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1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被引量:1782
1
作者 李立明 饶克勤 +6 位作者 孔灵芝 姚崇华 向红丁 翟凤英 马冠生 杨晓光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执行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78-484,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国民的营养与健康现状.方法调查目标总体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于2002年开展,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4个部分.结果城市居民能量食物来源构成中,谷类食物仅占... 目的了解中国国民的营养与健康现状.方法调查目标总体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于2002年开展,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4个部分.结果城市居民能量食物来源构成中,谷类食物仅占48.5%,脂肪供能比高达35.0%;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于合理(61.4%vs.27.5%).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低体重率为7.8%.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人群贫血患病率为15.2%.人群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2.6%;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依次为2.9%、11.9%、7.4%.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治疗者控制率分别为30.2%、24.7%、25.0%.中国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以及年龄别差异.结论中国人群的健康面临双重疾病负担.城乡个体营养与健康水平的差异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2年 健康状况调查 营养 中国居民 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高甘油三酯血症 儿童生长迟缓 糖尿病患病率 高胆固醇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 中国人群 实验室检测 脂肪供能比 贫血患病率 健康现状 中国国民 询问调查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被引量:567
2
作者 武阳丰 马冠生 +5 位作者 胡永华 李艳平 李贤 崔朝辉 陈春明 孔灵芝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 849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全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用2000年人口进行标化.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7岁以下儿童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 目的分析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 849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全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用2000年人口进行标化.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7岁以下儿童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标准,7~17岁人群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二者之和为23.2%.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的标化超重率分别为25.0%、21.6%、17.4%、15.1%、19.2%和12.8%,标化肥胖率分别为10.6%、7.2%、6.4%、4.3%、6.0%和2.7%.按照年龄段统计,0~6岁组的超重率为3.4%,肥胖率为2.0%;7~17岁组的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18岁及以上组的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在各年龄段和城乡之间有很大不同.结论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肥胖将成倍增加,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肥胖问题 中国居民 超重率 流行现状 健康状况调查 评分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
原文传递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 被引量:522
3
作者 赵文华 张坚 +7 位作者 由悦 满青青 李红 王春荣 翟屹 李莹 金水高 杨晓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掌握我国城乡及不同地区居民血脂异常及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流行情况及其差异.方法调查时间为2002年8至12月.采用酶法对49 252名调查对象空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测定.结... 目的掌握我国城乡及不同地区居民血脂异常及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流行情况及其差异.方法调查时间为2002年8至12月.采用酶法对49 252名调查对象空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测定.结果按年龄和地区调整后,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17.0%、22.9%和23.4%;男性为22.2%,女性为15.9 %;城市为21.0%,农村为17.7%.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9%,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为3.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7.4%.结论血脂异常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以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主;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相近,城乡差别不大.作好人群早期综合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高脂血症 流行病学研究 血脂异常 18岁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人群 流行特点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原文传递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被引量:330
4
作者 刘秀梅 陈艳 +1 位作者 王晓英 计融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5-727,共3页
目的 了解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发生状况。方法 对 13个监测地区 1992~ 2 0 0 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上报 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涉及的患者人数达 16 2 995... 目的 了解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发生状况。方法 对 13个监测地区 1992~ 2 0 0 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上报 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涉及的患者人数达 16 2 995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体的38 5 %和 5 0 9%。副溶血性弧菌 (31 1% )是主要的病因物质。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 37 5 %和 2 8 6 %。结论 应不断加强完善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网
下载PDF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被引量:246
5
