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1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尺度性研究 被引量:122
1
作者 胡伟 邵明安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16,共6页
在面积60m×60m的坡地上采用2m×2m的网格进行高密度土壤水分测定,通过改变采样幅度和采样间距的“再采样”方法,选取变异系数、相关距离和Moran的I相关指数3个参数作为表征空间变异大小的指标,研究了尺度大小对土壤水分空间变... 在面积60m×60m的坡地上采用2m×2m的网格进行高密度土壤水分测定,通过改变采样幅度和采样间距的“再采样”方法,选取变异系数、相关距离和Moran的I相关指数3个参数作为表征空间变异大小的指标,研究了尺度大小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样幅度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土壤水分变异的特征参数如变异系数、相关距离和Moran的I相关指数都呈不同程度地增大;当采样间距增大时,变异系数和Moran的I相关指数没有变化,而相关距离却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 尺度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01
2
作者 赵彤 闫浩 +2 位作者 蒋跃利 黄懿梅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615-5622,共8页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246.56—321.25、267.76—347.05和118.96—245.14 mg/kg,土壤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87—47.63、27.63—42.89、24.66—36.20和15.64—22.56 mg/kg,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4.14—22.96、12.89—19.75、11.54—14.40和7.23—11.59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天然草地最高、人工乔、灌木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农地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9—10.87和16.27—24.1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2.70%—4.85%、2.56%—4.45%、2.08%—5.34%。其中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和农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均显著小于人工乔木林(P<0.05);MBC/SOC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差异不显著,MBN/TN和MBP/TP均呈现出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表明植被类型对这些与土壤微生物量紧密相关的理化性质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不同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7
3
作者 陈发虎 傅伯杰 +37 位作者 夏军 吴铎 吴绍洪 张镱锂 孙航 刘禹 方小敏 秦伯强 李新 张廷军 刘宝元 董治宝 侯书贵 田立德 徐柏青 董广辉 郑景云 杨威 王鑫 李再军 王飞 胡振波 王杰 刘建宝 陈建徽 黄伟 侯居峙 蔡秋芳 隆浩 姜明 胡亚鲜 冯晓明 莫兴国 杨晓燕 张东菊 王秀红 尹云鹤 刘晓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59-1696,共38页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三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然地理 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人-环境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含碎石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 被引量:75
4
作者 王慧芳 邵明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4-609,共6页
采用一维积水垂直入渗法测定含碎石土壤的入渗过程,分析碎石含量和碎石组成对土壤水分运动影响。对试验数据采用Kostiakov入渗公式拟合,得出反映入渗速率的拟合参数比值与土石比成幂函数关系;采用简略的Philip垂直入渗方程幂级数解... 采用一维积水垂直入渗法测定含碎石土壤的入渗过程,分析碎石含量和碎石组成对土壤水分运动影响。对试验数据采用Kostiakov入渗公式拟合,得出反映入渗速率的拟合参数比值与土石比成幂函数关系;采用简略的Philip垂直入渗方程幂级数解拟合湿润峰随时间的变化,拟合精度高,并发现拟合参数与土石比仍成幂函数关系。采用简单相关分析碎石粒径对入渗过程影响,得出粒径2.3mm碎石与入渗过程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25mm碎石有利于入渗。研究结果可为含碎石土壤的水循环提供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 入渗率 湿润峰 土石比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沟蚀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5
作者 郑粉莉 徐锡蒙 覃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8-59,116,共13页
从国内外沟蚀概念对比、沟蚀发生临界模型、沟蚀过程影响因素、沟蚀预报模型、沟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综合评述了近60年国内外沟蚀过程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沟蚀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沟蚀过程... 从国内外沟蚀概念对比、沟蚀发生临界模型、沟蚀过程影响因素、沟蚀预报模型、沟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综合评述了近60年国内外沟蚀过程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沟蚀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沟蚀过程中沟溯源侵蚀、沟壁崩塌和沟底下切过程的定量表达;浅沟和切沟侵蚀的泥沙搬运能力量化及泥沙输移连续方程;包含浅沟侵蚀的坡面侵蚀预报模型和包含沟蚀的流域侵蚀预报模型;沟蚀防治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 预报模型 研究方法
下载PDF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9
6
作者 肖波 赵允格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62-4670,共9页
以黄土高原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为例,研究了该区以苔藓为主要成分的沙土和黄土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生物结皮均能显著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其中沙土生物结... 以黄土高原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为例,研究了该区以苔藓为主要成分的沙土和黄土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生物结皮均能显著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其中沙土生物结皮还可明显粘化0~25cm土壤质地;(2)两种生物结皮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pH值,但其影响多数集中在表层或结皮层;(3)土壤化学性质中,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受生物结皮影响程度较大,而全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受生物结皮影响土层较深;(4)沙土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大于黄土生物结皮。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对所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总体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且沙土生物结皮较黄土生物结皮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理化性质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
下载PDF
根系吸水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岁岐 山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96-402,共7页
