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樊志民 《生命世界》 2008年第7期36-41,共6页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曾高度称赞中国人向来乐于接受外人所能提供的好事物,“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这一段“采纳和吸收”的过程常被我们忽视,然而,它对于中国农业的...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曾高度称赞中国人向来乐于接受外人所能提供的好事物,“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这一段“采纳和吸收”的过程常被我们忽视,然而,它对于中国农业的自我更新与发展却着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化”的生活黄瓜(胡瓜)、大蒜(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系统 拿来主义 进程 中国人 自我更新 胡瓜 黄瓜 大蒜
原文传递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姚凌 陶洋 +5 位作者 张德伟 罗运兵 程至杰 罗武宏 杨玉璋 唐丽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24,86,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屈家岭遗址油子岭文化至战国晚期各时期遗迹和文化层土样的浮选,经鉴定发现了炭化植物种子及硬果核壳等共计1599粒。其中农作物种子1245粒,包括541粒水稻(Oryza sativa)和638粒水稻基盘、33粒粟(Setaria italica)、27粒小麦(T... 本文通过对屈家岭遗址油子岭文化至战国晚期各时期遗迹和文化层土样的浮选,经鉴定发现了炭化植物种子及硬果核壳等共计1599粒。其中农作物种子1245粒,包括541粒水稻(Oryza sativa)和638粒水稻基盘、33粒粟(Setaria italica)、27粒小麦(Triticum aestivum)以及6粒大豆(Glycine max),其余可鉴定的杂草种子及核壳22种共计245粒,未知杂草种子109粒。从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的14C年代测定和量化统计分析来看,屈家岭遗址自距今约5800年,稻作农业已经在生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并延续至距今约4400年。粟的利用出现年代较水稻稍晚,在距今约5600~5300年间,且粟在农业作物中的比重始终很小。本项工作为江汉平原地区史前人类的植物资源利用以及农业发展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和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遗址 油子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水稻
原文传递
有毒植物胁迫与农耕兴起 被引量:8
3
作者 史志诚 樊志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0,共5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认识农耕兴起的原因,从现代生态学和毒理学的角度研究有毒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关于有毒植物的史料记载整理研究,结合农耕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有毒植物的毒性方程抑制了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 目的为了更好地认识农耕兴起的原因,从现代生态学和毒理学的角度研究有毒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关于有毒植物的史料记载整理研究,结合农耕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有毒植物的毒性方程抑制了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因此改变了它们的食物构成,而且植物化感毒性对稳定的农耕起到了推动作用。结论有毒植物胁迫是农耕兴起的诸多因素之一,特别是从有毒植物到食物作用的进化,从植物化感毒性对农耕稳定的作用等方面促使人类作出农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植物 植物化感 胁迫 农耕
下载PDF
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
4
作者 郑遥 赵越云 《古今农业》 2024年第2期32-44,共13页
通过整理目前所见汉晋南朝南方地区出土的铁犁和牛耕画像石以及内部配置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佐之必要的文献资料,本文对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技术历经两汉时期的“二... 通过整理目前所见汉晋南朝南方地区出土的铁犁和牛耕画像石以及内部配置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佐之必要的文献资料,本文对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技术历经两汉时期的“二牛抬杠”式长辕犁到两晋南朝时期的“单牛挽拉”式短辕犁的形制演化过程,呈现出曲轭、绳索牵引耕犁等“软配套”技术特征,有利于南方水田耕作。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推广程度有限且存在区域差异,并以豪强庄园地主为使用主体。汉晋南朝南方耕犁与唐代曲辕犁和农业组织方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南朝 铁犁牛耕 形制演化 推广使用
下载PDF
汉阴凤堰古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祥 杨乙丹 刘鑫凯 《北方经济》 2019年第12期77-80,共4页
凤堰古梯田修建于清代,处于移民开山辟田与外来作物引种的历史背景之下,是陕南地区移民农业开发的历史见证。凤堰古梯田作为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梯田。时至今日,古梯田农业系统内旱地与水田共存的农业景观在... 凤堰古梯田修建于清代,处于移民开山辟田与外来作物引种的历史背景之下,是陕南地区移民农业开发的历史见证。凤堰古梯田作为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梯田。时至今日,古梯田农业系统内旱地与水田共存的农业景观在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亦是特殊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凤堰古梯田的存续面临着多重威胁,亟需有效保护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堰古梯田 外来作物 移民 活态保护
下载PDF
有益和有害动物:近代狩猎秩序的构建
6
作者 李荣华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3年第4期27-36,6,11,12,共13页