作者 马冠生 李艳平 +6 位作者 武阳丰 翟凤英 崔朝辉 胡小琪 栾德春 胡永华 杨晓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1-315,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 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 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根...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 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 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定7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年龄别性别体重指数标准判定7至17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采用卫生部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定≥18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结果 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0~6岁、7~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1.7%、17.9%、66.7%、45.2%和43.7%.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0~6岁组女孩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孩,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10年间估计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7 000多万和3 000多万.结论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我国近2亿6千万人,21世纪初期是我国肥胖干预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中国居民 肥胖率 超重率 身高别体重 健康状况调查 10年间 7岁以下儿童
原文传递
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59
6
作者 毛雪丹 胡俊峰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趋势、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7年报告资料,分析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住院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时间趋势、地区差异、人口学特征,以及发病人群的病原体分布、原因食...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趋势、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7年报告资料,分析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住院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时间趋势、地区差异、人口学特征,以及发病人群的病原体分布、原因食品比例以及引发事件因素等特征。结果2003-200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1060起,涉及发病人数32261例,住院16426例,死亡16例。夏秋季是高发季节;6~1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关注人群;副溶血性弧菌为我国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畜禽肉类食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自制粮食类食品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食品,食品加工不当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因素。结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细菌 流行病学 食物归因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250
7
作者 马冠生 孔灵芝 +4 位作者 栾德春 李艳平 胡小琪 王京钟 杨晓光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5年第5期195-199,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吸烟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167063名(男76556人,女90507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吸烟行为,包括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常吸烟率、重型吸烟率、平均吸...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吸烟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167063名(男76556人,女90507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吸烟行为,包括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常吸烟率、重型吸烟率、平均吸烟量、吸烟类别、戒烟率、戒烟成功率、复吸率及被动吸烟率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为24.0%,男性(50.2%)明显高于女性(2.8%),现在吸烟率为23.6%,男性(49.6%)明显高于女性(2.8%)。98.8%的男性及几乎全部女性吸烟者为现在吸烟者,95.1%的男性及92.9%的女性现在吸烟者为常吸烟者,46.0%的男性及21.4%的女性现在吸烟者为重型吸烟者。农村居民上述指标均高于城市居民。我国18岁及以上吸烟者中81.3%主要吸有过滤嘴香烟,11.9%主要吸手卷烟或旱烟,4.2%主要吸无过滤嘴香烟,2.3%主要吸烟斗或水烟袋,0.3%主要吸雪茄。结论我国居民中吸烟率仍然很高,烟草控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控制烟草的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吸烟率 现在吸烟 常吸烟 吸烟类型 被动吸烟
下载PDF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205
8
作者 翟凤英 何宇纳 +7 位作者 马冠生 李艳平 王志宏 胡以松 赵丽云 崔朝辉 李园 杨晓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85-488,共4页
目的描述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2个调查点中选取23470户进行膳食调查,共调查68962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及用“称重法”调查家庭调味品消... 目的描述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2个调查点中选取23470户进行膳食调查,共调查68962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及用“称重法”调查家庭调味品消费量。结果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为402g(城市居民366g、农村居民416g),蔬菜为276g(城市居民252g、农村居民286g),水果为45g(城市居民69g、农村居民36g),畜禽肉类为79g(城市居民105g、农村居民69g),水产品类为30g(城市居民45g、农村居民24g),蛋类24g(城市居民33g、农村居民20g),奶类及其制品为27g(城市居民66g、农村居民11g),豆类及其制品为16g,食用油摄入量为42g(城市居民44g、农村居民41g),食盐为12g(城市居民11g、农村居民12g),酱油为9g(城市居民11g、农村居民8g)。结论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动物性、奶类食物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但膳食中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很低。城市居民膳食中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膳食结构趋向“高能量密度”,部分人群的膳食已经偏离了平衡膳食的要求。当前中国的营养改善工作应从营养状况的双重负担的特点出发,同时解决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 食物消费 中国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营养改善工作 膳食调查 食物摄入量 动物性食物 畜禽肉类 膳食质量 谷类食物 居民膳食 下降趋势 能量密度 膳食结构 平衡膳食 部分人群 营养状况 营养失衡 营养不良 消费量 询问法
原文传递
中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 被引量:201
9
作者 赵文华 翟屹 +4 位作者 胡建平 王建生 杨正雄 孔灵芝 陈春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55-559,共5页
