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204
1
作者 李伯华 罗琴 +1 位作者 刘沛林 张家其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7-214,232,共9页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2)传统村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林业局等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太紧密;(3)"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传统村落研究大致沿着5个方向发展,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在新的国内形势下,传统村落的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和实践路径研究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CITESPACE 知识图谱 中国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91
2
作者 刘沛林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5-1212,共8页
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精神需求。新型城镇化要记住的&q... 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精神需求。新型城镇化要记住的"乡愁",一方面是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要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留住乡愁"的前提是加强文化保护。乡愁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保护传统村镇文化遗产和风貌,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达到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需求的目的。"留住乡愁"的关键是大力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满天星斗式"的小城镇分布格局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能为充满人性关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一个真正充满诗意的美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留住乡愁 文化基因 特色旅游小镇
原文传递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被引量:187
3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2 位作者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687,共11页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2)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3)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驱动机制 江永县兰溪村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连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被引量:170
4
作者 谭红日 刘沛林 李伯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1-239,共9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收集在线游记文本建立文本数据库,可获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感知形象,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携程网、去哪儿网攻略收集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知—...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收集在线游记文本建立文本数据库,可获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感知形象,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携程网、去哪儿网攻略收集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知—情感"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大连市的形象感知高频特征词,探索游客对大连市的旅游形象感知并运用百度指数分析校验。结果表明:(1)海洋、广场、公园是游客对于大连旅游形象的基本认知形象,体现其滨海旅游资源特色突出。(2)游客对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较高,评价中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感知的主要来源具体反映在景区(点)门票、旅游服务态度、交通基础设施破旧等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方面。(3)整体形象感知上,大连市的整体形象感知是滨海旅游胜地、"广场之城",正面积极感知占比较高。(4)游记语义网络图呈"核心—次核心—外围"圈层结构,以大连为核心,大连—广场,大连—海洋,大连—老虎滩是网络图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关系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分析法 旅游目的地 形象感知“ 认知—情感”模型 大连市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5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2 位作者 窦银娣 曾灿 陈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6-1900,共15页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前瞻性地研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CitespaceⅤ软件分析传统村落与人居环境研究的热点领域,梳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前瞻性地研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CitespaceⅤ软件分析传统村落与人居环境研究的热点领域,梳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承、生态环境特征与适应以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总结、多学科融合、方法创新以及模式归纳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研究思路。未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应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加强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和方法创新,以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建设模式为目标,综合集成三维数字化、遥感与GIS以及数理模型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规律、阶段判别、类型区分、动力机制等。结合经典案例研究,比较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人居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探索推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提供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转型发展 空间重构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以杭州市芹川村为例 被引量:122
6
作者 陈驰 李伯华 +1 位作者 袁佳利 余雯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4-240,共7页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认知 文化景观 人居环境 芹川村
原文传递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被引量:105
7
作者 汪芳 吕舟 +8 位作者 张兵 张松 董卫 刘沛林 黄震方 吴必虎 陆邵明 徐菲菲 甄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5,共23页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和乡愁 迁移转型 文化景观 地方性 原真性
原文传递
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90
8
作者 李伯华 曾荣倩 +2 位作者 刘沛林 刘一曼 窦银娣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82-1996,共15页