近代社会把野生动物视为一种资源,认为无节制捕杀会导致野生动物资源枯竭。为了构建有节制的狩猎秩序、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国家制定了有益和有害动物分类管理的制度,并通过学校与社会教育等方式,宣传普及有益和有害动物的相关... 近代社会把野生动物视为一种资源,认为无节制捕杀会导致野生动物资源枯竭。为了构建有节制的狩猎秩序、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国家制定了有益和有害动物分类管理的制度,并通过学校与社会教育等方式,宣传普及有益和有害动物的相关知识。在狩猎的实践活动中,猎户以及从事野生动物皮毛贸易的商户追求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城市有闲阶层着重于狩猎的精神价值,他们没有完全遵守野生动物管理制度,狩猎活动从总体上呈现无序化的特征。有节制的狩猎秩序虽然在近代并没有完全构建起来,但所展现的保护有益动物、有差别地对待有害动物的思想,在人与野生动物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管理 有害动物 狩猎活动 永续利用 无序化 皮毛贸易 无节制
原文传递
脆弱的道义:中国古代灾荒赈贷制度运行悖论之检讨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乙丹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57,188,共10页
历史时期官府向贫民发放救助性借贷而形成的赈贷制度,是中国古代荒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道义色彩。儒家治国理念兴起之后,对灾荒赈贷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道义强化,明晰了其独特的价值约束:以中下等贫困农户为放贷对... 历史时期官府向贫民发放救助性借贷而形成的赈贷制度,是中国古代荒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道义色彩。儒家治国理念兴起之后,对灾荒赈贷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道义强化,明晰了其独特的价值约束:以中下等贫困农户为放贷对象、不以取息盈利为目的、持续的“活民”职能、较短的时间约束等。但统治者道义自觉的不稳定、官吏在放贷时追求私利的普遍性、日益拉长的运行链条、国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逐利的内在冲动等,使得“最需要钱的人最贷不到钱”,“名义上是救助性的低息放贷,实际上却是高利贷”,“需要放贷的时候却得不到”等现象频频出现,彰显了中国古代灾荒赈贷制度背后道义约束的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荒赈贷 道义制度 治民 高利贷 道义约束
下载PDF
近代地方志所见野生动物益害分类及认知观念变迁
8
作者 李荣华 《鄱阳湖学刊》 2023年第3期90-97,126,共9页
把野生动物分为有益和有害动物,为近代地方志物产动物部分编纂所采用的一种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以野生动物对人产生的益害为标准,把古代社会形成的害兽观念与近代引进的害虫、益虫、益鸟、益兽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 把野生动物分为有益和有害动物,为近代地方志物产动物部分编纂所采用的一种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以野生动物对人产生的益害为标准,把古代社会形成的害兽观念与近代引进的害虫、益虫、益鸟、益兽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近代地方志在构建有益和有害动物种类的过程中,对诸如刺猬、鼹鼠、麻雀等动物的益害属性存在着争议,但是其中展现的保护有益动物和捕杀有害动物观念,与古代社会野生动物保护与捕杀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反映了近代社会对野生动物的一种认知。近代保护有益动物的观念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仍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地方志 野生动物 益害分类 动物保护
下载PDF
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樊志民 卫丽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有人讲道家是"参天地之化育"的大学问,那么道家学说理应与中国传统农业(学)具有比较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但是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我们试想就此予以申论,敬希方家指正。一.农蕴诸学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在传统... 有人讲道家是"参天地之化育"的大学问,那么道家学说理应与中国传统农业(学)具有比较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但是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我们试想就此予以申论,敬希方家指正。一.农蕴诸学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一文化不仅是农村的文化、农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官、商、兵乃至知识分子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道家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农业 相互作用 生产部门 农业发展 城市文化
下载PDF
律法与业报——宋代耕牛保护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一鸣 杨乙丹 《西部学刊》 2022年第12期125-129,共5页
牛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都相当重视对耕牛的保护,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耕牛的措施。在宋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形成了独特的耕牛保护体系。在律法方面,宋廷对不同程度的涉牛案件均有着极其详细的刑律规定。... 牛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都相当重视对耕牛的保护,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耕牛的措施。在宋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形成了独特的耕牛保护体系。在律法方面,宋廷对不同程度的涉牛案件均有着极其详细的刑律规定。宋代基层民众则主要通过利用鬼神与业报相关的护牛文化以防止涉牛案件的发生。北宋初年至南宋末年,官方的耕牛保护政策与民间的护牛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北宋初年到末年的一个回落期,再经历南宋初期之高峰期后略有回落,但存在南宋仍整体严于北宋全时段的这样一个周期规律,这主要是由于南宋的人均耕地面积偏低和长期的军事压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耕牛 牛政 护牛文化
下载PDF
南方的茶文化与汉唐时期的华北社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荣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4-229,共6页