目的评价由超重和肥胖造成的4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预测不同超重和肥胖率比值下的医疗负担变化。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等相关资料,分别... 目的评价由超重和肥胖造成的4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预测不同超重和肥胖率比值下的医疗负担变化。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等相关资料,分别计算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4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相对风险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4种慢性疾病的直接疾病负担;根据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超重和肥胖造成4种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2003年中国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89.7、25.5、22.6和73.3亿元,4种病合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高达211.1亿元人民币,占4种病合计直接疾病负担的25.5%。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当超重与肥胖率比值达到1.1:1时,归因于超重和肥胖导致4种病的直接经济负担将达到369.9亿元,将比2003年上升75.2%。结论目前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和医疗总费用的3.2%和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慢性疾病 经济负担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饮酒行为现况 被引量:193
10
作者 马冠生 朱丹红 +3 位作者 胡小琪 栾德春 孔灵芝 杨晓光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饮酒行为现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乡15岁及以上居民159117人的饮酒情况。饮酒信息的收集采用个人健康情况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询...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饮酒行为现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乡15岁及以上居民159117人的饮酒情况。饮酒信息的收集采用个人健康情况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询问获得。结果:我国居民的现在饮酒率为21.0%,男性现在饮酒率为39.6%,明显高于女性的4.5%;城乡居民的现在饮酒率分别为20.9%、21.0%。45~59岁组饮酒率最高。现在饮酒者中18岁之前开始饮酒的比例为8.8%。39.9%的男性和29.5%的女性饮酒者每天或几乎每天饮酒。饮酒主要类型依次为白酒(50.3%)、啤酒和白酒(27.5%)、啤酒(14.1%)。男性现在饮酒者中有58.2%的人平均每次饮用白酒在100~150g,女性中有77.3%的人平均每次饮用白酒在50~100g。结论:我国居民中饮酒是一种普遍的行为,需要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减少饮酒相关问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行为 现在饮酒率
下载PDF
中国居民贫血状况研究 被引量:176
11
作者 朴建华 赖建强 +3 位作者 荫士安 许洁 徐青梅 杨晓光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8-271,275,共5页
目的:使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的数据,分析中国居民的贫血状况。方法:采用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207077例血红蛋白浓度,分析全国城乡及不同类型地区性别、年龄别居民贫血患病率。结果:2... 目的:使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的数据,分析中国居民的贫血状况。方法:采用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207077例血红蛋白浓度,分析全国城乡及不同类型地区性别、年龄别居民贫血患病率。结果:2002年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男性为15.8%,女性为23.3%。城市居民贫血患病率为18.2%(男性13.4%,女性21.5%),农村贫血患病率为20.8%(男性16.7%,女性24.0%)。农村男女贫血患病率均高于城市(P<0.01)。六类地区居民贫血患病率比较,大城市居民贫血患病率最低,三类农村居民贫血患病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贫血患病率 中国居民
下载PDF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方案 被引量:174
12
作者 杨晓光 孔灵芝 +3 位作者 翟凤英 马冠生 金水高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执行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71-474,共4页
关键词 健康状况调查 总体方案 居民营养 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 地区经济 人口素质 保健水平 发达国家 调查结果 发展政策 协调发展 国民 养和
原文传递
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5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 被引量:162
13
作者 常素英 何武 +1 位作者 贾凤梅 陈春明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根据中国食物营养监测系统15年监测结果,对5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状况进行分析。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6个月至6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小于110克,升的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采用氰化高铁法和HemoCue法(血红蛋白测... 目的根据中国食物营养监测系统15年监测结果,对5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状况进行分析。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6个月至6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小于110克,升的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采用氰化高铁法和HemoCue法(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对于海拔1000米以上至3000米的点的贫血标准进行调整,并计算贫血率。通过同时测定儿童与母亲血红蛋白值的方法,研究儿童贫血与母亲贫血的关系。结果1992.2005年闽中国城市、农村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在16%-20%之间徘徊。没有显著改善;儿童贫血率随年龄变化,6—12月是患病高峰;对于儿童贫血,母亲贫血的相对危险度为2.31;儿童贫血会造成腹泻病的增加;4—23月儿童贫血与母亲贫血、母乳喂养、辅助食品添加有关,24—59月儿童贫血与母亲贫血和儿童生长迟缓有关。结论必须采取有效行动,同时改善儿童贫血和母亲贫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贫血 生长发育 母乳喂养 辅助食品 儿童营养
下载PDF
建立中国膳食平衡指数 被引量:145
14
作者 何宇纳 翟凤英 葛可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 建立中国的膳食平衡指数 (DBI) ,综合评价中国成年人的膳食质量 ;为研究人员及食物营养政策制定者以及大众提供有效的膳食评价工具。方法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选择构成膳食平衡指数的食物组的单项指标。参照平衡膳食宝塔建议... 目的 建立中国的膳食平衡指数 (DBI) ,综合评价中国成年人的膳食质量 ;为研究人员及食物营养政策制定者以及大众提供有效的膳食评价工具。方法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选择构成膳食平衡指数的食物组的单项指标。参照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食物摄入量确定每个单项指标的分值以及计分方法。结果 DBI由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奶类和豆类、动物性食物、油脂、盐、酒精及食物种类组成 ,以总分 ,负端分 ,正端分 ,膳食质量距及平衡膳食模式构成的评价体系既能反映摄入不足又能反映摄入过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质量 膳食模式 膳食摄入 膳食平衡 膳食指数 膳食评价
下载PDF
中国2006年巨大儿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5
15
作者 于冬梅 翟凤英 +5 位作者 赵丽云 刘爱东 于文涛 贾凤梅 张继国 李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2006年巨大儿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3个城乡调查点。调查对象是2006年5~10月内出生的活产新生儿,按规范称量出生体重。活产儿的信息获得采用问卷调查。数据... 【目的】探讨中国2006年巨大儿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3个城乡调查点。调查对象是2006年5~10月内出生的活产新生儿,按规范称量出生体重。活产儿的信息获得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使用SAS 9.1统计软件。【结果】共调查活产新生儿18554例,中国2006年巨大儿发生率为6.5%;东、中、西部发生率分别为8.2%、5.9%、5.2%;城市为7.5%,农村为6.3%。二项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巨大儿发生有关的因素为:孕周、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妊娠合并糖尿病、羊水过多、母亲年龄、新生儿性别和所在的经济区域。【结论】影响巨大儿发生率的因素很多,通过加强围生期保健和营养教育,可预防巨大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儿 影响因素 围生期保健
