塔城等地区增温趋势最大,北疆降水量增加最多。受气候变暖导致冰雪快速消融和山区降水增加的影响,西北干旱区西部河流黑河、疏勒河、塔里木河出山口径流量显著增加。由于东部河流石羊河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降水的减少导致径流呈现下降趋势。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石羊河、黑河和开都河中下游径流减少。本文提出了西北干旱区亟待深入研究的任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资源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预估;气候变化归因研究;气候变化-社会经济活动一体化适应策略选择;水资源科学合理定量分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化 水资源 人类活动 适应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及其南北差异性 被引量:68
5
作者 韩兰英 张强 +2 位作者 贾建英 王有恒 黄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灾害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监测指标,详...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灾害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南北差异性。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剧\,频次增加;干旱发生的范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北方干旱加剧的同时,南方干旱明显加重,尤其是大旱范围明显增加。中国干旱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干旱频次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长江流域以北干旱频次较高。中国干旱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湿润和半湿润区域也常有干旱发生。不同年代、不同区域干旱发生的程度、持续时间和频次有一定的差异。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干旱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南北差异性显著。气候变暖后,中国干旱强度加重、范围扩大、频次增加和持续时间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中国 气候变化 MCI 干旱指数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 被引量:58
6
作者 张强 韩兰英 +3 位作者 郝小翠 韩涛 贾建英 林婧婧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2-1103,共12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不同受灾强度分布比率和综合损失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差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突变对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对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的依赖关系及其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平均每10 a约增加0.5%,风险明显增大。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每10 a约增加0.6%,高出南方1倍,风险增大的速度明显比南方快;北方农业旱灾几乎在很宽松的气温条件下就可以发生,而南方更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并且,在气温突变后,变化趋势明显加剧,全中国综合损失率约增加了0.9%,风险明显增高;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的增值高达1.8%,是南方的4倍还多,气候突变对北方农业旱灾风险的影响明显比南方更凸出。综合损失率在北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更敏感,而在南方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同时,关键影响期降水对综合损失率的影响比全年降水影响更显著;北方的关键影响期作用比南方更凸出。这些新的科学认识对中国农业旱灾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干旱灾害 灾损率 响应规律 南北差异
下载PDF
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0
7
作者 李丽丽 王大为 韩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8-1118,共11页
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敏感性是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植被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反馈。分析了2000—2015年MODIS-NDVI数据反演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地面温度和蒸发量... 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敏感性是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植被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反馈。分析了2000—2015年MODIS-NDVI数据反演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地面温度和蒸发量数据,研究了流域及各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植被覆盖度变化过程中的气候因素制约方式,了解不同时空尺度下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在全球暖湿化过程中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较低,上游的植被覆盖度59.4%,下游13.6%; 2000—2015年,流域植被呈现改善趋势的面积远远大于退化的面积,盆地绿洲区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最明显。流域植被总体恢复较好,但高海拔地区、城市和民勤绿洲的周边地区植被有不同程度的退化。(2) 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各气候因子对植被覆盖度表现为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的面积最大,与蒸发量呈负相关的面积最大;从上游到下游,植被生长与热量的相关程度逐渐变弱,与水分的相关程度则逐渐增强。(3)石羊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样条函数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水原涵养区和荒漠区的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较高;绿洲区的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相对较低。地面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气候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因子 相关性 制约因素 石羊河
原文传递
近50多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7
8
作者 郭慧 李栋梁 +4 位作者 林纾 董彦雄 孙兰东 黄蕾诺 林婧婧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65-1175,共11页