Major water absorption region of roots, water flow resistance and their effects on water uptake in soil-root system, the role of plant aquaporins and ABA in water uptake by roots, and the recovery of water absorption ... Major water absorption region of roots, water flow resistance and their effects on water uptake in soil-root system, the role of plant aquaporins and ABA in water uptake by roots, and the recovery of water absorption by roots after rewetting were discussed. Fig 1,R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吸水 水流阻力 水通道蛋白 恢复
下载PDF
应用EPIC模型计算黄土塬区作物生产潜力的初步尝试 被引量:45
8
作者 王宗明 梁银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1-487,共7页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烈,土地现实生产力水平低,研究该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可以为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论文介绍了EPIC(侵蚀—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的特点、组成部分及应用步骤,对部分作物参数进行了修订。...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烈,土地现实生产力水平低,研究该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可以为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论文介绍了EPIC(侵蚀—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的特点、组成部分及应用步骤,对部分作物参数进行了修订。以黄土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为例,对EPIC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表明EPIC在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生产潜力模拟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冬小麦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误差为7.78%;春玉米多年平均误差为9.60%。冬小麦水分胁迫天数多年平均为9.9天,最少为1.7天(1993年),最多为23.1天(1995年);春玉米水分胁迫天数多年平均为13.4天,最少为1.1天(1993年),最多为44.2天(1995年),与各年作物生育期降水情况基本一致。此模型经修正后在正常年份模拟值较为精确,在干旱年份对作物、土壤等参数的修正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潜力 冬小麦 春玉米 侵蚀-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 农业生产
下载PDF
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垂直线源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0
9
作者 曾辰 王全九 樊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30,共7页
为解决现有渗灌系统在深根系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垂直线源灌水器,并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砂黄土和塿土的垂直线源入渗特征。结果表明:Philip入渗公式的形式能够较好地描述2种土壤的三维入渗过程... 为解决现有渗灌系统在深根系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垂直线源灌水器,并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砂黄土和塿土的垂直线源入渗特征。结果表明:Philip入渗公式的形式能够较好地描述2种土壤的三维入渗过程;入渗时间一定时,砂黄土和塿土的累积入渗量均与初始含水率之间呈二次函数递减关系;2种土壤入渗的最大径向距离、最大垂向距离、宽深比均与初始含水率之间呈二次函数抛物线关系;2种土壤相比,偏砂性的砂黄土累积入渗量在低初始含水率下较塿土大,但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其减小速度较塿土快,偏黏重的塿土入渗临界初始含水率较砂黄土大,但其入渗范围较砂黄土小。这些结果可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垂直线源灌水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含水率 入渗 垂直线源 湿润峰
下载PDF
1997-2015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59
10
作者 陈炜 殷田园 李红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4,共8页
基于我国1997~2015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农用物资(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灌溉和农业机械)投入所引起的碳排放,揭示我国种植业自1997~2015年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的特征,并分析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 基于我国1997~2015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农用物资(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灌溉和农业机械)投入所引起的碳排放,揭示我国种植业自1997~2015年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的特征,并分析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为9671万t,较1997年增加了51%,而种植业碳排放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不同碳排放源中,化肥使用是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排放总量的56%;碳排放增速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西部和东北地区碳排放增速高于东部、中部地区;自1997~2015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比逐渐降低,并且地区之间差异减小;目前中国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GDP符合EKC曲线: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GDP处于脱钩状态,而西部地区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GDP仍处于耦合状态。我国种植业碳排放基本进入低碳发展的模式,但地区之间碳排放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碳排放 时空分布特点 单位GDP碳排放 EKC曲线 脱钩-耦合
原文传递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54
11
作者 王云强 张兴昌 +1 位作者 从伟 魏清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5-71,共7页
为掌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农地的土壤含水率均值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差异极... 为掌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农地的土壤含水率均值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差异极显著,但二者在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程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特征不同,前者为降低型,后者在100 cm以上为波动型,以下为稳定型;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均随坡长的增加呈波浪式变化规律,整体上有增加趋势;将坡面划分为5个坡长或将土层划分为4层以后,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沿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总体变化趋势均没有改变,但由于尺度的扩展获得了一些较大尺度上的水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坡面 土壤含水率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菌根真菌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2