下载PDF
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监测研究 被引量:125
16
作者 王茂起 冉陆 +6 位作者 王竹天 李志刚 姚景惠 付萍 杨宝兰 徐进 李迎惠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 旨在监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 ,2 0 0 1年在全国 11个省市设点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 (生肉、熟肉、生奶、冰激淋、酸奶、水... 目的 旨在监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 ,2 0 0 1年在全国 11个省市设点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 (生肉、熟肉、生奶、冰激淋、酸奶、水产品和蔬菜 )共 4 0 34份样品。结果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 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总阳性率 5 5 0 %。其中沙门氏菌 3 32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1 2 9% ,大肠杆菌O15 7∶H70 82 %。生肉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阳性率 12 96 %。共分离出沙门氏菌 137株 ,德比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里定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明斯特沙门氏菌及鼠伤寒沙门氏菌 7种血清型占 80 %。结论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各个省不同。自生、熟肉中分离到O15 7∶H7的强毒株。对分离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检测了 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中都有多重耐药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监测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O157:H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耐药性
下载PDF
生物胺与食品安全 被引量:130
17
作者 李志军 吴永宁 薛长湖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4-91,共8页
生物胺是一类含氮的脂肪族或杂环类低分子化合物 ,对动植物和微生物活性细胞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适量的生物胺有助于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过量则会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生物胺往往是在食品腐烂或发酵过程中产生。食品中毒的发作和某些毒... 生物胺是一类含氮的脂肪族或杂环类低分子化合物 ,对动植物和微生物活性细胞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适量的生物胺有助于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过量则会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生物胺往往是在食品腐烂或发酵过程中产生。食品中毒的发作和某些毒理学特性与组胺和酪胺有密切联系。因此 ,对生物胺进行研究和认识可以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 正常 组胺 食品中毒 毒理学 人体 过量 生物胺 食品安全 发酵过程
下载PDF
200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26
18
作者 刘秀梅 陈艳 +1 位作者 樊永祥 王茂起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持续监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方法对2003年监测地区13个省上报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共上报80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人数达17462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 目的持续监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方法对2003年监测地区13个省上报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共上报80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人数达17462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46·4%和60·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40·1%)是主要致病菌。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24·1%和13·9%。结论应不断完善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作为监测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网
下载PDF
2006—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简介 被引量:129
19
作者 庞璐 张哲 徐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分析2006—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公布的2006—201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2 023起,累计发病62 920... 目的分析2006—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公布的2006—201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2 023起,累计发病62 920人,死亡967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0.09%和61.9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70%和17.64%。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17.99%和9.90%。结论微生物病原菌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高血压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经济负担研究 被引量:116
20
作者 翟屹 胡建平 +2 位作者 孔灵芝 赵文华 陈春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44-747,共4页
目的评价中国居民高血压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析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的相关关系,为制订人群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知晓率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 目的评价中国居民高血压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析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的相关关系,为制订人群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知晓率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等相关资料,分别计算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疾病负担;根据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高血压造成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利用2002年调查数据分析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的关系。结果2003年中国35-74岁人群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201.5、157.1和242.9亿元人民币,其中由高血压导致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达190.8亿元人民币,占这两种疾病直接疾病负担的47.7%。高血压知晓率与治疗率呈高度相关(r=0.9777,P< 0.0001),知晓率是影响治疗率的关键。结论中国居民高血压所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已占该两种疾病直接疾病负担的近50%。以知晓率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疾病负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