利用1954—2006年我国西部225个气象站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将我国西部分为9个降水类型,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疆盆地、甘肃河西西部和内蒙古西部是我国西部降水... 利用1954—2006年我国西部225个气象站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将我国西部分为9个降水类型,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疆盆地、甘肃河西西部和内蒙古西部是我国西部降水年际间变动最大、降水最不稳定的地区,而四川省西部地区的降水年际变动最小、降水比较稳定.1954—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降水总体呈增加的趋势,降水空间分布大致以100°为界,以西降水增加明显,以东降水减少.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区域是南疆型,而西北地区东部的关中型的降水减少最为显著.1980年代中期是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变化的转折期.我国西部的降水变化主要分为5种类型,年降水量变化存在较为显著的准8~9a和4~5a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空间分布 变化 中国西部
下载PDF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43
9
作者 朱飙 李春华 方锋 《干旱气象》 2010年第2期217-221,共5页
按照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6个辐射站的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分析了甘肃省的太阳总辐射,同时利用实测日照时数资料,分析评估了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的其它参数,并给出了甘肃省太阳能参数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甘肃省西部、中... 按照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6个辐射站的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分析了甘肃省的太阳总辐射,同时利用实测日照时数资料,分析评估了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的其它参数,并给出了甘肃省太阳能参数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甘肃省西部、中部地区属于太阳能丰富、较丰富区,南部属于太阳能可利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太阳能 评估
下载PDF
我国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简述 被引量:44
10
作者 沙莎 郭铌 +2 位作者 李耀辉 韩涛 赵艳霞 《干旱气象》 201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是2类常见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它们分别利用植被受旱时植被指数降低和植被冠层温度升高这2种重要的生理表现来监测干旱。但植被指数对干旱指示具有一定滞后性,地表温度监测干旱时易受土地背景等影响。基于特征空间的... 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是2类常见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它们分别利用植被受旱时植被指数降低和植被冠层温度升高这2种重要的生理表现来监测干旱。但植被指数对干旱指示具有一定滞后性,地表温度监测干旱时易受土地背景等影响。基于特征空间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综合了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监测干旱的特点,物理意义明确,克服部分单独使用植被指数或地表温度的缺点,是目前干旱研究和业务应用中使用最广的遥感干旱指数之一。本文介绍了TVDI的原理、计算方法、应用中的改进及TVDI干旱监测方法,旨在为TVDI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空间 计算 改进
下载PDF
甘肃省气候暖干化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 被引量:39
11
作者 宁惠芳 林婧婧 陈佩璇 《干旱气象》 2010年第2期198-201,共4页
基于甘肃省59站的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陆面蒸散量、干燥度及线性变化率,揭示了甘肃省气候暖干化的事实,分析了暖干化及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结果指出:甘肃近48a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干燥度呈增... 基于甘肃省59站的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陆面蒸散量、干燥度及线性变化率,揭示了甘肃省气候暖干化的事实,分析了暖干化及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结果指出:甘肃近48a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干燥度呈增大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气候暖干化导致了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是农业受旱灾面积扩大,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气候暖干化趋势 干旱灾害 农业影响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半干旱雨养春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 被引量:37
12
作者 杨泽粟 张强 郝小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为探究半干旱地区雨养春小麦旗叶的光合作用限制因素、不同生育期差异及其适应策略,分析了大田条件下春小麦旗叶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光合生理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自然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特征。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日... 为探究半干旱地区雨养春小麦旗叶的光合作用限制因素、不同生育期差异及其适应策略,分析了大田条件下春小麦旗叶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光合生理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自然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特征。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为单峰型和双峰型,峰值相当,为18.5μmol(CO2)·m-2·s-1左右。气孔导度具有与净光合作用几乎相似的日变化规律,胞间CO2浓度大致为上午下降、下午回升。胞间CO2浓度变化除受光合作用消耗和气孔限制共同作用外,下午时段叶肉导度增大,也影响胞间CO2浓度变化。在抽穗期和灌浆期,春小麦旗叶光合作用速率与气孔导度相关性十分显著,相关系数分别达0.916(P=0.000)和0.945(P=0.000)。并且2个生育期均出现明显的光合气孔限制,抽穗期达0.64,灌浆期为0.53。其中,抽穗期气孔导度对饱和水汽压差响应十分敏感,下午出现较为明显的气孔限制;灌浆期中午出现较为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半干旱区较大饱和水汽压差和强烈辐射致使气孔关闭,气孔限制达到极大值,并且非气孔限制因素也较为突出。抽穗期至灌浆期,由于气孔对饱和水汽压差敏感性的下降以及"午休"策略,光合气孔限制逐渐减小,是春小麦在半干旱地区维持较高光合速率和保证产量的重要自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抽穗期 灌浆期 胞间CO2浓度 气孔限制 光合特征 半干旱区 雨养区
