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和心房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清华 Gibson DG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32期3553-3554,3562,共3页
目的通过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流出道(LVOT)压差及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2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53例无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无梗阻组,66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 目的通过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肌肥厚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流出道(LVOT)压差及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2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53例无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无梗阻组,66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梗阻组,其中128例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脉冲型、连续波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3组LVOT压差及左房内径。结果无梗阻组和梗阻组患者左室短轴内径明显小于正常组,梗阻组LVOT压差较无梗阻组明显增加,心房内径明显增大,A峰明显增高,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E/A比值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VOT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功能明显改变,负荷超声、心房功能评价有助于评价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LVOT压差和心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功能 肥厚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负荷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长期右室起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清华 D.G.Gibson 《医院与医学》 2019年第3期64-68,共5页
目的常规右心室心脏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本研究主要观察右心室房室延迟优化起搏术后1个月和6个月心功能变化,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6-60个月。方法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二尖... 目的常规右心室心脏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本研究主要观察右心室房室延迟优化起搏术后1个月和6个月心功能变化,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6-60个月。方法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二尖瓣返流,12例患者伴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平均QRS(162±12)ms,平均PR间期(210±50)ms。安装右心房-右心室起搏器后进行房室延迟优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心功能变化,并在1个月和6个月进行复查,进行随访6-60个月。结果右心室起搏后1个月和6个月,QRS时间无明显变化,左室内径、左房内径和短轴缩短率无明显变化。对左室游离壁长轴运动幅度(从0.95cm±0.37cm到0.80cm±0.45cm)和室间隔长轴运动幅度(从0.43cm±0.28cm到0.48cm±0.28cm)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也不影响左室射血速度和搏出距离。7例(17.5%)患者二尖瓣返流完全消失,其余33例(82.5%)患者二尖瓣返流时间缩短从(486±101)ms到(408±90)ms(P<0.05),Tei指数降低从1.13±0.60到0.89±0.40(P<0.05)。延长左心总舒张充盈时间从(17±2.6)sec/min到(24.5±5.1)sec/min,增加Z比例从(57±17)%到(74±10)%(P<0.05)。随访期间死亡8例,心脏移植1例,安装左心辅助装置1例。结论优化房室延迟后的右心室起搏减少了慢性心力衰竭二尖瓣返流,改善了1个月和6个月左室收缩力和舒张充盈时间以及心脏作功指数。但远期死亡率较高。及时将右室起搏更新为双心室起搏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起搏器 超声心动图 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下载PDF
缺血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肺运动负荷研究
3
作者 周清华 Andrew Coats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7-41,共5页
缺血性心脏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峰运动VO2已经广泛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储备能力的评估。本研究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心脏储备指数、通气效能指数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衰患者运动... 缺血性心脏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峰运动VO2已经广泛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储备能力的评估。本研究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心脏储备指数、通气效能指数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衰患者运动心肺储备功能变化。选择170例心力衰竭病人(包括100例缺血性心脏病、7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75例正常人,进行症状限制性CPET。于运动前、运动高峰和运动后,分别测定心率和血压、峰氧耗量(PeakVO2)和VO2与预测最大VO2比例、无氧代谢阀、VE/VCO2斜率(通气效能指数)。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相似,血压和静态心率无明显差异,运动心率明显下降,峰氧摄取量、无氧阈值、VE/VCO2斜率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峰心率明显低于扩张性心肌病。但峰氧耗量/预测峰氧耗量比例无明显差别。45例病人运动心率未达到标准。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肺运动负荷测定的运动高峰VO2、无氧阀值及VE/VCO2斜率提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运动时通气效能和运动耐力下降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左室功能 心功能不全 心率变时不全
原文传递
双心室起搏与右心室起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清华 Gibson DG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8期71-74,共4页
