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实现完全意向性何以可能?——人机融合智能: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被引量:15
1
作者 阙玉叶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1,共7页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能够实现完全的意向性的问题,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近年来被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就是塞尔的“中文屋”(Chinese Room)思想实验。塞尔通过他的思想实验,反驳了图灵关于大脑的意向性活动是可以被还...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能够实现完全的意向性的问题,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近年来被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就是塞尔的“中文屋”(Chinese Room)思想实验。塞尔通过他的思想实验,反驳了图灵关于大脑的意向性活动是可以被还原为计算过程的观点,并指出计算机是不可能具有意向性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完全地实现“意向性”这种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因而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出一种物理性与生物性相结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体系——人机融合智能,旨在描述一种由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智能形式。借助于人机融合智能形式,为人工智能实现完全的意向性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意向性 人机融合智能 人机结合智能 人机交互智能
原文传递
知“道”——中国哲学中的功夫认识论 被引量:15
2
作者 倪培民 钱爽(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4-113,167,共21页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哲学似乎拙于认识论。这是因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关注是真理认知,而中国哲学传统则更关注知"道"。从后者的角度来看,认识论需要突破其真理认知的狭隘框架,形成一个包括技能之知、默会之知、熟识之知、...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哲学似乎拙于认识论。这是因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关注是真理认知,而中国哲学传统则更关注知"道"。从后者的角度来看,认识论需要突破其真理认知的狭隘框架,形成一个包括技能之知、默会之知、熟识之知、程序之知等知识种类的广义的知识--"功夫之知",或生活的艺术--的学问。所谓命题之知和技能之知,是功夫认知中既互摄而又不能单纯归约为其中某一方的两种形态,而这两个形态也并非功夫认知的全部。功夫认知远比真理认知丰富得多。功夫认知要求体身化,即身体的参与和把所知变为身体的内容,它还要求知道"不知"甚至"弃知"的价值。功夫认知需要对语言的语用功能有足够的认识。从描述功能而言,语言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使人倾向于个体化的思路,它具有重要认知价值,但也不利于把握事物的关联和变化。就非描述性功能而言,语言更是丰富的行为方式。描述性的理论体系要求线性的逻辑关联,而功夫体系则遵循功法开展的要求。功夫认知要求功夫主体的全面修炼,即人的内在转化和面向万物的扩展,而不仅仅是理智的培养和资讯的获得。这种修炼的主要方法不是靠接受语言信息,而是通过对楷模的模仿(不同于简单的重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认识论 真理认知 技能之知 体身化 德性认识论
下载PDF
“离四句绝百非”与成玄英“重玄学”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耀南 钱爽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3,共5页
佛教中有“四句百非”学说,也有“离四句绝百非”学说,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之境界。学界普遍以佛教“中观学说”为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之释读格式,太过笼统。实际上成《疏》释读庄子,有两个层次:在较低层次,其格式确为狭义的“中观学说... 佛教中有“四句百非”学说,也有“离四句绝百非”学说,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之境界。学界普遍以佛教“中观学说”为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之释读格式,太过笼统。实际上成《疏》释读庄子,有两个层次:在较低层次,其格式确为狭义的“中观学说”或“四句百非”学说;然在较高层次,其格式却是“离四句绝百非”学说。狭义的“中观”或“四句百非”对应“玄”,“离四句绝百非”对应“重玄”。成玄英“重玄学”之核心,是以“离四句绝百非”为格式“化庄”与“化道”,是中华哲学批评史上“佛禅兴盛期”之早期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真经注疏 中观学说 四句百非 离四句绝百非 援道入佛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宇宙层级交互理论研究——兼对月上界与月下界分离观点的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阙玉叶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0-76,共7页
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整个宇宙被分为月上界和月下界两个层级。以盖德·弗罗伊登塔尔为代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月下界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系统,其功能完全依赖构成月下界实体的物理定律,与月上界是完全隔离... 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整个宇宙被分为月上界和月下界两个层级。以盖德·弗罗伊登塔尔为代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月下界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系统,其功能完全依赖构成月下界实体的物理定律,与月上界是完全隔离开的。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忽略了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整个宇宙是统一的、连贯的整体,忽略了亚里士多德将月上界和月下界其实都纳入了同样的物理学的考察范畴之中。而且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基于动力因的视角,将月上界和月下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因果链条,把月上界视为月下界所有运动与变化的动力因来源,由此形成了他特有的月上界与月下界交互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月上界 月下界 太阳 动力因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目的论及其与奥古斯丁的比较