作者 刘润进 唐明 陈应龙 《菌物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70-88,共19页
菌根真菌与逆境的互作及其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一直是菌根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备受关注。针对不同类型菌根真菌缓解不同逆境胁迫的作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报告及述评,而综合、全面、系统的综述尚不多见。本文总结了最近几年如... 菌根真菌与逆境的互作及其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一直是菌根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备受关注。针对不同类型菌根真菌缓解不同逆境胁迫的作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报告及述评,而综合、全面、系统的综述尚不多见。本文总结了最近几年如下研究:菌根真菌对植物非生物胁迫(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盐害、金属与准金属毒害、有毒有机物毒害、雾害、强辐射伤害与机械损伤等)与生物胁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紊乱导致的连作障碍、病害、虫害、草害与外来植物入侵等)抗性的影响;菌根真菌与其他生物协同或与非生物因子联合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效应;菌根真菌与其他生物协同或与非生物因子联合分解有毒物质、改善土壤肥力、修复污染与退化生境的效应。文中探讨了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和修复污染退化土壤作用的分子机制;分析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促进该领域研究和绿色修复技术研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抗旱性 抗盐性 抗病性 金属毒性 退化土壤 联合修复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引种禾草柳枝稷的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48
13
作者 徐炳成 山仑 李凤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06-2213,共8页
加强优良引种禾草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对促进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和草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研究了引种禾草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的大小和季节累积差异及其水分... 加强优良引种禾草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对促进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和草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研究了引种禾草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的大小和季节累积差异及其水分利用特征.2001~2002年川地柳枝稷草地地上生物量达13 000~16 000kg/hm2,山地梯田和坡地为2300~2650kg/hm2.不同立地条件柳枝稷返青后的生物量累积过程呈二次或三次多项式.柳枝稷的绝对生长速率(AGR)在整个生长季内呈双峰曲线变化,川地柳枝稷草地的现存量和总量AGR最大值分别为158.93和169.83 kg/(hm2·d),梯田分别为27.31和38.25kg/(hm2·d),坡地为37.0和36.69kg/(hm2·d).坡地柳枝稷生物量较大值和AGR最大值出现时间最早.不同立地柳枝稷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RGR)在整个生长季内呈双峰曲线变化,均以返青后的20d内最大,平均AGR以川地最大,坡地和梯田相近,但坡地两峰值高于梯田.不同立地柳枝稷草地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层次为0~2m,月平均含水量顺序为梯田>坡地>川地.川地柳枝稷叶片和整体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梯田整体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坡地,但二者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近.川地和山地地表下5cm生育期平均地温均为17.60 C,但4~5月份川地地温高出山地1.2~2.8C,川地4~10月份平均气温较山地高1.5C,这些差异影响不同立地条件柳枝稷草地水分利用和生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枝稷 生物量 生长速率 水分利用 立地条件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4
作者 陈同德 焦菊英 +2 位作者 王颢霖 赵春敬 林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7-564,共18页
青藏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复杂,存在冻融、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多种侵蚀营力。在气候变化和高原人口增长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不断加剧。然而,相比我国其他区域,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研究相对薄弱。通过梳理文献,对青藏高原的冻融... 青藏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复杂,存在冻融、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多种侵蚀营力。在气候变化和高原人口增长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不断加剧。然而,相比我国其他区域,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研究相对薄弱。通过梳理文献,对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冻融侵蚀的定义存在分歧,地质侵蚀和土壤侵蚀的概念存在混淆,与土壤侵蚀相关的基础研究缺乏。未来青藏高原研究应加强土壤侵蚀监测等基础工作,关注温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重视土壤侵蚀防治工作,为保障我国生态屏障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侵蚀类型 冻融作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 被引量:47
15
作者 艾泽民 陈云明 曹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对黄土丘陵区9、17、30和37年生刺槐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动态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 各林龄刺槐人工林乔木层碳、氮含量分别为435.9~493.4 g·kg-1和6.8~21.0 g·kg-1;草本层... 对黄土丘陵区9、17、30和37年生刺槐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动态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 各林龄刺槐人工林乔木层碳、氮含量分别为435.9~493.4 g·kg-1和6.8~21.0 g·kg-1;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氮含量分别为396.3~459.2 g·kg-1和14.2~23.5 g·kg-1;土壤层碳、氮含量分别为2.7~10.7 g·kg-1和0.2~0.7 g·kg-1.树干是乔木层主要的碳、氮库,分别占乔木层碳、氮储量的46.9%~63.3%和39.3%~57.8%;37年生刺槐人工林0~20 cm土层碳、氮储量最大,分别为30.1和1.8 Mg·hm-2.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碳、氮储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均在37年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9 Mg·hm-2和6512.8 kg·hm-2;土壤层是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氮库,分别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氮的63.3%~83.3%和80.3%~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碳氮储量 分配格局 林龄
原文传递
极端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葡萄生长发育特征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杨艳芬 王全九 +2 位作者 白云岗 蔡军社 曾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5-50,共6页