目的最近研究提示心脏再同步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慢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相对影响。方法 1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130ms和二尖瓣反流。安装心房... 目的最近研究提示心脏再同步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慢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相对影响。方法 1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130ms和二尖瓣反流。安装心房-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变化。结果急性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并未影响左心室内径和短轴缩短率,也不影响左心室射血速度和排血量。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峰速率无明显变化。等容收缩时间缩短(P<0.05),但不影响等容舒张时间。增加Z比例(P<0.05)。缩短二尖瓣反流时间(P<0.05),对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运动幅度和峰速率无明显影响。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双心室起搏改善了慢性心肌病心功能。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无明显差别。双心室起搏是一种有前途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肥厚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和运动心肺功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清华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通过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心肺运动联合试验(CPET)评价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肌肥厚病临床心衰患者左室流出道(LVOT)压差,心房大小和运动心肺功能变化。方法:对35例正常人,62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CM)心衰患者进行... 目的:通过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心肺运动联合试验(CPET)评价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肌肥厚病临床心衰患者左室流出道(LVOT)压差,心房大小和运动心肺功能变化。方法:对35例正常人,62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CM)心衰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脉冲型,连续波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CPET。测定LVOT压差,左房内径,于运动前、运动高峰和运动后分别测定峰氧耗量,无氧代谢阈(AT),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VE/.VCO2)斜率。结果:与正常人相比较,LVOT梗阻的HCM心衰组患者左室短轴缩短率[(31±9)%∶(37±11)%]明显增大、LVOT压差[静态(3.9±1.1)mmHg∶(64±36)mmHg,负荷(13±7)mmHg∶(132±34)mmHg]明显增加、左房内径[(3.0±0.6)cm∶(4.3±0.7)cm]明显增大、A峰[(55±18)cm/s∶(81±35)cm/s]明显增高,峰值耗氧量[(32±7.9)ml/kg/min∶(18.4±5.8)ml/kg/min]、无氧阈(.VO2AT)[(16.5±2.1)ml/kg/min∶(9.2±2.2)ml/kg/min]明显下降,.VE/.VCO2斜率[(25.7±4.0)∶(32.8±5.1)]显著增加,P〈0.05~0.01。结论:左室流出道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房和心肺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变。负荷超声和心肺运动联合试验有助于评价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和运动时心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房功能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肺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清华 D.G.Gibson 《中国医药》 2011年第5期513-515,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房室延迟优化起搏对心功能和心肺运动能力影响。方法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120ms和二尖瓣反流和12例患者伴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右心房.右心室起搏器后进行房室延迟优... 目的探讨右心室房室延迟优化起搏对心功能和心肺运动能力影响。方法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120ms和二尖瓣反流和12例患者伴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右心房.右心室起搏器后进行房室延迟优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反流和心功能变化,心肺联合运动试验观察运动峰氧耗量(VO2)和每分通气量/每分二氧化碳产量(VE/VCO2)斜率变化。结果右心室起搏对QRS时间、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和短轴缩短率均无明显影响。与起搏前比较,起搏后左心室游离壁长轴运动幅度和室间隔长轴运动幅度无明显变化[分别为(0.8±0.4)cm比(0.9±0.4)cm,(0.5±0.3)cm比(0.4±0.3)cm];二尖瓣反流时间缩短[(408±9)ms比(486±101)ms,P〈0.05],总等容收缩时间缩短[(189±90)ms比(263±108)ms,P〈0.05],Tel指数降低[(o.9±0.4)比(1.1±0.6),P〈0.05];左心总舒张充盈时间延长[(24±5)s/m比(17±3)s/m,P〈0.01],z比例增加[(74±10)%比(57±17)%,P〈0.05]。右心室起搏后运动峰V02和运动时间增加[分别为(14.8±5.0)ml/(kg·min)比(13.3±4.0)mE/(kg·min),(436±220)S比(363±214)s,P〈0.05]。结论优化房室延迟后的右心室起搏可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改善其左心室收缩力和舒张充盈时间以及心脏做功指数,提高运动时间和峰VO2,在合适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对无氧阈值及通气效能改善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下载PDF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运动负荷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清华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联合试验(CPET)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变化。方法本组78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LVEF正常组(26例)和LVEF减低组(52例)进行CPET。运动前、运动高峰和运动后分别测定心电图和血压,峰耗氧量(V... 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联合试验(CPET)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变化。方法本组78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LVEF正常组(26例)和LVEF减低组(52例)进行CPET。运动前、运动高峰和运动后分别测定心电图和血压,峰耗氧量(VO2),峰VO2/预测峰O2比值,无氧阀值(AT),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产生量(MV/VCO2)斜率。此外,对35例健康体健者进行相同项目的检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心力衰竭患者短轴内径增大,运动心率,运动耐量,峰VO2以及与预测峰O2比值,AT和MV/VCO2斜率均有显著降低(P<0.05)。运动心率与VO2存在相关性(r=0.4,P<0.05)。而LVEF正常组与LVEF减低组相比,运动心率减慢和运动时间缩短现象更明显。结论 CPET有助于评价LVEF正常和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时心血管储备功能和呼吸困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左心室功能 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