茶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饮食文化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有学者把茶叶、茶文化作为一种非华北本土起源的文化来看待,探讨这一"外来文化"在华北的流行情况。(2)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 茶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饮食文化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有学者把茶叶、茶文化作为一种非华北本土起源的文化来看待,探讨这一"外来文化"在华北的流行情况。(2)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华北社会对待南方茶文化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华北 汉唐时期 社会 南方 中华饮食文化 组成部分 研究成果
下载PDF
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宏斌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5,共8页
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 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不是立竿见影地在江南地区产生普遍影响,而是存在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至唐代,这一过程大体完成,因此也最终引发了江南经济的真正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农业经济史 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本土化 稻作农业技术体系
原文传递
浅论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本维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宏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动力;与之同时,科技文化交流又是涉及2个或多个文明体系之间的接触与碰撞,包括了相当丰富的内涵,涉及这些文明体系众多的层次与方面,因此,从不同角度关注... 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动力;与之同时,科技文化交流又是涉及2个或多个文明体系之间的接触与碰撞,包括了相当丰富的内涵,涉及这些文明体系众多的层次与方面,因此,从不同角度关注历史时期的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既有助于推进科技文化交流史研究本身的深化,也是认识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路径。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如此,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文化交流 维度 农业 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 文化现象 历史 民族
下载PDF
国家效用函数调整、公有产权扩张与农贷职能拓展——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贷制度演变的经济史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乙丹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9-98,共10页
我国的农贷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演变,放贷对象更加偏好"组织起来"的农民而不再是单纯的贫困农民;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代替了农户家庭成为主要放贷对象;更加强调农贷的生产性用途,用于贫困农户生活消费... 我国的农贷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演变,放贷对象更加偏好"组织起来"的农民而不再是单纯的贫困农民;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代替了农户家庭成为主要放贷对象;更加强调农贷的生产性用途,用于贫困农户生活消费受到了很大的挤压;农贷利息发生了结构性分化,农贷的救济性色彩因更加强调偿还性而有所弱化;国家银行直接发放农贷的职责越来越多地下放给了农村信用社,等等。农贷制度的结构性演变与国家效用函数调整密不可分,是国家追求公有产权扩展、加强农村金融资源控制和推行"赶超战略"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战略目标 农贷 制度变迁
下载PDF
以色列“无缝隙”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乙丹 王兵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先进的农业科技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农业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推广服务等环节的衔接不畅会大大降低农业科技的效率。本文分析了以色列农业科技推广... 先进的农业科技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农业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推广服务等环节的衔接不畅会大大降低农业科技的效率。本文分析了以色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无缝隙"衔接特征,指出了其对中国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启示,并给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无缝隙”衔接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土保持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荣华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265-272,共8页
基于水土保持在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历史时期水土保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水土保持名词由来、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体系、水土保持制度体系与环境治理思想、水土保持专家群体等方面的研究。虽然... 基于水土保持在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历史时期水土保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水土保持名词由来、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体系、水土保持制度体系与环境治理思想、水土保持专家群体等方面的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促进当代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活动、推动中国环境史学研究,但是仍需要开拓,在诸如近现代水土保持问题、水土保持在中国环境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水土保持自然与社会属性互动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20世纪50年代 综述