5
作者 阙玉叶 黄传根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48,共7页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目的论后来被整合到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之中而被硬化为教条,为基督教神学家所利用和发展用以证明“上帝存在”的核心思想,但是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目的论是内在的宇宙目的论,与基督教神学的外在主义宇宙目的论有...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目的论后来被整合到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之中而被硬化为教条,为基督教神学家所利用和发展用以证明“上帝存在”的核心思想,但是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目的论是内在的宇宙目的论,与基督教神学的外在主义宇宙目的论有着根本的区别。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目的论中并不存在基督教神学意义上的“上帝存在”的证明,他强调一种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内在于宇宙的“最终目的”(■),并将“最终目的”视为宇宙中一切秩序的根源。与此相反的是,基督教神学家主张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宇宙目的的存在,强调一种超自然的终极目的的存在,并将这种存在视为“上帝存在”。而通过与奥古斯丁宇宙目的论的比较则能更好地说明这些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终极目的 第一推动者 类比 奥古斯丁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物理生理学对宇宙论中“太阳-生命”模型的构建——兼对“向下的必要性”缺乏问题的回应
6
作者 阙玉叶 黄传根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共10页
自古希腊专家库珀教授提出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缺乏对于生命存在物生成的“向下的必要性”证明这个问题以来,此问题在国际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引发了大量的对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的批判。但是,回归亚里士多德文本自身,其实他在... 自古希腊专家库珀教授提出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缺乏对于生命存在物生成的“向下的必要性”证明这个问题以来,此问题在国际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引发了大量的对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的批判。但是,回归亚里士多德文本自身,其实他在其物理生理学理论中对这个问题有过相关论述,只是被批评者们忽略了。而在对这些论述的探讨中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通过“生命之热”、灵魂和普纽玛等相关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在事实上构建了其宇宙论中独特的“太阳-生命”模型。尽管亚里士多德对“生命之热”的说明存在含混之处,但是他所持有的这种物理生理学路线仍然能为我们研究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提供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向下的必要性 太阳 生命之热
原文传递
《墨辩》之“侔”与“不是而不然”——兼与诸葛殷同先生商榷
7
作者 钱爽 张耀南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18,42,共8页
有学者发现《墨辩》,特别是其中的《小取》篇在讨论“侔”的时候,虽然论及“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这三种情形,然却缺少“不是而不然”。于是学者们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作为墨“侔”的一种有效式,以弥补《小取》篇... 有学者发现《墨辩》,特别是其中的《小取》篇在讨论“侔”的时候,虽然论及“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这三种情形,然却缺少“不是而不然”。于是学者们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作为墨“侔”的一种有效式,以弥补《小取》篇的不完整性。本文拟探讨此问题,问:第一,“不是而不然”究竟是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还是属于墨“侔”反例或无效式(错误式);第二,《小取》篇原典为何没有提出“不是而不然”;第三,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为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是否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辩》 《小取》 有效式 不完整性 学者 增补 主张
原文传递
再论《墨辩》之“侔”与“不是而不然”——与周云之及谭戒甫先生商榷
8
作者 钱爽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101,共11页
除诸葛殷同先生外,尚有以周云之、谭戒甫等先生依据学界通说的《墨子·小取》篇"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与"一是而一非"这五种"比辞而俱行"的情... 除诸葛殷同先生外,尚有以周云之、谭戒甫等先生依据学界通说的《墨子·小取》篇"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与"一是而一非"这五种"比辞而俱行"的情形中有"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三种理论说法,衍生而出"不是而不然"这种情形的理论说法,并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事实上,周、谭二先生所主张的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中有"不是而不然"之观点,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侔” 不是而不然 周云之 谭戒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