下载PDF
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37
13
作者 姚玉璧 张强 +4 位作者 王劲松 尚军林 王莺 石界 韩兰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9-1417,共9页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 年气候资料,研究了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各季节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rcGIS 系统中反距离权重方法进行空间...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 年气候资料,研究了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各季节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rcGIS 系统中反距离权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绘图.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年干旱发生区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发生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中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部分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左右;重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局部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左右;历年干旱出现频率平均31.7%.研究区干旱以冬、春季干旱为主.历年逐季冬、春季干旱出现站次平均分别为76.1%和46.2%.1958-2012 年云贵高原大部、四川盆地中部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增大,干旱等级提高,年干旱强度呈增强的趋势;其中,云贵高原大部分区域夏、秋和冬季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呈增大趋势,干旱显著增强;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冬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四川盆地和川北区域秋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也呈增强趋势.年干旱指数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3-4 a 和7-8 a 周期振荡;2009年为干旱强度显著加强的突变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数年中国西南干旱仍处在面积扩大、强度增强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度 干旱 气候变化 中国西南
下载PDF
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遥感监测评估 被引量:35
14
作者 韩兰英 万信 +1 位作者 方峰 张正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138,共8页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严重。随着遥感和GIS的发展,为沙漠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2002和2008年6~8月的MODIS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 km),采用改进型土壤调节植...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严重。随着遥感和GIS的发展,为沙漠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2002和2008年6~8月的MODIS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 km),采用改进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地表反照率(ALBEDO)、陆地表面温度(LST)、植被覆盖度(FAVI)和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作为沙漠化程度的指标,对河西地区沙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2008年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比2002年减少了6 431.64 km2,非荒漠化土地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了2.55%和0.26%;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小,分别减小了1.40%、1.09%和0.31%。荒漠化的逆转速度大于发展速度,呈现整体逆转,局部发展的趋势。研究区荒漠化土地以轻度荒漠化为主,2002年和2008年分别占23.64%和23.90%;其次为中度,分别为18.47%和17.07%;重度所占比例分别为12.71%和11.62%;极重度所占比例很小,不到1%。降雨和风速对沙漠化的逆转起主要作用,2008年的降水比2002年多,风速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沙漠化 趋势 RS与GIS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气候暖湿转型后的最新事实 被引量:33
15
作者 林纾 李红英 +1 位作者 党冰 陆登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1-1121,共11页
应用1981-2011年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台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年和四季降水量、雨日、降水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河西走廊秋季及酒泉市东部到张掖市冬季降水呈显著增加;夏季雨日显著减少,秋季雨日显著增加;秋季降水... 应用1981-2011年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台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年和四季降水量、雨日、降水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河西走廊秋季及酒泉市东部到张掖市冬季降水呈显著增加;夏季雨日显著减少,秋季雨日显著增加;秋季降水强度普遍增强.与1990年代相比,2000年代秋季、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重分别提高了9.4%、3.9%和1.8%,仍有暖湿化倾向,其中,秋季暖湿化显著,而夏季降水比重却减少了15.3%,有暖干化趋势.2000年代降水量、雨日和降水强度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加:从季节看,秋季发生频率最高,约占同季全部极端事件的80%左右,其次是夏季和冬季,各占60%,春季和年各占50%;从要素看,雨日发生频率最高,占全部极端事件的近70%,降水量次之,占60%,雨强占50%.与1990年代相比,2000年代500 hPa、200 hPa和700 hPa高度场、相对湿度及比湿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对秋季降水有利而对夏季降水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暖湿转型 季节降水 雨日 雨强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位移特征 被引量:34
16