下载PDF
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17
作者 陈祥 杨乙丹 《西部学刊》 2019年第20期125-127,共3页
宋代以文治国,以科举取士,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建设书院,书院的教材、内容和科举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书院以教书育人科举应试为目标;师资也由有科举考试经验的名师组成;书院的藏书扩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书院... 宋代以文治国,以科举取士,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建设书院,书院的教材、内容和科举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书院以教书育人科举应试为目标;师资也由有科举考试经验的名师组成;书院的藏书扩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书院修缮科举制的不足,推动了科举的良性发展;新儒大师对于只重各利的片面科举观的矫正,对后辈的科举取仕影响重大。可以说,科举带动了书院的兴起,书院也推动了当时科举制度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书院 科举制
下载PDF
传统农业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8
作者 樊志民 《中国乡村发现》 2016年第4期26-30,共5页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与文化作为活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我们一般会把它看作是落后与过时的东西。就在我们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却提出'向中国传统农业学习'的命...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与文化作为活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我们一般会把它看作是落后与过时的东西。就在我们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却提出'向中国传统农业学习'的命题。这是发思古之幽情吗?理应不是。他们应该是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某些缺失,而体悟到了传统农业的某些价值。那么中国农业具有哪些优良传统、价值与意义,何以能数千年可持续发展?我们中国人有责任、有权利予以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古 价值 中国 传统 农业 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海红果的名实考察与价值利用探研
19
作者 乔沁 杨乙丹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139-145,共7页
海红果是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一种珍贵的本土稀有树种资源,栽培历史至少达千年之久。古代劳动人民在栽培海红果树的过程中,形成了精细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在利用其食用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其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海红果... 海红果是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一种珍贵的本土稀有树种资源,栽培历史至少达千年之久。古代劳动人民在栽培海红果树的过程中,形成了精细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在利用其食用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其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海红果的栽培及其在古代生活中的多元利用,印证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特的生存智慧,承载了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和厚重的农耕文化。时至今日,散布在陕晋蒙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古海红果树群,已成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红果 名实考察 价值利用 遗产保护
下载PDF
重视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传统!
20
作者 杨乙丹 《历史评论》 2020年第4期120-121,共2页
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然而,历史上粮食的有效供应受灾害侵袭、技术局限、社会失序等的冲击,频频发生危机,不断爆发大饥荒。不过,与马尔萨斯式的悲观论调不同,中国人始终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和行动来破解这一难题。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 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然而,历史上粮食的有效供应受灾害侵袭、技术局限、社会失序等的冲击,频频发生危机,不断爆发大饥荒。不过,与马尔萨斯式的悲观论调不同,中国人始终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和行动来破解这一难题。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粮食问题就被提升到国政之首的地位。《尚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管子将五谷视为“民之司命”,告诫人们不努力从事粮食生产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引《范子计然》之说更为明确:“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时至今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是警示粮食安全的金玉之言。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齐民要术》 社会失序 大饥荒 悲观论调 马尔萨斯 《范子计然》 《尚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