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球内异物伤损伤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文文 赵春淮 孙林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眼球内异物伤是眼科常见的眼外伤,该种眼外伤损伤严重,且预后差,其损伤机制复杂。关于眼球内异物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不一,但一般认为与术前视力、有无视网膜脱离、伤口大小及位置等因素相关,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导致视力丧失,... 眼球内异物伤是眼科常见的眼外伤,该种眼外伤损伤严重,且预后差,其损伤机制复杂。关于眼球内异物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不一,但一般认为与术前视力、有无视网膜脱离、伤口大小及位置等因素相关,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导致视力丧失,还常常丧失眼球,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十分明显。因此对于眼内异物伤损伤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对临床治疗的指导。现就其损伤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内异物伤 损伤机制 预后影响因素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测弱视患者视网膜厚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文文 赵春淮 +2 位作者 甘玲萍 孙林 刘杰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622-624,共3页
弱视(amblyopia)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根据异常视觉经验,将弱视分为四类: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 弱视(amblyopia)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根据异常视觉经验,将弱视分为四类: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形觉剥夺性弱视。斜视的患病率是2%~4%[1]。OCT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式、无创光学影像诊断技术,是利用眼中不同组织对光(用830mm近红外光)的反射性不同,通过低相干性光干涉测量仪,比较反射光波和参照光波测定发射光波的延迟时间和反射强度,分别测出不同组织的结构及其距离,经计算和处理成像,获得被检测组织的断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基于OCTA观察眼底不同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谭心格 高自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眼底不同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150眼纳入研究,依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眼底不同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150眼纳入研究,依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眼分为5组,无DR组和轻、中、重度非增生型DR(NPDR)组及增生型DR(PDR)组,每组各30例30眼。OCTA对所有受试者行黄斑部6 mm×6 mm区域的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观察不同分期DR患者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血流密度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DR患者的严重程度加深,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均为P<0.001);但不同分层血流密度中,中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6、0.896、0.350)。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识别DR严重程度的能力(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3.1%)优于视网膜浅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结论 OCTA可精确观察到不同分期DR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可作为监测DR进展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血流密度 视网膜血流密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5-氟尿嘧啶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4
作者 张苗苗 张丽丽 刘杰 《淮海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翼状胬肉术后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10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50眼)和观察组50例(50眼),2...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翼状胬肉术后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10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50眼)和观察组50例(50眼),2组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巩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加用5-氟尿嘧啶,对照组不做其他药物处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率、治疗前后泪膜稳定性指标[泪膜破裂时间(BUT)、下方泪河高度(TMH)]、术后一般情况[角膜愈合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复发率(6%)低于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泪膜稳定性指标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BUT、TMH分别为(11.45±0.46)s、(0.31±0.02)mm,高于对照组的(10.63±0.57)s、(0.27±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愈合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分别为(3.47±0.14)d、(3.38±0.25)d,短于对照组的(4.61±0.35)d、(3.51±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氟尿嘧啶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巩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且对患者眼表功能无明显药物性损害,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5-氟尿嘧啶 泪膜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