不同滴灌布设方式下,土壤含水率不尽相同,作物的长势和产量也因此受到影响。为探究滴灌管道布置方式和系统技术参数对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优选出适合吐哈盆地的葡萄滴灌技术参数,该文对不同滴灌技术下土壤含水率以及成... 不同滴灌布设方式下,土壤含水率不尽相同,作物的长势和产量也因此受到影响。为探究滴灌管道布置方式和系统技术参数对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优选出适合吐哈盆地的葡萄滴灌技术参数,该文对不同滴灌技术下土壤含水率以及成熟期葡萄植株生理指标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滴灌3管布置、滴头流量2.7L/h、滴头间距30cm的处理达到了最优效果,该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葡萄水分生理指标和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含水率 干旱区域 滴灌 管道布置方式 滴灌技术参数 葡萄水分生理指标 产量
下载PDF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44
17
作者 肖波 赵允格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5-40,共6页
该文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普遍发育的地表和地上两种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别以3种非生物结皮(无结皮、物理结皮、去除生物结皮)为对照,使用盘式入渗仪测定其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与无结皮土壤相比,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均可极显著降低土... 该文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普遍发育的地表和地上两种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别以3种非生物结皮(无结皮、物理结皮、去除生物结皮)为对照,使用盘式入渗仪测定其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与无结皮土壤相比,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均可极显著降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去除生物结皮土壤相比,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降低均不显著;与有物理结皮发育的土壤相比,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降低不显著,而地上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降低显著。一方面,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均有明显降低作用,预示生物结皮在降雨活动中可能会增加径流、降低入渗,阻碍研究区水分亏缺条件下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与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与不同的对照相比,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截然不同,该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前有关生物结皮影响土壤水分入渗方面所存在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入渗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6
18
作者 赵彤 蒋跃利 +2 位作者 闫浩 黄懿梅 安韶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223-3230,共8页
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两个典型植被区(森林植被区、草原植被区)下相同植被不同坡向(阳坡、阴坡)的土样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 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两个典型植被区(森林植被区、草原植被区)下相同植被不同坡向(阳坡、阴坡)的土样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区阳坡、阴坡0~10 cm土层SMBC分别为532.1~792.5 mg·kg-1、333.6~469.8 mg·kg-1,SMBN分别为53.66~87.31 mg·kg-1、47.58~61.38 mg·kg-1,两者均表现为阳坡高于阴坡,草原植被区SMBC分别为68.90~75.34 mg·kg-1、65.29~128.67 mg·kg-1,SMBN分别为13.94~18.61 mg·kg-1、13.00~20.10mg·kg-1,两者均表现为阴坡高于阳坡;两个植被区SMBP与SMBC、SMBN变化不一致;SMBC占SMBC与DOC之和(SMBC+DOC)的比例在森林植被区阳坡最高,达77.74%,在草原植被区按阴坡到阳坡、0~10 cm土层到10~30 cm土层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同植被区不同坡向土壤水分、温度的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使SMBC占SMBC+DOC的比例不同,SMBC+DOC比SMBC更能反映土壤碳素有效性,森林植被区阴坡阳坡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已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坡向 可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45
19
作者 高丽倩 赵允格 +1 位作者 秦宁强 张国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在采样分析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影响的基础上,采用EPIC模型估算与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生物量、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季节的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可蚀性,生物结... 在采样分析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影响的基础上,采用EPIC模型估算与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生物量、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季节的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可蚀性,生物结皮层土壤可蚀性较下层土壤降低17%;土壤可蚀性随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藓结皮土壤可蚀性K值较藻结皮土壤降低21%;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在不同季节因其生物活性不同而存在差异,雨季中显著高于雨季前和雨季末;不同质地土壤上生物结皮对可蚀性的影响不同,可蚀性K值为砂壤>粉壤>砂土;模拟降雨条件下测定表明,生物结皮的发育使土壤可蚀性较对照(下层5~10cm土壤)降低约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生物量 土壤质地 土壤可蚀性
原文传递
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5
20
作者 高丽倩 赵允格 +2 位作者 许明祥 孙会 杨巧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8-688,共11页
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地表覆被物,能够固定碳氮,影响养分循环,从而可能引起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生态恢复初期生物结皮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 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地表覆被物,能够固定碳氮,影响养分循环,从而可能引起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生态恢复初期生物结皮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结皮显著增加了生物结皮层C、N、P含量,后期藓结皮较初期藻结皮C、N、P含量分别增加了161%、127%和9%,均显著高于其下0—10 cm土壤;(2)土壤C/N随着生物结皮演替变化较小,范围为10.0—11.8,C/P和N/P在演替后期分别是初期的2.4倍和2.1倍,均显著高于其下0—10 cm土壤;(3)生物结皮土壤C/N、C/P与N/P受坡向影响较大,并与藓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4)生物结皮显著影响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使生物结皮层显著不同于其下层土壤及裸地;(5)生物结皮演替加速表层土壤养分恢复,影响程度可至其下2 cm土层。研究初次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揭示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循环的贡献,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