作者 韩兰英 张强 +3 位作者 郭铌 马鹏里 韩涛 万信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4-457,共4页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西北地区风大、沙多,是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易发地区。通过GIS技术,利用中国西北5省区和内蒙古西北部158个气象站的沙尘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近45a总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西北地区风大、沙多,是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易发地区。通过GIS技术,利用中国西北5省区和内蒙古西北部158个气象站的沙尘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近45a总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无论是沙尘天气还是沙尘暴,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各季节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发生程度不同,总的来说,中国西北地区以春季最为多发,约占全年总数的1/2,依次为夏季、冬季和秋季;不同的季节,不同程度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影响范围不同,春季是低度易发生区和中度易发生区面积较大时期;夏秋冬是低度易发生区和不发生区面积较大的时期。上述分析表明,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沙尘暴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近50a来甘肃省极端高温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有恒 谭丹 赵红岩 《干旱气象》 2012年第3期410-414,共5页
利用1961~2010年甘肃省7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极端高温的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近50 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伴随气候变暖,甘肃极端高温事件增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气温明显上升,出现极端高温... 利用1961~2010年甘肃省7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极端高温的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近50 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伴随气候变暖,甘肃极端高温事件增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气温明显上升,出现极端高温的站数急剧增多,陇中和陇南增加最为明显;极端高温日数分布,存在4个高值区,即河西中西部、陇中西南部、陇东南部和陇南南部;近50 a甘肃省极端高温日数以0.1 d/10 a的趋势增多,其中陇中的临夏州以0.3 d/10 a的趋势在增加,河西、陇中、陇东和陇南有个别地区趋于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高温日数 甘肃
下载PDF
中国气候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林婧婧 张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3-1600,共8页
利用1961-2012年中国2000多个气象站气温、降水量资料,对1971-2000年、1981-2010年气候态与气候标准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态下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并运用气候评价等级指标和极值标准对中国历年基本气象要素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 利用1961-2012年中国2000多个气象站气温、降水量资料,对1971-2000年、1981-2010年气候态与气候标准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态下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并运用气候评价等级指标和极值标准对中国历年基本气象要素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71-2000年、1981-2010年所描述的气候态与气候标准态相比,分别表现为略偏高和略偏低,由此对气候分析和评价产生减轻或加重的影响;(2)不同气候态下,气温等级中异常偏冷的频率均增大,异常偏热的频率有所不同;(3)在分析中国同时期同类要素极端高值出现概率时,采用不同气候态分析的结果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变化,然而在分析气象要素极端低值概率时则一致出现概率增多现象,1981-2010年气候态的增多现象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态 气候变化 异常等级 极值检测
下载PDF
1961-2008年中国西北东部旱涝异常分布及干旱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9
作者 赵红岩 王有恒 +1 位作者 王兴 谭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2-558,共7页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70个测站,对1961-2008年大气干旱指数S=ΔT/δT-ΔR/δR的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其次表...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70个测站,对1961-2008年大气干旱指数S=ΔT/δT-ΔR/δR的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存在三个基本相关的区域:甘肃东南部及陕西、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青海区。50 a来,各区在1974-1977年间和1982-1985年间湿润多雨,1994年以后相对少雨干旱。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区域中西部尽管降水是增加的,但干旱指数变化不明显,而区域东部地区干旱指数变化很明显,说明区域中西部地区变湿不明显,而区域东部暖干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东部 正交旋转主成分分析 干旱指数 地域相关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石羊河流域近50年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王有恒 刘秀丽 安美玲 张建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5-984,共10页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强度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日数。分析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四季干旱发生频率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四季中,夏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冬季频率最低;极小值都在乌鞘岭,极大值略有不同:春、夏、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极大值在民勤,秋季极大值在武威。(2)石羊河流域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22 a、11a,冬季最少只有4 a。(3)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夏季多冬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4)干旱发生成因除了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干旱频率 干旱覆盖范围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