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基本特征、结构构成和适应机制等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由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地域空间环境系统和多元主体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与复杂适应系统特... 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基本特征、结构构成和适应机制等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由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地域空间环境系统和多元主体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与复杂适应系统特征非常契合。以张谷英村为例,研究了其人居环境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在徘徊阶段(1978-1988年),村民自组织发展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主体适应性行为和人居效应的作用强度均有限,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2)在过渡阶段(1989-2001年),政府的强势介入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导致了利益关联的复杂性、流要素转化的高速性以及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处于质变的关键阶段;(3)在剧变阶段(2002年至今),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是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力量,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和复杂程度增强,加速了人居环境功能转型和系统结构质的跃升。为了促进张谷英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有序升华,从提升自适应能力、重视自组织反应、优化主导调控和引入社会治理等视角构建了系统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调控机制 张谷英村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85
9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3-210,共8页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文化传承状态差异明显;(2)三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保存度和承接度传承较好,而认同度传承较弱;(3)18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原真度和传承较好,而游客认同度等3项指标则传承较弱;(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计算函数的可行性,能够较好描述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文化 传承度 评价指标体系 湖南省
原文传递
聚落“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路径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80
10
作者 李伯华 李珍 +1 位作者 刘沛林 窦银娣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94-1806,共13页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有效更新极为重要。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分析了张谷英村显性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从聚落"双修"视角提出了传统村落人...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有效更新极为重要。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分析了张谷英村显性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从聚落"双修"视角提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方案。研究结果显示:①显性景观基因特征为空间布局空心趋势明显,街巷系统衰退痕迹严重;民居建筑结构秩序紊乱,功能利用主体两极分化;主体建筑链条节点断裂,文明载体内涵挖掘尚浅;山川地势脉络根基平稳,水系网络线条渐趋单一;②隐性文化基因特征为家风信仰世代传承不息,图腾标志遥相呼应不止;民俗文化延续之途受阻,传统礼仪抗争之路临难;③显性基因修补路径为基因建库,恢复原始形态,完善基础系统;微创修补,保留原始功能,再现原真风貌;隐身挖掘,重接本土链条,夯实建筑内涵";低+高"干预,维持稳定脉络,调适单一线条;④隐性基因修复路径为内外熏陶,营造传承氛围,完善解说系统;置身其中,增强居民参与,再现特色场景。从聚落"双修"视角探索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化方案,其目的是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实现有机更新,完成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转型发展,推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双修”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活化路径 基因分析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 被引量:74
11
作者 杨忍 文琦 +13 位作者 王成 杜国明 李伯华 曲衍波 李红波 许家伟 贺艳华 马利邦 李智 乔陆印 曹智 戈大专 屠爽爽 陈秧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0-910,共21页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乡村发展 乡村地理学 中国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72
12
作者 杨立国 龙花楼 +1 位作者 刘沛林 刘小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1-128,151,共9页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省的案例研究发现:(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差异明显;(2)四项准则层中原真度和整体度较好,而活态度和传承度较低;(3)2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等两项指标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等3项指标则较弱;(4)案例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函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度 评价指标体系 湖南省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 被引量:73
13
作者 刘天曌 刘沛林 王良健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而是要在"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下,加强对整体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基因,创建历史...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而是要在"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下,加强对整体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基因,创建历史与现实融合、文化与生态映辉的舒适、温馨、宜居的新型家园。城镇化建设难免对古村镇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注重古村镇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和地方文化基因保护,就一定能够留住乡愁,传承文脉。在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下的古村镇旅游发展,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农民利用本土资源就近就业创业的问题,而且能推动古村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古村镇旅游地规划可以在"景观信息链"理论的框架下有序进行,真正体现古村镇文化基因的挖掘和彰显。传统乡村旅游吸引物不外乎"村、景、人、物"四大要素,共同组合成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景观,湖南萱洲古镇的保护与旅游规划就是典型的例子。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开展古村镇的三维虚拟景观呈现(VR),推动新型文旅产业——网络虚拟旅游产业的崛起,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古村镇保护 萱洲古镇 旅游发展 网络虚拟旅游
原文传递
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70
14
作者 陈国生 刘小凤 +3 位作者 蒋淑玲 丁翠翠 郭庆然 杨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1-197,206,共8页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对策 湖南省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及其定量评价——以湖南省新田县为例 被引量:68
15
作者 邹君 刘媛 +1 位作者 谭芳慧 刘沛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92-1300,共9页
以脆弱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的概念,从"内损性-暴露性"2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踏勘、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取数据,对湖南省新田县的3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 以脆弱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的概念,从"内损性-暴露性"2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踏勘、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取数据,对湖南省新田县的3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3个案例村落的景观脆弱度均为中等脆弱等级:谭文溪村脆弱性最大,河山岩村次之,黑砠岭村脆弱性最小。(2)从脆弱度得分贡献来看,系统内部结构是影响传统村落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暴露性是次要因素。内部结构因素中,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是主因;外部扰动因素中,旅游开发是主因。(3)从各要素的相对脆弱率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分列前3位,是当前传统村落脆弱性最明显、脆弱程度最深的影响因素。(4)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脆弱性 内损性 暴露性 新田县
下载PDF
“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 被引量:63
16
作者 郑文武 刘沛林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6-251,共6页
随着传统村落的快速消失,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已经岌岌可危,数字化保护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国际趋势和必要途径。新形势下,"留住乡愁"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现实需求。乡愁源于时间和空间的远离,乡愁需求的满足既强调文化的保护,也... 随着传统村落的快速消失,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已经岌岌可危,数字化保护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国际趋势和必要途径。新形势下,"留住乡愁"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现实需求。乡愁源于时间和空间的远离,乡愁需求的满足既强调文化的保护,也对数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体制机制与顶层设计缺失、部门学科领域各自为政以及数字化重"形"轻"神"等问题是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障碍。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制度和标准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本理论选择数字记忆内容,以虚拟旅游为服务形式,设计满足乡愁需求的虚拟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住乡愁 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 虚拟旅游 乡愁数字记忆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为例 被引量:55
17
作者 窦银娣 符海琴 +1 位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9期1321-1326,1309,共7页
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34个指标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永州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可分为强潜力型、中等潜力型和弱潜力型三个层次。(2)强潜力型村落有干... 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34个指标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永州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可分为强潜力型、中等潜力型和弱潜力型三个层次。(2)强潜力型村落有干岩头村、谈文溪村、宝镜村、元家庙村、楼田村、蔗塘村和井头湾村等6个村;中等潜力型村落上甘棠村、龙溪村、河山岩村、横塘村、塘基上村等13个村;弱潜力型村落有小坪村、陈朝村、水东村和虎溪村等4个村。(3)从整体发展和分类发展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旅游开发 潜力评价 因子分析 永州市
下载PDF
珠三角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效度分析 被引量:54
18
作者 李国兵 田亚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8-224,239,共8页
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评价选取8个指标,8个指标分重点景区、综合景区和特色景区三种类型;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三个方面选取了5个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熵权和TOPSIS法对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 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评价选取8个指标,8个指标分重点景区、综合景区和特色景区三种类型;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三个方面选取了5个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熵权和TOPSIS法对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绩效对比,研究表明:①具有稀缺性且较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城市竞争力单向排名靠前,但综合排名不一定靠前,如江门因为有世界遗产,所以在重点景区层次权重获得最大值,但江门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却排第四。②珠三角城市旅游资源综合竞争力排名最高的为深圳,其次为广州,两地并列为旅游资源第一等级;惠州、江门、肇庆3城市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竞争力得分值低于1.5,高于1.0,可归为第二等级;佛山、东莞、珠海、中山为旅游资源欠缺地区,得分值都低于1.0,为第三等级。③广州、深圳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珠海与江门次之,Ci值都在0.25以上,且非常接近;肇庆、惠州、佛山、东莞Ci值都低于0.2,中山排最后;④旅游资源开发效度最好的是珠海、广州,两者效度值G都达到2,深圳次之,超过1,说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匹配非常好;江门、东莞、佛山、肇庆4城市G值超过0.5,中山、惠州2城市G值排名最后,低于0.5,以上6个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都未能匹配好当地旅游资源价值,旅游业还可以大力开发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法 TOPSIS法 珠三角 旅游资源 区域竞争力 效度
原文传递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 被引量:51
19
作者 李伯华 郑始年 +2 位作者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12-1423,共12页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景观基因 文化基因 自组织 他组织 湖南
原文传递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被引量:49
20
作者 李伯华 周鑫 +2 位作者 刘沛林 陈驰 刘一曼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10-1318,共9页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压力。以湘北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探索了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的一般态势和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从功能转型来看,张谷英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压力。以湘北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探索了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的一般态势和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从功能转型来看,张谷英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农业功能向旅游业功能的转变以及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从空间发展来看,张谷英村空间结构经历了空间缓慢发育、空间快速扩展和空间有序跃升3个阶段;从适应性来看,张谷英村正面临着村落文化冲突显性化、聚落空间结构空心化、道路结构系统衰退化以及村落土地利用粗放化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对策来看,构建了集视角层、功能层、规划层和目标层于一体的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功能转型 空间重构 张谷英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